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抉择论
2004-7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高中华
350
283000
环境问题是我们时代面临的现实的、紧迫的中心课题。本书以环境问题的提出为切入点,运用系统范式考察环境问题的成因,最终落脚点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重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环境问题貌似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结果,其背后根源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观念问题相互作用的产物。就现实层面分析,环境问题是在工业化发展观、尤其是工业化经济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所从事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的结果;从社会关系方面透视,环境问题是社会异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在自然界的映射;以理论角度反思,环境问题是在机械世界观和文化观指导下,建立在工业文明体制基础之卜的人类主体中心过度扩张与膨胀的结果。每当处于危机时刻,人们都会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消解环境危机共同采取的发展战略态势。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重建主客体关系,协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意识,提倡清洁生产,发展生态产业,变革社会关系,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将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抉择。总之,面对濒临失衡的地球,选择在我们手中。 本书在理论上阐发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把环境问题看成是“世界复合体”问题,以系统范式考察,视角独特。揭示并论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现代文明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尖锐对立与冲突,或者说工业文明本身的缺陷势必造成环境问题,进而思考文明的“异化”问题,提出人往往同人活动的异化结果作战,而不是同异化的根源作战;往往同异化的表层根源作战,而不是同异化的深层根源作战,结果是在反异化的斗争中迎来更大的异化,进而提出生态文明既是工业文明的继承,又是工业文明的发展的观点。 第二,对人类中心论概念进行了科学的梳理与界定,明确提出作为深层哲学价值观念和实践态度的新人类中心论,无法被超越与“克服”,它将继续筹划和指导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重塑主客体关系,进而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第三,阐明儒家“中和”思想对于可匡正时弊的可持续发展观的作用与启迪。作者认为,儒家中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二者拥有共同的哲学根据,“中和”作为中国古来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其致思趋向恰与可持续发展所昭示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
高中华,1959年2月生,江苏涟水人。2001年1月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法政法院院长、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徐州市哲学学会
中文提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环境问题的提出:由边缘走向中心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世纪全球面临的中心难题 一 环境成了“问题” 二 研究环境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环境问题思考的着眼点 一 环境问题的浅层分析 二 环境问题深层思考的意含——运用“系统”范式反思环境问题第二章 环境问题的根源分析:经济、思想和社会根源探讨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工业化发展观的“负面效应” 一 工业化发展观利弊分析 二 经济的“外部性”与生态系统有限自净能力的矛盾 三 生态危机:对经济理论的质疑 四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膨胀的矛盾 第二节 观念层面: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 一 理论反思:机械世界观和文化观的支配 二 观念透视:“控制自然”的效应与实质 ——兼评莱斯《自然的控制》 第三节 交往层面: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 唯物史观对自然“异化”根源的揭示 二 评“资本的逻辑”与“生活的逻辑”的冲突与对立第三章 环境问题的实质:现代文明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尖锐冲突 第一节 现代文明的技术内涵:生态危机的技术根源 一 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的技术渗透 二 人工自然和技术圈的兴起与生态系统的矛盾 三 科学技术在技术化社会中的“双刃剑”效应 四 生态危机的技术内涵:技术危机及其评析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实质:工业文明与生态系统的 尖锐冲突 一 从文明的兴衰史看文明与生态系统的冲突 ——兼评《表土与人类文明》 二 工业文明的反生态系统性 第三节 有关文明“异化”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 文明——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二 现代文明“盛”“衰”的启示 三 评现代文明是一种“机能失调”的文明 四 析文明的“客观病”和“主观病”问题 五 对“增长”、“发展”与“进步”等观念的质疑 六 文明的新模式与文明的新阶段 ——评邱耕田先生的“生态文明”和黄明理先生的“智业文明” 第四节 生态文明的兴起与反思 一 新文明即生态文明的生态基础 二 有关对生态文明研究的几个相关问题 三 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四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探索 第四章 环境问题与人的价值观:对所谓“人类中心”困境的辨析……第五章 环境问题的抉择: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第六章 儒家中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