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
2008-1
九州
蔡东藩
419
450000
汪锋
无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最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蔡东藩对于自己做了一番评价,足以表现一个落寞文人的自信:“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史学名著“并传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魅力正在焕发光芒,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机,蔡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新译,就更显其价值。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走向更好的未来。 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张颐武 2007年12月31目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 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 “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学者。其中《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有史以来最通俗、最风趣、最受欢迎的历史读物,蔡东藩因此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汪锋,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博士,现为大学教师。
乱世枭雄李渊起兵晋阳势如破竹入长安风尘三侠智取薛仁杲李密之死秦王李世民摇摇欲坠的孤城东征北伐征剿刘黑闼江南初定秦王的妙计玄武门兵变唐太宗的风流韵事贞观之治唐初的赫赫战功贤后遗言恩威并施平西域劣迹斑斑的太子唐太宗亲征高丽民族大融合的盛世收服天竺和龟兹病榻前的私情虎毒亦食子鸠占鹊巢刘仁轨勇平百济三箭定天山“大义灭亲”高宗病逝徐敬业伐武氏奸人当道武则天称帝恶贯满盈的和尚历尽波折平契丹贤相狄仁杰中宗复位戴绿帽子的皇帝母女同欢毒饼疑案李隆基诛逆太平公主叛乱玄宗初年开元盛世女祸再起李林甫毒计害储君梅妃往事一骑红尘妃子笑大奸若愚的安禄山长生殿里的海誓山盟安史之乱马嵬坡上葬玉骨唐肃宗灵武称尊刺杀安禄山收复两京双忠庙里埋忠骨史思明反唐寂寞西宫度余生宫中内乱威震天下的郭子仪佛法除贼内外交困的代宗喜忧参半的开局藩乱迭起千古忠臣颜真卿伪皇帝朱泄贝州大捷诱杀田希鉴窦桂娘智取逆贼三朝元老李泌功过不分的荒唐事顺宗的短暂统治平定西川剿抚不定的平藩策大唐罕见的贤公主活捉吴元济刘悟倒戈宪宗因骄致祸河朔纷争再起郭太后叱奸灭烛之变烽火连三月李训施计除宦官甘露事变篡改过的遗旨运筹帷幄的李德裕致命的仙药小太宗之治智平浙东高骈的功勋奢华的葬礼黄巢起义进士不成做皇帝李克用收复京都奔波的天子十五年来无一治王师兵败三镇叛乱刘太监废帝以毒攻毒大唐灭亡
乱世枭雄 唐朝开国始祖姓李名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是东晋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七世孙。李渊世袭谯、陇二州刺史,隋炀帝时升任太守,后来又封为殿前少监卫尉少卿。隋炀帝出征辽东时,曾派李渊督运军粮,正赶上隋朝故相杨玄感起兵作乱,围攻东都。李渊紧急上疏,隋炀帝慌忙带兵回朝,命李渊为弘化留守,剿灭杨玄感。后来,杨玄感败死,李渊仍旧留守在那里。由于李渊平日对属下宽厚仁慈,所以深得人心。 隋末政治残暴,老百姓怨声载道。隋朝将亡的民谣起初只是在坊间流传,后来竟传人皇宫,连隋炀帝也常有耳闻。有些什么谣言呢?一说是:“桃李子,有天下。”一说是:“杨氏将灭,李氏将兴。”蒲山公李宽之子李密曾因祖上余荫官至左亲侍,隋炀帝见他额头棱角突出,眼睛白多黑少,就说他眼神诡异,把他的官罢了。杨玄感谋反时,李密曾经与他勾结。后来,杨玄感战败,李密逃入瓦岗山投奔翟让,一心想根据民间歌谣称孤道寡,哪知真命天子别有一李,不是他的李姓。 隋炀帝赶走李密后又怀疑到盛郕公李浑身上,先是诬陷他谋反,接着杀身灭族。然后隋炀帝大造龙舟,到处游山玩水。不久听说李渊深得将士之心,于是又猜疑起来,派使臣到弘化传召李渊。李渊因为李浑被灭族,不免兔死狐悲,现在突然奉诏,便料定隋炀帝不怀好意。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李渊只好装出一副病容接见来使,私下里又拿出大量金银财宝贿赂使臣,说是自己病重,等病好一点儿之后马上到朝廷觐见。使臣得了金银,乐得做个人情,打着保票告辞。有钱能使鬼推磨,使臣到行宫后替李渊说了很多好话。隋炀帝那个时候正在恣意淫乐,哪有心思管什么李渊,便将这件事搁置了好几个月。 李渊有个姓王的外甥在后宫当差,有一天被隋炀帝撞见,隋炀帝想起李渊的事,就突然问他:“你舅舅为什么好几个月不来见朕?”王某忙答道:“恐怕是病体尚未痊愈吧。”隋炀帝微笑道:“干脆死掉算了。”王某担心舅舅安危,连忙写了封密信寄给李渊。李渊看完信惊魂不定,左思右想得不出避祸的良策,只好再次贿赂隋炀帝的宠臣,自己则纵情酒色,韬光养晦起来。 哪知金钱刚刚买命,富贵却来逼人。李渊正在担心自己树大招风,偏偏隋炀帝又下旨,加封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命他讨伐盗贼。李渊奉命出发,连破盗贼敬盘陀、柴保昌等人,威名大震。捷报传到行宫,隋炀帝大悦,于是准备北巡。谁知冤家路窄,刚出雁门关,来了一大队突厥兵,头目叫始毕可汗。隋炀帝慌忙跑回雁门关,据关自守。始毕可汗竟然调集数十万番兵,把雁门关团团围住,每天攻城。隋炀帝惶恐万分,急忙传旨天下,召群臣救驾。 屯卫将军云定兴应诏之后,开始招兵买马,准备指日赴援。可巧有一位将门之子、济世英雄到云定兴军营报名入伍,此人正是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个女中豪杰,她父亲名叫窦毅,曾经做过周朝的上柱国,尚武帝把襄阳公主嫁给了他。窦氏出生时,头发垂过脖子,三岁时头发就和身体一样长了。父亲教她读《女诫》、《列女传》等书,她能过目不忘。隋高祖杨坚篡位的时候,此女慷慨说道:“恨我不是男儿身,不能挽救舅家。”窦毅连忙捂住她的嘴,暗地里却很惊异。窦毅曾经对襄阳公主说:“此女有奇相,而且见识不凡,要为她小心择婿。”于是在家里的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遇到有人求婚,先让他射箭,谁能射中雀眼才肯将女儿许配给他。当时的王孙贵戚争着来射箭,却都败兴而归。李渊后来者居上,连发两箭,一箭中左目,一箭中右目,于是成就了一段好姻缘。窦氏生了四男一女,长子名叫李建成,次子就是李世民,第三子李玄霸,第四子李元吉,女儿嫁给了临汾人柴绍。 李世民出生时,有两条龙在家门外嬉戏跳跃,三天才离开。路人连连称奇,母亲也认为是个异兆,所以对李世民特别怜爱。四年后,一个目称善相面的书生前来拜见李渊,一见面就对李渊说:“您将来一定大富大贵,而且必有贵子。”李渊于是叫四个儿子出来,书生单指李世民遁:“此子一副龙凤之相,将来必居人上。您记住了,此子不到二十岁就能济世安民,千万不能轻视他呀!”李渊大喜。书生走后,李渊转念一想,担心书生将秘密泄露给他人,当即派人追赶。不料四处寻找也没找到。李渊大惊,心想这书生大概是神人吧,于是采用“济世安民”的意思,为次子取名“李世民”。李世民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熟读古今兵法,加上他有胆有识,仗义疏财,结交到很多朋友。的确是天生英姿,不同凡响。隋炀帝被围雁门关时,他已经十六岁了。 云定兴问过李世民的履历,得知他是将门之子,又见他相貌奇伟,因此格外器重。李世民献计道:“始毕带着全国的兵马前来围攻天子,一定以为我军不能及时救援,才敢如此猖狂。我军可大造声势,数十里之内遍设旌旗,就算到了晚上也要敲锣打鼓。始毕听到我军的声势,一定怀疑是大队援兵到了,必然望风而逃。”云定兴点头道:“这是疑兵之计,现在正好用得着。”于是依计行事。始毕可汗果然中计,立即撤兵。 隋炀帝这才安全返回东都。 李世民在云定兴营中待了一年多,并不见有什么封赏,又听到传闻,说隋炀帝南巡江都,杀死了好多谏官,不禁感叹道:“皇帝如此昏庸,我在这儿还有什么用呢?’’于是辞别云定兴回到家乡。当时,全国各地的草莽英雄都活动起来了,趁着隋炀帝南巡的机会四处起兵。隋炀帝封李渊为太原留守,李世民也随父亲到任。当时,有个叫甄翟儿的贼帅带兵来攻太原。李渊挥兵出击,深入敌阵,被贼兵包围。关键时刻,李世民提弓跃马,只领着几十骑精兵突围而入。贼兵上前拦阻,都被李世民杀退,贼人阵势大乱。李渊趁机杀出,又招集步兵和李世民夹击贼兵,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甄翟儿仓皇逃去,太原这才恢复安宁。 转眼又是一年,隋炀帝还留驻江都,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四面八方的草寇陆续起兵,把一片大好河山搅得四分五裂。从隋炀帝七年起,至十三年止,各路草寇揭竿而起的事件,光是史册上有名可考的就有数十起。此外还有许多不入流的小丑东劫西掠,骚扰民间。隋炀帝这时候还沉醉在温柔乡里,整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一帮献媚的家奴又把各处的警报匿不上报,眼见得杨氏基业就朝不保夕了。 李渊目睹时事艰难,时常愁苦叹息,只有李世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礼贤下士,结识了很多英雄豪杰,秘密地谋划着大举动。晋阳令刘文静以及宫监裴寂曾经与李世民往来。刘文静向来器重李世民,二人交往很深,裴寂却不以为然。一天,裴寂和刘文静登上城楼,远远地看见城外烽火连天,裴寂不禁长叹:“身为穷官,又遭乱世,还谈什么生存啊!”刘文静却微笑道:“只要我们两人同心,有什么可怕的?”裴寂反问:“刘大令有什么高见?还望指教!”刘文静道:“乱世出英雄,你不见李公子李世民吗?”裴寂摇头:“他虽然有些才识,但毕竟是个孩子,能成什么大事!”刘文静道:“此子虽然年少,却是个济世奇才,你不要小看啊!”裴寂似信非信。隔了一晚,李渊接到一道圣旨,大意是说:“李密叛乱,刘文静和李密通婚,应该连坐,革职下狱。”李渊不敢怠慢。马上把刘文静投入狱中。 李世民听说刘文静下狱,急忙去探望。两人见了面,李世民替他叹惜。刘文静道:“如今天下大乱,还有什么正当的赏罚?除非汉高祖、光武帝等人再世,拨乱反正,或许可以达到善恶分明。不会冤死好人。”李世民愤然道:“您未免失言了,难道当今世上就没有奇才?只怕是您没发现吧!我来这里探望您,正想与您共商大事,难道您以为我是那种眼看着亲友下狱而束手无策的人吗?”刘文静鼓掌道:“好!好!我没看走眼,公子果然是济世之才,我一定为你谋划良策。如今天下大乱,盗匪多如牛毛,正好可把他们收为己用,号令天下。比如说,太原进城避难的百姓一旦召集起来就有十万人,令尊的手下还有数万人马,如果乘虚入关,传书四方,不出半年,就可以成就帝业。”李世民听完这番话,沉吟了好一会儿,缓缓地说:“您所说的确实是良策,可如果家父不同意,又该怎么办?”刘文静道:“这也不难。”说到这儿就和李世民咬着耳朵密谈起来。不一会儿李世民就了解了个大概,告辞出狱。 裴寂这个人既爱喝酒,又好赌博。李世民先盛宴款待,接着小赌助兴,故意输给他好多钱。裴寂兴高采烈,于是两人日夜往来,交情越来越深。李世民把密谋的事告诉了他,裴寂犹豫道:“令尊与我本来是好友,如果明说恐怕会被拒绝,看来只好暗度陈仓了。”李世民道:“您多费心了。”裴寂答道:“现在不必明说,改日自当效力。” 过了两天,裴寂在晋阳宫设酒席请李渊赴宴。原来隋高祖将都城定在长安,后来又在长安城东建了一座新城,名叫大兴。到了隋炀帝,建都洛阳,称为东都。隋炀帝四处巡游,到处设置行宫,晋阳宫就是行宫之一,宫中设有正副监宫各一人。李渊留守太原,兼管晋阳宫监。裴寂是副职。裴寂请李渊赴宴,李渊认为自己是上司,去也无妨。裴寂准备了美酒佳肴盛情款待李渊,二人开怀畅饮,气氛十分融洽。李渊连喝几大杯,已经有了五六分醉意。这时门帘一响,走进两个国色天香的美人。俗语说得好:“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两位美人近前参见李渊,李渊慌忙还礼,裴寂安排两位美人分坐李渊左右,劝酒布菜。李渊醉糊涂了,也不问来历,一味乱喝,直喝到酩酊大醉,才由两位美人搀扶着进去,虽没有颠鸾倒凤,却也搂着美人睡下了。 李渊起兵晋阳 李渊睡了好半天才清醒过来,鼻中闻到一股异香,似兰非兰,似麝非麝,不由得纳闷起来。李渊揉了揉眼睛左右一瞧,身边竟然睡着两位美人,不禁大吃一惊:自己有没有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啊?正在胡思乱想,两位美人说话了:“唐公别见怪!这是裴副监的主意。”李渊问她们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两个人都说是宫女。李渊大惊失色:“原来是宫中贵人,我怎能与贵人同床共枕?这下我是死定了!”二位美人忙劝慰道:“皇上无德,南巡不归,各处行宫已经乱了。我等如果没有您的保护,难免遭人污辱,所以裴副监才特地嘱咐我等早日托身将军,以保全性命啊。”李渊连连摇头:“这……这事万万使不得呀!”边说边急急忙忙往外走。 刚一出门,迎面遇着裴寂,李渊一把扯住他,喊着他的表字:“玄真啊玄真!你这不是要害死我吗?”裴寂笑道:“唐公啊!你怎么这么胆小?收纳一两个宫人不过是小事一桩,就是那大隋的江山,只要你想要也是唾手可得呀!”李渊吓坏了:“你我都是杨氏臣子,怎能口出叛言?这可是灭门之罪!”裴寂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如今隋主无道,百姓穷困,四方已经群雄逐鹿。将军手握重兵,令郎广交英雄,何不趁机起义,以图帝业?”李渊小声嘀咕:“我李家世代蒙受国恩,不敢谋反。”裴寂正要再说话,忽然有探马来报:“突厥大军已到马邑,请留守大人赶快回署发兵,截击外寇!”李渊听了,连忙回府。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等人早已等候多时,李渊立即和两个副将商量退敌之策,决定派高君雅率领一万人马救援马邑,高君雅领命而去。 李渊回忆起晋阳宫的事情,一连好几天寝食不安。不久又接到马邑军报。说太守王仁恭出战不利,高君雅也打了败仗。李渊更加着急,回到内室发起呆来。李世民趁机劝李渊:“如今天下大乱,朝廷朝不保夕,父亲若再守小节,下有盗寇,上有严刑,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了。不如顺应民心,兴兵起义,说不定还能转祸为福呢。”李渊生气地说:“简直一派胡言!小心我拿你举报,免得受你牵连。”李世民道:“儿是看大隋的气数尽了,所以才敢这么说。父亲如果一定要将儿拿去送死,儿也不敢违抗。”李渊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不讲父子之情置你于死地?只是警告你不要轻言罢了!”此时李渊已经动心。 几天之后,剿寇战事再次告急,李世民又来劝李渊:“如今盗贼日益猖獗,父亲奉旨讨贼,可这贼寇哪能讨光!贼不能除尽,您就难免获罪。况且世人盛传李氏当兴,您已经遭到皇上猜忌,如果真的将贼寇灭尽,恐怕更会功高震主。儿前思后想,只有昨天的计策可以免祸,请父亲别再犹豫了!”李渊道:“我昨天晚上仔细一想,你的话很有道理。现在我们的身家性命都系在你身上,安邦定国的事也都看你了。只是我们的家属还在河东,起义之事不宜操之过急,还是慢慢想办法吧。”李世民道:“父亲决定了就好,家属我派人去接。”接着,李世民安排得力属下快马赶赴河东去接家眷。 父子二人正在悄悄安排,江都又有坏消息传来。隋炀帝因为李渊剿寇不利,特派使臣前来太原,要拿李渊问罪。危急关头,李渊召裴寂及李世民一起商量对策。裴寂进言道:“我前几天之所以劝您,怕的就是这个祸。眼下形势紧急,您千万别犹豫了。古人云:‘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请您三思!”李世民接着劝道:“如今皇帝昏庸,天下大乱,国法荒谬,纲纪无存,父亲何必再去守法!”李渊还有些犹豫:“如果起义不成,又怎么办?”裴寂答道:“将军多虑了!晋阳兵强马壮,您又有几万精兵,隋朝江山已摇摇欲坠,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还怕不成?”见李渊仍拿不定主意,裴寂又逼进一层道:“前几天我让宫女陪侍您,已经是死罪了,现在朝廷又为了剿寇的事要拿你问罪。如果两罪并罚,我死不足惜,您岂不要诛灭九族?”这一席话终于说得李渊死心塌地。 不一会儿使臣来到,李渊推说病重不能起床,让使臣到馆驿暂且居住,说等到病稍轻一些再来接旨。来使因为李渊手握兵权不便反驳,只好忍气待着。李渊与李世民等秘密部署,打算杀了使臣祭旗。这时候江都又传来赦免的旨意,让李渊照旧供职,戴罪立功。李渊接了诏书,一并款待了前后两个使臣。李渊稍稍放心,又把起义的事耽搁了好几天。 经裴寂和李世民再三催促,李渊才又提起起义的事。李世民保举刘文静,说可以封他为参赞谋士,于是李渊暗地里召刘文静出狱。刘文静见了李渊,当即献上一计,说可以假传圣旨,号令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百姓,凡是年龄在二十岁以上的都要当兵,东征高丽。这道假圣旨一旦发下去,民怨必定沸腾,恨不得隋炀帝马上死掉。 ……
一部《二十四史》,分最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 其规模之宏伟。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不仅在我国历史演义中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代替的。 ——裴效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 在延安时期,读书的条件好一些。他(毛泽东——引注)托人买了两套中国历史通俗演义(蔡东藩著),除自己阅读,还向别人推荐。 ——逢先知(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杨天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蔡东藩的通俗史学工作是非常成功的。……是近代演义史书当中出版发行历时最长、数量最大的一种。 ——李志庭(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它既不是“纯文学”,也不是“雅文学”;它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造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看? ——二月河(著名历史小说家)
《白话蔡东藩历朝通史系列:白话唐史》是一部受到毛泽东、顾颉刚、二月河等人推崇的历史读物,前后印刷多达数百万册;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小说家的传世之作,是由11位名校博士的精心翻译,造就的当前唯一的白话版、小说版的“中国通史”。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作序推荐。本书规模之宏伟,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不仅在我国历史演义中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代替的。
无
正版书!,但是内容写的像流水账,没有美感,像通俗演义,不如介绍说的好!
非常好的书,通俗易懂,字体合适,没有晦涩难懂的文字,可以让我们没有障碍的了解历史,喜欢
非常好的一本历史书,值得一读
最中意的一套历史书籍,白话更容易阅读!
唐朝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朝代,通过这本书可以更仔细地端详那段历史了,书的质量不错,推荐!!!!
白话文,跟小说一样,整个唐史大体都能说全,挺好的,准备把宋元明清的也都纳入
通俗易懂的勾画了二十四史
帮朋友买的,浅显易懂的历史书
书的质量很好,书的内容通俗易懂
了解了一些唐代历史,有收获
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很好看。
一本唐史,令你感受当中乐趣!好书!
之前买了宋史,看着很不错,现在又买了这本,内容很精彩,大家就是不一样啊!
买书都在当当买,这个系列存齐了
这是一套非常值得年轻人看的书,经典且不枯燥。
绝对的好书,爱不释手,昨天拿到之后就一直在看。
刚拿到,感觉不错。准备花时间好好看看。
唐代的皇帝们个个都有故事!
很好,还没来得及阅读
帮人买的,看装订还不错
内容很好,印刷业很好的。
很好,很喜欢这本书。
请问这是在流水账吗?
好呀可以购买
一本好书,国学,我喜欢
好 孩子喜欢
应该是正品吧,还没有看。
质优价廉!寓教于乐!好!!
不错,值的一看。
书不错,正在阅读
把书留着,等孩子大一点再看
很喜欢蔡的这套书
还是原版好 翻译过来的东西毕竟没能有原来的味道
挺喜欢的。唐宋明清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小说,也可以说是一种流水账的形式记载的历史,你可以大概的了解一下,如果对其中一段时期,一个人物,想了解更加具体的,那要另外选书!
我是为了对唐朝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才看这本书。目的达到了,但却是一个相当沉闷的过程。每晚睡前看一会,一定会很容易入睡。其实历史书可以写得精彩点,大家不妨看看《明朝那些事儿》,比较一下,就知道什么叫畅销书,什么叫看得叫人想把它扔掉的书。
当我看到送来的书第一印象是残次品。里面的字所有的页码都是倾斜的。。我还以为是盗版,,算了这样阳凑合吧
一般吧,就是流水帐,可读性不强,适合略读
内容挺好的,如果字体再大一点就好了!
书的质量和送货速度都还可以,但是收到的书版本与自己想买的不符,虽然出版社和作者都一样,可是并不是图片所示的版本。
完全就是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没有润色,没有情节,毫无吸引力可言,难看死了。看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
这是一本被翻译得无聊至极的书流水帐的方式寡然无味
比较白话易懂,内容还不错
买的一套书,很喜欢,慢慢看
xiuxiu
帮朋友买的也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