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十年观察

许世铨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5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许世铨  

页数:

301  

Tag标签:

无  

前言

和台湾研究领域的前辈与同行相比,我是后进。1996年我从《人民日报》驻联合国首席记者任上届满回国后,对我从事了31年的国际新闻记者生涯,做了新的思考。我想,年过半百的我如果继续做我喜爱的驻外记者工作,浪迹异国他乡,虽然会是驾轻就熟,也能随遇而安,但毕竟年纪不饶人,不可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也能坚持工作。我必须理性地、负责任地规划退休前这段宝贵时光。而且,我从工作中深切体认到,要当好驻外记者,就必须对所报道的国家和地区做扎实的基础研究。但是,由于忙于跟踪形势、采访报道,很难有充裕的时间坐下来系统地研究问题。因此一直希望有机会到一处清静学府,潜心研究问题,弥补自己的不足。可谓机缘巧合。我在《光明日报》供职时的前辈和朋友、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的姜殿铭教授找到我,建议我接替他的工作,他已经不得不“超期服役”多年了。这对我是个意外,我从未涉足过台湾问题研究。但是,我是十分关心台湾问题的。任何一个了解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被列强宰割、蒙受割地赔款之辱的中国人,谁不关心台湾问题,谁不热望两岸早日统一!同时我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总不会比国际问题更复杂,而且看中文资料总比看外文资料要方便。于是我抱着试试看和可能要踏入一个“新世界”的忐忑心情接受了殿铭兄的举荐。1996年11月,我真的走进了台湾研究所。

内容概要

作者到台研所后,把自己研究的一些心得纪录为文。同时,为参加学术会议、或应报刊之约,也陆陆续续写了些论文和文章。这些为数不多的论文、文章和研讨会发言稿,涉及到对台湾岛内问题的评述,对大陆对台政策的理解和阐述,对重大涉台历史事件的回顾,以及对美国、日本等国对台政策的分析。归纳起来,仍然是台湾、大陆及国际因素这三大部分的内容。有些论文和文章引起国外一些学术刊物的兴趣,被它们所刊用,使得外国学者得以更直接地了解大陆学者在台湾问题上的研究成果。 这些文字也记录了作者所经历的两岸关系的跌宕起伏,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作者便将它们编辑成集,为关心台湾问题的人们留下一个回顾这段历史的小小窗口。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部分 两岸关系 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及对两岸关系的启示 李登辉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变化 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两岸和平的关键是确认一个中国原则 1992年共识——海协海基两会协商之回顾与评析 1992年共识是两岸恢复对话的现实途径 “一国两制”支持率在台湾因何不断上升? 台湾“立委”及县市长选举简析 对台湾“立委”及县市长选举影响的几点看法 一份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辩解书 中共新领导人对台政策面面观 珍视历史成果重开两岸协商 选举后的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 “台独”在,常不忘于武备 一部维护两岸和平的法律 坚定不移地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海峡潮涌向谁边 卫我中华 休戚与共 和平与发展——两岸关系主旋律 斯人遽逝遗憾两岸 德高望重风范长存第二部分 台湾问题的外部环境 简评冷战后美国对台湾政策的调整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检视布什政府对台政策 布什第二任期对台政策 营造有利国家统一的国际环境 对近期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的评估 美国对台军事关系中的“软件”问题 中美经济关系与台、港因素 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亚太格局发展趋势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第三部分 台海楼札记 蓝绿对决 鹿死谁手 阿扁惯技 两手策略 陈水扁又在挑衅 美对台政策向中间摆动 民进党每日一骂宋楚瑜 美国缘何“关注”台湾“公投” 陈水扁要把台湾推向灾难第四部分 答记者问 台海实习后,中美关系政党化 展望“汪辜会”后两岸关系前景 建设性政治对话 两岸双赢 中共有信心解决“台独”问题 TMD应纳入两岸结束敌对谈判 台湾与科索沃问题性质不同 两岸关系发展基石不容破坏 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前提 回到一中共识 两岸才有转机 两岸关系 球在台湾这边 关键是确认一个中国原则 大陆从未在两岸间讲“谁代表一中” 若无一中原则 两岸难以对话 美国无论谁上台都会遵守“一中”政策 台湾当局搞“小三通”自欺欺人 只要接受“一中”两岸即可复谈 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两岸问题迎刃而解 陈水扁言论已“毫无意义”大陆要看陈水扁的行动 大陆只要陈水扁承认是中国人 大陆对台湾大选做好准备 解读台湾“民主”政治 《反分裂国家法》应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和平法律 通过反分裂法适逢其时 两岸关系最大危险来自“台独”分裂活动 对台工作进入新阶段 台湾水果热销 热了两岸民众心 2005年的两岸关系浓墨重彩 倒扁非关两岸 大陆不干涉 “台独”分裂势力难阻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章节摘录

李登辉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变化1988年李登辉主政以来,国民党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大体经过四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从1988年到1991年,李登辉口头上基本延续了蒋经国的一个中国立场,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国”是其唯一合法代表。第二阶段是从1991年“修宪”和公布“国统纲领”到1994年公布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李登辉实际上确定了“两个中国”的政策,但用“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来定位两岸关系,在宣示上仍表示“中华民国”主权及于全中国,治权仅及台、澎、金、马。第三阶段是从1994年到1999年7月,李登辉将一个中国定位为“历史、文化、血缘”的中国,否定了其法律地位,把一个中国定位为1949年以前和未来统一以后的中国,执行所谓“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但仍有所遮掩,有人称之为“隐性台独”。1999年7月,李登辉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则完全抛弃伪装公然宣称两岸关系是“国与国”的关系。1988年7月召开的国民党第13全大会仍坚持“反共复国”的口号,12月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现阶段大陆政策”决议中称:“我们的大陆政策应体现‘立足台湾,放眼大陆,胸怀全中国’的一贯精神。”“我们应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府立场。”同年12月25日,李登辉在主持庆祝“行宪”纪念大会时说:“中国只有一个,而且必将统一于自由民主的制度之下。”1990年3月30日,李登辉在国民大会8次大会闭幕式致辞时,针对“当前若干言论主张,求变心切”的情况强调:“我们的国体不容变更,我们的国土不容分裂,我们统一中国的目标,尤不容动摇。”


编辑推荐

《十年观察:激荡中的台湾问题》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十年观察 PDF格式下载



挺好,就是讲的还是九几年的事


资料留存!相当于字典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