荣智健传
2007-9
经济日报出版社
寒波
264
280000
无
“经典”资本家荣智健,是位有着特殊身份的人。他的伯祖父荣宗敬、祖父荣德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奠基人;他的父亲荣毅仁,前任国家副主席,也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曾被称为“红色资本家”。荣智健作为荣氏家族第三代的“少壮派”,同样有着开拓创业的过程,留下了拼搏奋斗的足迹。“富不过三代”这句经过千百年证实的预测性古训,在这位有“过江猛龙”之称的荣智健面前不再灵验了。荣智健的经历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扮演着两个角色。在内地时期,他的一切衰荣全都源于他的父亲。那时,他只是在扮演着“荣毅仁儿子”的角色。1978年,36岁的荣智健痛下决心,毅然决定南下闯荡世界。从此,他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只身来港创业。虽然他的父亲对他的事业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他更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今天不可能做中信香港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中信香港也不会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规模。”从此,他才开始展现一个完全的自我。荣智健南下香港后,大展拳脚,屡有所获,成为香港商界最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现在控制的上市公司中信泰富的市值达200亿美元,个人资产也已达35亿美元,荣登美国《福布斯》杂志2005年公布的“中国大陆富豪榜”的榜首。荣智健正是以其智慧、胆识及勇于拼搏的精神,为香港中信公司的发展、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他的创业、开拓、拼搏、奋斗,为荣氏家族史书写了新的篇章。这位荣门骄子凭着勤俭、过人的胆识及远见,再配合时势,终于成为香港华资巨头之一,他的创业经验,他的处世态度,绝对会给读者一些启示。本书部分章节由康梅均、曾思平负责撰写。邹卫东于广州
荣智健:一代商界奇才,其财富人生充满了传奇!他富盖当代而又低调处世,他赚钱而又“明德”。他拼搏而又享受,他注重自我而又不忘众人和造福社会。本书内容客观、真实,故事扣人心弦,阅读此书,可以领略荣氏家族几代的精彩的人生风采,学习荣智健无与伦比的经商智慧。
前言
第一章
望族公子从磨砺中蜕变
第二章
家族聚首,回顾荣家百年基业
第三章
进军电子工业,赚得第一桶金
第四章
抓住CAD技术,谱写美洲创业神话
第五章
从美国撤资,瞄准香港房地产业
第六章_
加盟中信,局外人变局内人
第七章
窥视港龙,造就航空巨无霸
第八章
收购恒昌,李嘉诚助其一臂之力
第九章
“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
第十章
借壳“泰富”产金蛋
第十一童
虎父无犬子,全面收购恒昌
第十二章
攻下杨秉正这个“堡垒”
第十三章
进军香港电讯,成为最大上市公司
第十四童
中信泰富与中电的合与分
第十五章
有生意更要有生活,拼命工作起劲玩
第十六章
瞄准“奔腾一号”,挺进内地
第十七章
广泛投资上海,实现华丽转身
第十八章
大昌行将电子商务进行到底
第十九章
震惊世人的几个漂亮仗
第二十章
“我的成功40%靠运气”
第二十一章
另掘金源,与钢铁的不解之缘
第二十二章
中国首富新模式:低调做人,低调做事
附录一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介
附录二
中信泰富简介
一个成功的经营高手,除了考虑他的经营业务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考虑政治。今日的经济不可能离开政治而单独地存在,政治与经济有很大的联系,尤其是贸易自由化的问题,对经济、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想使经济顺利发展,必须先做好政治。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家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由、灵活、高效的政策,可以卸掉经营者手脚中的镣铐,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并进一步壮大和发展经济。1984年香港的政治逐渐地明朗化了。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协议的全部文件,即一个主体文件、三个附件及双方准备交换的备忘录于同日公布。对于每一个香港公民来说,这一新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未来。荣智健对此表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香港对荣智健而言,是他的第二故乡。这位香江一代新贵在政治上虽然十分低调,但在谈及香港前途及命运时,他还是十分强调,要治理好香港还得靠香港人,而港人治港一定要尊重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个大原则。荣智健认为,香港作为东西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和通道,经过150多年的历史演变,已经形成了本地区社会文化特色,即中外兼有,东西杂糅。因此,香港不能走欧美的道路是和当地经济表现和高税率、高福利制度有关,一味强调人权、民主显然不成。同时,让香港按中国内地的社会制度运行,又与香港社会实际不合。所以,按照邓公提出的“一国两制”模式,本着共信合作的态度,香港问题一定会得到圆满解决。谈及1997后中信香港公司的前途,荣智健坦言:“香港中信的前途与香港的前途紧密相连,是结合在一起的,香港一旦垮了,香港中信也不可能独立存在。但我认为不用担心1997年后的香港,中国内地的开放政策会继续下去,而且还会进一步拓展。”在他看来,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具有很好的互补性,香港带动内地的发展,内地的发展又推动香港经济的进一步繁荣。荣智健强调指出,过渡期能否搞好,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选择合适的人才将来把香港管理好。对于如何管理好香港,荣智健有自己的看法:要搞好香港,主要还是要靠香港人自己。当然首要原则是这些人不能反对中国,因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至于人选,荣智健主张继续使用已经有管理香港经验、对原有政策运作有一定了解的人,他应该与本地的英资、华资商界和香港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能够普遍使香港人信任。他表示:“香港在过渡期中,很多人讨论政体问题,却很少人强调具体运作的这套班底。香港过渡要尽量保留这套班子,这比讨论这个顾问那个顾问、选这个委员那个委员,甚至立法局议席之类的,更加有用。那些都是虚的,而这些管理人才才是正正经经的,实实在在的。我们应该看到,香港今天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是背靠内地,二是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精英管理阶层。”“管理靠什么?就是靠一套运作班子。如何把这套管理班子平稳地过渡到1997年,使其于1997年后仍保存下来,我认为是决定香港在1997年以后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所在。”同时,荣智健还就1997年以后对外籍公务员的去留发表意见:“我认为可以适当地考虑起用一些外国人参加管理,这对我们来说没有坏处,只有好处。我这里就有许多外国人,包括我们的经理。他们只不过是一个工作者,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才能为政府服务,这又有什么不好呢?”荣智健看好香港未来的发展。1984年,他出售了在美加州创建的自动设计公司的所有股份,满怀信心,全力投资于香港的新建设,要为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他利用各种方式与海外的亲朋好友、商界的企业家、合作伙伴取得联系,向他们介绍香港的政治、经济情况,鼓励他们到香港投资发展。一些海外投资者,在荣智健等华资企业家的感召下,群心振奋,希望增加对香港的投资。而在香港的前景明朗化之后,经济和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日本的熊谷组在这一时期,积极参与香港的建筑业,如参与建设的有70多层高的中国银行大厦,有世界水准的香港文化中心、葵涌货柜码头和商业大厦新东海中心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种楼房住宅。外资不仅对香港的投资前途抱有信心,而且,大多数是着眼于通过香港进人不断发展的中国内地市场。商人们把香港今天未来的地位,看作是通往内地的南大门,东西方贸易的桥梁。香港英国总商会第二副主席田北俊说:“香港总商会全力支持'一国两制'的构想,也绝对支持1984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我们对1997年之后的香港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并且,继续呼吁“外国投资者,总裁也好,公关公司也好,我们商会都经常接见他们,尽力给他们做解释,我们的金融制度稳定,政治也稳定,劳资关系和谐,是个很值得投资的地方。”香港英国总商会会长商德甲也说:“1984年的时候,我想英国总商会的会员都认为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是一件十分积极的事,它勾画了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前景,那时,这件事绝对增加了大家的信心。”俗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荣智健认为此乃至理名言。当一件事自己既然认定是对的,为什么不全力以赴地去做呢?人要抱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信念,只要具备了这种通达的思想襟怀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凭着这一执著的信念,荣智健在香港这一活跃的投资市场上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房地产业是香港经济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个行业。香港前景如此明朗,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外资企业会有很大的吸引力,荣智健心里早有打算看好房地产行业,运筹着能在这一行业有所行为。尽管过去几年,房地产业情况并不妙,1983年上半年,炒人的楼花无法卖出,令投资者叫苦不迭,焦头烂额。荣智健用带有预测性的口吻说:“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正如黎明前的黑暗。要相信房地产业不久会有回升。”没有风险,就不会有回报;没有高风险,也不会有高回报。商场就这么无情,丝毫容不得你观望和犹豫。由于:1982年经济衰退所致,各业投资停滞不前。1983年地产商抢购的地皮无法按原来的预算经营,地产公司被迫重估资产,减值撇账,楼宇租金也大幅度削减。1983年登记的土地买卖额比1982年减少了34%,香港政府全年推出可用发展的土地30幅,却只有15幅成功卖出。楼宇的买卖额1983年减少了24%,大量的写字楼空置,供过于求,房地产商唯有大幅降低租金售价,力求资金尽快回笼。中区A级写字楼每平方尺月租才约20港元,次级13港元左右。尖沙咀等地的楼价更为优惠。房地产业显出一片萧条,真可谓在低迷中徘徊不前。荣智健瞄准了处于困境的房地产业,1984年从美国撤资回香港后,便悄悄地盯上了这一幢幢大楼,看到它们潜在的身价,不由得喜上眉头。1984.年初,由于经济复苏,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有明显进步,小型住宅单位销售活跃。地产商为了求得资金回笼,不惜降价出售,许多地区楼价较1980~1981年降低一半,人们觉得楼价似已见底。此时,荣智健拨出了大笔资金,选购前景看好的黄金地段的楼宇。1984年六七月间,有关香港前途的谈判进入关键时刻,流言群起,银行连续加息,按揭利率高至18厘半,又加上“怡和”宣布迁册百慕大,“光大”宣布取消年初以近10亿港元购买“城市花园”8幢楼宇的交易,地产业再度交投淡静。荣智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他人顾虑重重之际,他却频频出没于一幢幢高楼之间,走访一块块黄金地段。P42-45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