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和杨尚昆一家相处的日子

刘文著 中共党史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中共党史  

作者:

刘文著  

页数:

350  

字数:

32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老家隆化县的文友们习称我为“农民作家”,我不敢领受这么高的赞誉,但这些年我确实是从庄稼地的垄沟儿里拼搏向上、一步步走上文学艺术工作者之路的。我和刘文同乡邻村,沾亲带故,他是羊倌的后代,但他和我一样,自小喜好文学,我们也就因文结友,几十年来,友情深笃。  1973年,刘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到隆化县“很有名气”的张三营中学读高中,他万万没有想到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竟是杨尚昆的儿子杨绍明。当时,杨绍明受他父亲的株连,被从北京大学下放到我们这里当老师已经3个年头了。1975年,杨尚昆结束了长达9年的隔离监禁,被江青和康生把持的中央专案组从北京遣送到山西临汾,遭受迫害致残的夫人李伯钊也被迫中断了治疗,与杨尚昆一同去了临汾。当时,他们受到周总理的关照,允许留一个子女在身边照顾,他们便把儿子杨绍明叫回了身边。杨绍明从河北隆化张三营中学调到山西临汾的动力机械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当老师,白天上班不能全身心地照顾二老,尤其是照顾行动不便的妈妈,于是,他就把张三营中学自己班上的班长、已经毕业回乡务农的刘文召唤到了自己父母的身边。从此,这个朴实厚道的农村小子就与杨尚昆一家在特殊的时期结下了特殊的情谊,他们的相处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1997年7月21日,从国家主席任上退下来的杨尚昆带领全家人来到承德,在承德的绮望楼宾馆,杨尚昆指名道姓地和隆化县来的数十人见面,因为这些人他早在儿子杨绍明那里听得耳熟能详了。笑谈中杨尚昆指着刘文认真地宣布:“这个刘文是我们家庭的一个成员。”乡亲们细细地品味这句话里的深意,感到非常温暖,认了刘文就等于认了隆化的百姓,大家觉得跟杨尚昆一家更近了。  1978年冬的一天,我和刘文还有另外几个好友在乡里聚会,席间,谈到刘文复习考大学的情况,刘文动情地说他接到了从临汾寄来的复习提纲,其中有杨伯伯亲笔抄写的几页。大家高低不信,于是立刻跟上刘文,摸黑翻过四道山梁,走八里山路,到刘文在偏坡营榆树底村的家里亲眼看了杨尚昆抄写的五页提纲。大家都叫刘文把这些年与杨尚昆一家相处的故事写出来,当时在场的刘在田(全县年纪最轻的乡长)还说:“你和杨尚昆一家相处的这段特殊经历,是平民百姓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应该写出来让大家分享。”刘文后来把写杨尚昆一家与农民交往的想法告诉了他的同学们,大家异口同声地赞成。之后不久,刘文的同学情不自禁地把与杨绍明及他们的家庭交往的故事讲给刘文,还把杨绍明给他们家里照的相片送给刘文作资料。  刘文从下决心到试笔,三年五载过去了,这才上点道儿。我可以说是这部作品的第一知情者,第一关注者,第一享受者,第一传播者。先是读片断,后是读初稿,再是读定稿。三十多年,一万两千多个日夜,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农家子弟与共和国高层领导的家庭水乳交融,患难与共,相依相帮,那一幕幕亲情浓郁的生活场景,令人羡慕,令人赞叹,令人敬仰。刘文没有虚构,没有修饰,没有渲染,他是朴实的农民,写的也是朴实的故事。刘文考大学未被录取,在感到丢面子和难过的时候,杨尚昆写信鼓励他:“年轻人受些挫折怕什么,要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还在落款处特别写上:一个上了年纪的“年轻人”。当刘文的家和同学们的家遇到困难时,杨尚昆一家就尽其所能地解囊相助。1974年春天,刘文得了急性脑膜炎,杨绍明在学校背起已经昏迷的刘文就往医院跑,医生说这学生再晚送来一点就没命了。刘文住院,家里分文没有,杨绍明拿出仅有的工资交了住院费。杨绍明的学生白宝仓家里房子要倒了,一家人着急上火,刘文写信告诉了杨老师,杨绍明掏的钱不够,杨尚昆得知后,把少有的生活费寄给白宝仓家救急。杨尚昆复出后,逢年过节更是忘不了儿子在隆化的这些学生们,烟啊酒啊的没少让刘文往回带,老人家非常看重儿子交的农民朋友,也希望这份情谊延续下去。杨尚昆担任国家主席后,仍然通过刘文了解农村的情况、百姓的需求,这种交往充满着人情味和人格魅力。  刘文是够幸运的,从十年内乱到改革开放的高潮,一晃就是二三十年,他在与杨尚昆一家的相处中,受到了熏陶,充实了生活,提高了思想境界,并且培养了谦逊、笃信、坦诚、热情的美德。刘文担任过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连指导员、中学教师。因为酷爱文学,杨绍明又亲授过摄影,刘文还在县剧团做了好几年编剧和舞台摄影,现在是在县里做宣传干事。这些年来,刘文笔耕不辍,写过不少东西,并且加入了河北省作家协会。刘文的每一个进步,都得到了他的恩师杨绍明的鼓励。刘文虽然与杨尚昆一家“沾亲带故”,杨尚昆却没有因为亲情而给过他任何特殊照顾,刘文也从来没有提出过谋职升级的请求,因为他太知道杨伯伯的为人了。  我与杨绍明也是一见如故。当年,我同村同姓的亲戚中就有三个人是杨绍明班上的学生,他们在家里挂在嘴上最多的就是他们的杨老师。我与杨绍明第一次谋面,是在一年的数九寒冬,他带领学生到昆仑沟打柴,路过我家,大冬天里却热汗津津的他,只喝了我家一瓢凉水,跟我对了短短十几分钟的话,就匆匆追赶学生队伍去了。他那和蔼可亲、幽默健谈的性格和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作风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杨尚昆恢复职务后,杨绍明也被分配到新华社担任记者和编辑。他身份变了,与我们的感情却始终没变,他通过刘文不止一次赠我书籍和画册,寄语签名,对于我的成长,起到了激励作用。有一次,我与隆化的二十三位政协委员去北京观光,当时正赶上中南海对游人开放的好机会,我打电话请杨绍明帮助解决中南海的参观券,本以为我的请求可能会被婉言推托。令我感动的是,他不仅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请托,还苦苦地在新华社接待室的长椅上,从下午5点多下班一直等到快晚上8点。

内容概要

1975年夏,杨尚昆结束了长达9年的隔离监禁,被江青和康生把持的中央专案组从北京遣送到山西临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残的夫人李伯钊被迫中断了在北京的治疗,一同去了临汾。他们受到周总理的关照,允许把一个子女带在身边,杨尚昆夫妇选择了下放在河北农村教学的二儿子杨绍明。夫妻团圆,儿子回到身边,相对于夫妻离散、挨斗受整无疑是平添了几分和暖,但是毕竟还面临着沉重的政治压力,过着五味俱全的特殊生活。年近古稀的杨尚昆和李伯钊,特别是偏瘫的李伯钊需要特殊护理,而回到身边的二儿子杨绍明还不得不一边在工厂里工作,一边照顾二老,远在异地的哥哥、嫂嫂、妹妹来不到身边,于是,刘文——杨绍明的学生,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走进了这个家庭。本书由刘文撰写,讲述的就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家和普通农民家庭之间发生的为世人鲜知的故事。

作者简介

刘文,河北省隆化县人。1957年出生。1975年高中毕业后,务过农,当过大队干部,教过书 ,1981年到县剧团任过编剧和舞台摄影,1984年调入县计划生育局任宣传干事至今。
  在国家、省、地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过通讯、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百万余字。

书籍目录

“农民作家”的序开篇 杨尚昆上承德第一章 北京初见第二章 告别群山第三章 情暖寒天第四章 噩梦惊心第五章 黎明序曲第六章 苦乐交融第七章 依依惜别第八章 新宅书香第九章 天伦之乐第十章 春雷惊秋第十一章 乍暖还寒第十一章 雪中松柏第十三章 云水襟怀第十四章 笔下烽烟第十五章 铮铮傲骨第十六章 千里鹅毛第十七章 清冷年夜第十八章 曙光初照第十九章 扶危济难第二十章 殷切期望第二十一章 特殊课堂第二十二章 大地飞歌第二十三章 喜讯频传.第二十四章 心系百姓第二十五章 山高水长第二十六章 南国春晖第二十七章 大千世界第二十八章 走近廖公第二十九章 光荣时刻第三十章 高天厚土 第三十一章 赤子寻根第三十二章 真情永远第三十三章 墨宝流芳第三十四章 心底丰碑后记

章节摘录

  1997年7月18日,由北京至河北省围场县四合永的沙通铁路沿线,进入了一级保卫状态。这条从未引起人注意、车流量很小的铁路那天显得十分神秘、庄严。连值勤站岗的战士、警察都弄不清楚要过什么重要车辆,只有地方县委书记、部队团以上的干部才知道:已经从国家主席、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岗位上退下来的杨尚昆同志要经过这条路,来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草原视察。  专列驶出了北京,刚刚过完90寿辰的杨尚昆同志精神非常的好,在随行人员和家人的陪同下,谈笑风生。他告诉大家:这片土地我熟悉得很,山山岭岭,沟沟壑壑。  女儿杨李逗老爸:“是当年从地图上熟悉的吧?”老人家哈哈大笑:“也不尽然。”  杨尚昆哪能不熟悉这有着半个多世纪情结的华北山区呢?1937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的杨尚昆同志和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同志就在这里领导、指挥着华北的抗日战争,1938年后,刘少奇调到华中,杨尚昆同志接任北方局书记,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战的重任,他培训出的大批抗日领导骨干深入各个根据地,建党建军建政,人民战争的大火映红了华北天空。这位刚从长征路上走过来,才满30岁的红军将领率领华北军民与日军在这片土地上对垒搏杀8年之久,这里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老人家怎能不熟悉?  专列进入了隆化县境内,杨尚昆同志叫工作人员把窗纱拉开,对儿子杨绍明说:“到你的根据地了,刘文的家在哪里?刘文在哪里等我们?”杨绍明告诉父亲:“刘文的家在县城北边60华里处,刘文可能在四合永车站接我们,也可能在坝上草原等我们。”专列经过张三营镇,杨绍明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他告诉爸爸:“当年我下乡的第一站,就是这个河东村,我学生张凤林的父亲张洪阁就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是这里的老百姓养育、保护了我。”杨绍明的眼里蒙上一层泪光。专列经过张三营中学。杨李问杨绍明:“小二哥哥,这里是中学吗?”杨绍明点点头。杨李告诉爸爸:“1972年春节,因为林彪事件的缘故,北京戒严,小二哥哥回不了北京,我在山西雁北插队,请了假来这里和小二哥哥过的年,那时候学校不是这个样子。”  杨尚昆同志默默地注视着窗外,静静地听着儿女们的介绍。他问:“这次能见到他们吧?”杨绍明告诉爸爸:“已经安排了,在承德见面。”杨尚昆同志高兴地点头说:“好!”  专列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奔驰,杨尚昆同志一行到达了四合永车站。专列停稳,90高龄的杨尚昆同志不用搀扶,健步走下车厢,笑呵呵地向前来迎接的河北省委、承德市委、围场县委领导和当地群众招手致意。第一个闯入杨绍明视线的,是当年他非常得意的学生、现任围场县县长的崔振泉同志。他把崔振泉拉到父亲跟前,介绍说:“这是我当年教的学生,现在是这里的县长,父母官,崔振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和杨尚昆一家相处的日子 PDF格式下载



写得详细具体,可看性强。可以了解名人的生活


亲切、感人,有些细节不实。总体来说是本好书。杨很平易近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