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辛逸,黄延敏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

辛逸,黄延敏  

页数:

252  

字数:

222000  

内容概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则把社会和谐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大和谐社会建设措施。这期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迅速引起了理论界、学术界的热烈关注。党和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工作思路,采取切实的措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本书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发展脉络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这对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当前和今后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书籍目录

导论 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及其演变理论篇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和谐”  二、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观  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和谐”理念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国际环境各种挑战的重要保障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和现实基础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关系辨析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的统一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第三节 “四大文明”共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物质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实践篇 第四章 教育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加快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进步,实现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实现社会各阶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二节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一、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与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面临的挑战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取得的成就  三、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第五章 积极促进就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促进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一、充分就业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   二、失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第二节 促进就业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一、十六大以来在扩大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当前就业问题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积极促进就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二、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三、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四、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五、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六、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第六章 收入分配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平有效的分配制度   一、公平有效的分配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成为社会和谐的主要障碍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  二、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成因  第三节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二、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更加注重再分配的合理性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理论篇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古今中外和谐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现实的国情提出的社会建设构想。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