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书院史

邓洪波 7-80186
出版时间:

2004-7  

出版社:

7-80186  

作者:

邓洪波  

页数:

60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书院历史的学术专著。它以书院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的一系列书院概况,强调文化性、阶段性的书院特点,并注意各个时期书院的典型介绍,点、线、面有机地结合,力求反映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以及书院在近代西学加盟后的变革。全书文字简洁流畅、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品位的学术概论性读物。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以来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全国书院数曾达到七千多所,分布于各省区城乡,为中国教育、文化、学术、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育以及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形成都作出了诸多贡献。书院问题正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

作者简介

  邓洪波,湖南岳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兼书院研究室主任,湖南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书院文化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有关书院的文章100多篇,出版研究书院的著作10多部,人称“邓书院”。主要心血凝于《岳麓书院史略》(1986)、《中国书院辞典》(1996)、《中国书院制度研究》(1997)、《中国书院史资料》(全三册,1998)、《中国书院文化丛书》(已出学规、章程、揽胜、楹联四册,1999-2000)、《千年学府-湖南大学》(汉英对照,1996)、《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全二册,1997)、《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1993),其中《中国书院制度研究》获湖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岳麓书院史略》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2)。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书院:新生的文化教育组织第一节 唐代的民间书院一、唐代初年民间书院的出现光石山书院:早于丽正、集贤的民间书院地方志记载的唐初书院二、松洲书院:服务公众,传道授业的标志三、唐诗中的书院四、唐代各地书院概况第二节 唐代的官府书院一、丽正、集贤书院的设置二、集贤书院的职事设置与组织分工三、丽正、集贤书院的文化学术活动第三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书院第四节 书院的初期形态一、关于书院的起源二、初期书院在书院发展史中的地位三、初期书院的三个发展阶段四、初期书院的分布特点五、初期书院的功能形态六、初期书院的教学功能七、初期书院的建设特点第二章 书院的名扬天下第一节 北宋书院发展概要一、北宋书院基本情况统计二、北宋书院的区域分布与特点三、时间分布特点与两个发展阶段第二节 替代官学的角色与教育功能的强化一、书院替代官学的角色二、书院教育功能的强化第三节 天下四大书院一、各家各说“四书院”二、与“四书院”并行的“三书院”之说三、天下书院三四家岳麓书院:天下书院之首石鼓书院l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与徂徕书院第四节 官学运动与书院的流变一、兴学运动中书院与官学的互动二、北宋后期书院的流变第三章 书院制度的确立第一节 南宋书院发展概况一、南宋书院基本情况统计二、南宋书院的区域分布三、南宋书院的时间分布四、书院建设力量的对比与分析第二节 理学家与南宋书院的兴起一、理学家掀起的书院运动二、理学家追求的书院目标与理想第三节 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一、书院与理学的一体繁荣二、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形态理学家的书院情结学人、学派与书院的结合书院讲学倡导理学精神第四节 书院制度的确立一、书院基本规制的日趋完善学术研究讲学藏书刻书祭祀学田二、规章 制度建设《白鹿洞书院揭示》:理学家高扬的书院精神l丽泽书院学规:书院倡导的行为规范延平书院日习常式:书院课程表三、书院的管理制度山长与堂长负责制师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四、明道书院:规制最完备的南宋书院第五节 南宋四大书院一、南宋四大书院的缘由二、岳麓书院三、丽泽书院四、白鹿洞书院五、象山书院第四章 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第一节 元代书院发展概况一、元代书院基本情况统计二、元代书院的区域分布三、元代书院的时间分布四、元代书院建设力量对比与分析第二节 宋遗民兴学与元代的书院政策一、宋遗民的书院讲学二、元代的书院政策第三节 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一、南方书院的继续发展ll二、书院向北方地区的推广三、理学与书院的同步北移四、书院的官学化趋势.第四节 西湖书院:国家重要的出版中心一、西湖书院的历史沿革二、西湖书院的规制与组织三、西湖书院的刻书事业四、西湖书院重整书目:书院刻书事业辉煌的标志第五节 元代书院空间的拓展一、少数民族的加入:书院建设队伍的扩大二、医师、方书与门诊:书院教学内容的扩展三、教授与训导:书院制度的革新双山长制山长改教授训导主持教学第五章 书院的繁荣与辉煌第一节 明代书院发展概况一、明代书院基本情况统计二、明代书院的区域分布l三、明代书院的时间分布四、明代书院建设力量的对比与分析第二节 斯文维系:明代前期书院的生存状态l一、百年沉寂二、近半个世纪的恢复第三节 书院与学术的再度辉煌一、王守仁的书院实践与书院观门生群集的书院生活王守仁的书院观二、足迹所至必建书院的湛若水三、王、湛后学与书院的辉煌第四节 走向民众:书院的平民化一、面向平民:书院发展的新动向二、儒学诠释的平民化:书院讲学的新特点王、湛首开儒学平民化之先机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之学”其他书院的平民化讲学第五节 兴盛中的新动向一、扩张与普及的努力二、新型书院军事书院社团书院王府书院三、修志编书:书院经验的总结第六节 走向朝鲜:书院制度的移植一、朝鲜书院发展史二、朱熹及白鹿洞书院对朝鲜书院的影响三、中朝书院的异同第七节 禁毁笼罩下的明季书院一、明季三毁书院嘉靖之毁:矛头直指王、湛讲学万历之毁:张居正痛恨讲学天启之毁:魏忠贤残害东林二、禁毁笼罩下的明季书院三、天下东林讲学书院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概说l东林书院的重建与讲学东林开创的书院新传统首善书院第六章 书院的普及与流变第一节 清代书院发展概况一、清代书院基本情况统计二、清代书院的区域分布三、清代书院的时间分布四、清代书院建设力量的对比分析第二节 晚明遗风与清初政策一、清初书院的晚明遗风二、清初的书院政策由不许别建到赐书赐额:顺治、康熙年间的书院政策构建官办书院体系:雍正、乾隆时期的书院政策第三节 书院的普及性发展一、书院的大发展及其阶段性特征雍正、乾隆时期的书院与发展特点清代中期的书院与发展特点晚清书院的超高速发展二、书院的普及第四节 省会书院:遍布全国的教育学术中心一、省会书院的建立二、省会书院的特点三、省会书院的新生代第五节 书院与乾嘉汉学一、书院与乾嘉汉学的昌明二、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乾嘉汉学的鼎盛第六节 和而不同:书院与科举一、创建或修复书院:以科举为目标二、生徒和山长的选拔:以科举为指向三、书院教学:以八股文为核心四、书院资助赴考生徒:从经费上支持科举五、修建考棚和祭祀建筑:书院科举化的具体象征六、书院的全面科举观:应试和育才的统一第七节 东洋、西洋与南洋:书院制度的移植一、走向东洋:日本的书院作为日本学校的书院作为出版机构的书院作为留学教育机构的书院日本在中国创办的书院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在日本的影响二、走向西洋:意大利与美国的书院意大利那不勒斯文华书院美国旧金山大清书院三、走向南洋:东南亚的华侨书院新加坡萃英书院:华侨书院的典型第八节 西学东渐:教会书院一、中国教会书院概况二、教会书院的发展历程与阶段性特征三、教会书院的影响第九节 书院的改革与改制一、旧院新颜:传统书院的改革二、新型书院的创立三、走向现代:书院的改制改革高潮与戊戌书院改制世纪初的书院改制附录本书图表索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南宋是书院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各地各个时期涌现了很多可以效法的典型,当时的理学家们也推荐了一些书院建设的榜样。本书第二章宋初天下三书院、四书院的部分,对此已经有所涉及,这里我们将以清代学者明确提出的“南宋四大书院”为题,就样板书院对书院制度和学术建设所作的贡献作进一步的讨论。  一、南宋四大书院的缘由  如前所述,由朱熹首倡的岳麓、石鼓、白鹿这“天下三书院”,皆在南宋的版图之内,和宋初的“天下四书院”相比,时问、空间都没有遥远的感觉,在现世的近距离亲切之中,人们可以仿效、学习,这或许正是朱熹放弃“四书院”说而改用“三书院”说的原因所在,因为当代的榜样比历史上的榜样更能推动书院运动的发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书院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