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观人学

李贺 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4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作者:

李贺  

页数:

37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观人学:识人奇书》鉴中有用,用中有鉴,鉴用如一,才可聚人。用人者,要在用长;聚人者,要在聚心。此用人之道,不可不常思自审,而疏忽于缠身琐细之中,懈怠于情迷意乱之际。鉴人者须摒除偏成之见,切忌亲疏之分,力绝偏私之言。尤勿以貌聚人、以偏概全、以短掩长、以闻鉴人、以亲划线、以资排辈、以情鉴论。若存偏成之见,则优劣颠倒,正道无存;若存亲疏之分,则难抒众长,难聚人心;若听偏私之言,则言路阻塞,万马齐喑,甚则小人近身,内乱不己。此三忌为执帅者之紧要!否则内必乱、心必涣、事不济、业难成。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的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鉴别人才的九大特征 (1) 第一节 见面 (2) 第二节 九大特征 (7) 第三节 中和之才最贵 (18) 第四节 聪明次之 (21) 第五节人才的五个层次(25)第二章 识别忠正与奸邪(29) 第一节 考察精神(30) 第二节 识别人的邪正(39)第三章 分析性格(49) 第一节 性格识人一(50) 第二节 领导者理想性格分析(54) 第三节 12种偏才性格分析(57)第四章 分类考察(77) 第一节 德行高妙的人(清节家)(78) 第二节 强调制度的人(法家)(81) 第三节 谋略之才(术家)(85) 第四节 国体栋梁之才(89) 第五节 大臣地方官之才(器能) (92) 第六节 智意之士(术家支流) (95) 第七节 臧否之才(清节支流)(99) 第八节 伎俩之才(法家支流)(104) 第九节 文儒之才(107) 第十节 骁雄之才(114)第五章 观察言语(117) 第一节 言语识人(118) 第二节 言谈鉴人优劣(123) 第三节 七种似是而非的人(128) 第四节 在论辩中考察人(133) 第五节 从言语中察人得失(137) 第六节 言谈中的八个优点(141)第六章 考察才能(151) 第一节 人才特点(152) 第二节 八种人才的优势(158) 第三节 各类人才的职权(165) 第四节 主管之才与使用之才 (168)第七章 考察外形内心(173) 第一节 总论外形内心(174) 第二节 考察外形(180) 第三节 考察内心(185)第八章 情态(193) 第一节 总论情态(194) 第二节 论恒态(198) 第三节 论时态(205)第九章 早慧与大器晚成" (211) 第一节 总论须眉(212) 第二节 早慧(216) 第三节 大器晚成 (221)第十章 闻声辨人(225) 第一节 总论声音(226) 第二节 论声 (231) 第三节 论音(236)第十一章 观察气色(239) 第一节 总论气色(240) 第二节 气色的类型(245) 第三节 论文人气色(249) 第四节 青白两色(252)第十二章 从为人处世考察(255) 第一节 从胸襟气度识人成就(256) 第二节 如何判断一个人荣福的长久与短暂(261) 第三节 谦卑含容与当仁不让(265) 第四节 兢兢业业与嘻嘻哈哈 (267) 第五节 警惕"妇人之仁"(270) 第六节 从"吃亏是福"考察一个人的真实意图(273)第十三章 英才与雄才(277) 第一节 英雄之分(278) 第二节 三种英才(281) 第三节 三种雄才(287) 第四节 谁是英雄 (291) 第五节 英才雄才孰重孰轻(295)第十四章八种基本方法 (299) 第一节 判断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300) 第二节 从表情考察内心世界(305) 第三节 从表面特征判断人的声望(310) 第四节 判断模棱两可人的方法(312) 第五节 观其敬爱,识其前程(318) 第六节 从情绪上察人心胸(321) 第七节 从缺点反观优点(326) 第八节 从聪明看成就(331)第十五章 七种基本错误 (337) 第一节 耳闻目睹也有偏差(338) 第二节 个人好恶的影响(342) 第三节 只凭志向来断人(345) 第四节 重早慧轻晚成(349) 第五节 同类的人未必相互称颂 (352) 第六节 地位财势对人才的影响(356) 第七节 奇人异士的真伪(360)第十六章 主要错误——以己观人(365) 第一节 以己观人(366) 第二节 各类人才易犯的识人错误(369) 第三节 如何排解"以己观人"的错误(373)

章节摘录

书摘评述  1.观神识人  神平则质平。神邪则质邪  观察一个人的“神”,可以辨别他的忠奸贤肖。“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平常昕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不分品质好坏而人所共有的精神状态。这里谈及的“神”与“精神”一词不完全一样,神发自于人的心性品质,集中体现在面部,尤其是两只眼睛里,即曾国藩所说的“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如果一个人的“神”平和端庄,“神”定,表明他道德高尚,对人忠心耿耿,不会肆意坂主,也不会因周遭事物的变化而随意改变节操和信仰,敢于坚持正确的东西,意志很坚定。 如果一个人的“神”侵邪偏狭,“神”挫,其品格卑下,心怀邪念,容易见异思迁,随便放弃自己的道德情操而趋利。这种人平常善于掩饰自己,往往在准备充分、形势成熟后才显出本性,而不会轻易发难,不打无准备的仗,是大奸大贼一类的人。对这类人物的鉴别方法详见第二章第二、第三两节。  需要说明的是,神固然与遗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在后天环境中磨炼出来的。  王莽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太好,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胆识而言,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人才。如果他不篡取王位,不显露本性,仍像未夺得朝政大权之前那样勤奋忠心地工作、俭朴地生活,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周公式人物。  王莽的姑姑是皇后娘娘,几个叔伯也都贵为将军公侯,但他的老爸王曼死得太早,弧儿寡母的,虽然生活不成问题,但在族人中受到的冷落和排斥,给王莽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也许是他日后篡夺王位的叛逆性格的最初原因。王莽稍稍懂事以后,就开始勤奋学习。王安石讲,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者因书而守成。王莽渐渐以一个谦让恭俭、不侍享乐的进步青年形象出现在族人面前,穿戴得像一个克己修身的儒生,不仅对母亲和亲长极其孝顺(那个时候孝敬父母师长是最大的美德,许多人因此而做官),而且气度豪迈,与朝野的光明俊伟人士交往结纳,深得时人的赞誉。  他的叔叔、大将军王凤生了病,王莽朝夕不离床头,殷勤地服侍,汤药都由王莽尝过以后再给王凤喝,以防有人下毒。几个月下来,王凤的病好了,王莽却是蓬头垢面,满脸憔悴,感动得王凤唏嘘而叹:有子不如有王莽。王凤临死前,托姐姐(时已为太后)和皇上提拔提拔王莽,大司空王商和当世的一些名人也盛赞王莽的品德才行,王莽因此被封为新都侯。  封侯以后,王莽仍然保持着廉敬恭让的作风,在人前不敢有丝毫马虎和得意,但暗地里开始有享乐的意思了。他曾经私下买了一个漂亮的奴婢,却被堂弟无意中撞见,王莽就对他说:“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看相的人说这个女子宜产佳儿,因此就主动帮朱将军买了回来。”当时就把那个奴婢送到了朱子元府上。  他的族叔王根辅佐朝政数年后,因身体不好,向皇太后申请退休。另一个大臣淳于长,先与许皇后的姐姐私通,又娶为妾,与许皇后内外勾结,逐渐得到皇上汉成帝刘骜的宠信。王莽对王根说:“淳于长想取代您,正在跟手下人商量办法。”王根怒气陡生,叫王莽向皇太后举报淳于长的阴谋。由于太后本对许皇后不满,乘机把淳于长搞了下去。  因为这次告发大奸,王莽代替王根成为大司马,时年38岁。他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声誉。母亲生了病,其他大臣派夫人来探视。一个穿着粗布衣服,妆饰与一般仆妇无多大区别的妇人出来迎接她们。那些夫人们以前都听说过王莽家居生活比较简朴,还不以为然,当那个妇人自称是王莽的妻子时,众夫人惊得眼睛似铜铃大。  后人读历史,都知道这是王莽隐瞒自己真实目的的举动,但当时的许多人都被王莽的忠诚耿洁迷惑住了,赞誉之辞盛若花海。 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气很足,但是冲中带有邪狭的味道,专权后可能要坏事。我又不肯附庸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用鉴别人才的“神”来分析,“神清而朗”,指人聪明秀出,不会是一般的人;神有邪萄电孝龟:;璐盼教叁不正,心中藏着奸诈意图。王莽可能电感觉到了彭宣看出一些fl===冬麓掣曦醺辱垮酾≯俸《簦避同意了,却又不肯赏赐养老金。彭宣回乡后数年就死了。  王莽专权、篡位后,奸诈虚伪终于袒露于天下。如果王莽得势之前,有当权的人能发现他的心怀险诈,也许历史会是另一个样子。  当初,汉武帝以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公孙弘生活俭朴,盖的是布被,也不多吃肉食。以耿介忠直著称的老臣汲黯(时为丞相)说:“公孙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却盖布被,这是伪诈。”汉武帝以此言问公孙弘。公孙弘说:“是实话。公卿王侯中与臣关系最好的莫过于汲黯。他今天当面责难我的过错,确实说到我的毛病上去了。位列三公而穿戴与小官吏一样,确实是虚伪,为钓名沽誉耳,确如汲黯所言。如果没有汲黯的忠直耿介,陛下如何能听到这样正直的话呢?”公孙弘既掩己过,又捧汲黯的公直,再捧汉武帝英明,汉武帝深以为是,对公孙弘的谦让越发敬重。后公孙弘升为丞相,侍权耍奸,因牵连而被诛,开西汉诛杀丞厢之始。  关于王莽,还有一个补缀。据说刘邦在斩白蛇时,蛇对刘邦说:“你将因斩杀我而名扬天下,贵为天子。又因为你杀我,所以,你砍我头,我闹你头,你砍我尾,我闹你尾。”刘邦想了想,很有意思地将蛇拦腰斩断了。结果,汉朝的江山一头一尾都比较平安,虽有七国之乱,但都没成气候,惟独西、东汉中间出了个王莽,而传说王莽本是一条大蟒化身(传说实不可信,聊备于此,以增文字的乐趣)。  王莽专权时,巴郡有个任文公,知道天下将乱,就督促家人背负百十斤重的物品,绕着房舍跑,每天锻炼不止,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后来各地发生战争,任文公一家大小背着粮食财物,在祸乱中生存下来,而其他人遗亡的甚多。看来,这个任文公也不是一般的人,远在巴郡,知道天下将乱,高人也。知天机不可泄,只好保家人,也算一种明智。  神的偏邪与形有一定的联系,比如生活中“鼠眉贼眼,一看就不是好东西”的一类人,事实上不尽是这样,长相丑恶的人往往有善良、仁爱、忠诚的心。因此说“以形观人”就容易犯下错误。而神则来自于心灵本性,实难做假,以它来断人品性,确实可靠,简便易行(详见本书第二章)。P8-10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的缘起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抱怨人才苦短,也有些领导抱怨老上人家的当。抱怨的是因为不懂是如何发现、临别人才,“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要想得到好人才,必须掌握识别人才的方法和技巧,众所周知,清朝曾国藩和三国时期的刘劭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识人大师。本书借鉴了曾国藩的《冰鉴》刘劭的《人物志》以及其他诸多人才大师的思想精华,然后再加以现代科学的论证,以“如何鉴别人才”为中心思想,由外及里、由形及心,从性格、言语、类别、识人错误等方面做了详尽地论述。 鉴人者须摒除偏成之见,切忌亲疏之分,力绝偏私之言。尤勿以貌聚人、以偏概全、以短掩长、以闻鉴入、以亲划线、以资排辈、以情鉴论。若存偏成之见,则优劣颠倒,正道无存;若存亲疏之分,则难抒众长,难聚人心;若听偏私之言,则言路阻塞,万马齐暗,甚则小人近身,内乱不已。此三忌为执帅者之紧要!否则内必乱、心必涣、事不济、业难成。 此书鉴中有用,用中有鉴,鉴用如一,才可聚人。用人者,要有用长;聚人者,要有聚心。此用人之道,不可不常思自审,而疏忽于缠身琐细之中,懈怠于情迷意乱之际。


编辑推荐

《观人学:识人奇书》是一部流芳百代的中国人才学经典,一本中国历史上很有说服力的人才教科书,一本研究各朝代历史名臣的成功心理学的重要参考书。它借鉴了清代曾国藩的《冰鉴》、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以及诸多人才大师的思想精华,再加以现代科学的论证,以“如何鉴别人才”为中心思想,由外及里,由形及心,从性格、语言、类别等各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向你传授中国历史上识人鉴人的不传之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观人学 PDF格式下载



基本上没什么内容!看来就是为赚钱的!还打着曾国藩的旗号!


缺少页数,内容空泛,多有抄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从262---279页整整少了18页,好在书的品质差,不看也罢!哎,现在的人。。。


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不過這個觀人還是要靠生活經驗啊


这是一本让人看了还还想看的识人之书


水平非常差的一本书,摸不着边际的所谓观人理论,加上很多野史传说作为所谓的实例。一个字——“烂”。看来买书还是必须选知名出版社的书,特别是在网上购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