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嘿,我知道你

兰海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作者:

兰海  

页数:

297  

Tag标签:

无  

前言

六年前,兰海获得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三个硕士学位,她的导师、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内波教授称“她(兰海)让我改变了对中国学生的看法”。教授在给兰海的信中写道:“你不知道在这个领域你有多么优秀。我非常赞赏你敏锐的观察能力、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高度的创造力。你是如此的成功和有建设性,你一定要为自己感到自豪。”然而,兰海并没有像她的导师以及她的亲人所期待的那样在德国继续读博深造,她迫不及待地回到北京,开始实现她的教育梦想,她要让中国孩子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兰海在北京创办了上濒教育机构,开始了她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六年来,先后有2000多个孩子来到这里,孩子们在这里收获的不是某一项简单的技能或者与学校考试有关的知识,他们收获的是成长——一点一滴的成长,自信心、独立性、感受力、学习力、思考力、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孩子们初步磨砺和提高了为他们一生打下良好基础的各种能力。孩子们对这里总是恋恋不舍,每年都会有好多孩子回到这里,重温他们的美好时光。成长伴随着疼痛,而在上濒的孩子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不是一种肤浅的快乐,不是玩电子游戏能得到的快乐,不是因廉价赞美而得到的快乐,而是思考的快乐、克服困难的快乐、迎接各种挑战的快乐、自信心不断增强的快乐、眼界不断打开的快乐……营地活动的训练是艰苦和严格的,但孩子们在兰海的带领下却能够学会去战胜困难、战胜自己。

内容概要

这部以兰海教育实践为素材的精彩小说,带给父母关于孩子教育的全新感受和体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融合在完美的叙述过程中,孩子教育的关键与微妙之处在栩栩如生的故事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新留守儿童豪豪嘴不饶人爱动拳头、动乱环境中受伤的海希不知如何遵守学校规则、初中女孩静静早恋成绩下降丢了自己、博识多才的向真不知怎么表达自己才能被人接纳、叛逆女孩晓寒与老师严重冲突干脆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强势爸爸无意中总剥夺浩浩的决定权、儒雅父母好心操笔为开修作文比赛作弊、全职妈妈高压下过度监督让孩子在家失语、教授爸爸不留心却让林业一再失去成长机会、善良妈妈无奈中错送晓寒进了精神病院、虚荣妈妈为自身光环硬强迫孩子跳级……  本书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何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怎样让孩子理解社会存在的竞争?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遵守各种规则?为什么不能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父母应该如何“狠心”和“忍心”?家长是否过度在意自己的权威?孩子为什么要听话?到底要听谁的话?怎样让孩子学会正常地认输?面对老师,父母怎样才能平等沟通?如何面对孩子与老师的严重冲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早恋?软弱的孩子就应被迁就吗?如何让胆怯的孩子大胆地做决定?如何让孩子平等地和他人交往?怎样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积极思考?……   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品格、心理素质和思维模式,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兰海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的教育理念带入书中。在兰海面前,内向孤独的孩子可以滔滔不绝,叛逆期的孩子愿意顺从,撒谎的孩子变得诚实,早恋的孩子能健康成长,爱打架的孩子成为了弱者的保护神,不爱学习的孩子渴望知识,胆小自卑的孩子开始胆大自信,调皮捣蛋的孩子变得创造力惊人……正是有对孩子的心理、言行、个性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所以兰海总是对孩子们说:“嘿,我知道你。”  兰海将帮助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每天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都是即兴的,而非彩排好的。如何用智慧的方法和孩子相处,兰海--这位总是能点到孩子“软肋”上的首席专家,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在这本小说中与父母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兰海:北京上濒教育机构创始人,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心理学专业,师从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学术影响遍及欧美的慕尼黑大学心理测评系教育心理研究所主任库尔特•A.海勒(Kurt A.Heller)教授和海因茨•内波(Heinz Neber)教授。兰海先后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心

书籍目录

序言她让快乐与成长相伴第一部分 爱你没商量 1?为孩子来咨询的家长 2?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 3?和静静的第一次见面 4?这不是真正的爱 5?早恋:爱情影响力 6?治疗受伤的海希 7?大雨中孩子暴露出的问题 8?九点综合症 9?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10?学会认输,正视失败 11?学会给孩子爱与自由第二部分 爱孩子也需要懂得和明白 1?丢失的林业 2?留守儿童行为的背后 3?一分钟后,我们结束了演出 4?不写保证的子庄 4?面对老师父母该如何说 5?面对胆小沉默的浩浩 7?对浩浩之事的总结 8?开修的作文比赛 9?李达的三大憾事 10?性格迥然的两个小女孩 11?爱出风头的帅哥毅然 12?理想第三部分 视野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 1?如何赏识你的孩子 2?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 3?胆怯的希希露出了笑容 4?活书阅读——十分钟年华老去 5?翅膀的命运是迎风 6?在游戏中学会积极思考 7?你的愿望是什么 8?让孩子们做面试官 9?晓寒与老师发生严重冲突 10?变化 11?当孩子集结到夏令营 12?认真的孩子最动人 13?孩子们打起来了 14?雁儿,大家不再迁就你 15?决定胜负的最后一天第四部分 孩子进入世界的秘密通道 1?静静出国前的困惑 2?人生中的第一剑 3?建筑把世界打开 4?孩子们的潜力让人吃惊 5?让孩子体会自己的强大 6?必须承担的后果 7?章鱼交给我的超级任务 8?孩子也会有深刻的思想 9?语惊四座的巴以问题讨论 10?玩,就是一种教育 11?关于海啸的一堂讨论课 12?成立剧组 13?开拍——迎风的表情 14?我们坚持下来了第五部分 未来——我们要去创造的地方 1?准备好了吗 2?梦想成真 3?未来——我们要去创造的地方后记上濒——迎风的翅膀附录孩子和家长对兰海及其团队的评价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爱你没商量1 为孩子来咨询的家长“你好,我是兰海。嗯,我明天上午有时间。”坐直了身体,应答完这两句话,我开始进入状态。“我能先告诉你一下孩子的情况吗?”电话里边一位妈妈异常焦急地说道。“不行,这样的信息不太完整,您最好亲自来一趟。”我对原则异常坚持,不仅来自所在心理学专业的严格训练,更来自过往案例中的经验——只通过声音来探测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绝对不全面的,而且也会让彼此都没有安全感。“那,我和他爸爸明天就去?半小时够吗?”那个急切的声音流露出些许无奈,恨不得立刻来到我面前。我看了明天的日程安排,上午10点后还有半个小时的空缺,就约定在这个时间。“兰海,你明天下午不是要去央视节目组讨论案例吗?上午还能接这个咨询呢?”常松一边盯着电脑,一边揶揄我。“怎么,你怀疑我的办事效率?”他扭头朝我一笑,摊开双手耸耸肩。常松,和我一样,都是教育梦想的追随者。这个偶尔爱调侃我的大男生,激情澎湃但却心细如丝,平日里总能抓住一些被我疏忽的问题。在我最初创业期间,他不经意出现,而后却始终不离不弃,这让我倍感温暖和力量。我对常松说:“没问题,只是正式咨询前与父母的一个沟通,半小时足够了。我只想知道事实,不想多听他们判断,那样的判断往往很主观。”我把记事本合上,开始想象那个焦急的声音,猜测妈妈的年龄大概在45~50岁之间,孩子应该是中学生了。闹钟准时响起,我在床上翻了个身,伸了个懒腰坐起来,起身径直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满眼的翠绿。早春的北京,只要不闹沙尘暴,还是个不错的季节。临出门前,选择了一套职业正装——日程显示今天不仅要和家长见面,还要到电视台录节目。虽然对自己的专业信心百倍,但在家长们面前,还是要打点心理分,不然我这张脸,别人一看就会在心里嘀咕:忒儿年轻了,可靠吗?换上正装后,看看镜子,自言自语:年轻真好。的确,正是有这年轻的激情和勇气,我才能在慕尼黑大学同时获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硕士学位,而后又固执地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创办了迎风教育机构。创办“迎风”,不仅是我的一个梦想,更是我对现实的一种开导。三年前,我在德国上学。一次,我质疑了我亲爱的导师内波教授的一篇学术论文,他听完我的观点后欣喜地说:“兰海,你思考带来的创造力太让我吃惊了,而我一直以为中国孩子不是这样的。”我在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内心强烈地不服气。中国孩子怎么了,中国孩子怎么就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而随后在德国目睹和力行的教育方式,强烈地刺激了我。大街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红绿灯,而过往的车辆都放缓速度,很有秩序地耐心配合,让稚嫩的孩子们练习独立过马路。这种全社会共同履行教育责任的方式让我敬佩!大学课堂里,教授和学生会就一个问题争论到面红耳赤,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观点与教授相左,也能获得机会和尊重,而不用考虑由此会产生的影响。学习的目的更不是找寻教授心中的答案,而是让自己的思考不受束缚,更好地去探索。在课程实践期间我接触了更多案例,我梦中多次出现一群群欢快奔跑的孩子,可他们总是外国孩子。醒来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那样培养孩子?中国孩子为什么不能享受那样的教育?思考的结论便是我狂妄地做了一个决定:让我来为孩子们创造这个环境,用最科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我要让自己梦中出现中国孩子欢快奔跑的身影,以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放松的表情。走进楼下长长的过道,高跟鞋跟击打路面的声响,颇有几分节奏感。今天我来得最早,轻轻推开玻璃门,门后挂着的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里完全是用白色建立的空间,白色的大门,白色的柜子,白色的墙——在我们眼中,白色是世界的原色,而正是多姿多彩的孩子才绚烂了这个世界。10点整,我的房间门准时被推开。“你好,我是兰海。您就是静静妈妈吗?”我起身迎向他们,问道。“是我,您好,这位是我丈夫。”她朝我点点头,又指向身边那个气质儒雅的中年男人。我以最不经意、最快速的眼神打量来者:暗色系衣服、头发蓬松但不凌乱的妈妈;着米色风衣、干净皮鞋的爸爸。从衣服到饰物,任何一个细节,背后都可以说明他们的性格喜好,这对我来说都是重要的隐性信息。“请坐。咱们直接进入主题吧,请告诉我你们想咨询什么呢?”我关上门,坐在咨询者的对面,打开笔记本准备记录。一般第一次来访者对我如此快速的开门见山都有几分不适应,静静妈妈也不例外。我对寒暄的省略让她与身旁的丈夫对视了几秒,很快她挪了挪身子说道:“是这样,静静,我女儿,今年上初三了。她成绩一直很好,从小没让我们操什么心。但最近,我发现她有些不对劲。她现在已有逃课记录,并且情绪低落,经常失眠。有一天,我洗衣服时,在她衣服口袋里发现一张纸条,字迹虽然模糊,但大概意思我还是看清楚了。她喜欢上了一个男孩,不过别人可能不喜欢她,所以她很难过。后来,我忍不住偷看她的日记,发现她也知道我们多少知道了一些。您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啊?”“你们认为她最近情绪低落是因为失恋了?”我直接发问。妈妈对“失恋”这两个字似乎有些敏感,一旁保持沉默的爸爸则开口说:“我们不能判断她是否失恋了,但从情绪上说,这是不好的。她现在是非常关键的一年,马上就要中考了。作为父母来说,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她能考上什么学校,我们只是不希望看见她这样郁郁寡欢,这才是我们很担心的。”我微笑着点点头,并不给出任何点评。当这一观点从这个中国爸爸嘴里说出来时,我还是有些吃惊。一个被无数中国父母看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中考成绩,这位父亲竟然如此自然而直接地说那不是最重要的。“她知道你们看了她的纸条吗?”我开始思考对策。“应该知道,当我看到纸条后,就一直和他爸爸商量怎么和她谈。我们特想和她谈,但又担心把握不好分寸,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妈妈一副焦虑的样子,眼眶也红了。温和的丈夫拍了拍妻子的肩膀,抬头平静地说道:“我觉得孩子嘛,到这个年龄出现一些状况是正常的。我们不打算责备她,只是非常希望能帮她顺利度过这个关口。”“她平时都喜欢什么?”[这是一个测试父母对孩子情况了解的问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了解状况也是重要的分析依据。]我换了一个轻松的话题。“听歌吧!自从有了MP3,几乎耳机就天天戴着,我们也不知道她听些什么。”妈妈语气中略带不满。见他们俩茫然,我又换了问题:“她小学时的状况怎么样?现在成绩如何?”“小学成绩很好,初中刚开始不行,到初二就到班级前列了。不过现在起伏较大。”[每个孩子都很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因为这反映了他们在班里的位置,位置不同所产生的心理状况也会不同。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孩子。]谈到孩子的成绩,妈妈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自豪的笑容。“你们工作都很忙吧?”“嗯,我们都在建筑行业,项目一下来就没日没夜了。所以我们能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父亲摊开双手,表达着自己的遗憾。随后的交谈中,我不断地了解到静静各方面的情况,[全面充分了解孩子各个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和相关反应。]可日程显示,这两个周末已经全部安排满了。我只能告诉这对父母,最快下周二上午带孩子来,可那是上课时间。“上课时间没有问题。如果状态不好,孩子去学校我们也不踏实,我们一定准时来。”爸爸果断有力的答复让我频频点头。这么开明的父亲,这么充满关爱的家庭中会有怎样的女儿呢?我深知现实生活中,在孩子出现所谓早恋倾向时,能有这样包容态度的父母是为数不多的,但他们毕竟出现了,还来到了我的身边——这让我为那位尚未谋面的小姑娘暗暗庆幸起来。饥饿感告诉我,吃饭时间到了。我匆匆把夏令营策划案的建议写在文件上,下午我的天才策划小白从图书馆回来后,就能看到我的想法了。走到电梯口我又折了回来,刚才的建议似乎我只检查了一遍,一想到以严苛出名的小白,我必须再检查一遍,我可不愿被他嘲笑。小白一头长发的艺术感和他对事情的严格态度,让我一直在他的压迫下领导他。然而独特的个性和宽广的知识面,却让他在孩子们面前充满了神秘感和挑战性,每个孩子都渴望在活动中战胜他。三月的阳光如此灿烂,谁能拒绝在这日光下放松下来呢?看看手表,约定时间以及堵车现状让我不得不转战地铁了。2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走出地铁站,我加快脚步朝着电视台的方向走去。“兰老师来了,真准时。”《成长在线》的编导李阳从录播间走出来和我打招呼,她身材娇小,却笑声朗朗。“当然,这是我的良好习惯,都这么久了,你怎么还是不直接叫我的名字呢?又不是不知道我不习惯名字之外的称呼。”我观望四周,找了个座位来安慰我那被高跟鞋压迫的双脚。李阳把录制策划文案拿了出来:“兰海,我们今天就讨论上周发给你的那个案例,听听你的想法。”李阳对我的称呼改得倒挺快。“嗯,这个案例选得很有代表性,也很有意思,我已经与那孩子和他妈妈见过面了。不过事情并非像案例本身看上去那么简单,你做好心理准备吧。”我说道。案例来自北京一个家庭,妈妈打来的求助电话记录如下:妈妈觉得自己10岁的儿子性格太内向,每天回到家一句话也不说,对自己说的话也听不进去,我行我素。而这段时间,妈妈发现儿子常偷拿家里的钱,却只拿五毛、一毛的小钱,平日在家也常偷偷摸摸地找东西、藏东西。为此,爸爸打过他。而妈妈抱怨丈夫只会打儿子,根本不会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在家时才什么话也不说。对孩子的行为,妈妈很苦恼,而对与丈夫的沟通,妈妈又很无奈。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妈妈的烦恼,而实际上孩子的反常行为更彰显出其非常态、复杂的内心,现象背后一定隐藏着更大的原因。果不其然,在我约见之后,事情一步步明朗起来。在录播间里我告诉大家:“上周当我约见这家人时,发现情况和案例记录完全不同。这个'沉默内向'的孩子在我面前却是个话痨!我出于礼貌,略表现出对他生活、朋友的关心之后,他就毫无节制地狂侃了20分钟,内容涉及了朋友、老师,爱好,还有自己发明的课间游戏,等等。谈话期间,排除我特别准备的'招数',我从任何一个角度都看不出他的内向。”我喝了口水,从大家的表情里我看到了不解和吃惊,“一个人在两个环境下的表现不一样,那只能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家'的环境有问题,'妈妈'塑造的环境让他没法表达。”[通常会设计两个不同环境和孩子进行同样的活动,以便得知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就需进一步探求环境的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就是导致孩子行为不同的原因。]“环境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李阳已经按捺不住了。当我结束和“话痨孩子”对话后,他妈妈带着一脸不解推开我房间的门,虽然她在外面听不到我和孩子的具体交谈,但房间里传出的笑声足以震撼她。[我们尽可能让父母看到孩子在其他场合的表现,这样才能让父母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才能相信自己孩子的另外一面。]而随之,我要讨论的话题也不再是孩子内向、拿钱的问题,而是这个家庭到底给了孩子怎样的环境。“这是一个全职妈妈的家庭。”我回答。“全职妈妈?这很正常啊,难道是问题的关键吗?”李阳略有失望。“对,这正是关键!全职妈妈放弃了工作,在家照顾家庭和孩子,父亲则承担了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但在中国目前状况是,谁挣钱谁就牛,而全职顾家的人似乎就会低一等。”从大家的反应来看,他们对我的观点大都认同,“问题在于,赚钱养家的一方和全职顾家的另一方都认为相夫教子是件很简单的事,如果这都弄不好,那就彻底没有价值了。”“所以,她会觉得有压力而非常紧张,是吗?”另一个年轻编导问道。“对,因为全职妈妈的安全感来自家庭,[个体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影响了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态,也就随之造成了行为的变化。]孩子是否出色是她的成绩单,于是她们会把压力传递给孩子,将孩子的全部行动都锁定在眼中,生怕出任何差错。但对孩子来说,家本应该是放松的地方,而回家后却有一种被监视的感受,自己任何一种情绪的表露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应,所以他选择了不表态而沉默。”“我似乎能理解他妈妈的感受了。可他爸爸呢?为什么他会老打孩子呢?”“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家庭中所需承担的责任,特别是已为人父的男人。而事实上,平日忙到无法顾家的爸爸内心是愧疚的。当他回到家后,希望听到孩子的好消息,结果妻子却总在诉苦和抱怨孩子——这些在他耳中就变成了妻子对他平时不顾家、不管孩子的一种埋怨。对他而言,最直接的'管教'就是'打',这是最简单的方法。而这其中的'打'很大部分是打给妻子看的。”“天哪!这孩子简直成为了个道具,还肩负着爸妈双重压力。”李阳一边做着记录,一边愤愤不平。“对,这就是孩子不说话的症结所在。”我还没有来得及说下去,李阳打断了我,“那拿钱和这事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了,他每次都只拿五毛、一毛,能买什么呢?而且频率都不高,他只是想通过这方法引起父母注意。一般来说,现在钱包里多几毛、少几毛谁会发现呢?可这妈妈多么细心啊,你可以想象她平时'监管感'多强了。”[孩子的行为不会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要结合父母行为来研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你是说孩子想吸引父母的注意?他妈妈这样一心扑在他身上,他还觉得不被关心吗?”李阳一脸狐疑地望着我。[分析孩子行为的第一步是需要问自己: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行为本身,应该是行为背后的原因。]“关心,什么是真正的关心?”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这段时间对此思考而带来的难受、偶尔的愤怒都被再次触发,“独生子女的现状让父母对他们显示出强烈的爱和关心。但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在学校表现,有人关心过孩子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难过吗?会和孩子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吗?没有!”我一时有些激动,声音大了起来,“父母举着一面大旗,'为你好、为你将来好',就可以完全不顾孩子现在的感受吗?如果你的上司每天只关注你的业绩和工作成果,其他什么都不过问,你会认为他在关心你吗?”“遇到这样的领导,我早不干了。”一位编导不满地回答。“你们可以不干,可孩子们能'不干'吗?能'跳槽'吗?不能,他们只能承受,别无选择!”“那你说父母该怎么办呢?”有人问。“首先,父母要先问问自己,每次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更要明白这是孩子一时的物质或心理需要,还是成长的需要。”[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或者是孩子的需要,但却遗忘了孩子成长的需要。这三者的差别导致了教育行为的偏差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收获。]我开始案例总结。“请举个例子。”编导提出要求。“比如说在我们营地活动中,因为任务难度大,孩子们身体上受了点儿苦,但他们自己并没嚷嚷。可父母心疼了,看不下去了,想让孩子退出任务。这个'退出'行为就是满足父母内心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如果是孩子忍受不了,要求退出,那才是孩子的需要。但如果这种强度的锻炼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需要,那作为父母,你是看到孩子一时的需要,还是成长的需要呢?”“那现在有大量的全职妈妈,你有什么好建议呢?”李阳紧跟话题发问。“的确如此,特别是在发达城市,全职妈妈数量直线上升,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教育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意识上,夫妻双方应达成共识,不论谁在家照顾孩子和在外获取经济来源,二者对于家庭贡献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罢了,这样双方心理状态才会平和。其次,即使在家相夫教子也一定不能忘了和社会联系,需要关注和了解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只有让自己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生活的召唤,才能传递给孩子积极的情绪。孩子回到家,希望看到的是生活积极的妈妈、了解社会的妈妈、一个在不断学习进步的妈妈。[全职妈妈需要保持和社会接触,积极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保持健康的心态能够帮助自己很好地处理和孩子之间以及丈夫之间的关系。]而这个案例里的妈妈,她的紧张带给了丈夫紧迫感,使本来开朗的孩子在这压迫感极强的环境中不得不封闭自己。”讨论完毕后,李阳八卦起我:“兰海,那你以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我大笑:“我,我一定是一位懂得什么是'爱'的妈妈啰!”3和静静的第一次见面一场沙尘暴停止后的第二天,阳光出奇明媚,我和静静正式见面了。一套看上去和国内所有学生穿上效果都一样的大号校服,松松垮垮地罩在了静静身上,标准式“碎发刘海”遮盖住了她的双眼,MP3塞在耳朵里,全身上下贴满了“别打扰我”的标签,整张脸几乎看不到什么表情。这就是静静给我的第一印象。她站在门口观望周遭,看到我之后,没有和我打招呼,似乎也没有打招呼的准备。“你好!我是兰海。”我主动伸出我的手,主动是我的第一个战略。静静仍把手插在兜里,看着身边的两个椅子,似乎在考虑红色和蓝色哪个更适合自己。“坐蓝色的吧,和你很配。”[孩子们很愿意自己和某种事物相配。给孩子这样的评价是建立轻松沟通的第一步,给谈话增加一些孩子喜欢的时尚元素。]我自顾坐了下来,对她说。“嗯,你就是给我做咨询的人吗?”小姑娘口气中充满了不屑一顾和怀疑。“是啊!我,不像吗?”我挑着眉毛说。“我还以为会是一个老太太,学校教导主任那一型的。”声音明显放松了,她坐了下来。“哦,这么说,你来之前就对'我'有了一个预测?要不我去化个妆,让你不至于失望?”[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看法的重要性很重要,可以让他积极参与到谈话中。]“这倒不用。”酷酷的声音,静静说话声终于大了点儿。既然她父母已经和她说过了,我就准备来一个单刀直入。虽然这样比较冒险,后果也可能是静静什么也不说了,但我还是决定试一试。“你知道我是谁?为什么我们会坐在这里?我们要干什么?”我连续抛出几个问题。不出所料,静静被我的直接再次触动了。“不就是我爸妈见我心情不好,让我来找你聊一聊吗?”她试图随意,以隐藏起她拘谨背后的紧张情绪。“那你怎么看?愿意和我聊吗?你对我第一印象如何?我特想知道,因为第一印象基本上决定一个人是否在团体中受欢迎,我总想知道别人对我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我也正想找个男朋友,你要不给我点建议?”[主动说出自己的烦恼,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并且建立一种谈话氛围。]这句我早有准备的话立刻提高了她的敏感度:“你?我不知道,不过挺吃惊的,没想到我爸妈还挺时尚,给我找了个心理咨询师,可你和我想象中的特别不一样,所以有些吃惊。”静静没有回避或扭捏,干净利落地表达着自我感受。“吃惊?也就是说第一印象除了好、坏、中等以外,还有一种吃惊。这下好,吃惊之后看见我的人就晕了,我爱干吗就干吗,哈哈。”[谈话中的幽默可以帮助孩子放松情绪。]我表面上自得其乐起来,心里却留心着她的变化。我的笑声打消了她的拘谨,静静随着我乐了。“你初三了,有喜欢的男生了吧?”[直接进入孩子认为家长和老师不会和他们讨论的话题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并且给孩子一个正常的情绪反应是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的方法。]“啊?”静静嘀咕着,“你怎么这么直接啊?”“我就是好奇,怎么就准你看我吃惊,我直接就不行呢?”我一边说,一边观察着静静脸上的表情。“有啊,当然有喜欢的了,这有什么可奇怪的。”静静冷冷地直视我的双眼,还挺装酷。“我只是奇怪,你会喜欢什么样的人?”[不要探听孩子喜欢的是谁,而是需要知道那个人是什么样的,这样才是对他们的关心。我们没有办法让孩子不喜欢一个人,但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选择一个值得喜欢,能够带给自己动力的人。]这次我是真好奇了,事实上,从我见到她的第一眼起,我就开始想什么样的人会让她喜欢。我的直觉判断她喜欢的男孩不会是那种健谈的,而是深沉的。“你真的想知道吗?”她一脸狐疑,却又明显让我触摸到她内心的倾诉欲。“当然。”我放松了一下四肢,站起来给静静倒了杯水。“你知道周杰伦吗?他就长得特像周杰伦。他,是个特别优秀的人,成绩很好,篮球也很好。虽然我成绩也不错,不过和他比起来,就不行了。他很聪明,又愿意帮助别人,总之,就是又帅又酷的那种。”随着描述心中的他,静静的声音变得生动了,眼神也流露出欣喜的光芒。“我也有同感,体育好的男生在哪儿都吃香,运动场上特拉风。喜欢一个人是特别幸福的事情啊,那你有什么不开心的?”我话锋一转。[赞赏孩子的朋友,是对孩子的另外一种认可,这样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让他们把你当成倾诉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非常需要倾诉。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内心。]沉默,沉默。在咨询中,沉默意味着转折。我也没有说话,等着。静静把耳机从耳朵里拿了下来,从兜里拿出根本就没有播放的MP3,拨弄了一下挡住眼睛的刘海。两分钟后,静静缓缓开口了。我看见了一双水雾般迷茫的眼睛,听见了一段轻柔的声音描述着年少故事。一年前,她喜欢上了宋风,理由就是他成绩好、篮球好。内向的她却不知如何面对自己情感的变化,而同样是优等生的身份使得她迫使自己控制住情绪,刻意远离宋风。情绪的控制终究让人难耐。最近这段时间,她突然收到小道消息,隔壁班一个漂亮女生对宋风采取了主动追求。这开始让她坐立不安,上课走神,无时无刻都在不经意思念他,但内心又有一个声音:好好学习,你要考试了。在这巨大的矛盾中,静静开始郁郁寡欢、晚上失眠。而更戏剧化的是,宋风的一个好友——曾一直帮静静打探消息的人,三周前开始追求静静。得不到喜欢的人已经很让人沮丧,还被不喜欢的人追求,沮丧进一步变成了麻烦。千丝万缕让静静头疼,她开始迷茫起来。“不错啊,看来你挺有眼光的,可宋风为什么这么招人喜欢呢?”[学会欣赏孩子的朋友,欣赏他们喜欢的人,珍惜他们的感情。]认真听完静静的故事,我略有对策了。“你?你不是负责给我做思想工作的吗?怎么对我的私事这么感兴趣?”从那个故事里走了出来,她恢复了警惕性。“呵呵,我也曾有过同样的烦恼。我觉得大家的感情经历可以拿出来探讨一下。”我用平等的态度和口吻,使静静逐步信任我,进而主动和我交谈。她告诉我,宋风最大的魅力就是“从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坦然面对,波澜不惊。我暗自赞赏起她,从喜欢的理由来看,她是个有眼光的孩子。可眼光是一回事,让自己受到波折影响又是一回事。

后记

一个动作,持续久了,就成为一种状态;一种状态,坚持长了,就成为了一种习惯。书中的“迎风”就是让我把动作变为状态再至习惯的地方——上濒。2002年回国后,于2003年成立上濒教育成长机构到今天,在已经走过的六年岁月里,我们让一个动作变成一个状态,又把一个人的状态变成一群人的状态,再使一群人的状态转变为习惯,其间何其艰难,唯有这双一直“迎风的翅膀”才能深深体会,冷暖自知。那天中午,雨鸿和我按照惯例在太阳园里进行呼吸空气的工作。阳光下,雨鸿说,孩子们长大的过程中都会有一种疼痛,生理学上,叫做成长痛。阳光洒在脸上,我不由自主地抬手想要挡住眼前刺眼的光芒。透过手指的缝隙,我居然能看见那片嫩绿的树叶透亮透亮地朝我微笑。我对着树叶笑了,会心地想着“成长·痛。”我想,不仅仅是孩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成长痛。成长代表着一种改变,而这种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脱离自己原来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模式或思维方式,从舒服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挣扎着找到一种新的模式并去适应它。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孟开:兰海,我们欣赏她具有世界文化的背景,她是我的导师和朋友。当她是导师的时候,她教给我知识和方法;当她是朋友的时候,她是愉快的、放松的、可以说心里话的兰海。更重要的,她是一个值得我尊重的朋友。上濒是一个让我身心愉快、学会释放自己的地方。上濒提供一个平台,让我学会怎样展现自己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对自己的事负责,学会团队合作,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希望上濒多宣传自己, 让更多的孩子认识上濒。  杨宁:兰海肚子里的“主意”多,真让我吃惊,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在她的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亲和力,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方式。上濒很有意思,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主题。第一次来上濒,是晕乎乎地来又晕乎乎地走的,连开心都是晕的。从此以后,每个礼拜不来,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生活似乎缺点儿什么似的。在上濒学到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好多其他朋友不知道的知识。上濒不同的老师带给我不同的新知识,新感受。  张晨光:兰海是我的好朋友,一个能说会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好朋友。她是导师,不是老师(老师,严肃死板地灌输),她是引导,让我们自己去学,充满了童趣。她还会形象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什么是“感情”。上她的课,我知道,人只有通过交流才能知道彼此的感情。上濒是让我知道“朋友、集体、团结”的地方。希望上濒更大更宽敞,更多人,更大声,更多话!希望更多人认识上濒!  汪可人:兰海是我的朋友,分享秘密的朋友。她总能从朋友的角度来和我聊天,给我建议,告诉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关心别人,体谅别人。我在兰海面前是真实的,不怕让她看到我的弱点,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因为我知道,她能理解,但她也绝对不会姑息我们的错误。说一个秘密,每次她总问我们:“你们说,我是不是很厉害呢?”其实,她一点儿都不厉害,每次她生气的时候,我们都在下面偷偷地笑。现在我长大了,很多时候还故意逗她生气,因为她那个样子实在好玩儿。上濒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她的魔力吸引着我和我的爸爸妈妈,在这里我能吸取力量、照亮梦想,在这里我能自由地表达自己。  牛健功:在上濒学到了N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自信,学会团结,待人和蔼,尊敬别人,宽容别人。每一次活动,每一个游戏,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角度,都会带来不同的东西。兰海总能看到我们忽视的但很关键的东西,她时刻关心我们的发展但又不让我们知道。她从小故事里带给我们大智慧。附录:孩子和家长对兰海及其团队的评价上濒,我希望你能更好地发展,有更多的父母、孩子发现你,希望你以后能帮助更多的孩子。  明冉:我是兰海最早的朋友了。兰海是一个愿意牺牲自己的人,为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她能真正融入我们的世界,同我们说到一块儿,想到一块儿。兰海知识丰富,她给我们讲道理,让我们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知道人生的意义,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上濒就像一片海洋,我们是小鱼,自由自在地畅游,没有危险,也没有渔夫。我希望上濒在今后的十年,百年,千年的时候,都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刘浩伦 :兰海是一个特别逗的人,同时也很BT,总是在各种场合让我们产生各种心情。在安静的时候她会带着我们大吼大叫,在热闹的环境中她会要求我们安静。她会和我们玩很多超级幼稚的游戏,也会让我们体会到很多深奥的道理。我小时候认为她很好玩儿,现在的感受是她总是能“好玩儿”的地让我们成长。与兰海在一起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打开我的眼界,让我更了解自己并且能更加了解这个世界。我小时候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结果到了上濒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话痨。在上濒的课程和各种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体验多了,自己也变得宽容了,懂得如何与各种人相处,就是成人们说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郑思扬:几年前,我偶然结识了上濒,还有兰海、常松、叶幻等“各路好友”。当初的我是没有自信的郑思扬,在家里我还算是能蹦能跳的孩子,可在外面哪怕让我请同学跳个舞我都不好意思……上濒冬令营里的交流、任务、生活让我感觉到自己潜在的弱点。 几年后,斗转星移,从原来举手发言都要下半天决心的胖胖孩到谈吐举止大方的班长,从原来什么也不会的“傻根儿”到篮球和击剑内行。那些让我增长了自信、磨炼了意志的机缘,都是妈妈根据我几次在上濒活动里的表现安排的。我们往往看不出自己的弱点,家长也不全是万事通,正是上濒给了我一个展示我天生性格走向的平台。上濒手拉手领着我迈向一条适合我、属于我的大道。在路上,失败、成功、新奇、欣喜都是我成长的礼物。  尹天宇:我在上濒将近五年的时间里,真的学到的太多,认识到的太多,明白到的太多。虽然每次活动只有短短的一周,但是在这一周,可以算是那一段生活中最充实、饱满的日子。每一次集合、点名、比赛、吃饭都是那么的快乐。我们都是独生子女,除了在学校有同学,放学回到家便没有同龄人陪伴。更何况我们又处在青春期,叛逆的心理在家长的唠叨下日益加强,经常与长辈们发生冲突。我们真的需要很多的时间和朋友相处,度过这未成年前最无聊的几年。上濒提供了这方面很好的条件,似乎就是为我创造出了一个只有朋友的环境。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不用像在家中那样虚伪,乖乖的。我们可以打打闹闹,可以晚上玩到很晚,可以不必担心什么时候还会和家长发生冲突。在这里,只要不过分,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没有拘束的。从活动刚开始时彼此的陌生,到活动中的默契,到离别时恋恋不舍。在上濒感觉真好。  张安: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过心理危机,爸爸妈妈清楚自己能力有限,就找到了兰海。她先是我的顾问,后来我们成了朋友。兰海除了一般心理专家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外,她对人还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我想这就是她所说的一个人要对别人有的价值吧。兰海最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喜欢,因为她可以接受你的所有想法,再荒谬、再幼稚、再不可思议,她也会先肯定你,认为你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她甚至可以和你一起疯狂同时自己保持头脑的清醒然后慢慢把你引入正轨,让你心服口服地去正确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她能在你心里种下希望,她不会直接把美好给你,她会告诉你如何看到美好,创造美好,并给别人带来美好。她教会我欣赏生命中的美,疼痛的美,泪水的美,失败的美,平凡的美,遗憾的美。跟着她我会不自觉地感到幸福。 认识她是我的幸运,现在知道她也是你的幸运!


编辑推荐

《嘿,我知道你》:献给正和孩子一起经历成长疼痛的父母和老师。国内第一部家教小说,父母必读。教育原本可以更加美好。兰海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妙方?因为兰海懂孩子!这部以兰海教育实践为素材的精彩小说,带给父母关于孩子教育的全新感受和体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融合在完美的叙述过程中,孩子教育的关键与微妙之处在栩栩如生的故事中得到最好的体现。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兰海孩子需要有远见的家长,孩子需要不断进步的家长。兰海奉献给每一位家长与教师关于教育的全新体验与感受。《嘿,我知道你》作者在国外受过非常严格的教育和心理方面的专业训练,回国后自己创办教育机构,主要针对6到16岁的孩子,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心理素质和思维模式,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孩子在这里提高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学习成绩,而且还有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兰海赢得家长的高度认同,在许多父母圈星已经成为一个传奇。这部以兰海个人经历为素材的家教小说,相信会让更多的父母在其生动鲜活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并由此提升管理孩子的能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嘿,我知道你 PDF格式下载



我参加过一次兰海的专题讲座,感觉她内心丰富,充满童趣,很会与孩子沟通交往、孩子也都愿意向她敞开心扉。她的这本书《嘿,我知道你》书名就很独特,让人感觉很亲切,不禁对其中的内容充满向往。买来这本书后,不禁仔细阅读起来,书中以一个个孩子鲜明的事例,讲述生活中孩子所遇到的问题,并详细的说明、点评遇到这类问题,应当如何处理,并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处理,讲解的非常细腻。我的孩子5岁半了,我想这本书对我在孩子今后的教育上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就像兰海致每一位家长所说的那样你赋予了孩子生命,但孩子的生命不属于你;你用自己的方式爱孩子,但孩子并不一定会用你赞赏的方式回报你。承认他,接受他,理解他,放开他,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他去学会思考与行动,去享受属于他自己的失败与成功,泪水与笑容。


无意中接触到《嘿,我知道你》这本书,一读起来便欲罢不能。鲜明生动的例子和全新的教育视角都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承认他,接受他,理解他,放开他,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他,去学会思考与行动,去享受属于他自己的失败与成功,泪水和笑容”短短的几句话却深深的打入到了我心里。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却不可以取代他们,我们要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和享受整个的成长过程。很感谢兰海和我们分享她的体验和经验,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都是一个心灵的撞击!


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她家儿子是兰海的学生。看后很感慨,这么好的书,自己以前竟然不知道。感谢朋友推荐,我后来也向很多妈妈推荐了此书,大家读后都说好。总结一下,好在作者的海量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好在与孩子贴心沟通、博爱与教育的感悟,好在作者对孩子们倾心的爱。相比这本书的内容,宣传力度实在太小太小了,期待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父母,能够发现此书,换个角度看教育。


首先很抱歉这么晚才确认,实在是忽略了这个概念。这本书这几天睡前我一直在读。感觉孩子和兰海交流会比与父母交流更能敞开心扉。兰海运用的一些交流方式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但却那么有效果。在我读到"这不是真正的爱"的时候,受益匪浅。我明白了“爱”不能成为孩子的负担,不能任意剥夺孩子尝试的权利,也不能对孩子强加自己的想法。我会继续读下去,持续关注兰海的。也希望有机会让我家的宝宝去体验下你们的教育方式。期待!


买这本书还是因为看了央视的《超级育儿师》,才选择了兰海的作品,她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儿童教育专家,虽然我本人是教师,但我依然觉得这本书教了我很多,对于自己家的一对4岁的双胞胎儿子的教育也很有帮助,这本书就像一本工作日志或者说是笔记,就像书上说的,适合和孩子一起经历成长痛的父母看一看。


兰海简单轻松地描述却常让我眼眶湿润,一个个精彩的案例,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个个奇特的孩子,都促使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
“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不能仅凭经验。”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我们的教育中有无数个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我深深的佩服兰海的勇气和执着,她用平和的叙述道出了自己对于当前中国教育的批判,而且她并未停留在口头的批判中,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用自己的理念建立了理想的教育平台。我想我会像她一样,努力去理解我不能改变的教育现实,尝试建立自己的“教育舞台”,改变我能改变的。


因为听了兰海老师的课,感觉很不错,所以才选择买了这本书来看,没想到看书之后的收获比我听课还要多很多!很多理念和教育思想放到大人的身上都很受益,何况还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在荡当网上买书已经很久,写书评却是第一次,真的是很好很好很好的一本书,推荐给所有的家长看!!!


非常好的一本书,兰海善于分析孩子的心理,善于生动细致地记录发生的事,善于帮助各种不同的孩子解决他们的问题。读完之后,让我更加细致地了解到了孩子的心理,还被兰海这种对孩子不知疲倦的爱所感动。连不怎么爱读家教书籍的老公都读得爱不释手,还说要再读一遍,不许外借呢。


这本书较之上本《孩子需要什么》更加连贯,用小说的方式连接起一个个案例,将兰海的创业之路也铺陈开来。虽然有些故事已经看过了,但重读一遍依然很感动,很受教。里面有一段兰海向往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的感慨,突然就想对兰海说,其实你现在做的工作不也一样吗?带着孩子们玩,带着孩子们思考、观察,用自己专业科学的理论做基础,敏锐地探索着一个又一个孩子的特质,把他们挖掘出来,放大开来。用自己勤恳努力的工作态度,言传身教地影响着这些花儿一样的孩子们。多么希望中国的教育都这样,认真勤勉地去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长远的社会责任感。羡慕上濒的孩子们,能在少年时期,有兰海这样的良师益友!也期盼着兰海的事业能越做越好:)


我们都很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可是不知道方法。而走进去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引导?这两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看到兰海的小说,我终于明白我接下去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了。真好!谢谢兰海!


关于教育的书读过不少,但真正憾动我的并不多,但这本书却打动了我。在兰海的书里我看到了无论在常人眼里这个孩子是怎样的,都是需要得到信任得到尊重的最棒的孩子,而最终他们也的确成为最棒的那一个。她并不是教会了他们什么,而是让他们的潜能已在展现。我终于知道我曾经多么残酷的对待我的儿子,我曾经让他那么无助过,还好,一切尚不晚。


熟知孩子的心理,能够走进孩子内心的兰海。每一个有孩子的父母都要看!


书里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个个精彩真实的故事却让我们家长深受启发,对于孩子真正的爱你做到了吗?去书里看看兰海是怎么说的吧,肯定对大家有帮助。


刚收到书就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由于是小说体裁,很好读,所以一口气就读了大半本,忍不住上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书里的孩子,都来源于兰海真实接触的案例,他们虽然都各有问题,但幸好都有这位亦师亦友的兰海,他们成长得很健康、很快乐、很智慧。可惜了我们当年没有这样的老师,现在的孩子,真的是非常幸福呢!~~~


目前我们国内很多父母、学校、各种教育机构,关注的都是孩子在技能方面的教育,例如什么奥数、剑桥英语、写作文、钢琴等,层出不穷。但一个孩子的成长,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应该是人格的塑造、素质的培养,这些才是他们终身受用的。但我们成人,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孩子到底快不快乐,心理健不健康呢?
真的觉得《嘿,我知道你》这本书非常非常的好,看了之后,我才知道,怎么样才算是一个真正合格的父母。


这本书挺不错的,一个个鲜明的事例,让我很感动,而且很容易读进去,确实是生活中孩子会普遍发生的一些问题,不但作者在孩子问题的处理方法上让我受益匪浅,有些实例中家长的做法也让我很感动,值得借鉴。例如他们在夏令营中,有一个孩子收到爸爸、妈妈事先准备的一封信,信中的内容也很感人。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多看一些孩子的家教书,可以帮助我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合理的去选择更合适的方法。看完以后,感觉心里有谱了,如果今后我的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应该不会惊慌失措了,呵呵。


这本书让我爱上兰海了。兰海对孩子朋友一样的关怀,老师一样的教诲,使得每个孩子都那么的服她,我也崇拜她。


收到书,迫不及待地读文中的小案例,分享兰海与孩子们富于智慧的交流沟通,什么时候都是“尊重”放在第一位,艰难——突破——信任——融合。真是一本好书,受益匪浅。


兰海的对孩子的耐心令人佩服,孩子与她的感情令人羡慕,真期望每位老师都能与孩子和睦相处


从怀孕开始,就看不同的育儿书籍,这本书让我从更高的角度来观察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我深深的相信,只要生个小孩,你就能当父母,但不一定是好父母这绝对要不断的学习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还有这么一个人,从孩子的角度,观察他们,理解他们,给他们心灵的自由,很了不起也让我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断的审视自己的言语,行为等各方面,言传身教


上周在金宝贝听了兰海的讲座,感觉好极了,所以一回来就买了书看,真是如饥似渴,太喜欢了,我的孩子很小,不然我一定送到兰海那去。


可惜我不在北京,不然我一定把我孩子送到兰海的那个基地去,我觉得兰海真的很懂孩子,反正看书我是看得服服贴贴的。


作为一个准妈妈,我抱着学习的态度看了这本书,书中海希的故事一次次刺痛我的心。童年的经历让我更加理解海希——一个八岁有过许多异地生活经历的男孩。孩子的内心是柔软的,但受过伤害的心会包起一层坚硬的外壳,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为了不让别人侵犯自己的那一点点小尊严。不知道真的有“迎风”这样的教育机构吗?


看了《嘿,我知道你》这本书以后,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好像对于自己的孩子平时的一些行为多了一层了解,觉的离我的孩子更近了,现在有的时候我更愿意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会对于教育孩子还处在迷茫状态,好像30多岁的我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开窍了,很感谢这本书对于我的帮助,我希望再看到这本书的续集,很期待!!!


蓝海的教育理念感觉非常适合现在的独生子女,洞悉孩子的内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真的是让家长受益匪浅,是近期难得一见的家教读本。


今天有点空闲时间,拿起了这本书,刚看第一部的前几个故事,就被吸引住了,用实例来说明育儿过程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象有的书总是理论,读起来很吃力。书很厚,尚在读中,虽然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相信这本书将会是未来帮我解决育儿过程中问题的指导书,所以就先来说说感受,建议有处于青春期中的孩子的父母可以买来读一读。


我是大三的学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喜欢看央视的「超级育儿经」节目。从这个栏目中知道了兰海。我是从小朋友还是未来家长还是未来老师还是单纯从读者角度看这本书的呢,反正我很喜欢她的一句话,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


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我一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契机,而且以小说的形式来书写,让人读起来特别畅快,真是值得一看的好书哦。


读者本书的心情很好,非常神往书中所写的那种教育的境界。兰海老师对学生的理解是专业的科学的,这样的训练也许只有在德国才可以训练的出。我们中国太缺少这些了。多么希望我们也有这样专业的培训是我们中国的老师也称为教育的专家!


这个是把每个儿童分开记录的,如果需要找方法这个是比较易懂易操作的,如果你买了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这本可以不需要,因为里面有提到这些孩子,如果没买另一本对于时间有限的职业妈妈来说这本更容易让你找到方法理解作者的教育方法和操作方式


读本书知道了我们做父母的不能代替孩子去经历事情,我们只能在观察和起到引导孩子的作用*希望自己能做到*本书作者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能客观的去做一些事*但是我们做为孩子的父母,不知能不能那么站在旁观的角度去好好地只是观察孩子而不是干涉*不过尽力吧*


这本家教书,是朋友推荐给我的,内容非常生动,但是对于指导教育自己的孩子,可借鉴性不是太强,这都是一些问题孩子,就书的内容质量都是很棒的,给自己充电吧,是本不错的书!


喜欢这本书,以小说的方式来写,还是第一次看这样的教育书籍,一开始看这本书,很快就被吸引进去了,独特的做法,因材施教,所以每天利用上班坐车,中午休息的时间,几天下来,一口气把它读完了。看完这本书,让我感慨时间真是挤出来的,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带孩子,几天就看完一本书,没孩子之前,一本书一个月也看不完


小说也能让我们明白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比一班的理论书籍更容易理解


看了这本书,我做了一个决定,等我的宝贝上了小学以后,我就要把他送到北京去参加这样的夏令营。给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教育环境,让他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专业的教育人才,上濒有实力。等儿子读小学了也会去看看作者本人。书中的例子兰海真是润物细无声啊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作者以案例形式讲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其实很多教育理论都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些同孩子沟通的技巧其实更值得我们家长关注和学习。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不错的教育理念,看后很想加入到这样一个懂孩子的团体,


如真有这样的教育基地,我希望它能产生蝴蝶效应,能取代现行的教育模式。那么每个孩子都是快乐的天使!真正做到“天生我才必有用”!


对家长教育孩子很有帮助,值得广大家长一看。


这本小说到手后两天看完了,收获颇丰。里面有很多面对孩子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我喜欢里面作者睿智的语言。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机灵,要求家长也要越来越有智慧。值得一读的好书。


非常实用的好书,推荐所有小学生的爹吗都要读读,我孩子9岁了,我真后悔才看到.

里面有很多对我很有启发的孩子教育心得.


很多时候,只有老生常谈的教条主义,很难让我找到正确的方法来与孩子沟通,看了这本书,有种这就是在写我自己孩子的感觉,原来可以这样教育孩子,也教育了我自己,谢谢你。


仔细的阅读,非常适合孩子6岁以后家长的教育


这书对我来说买的还是比较及时的*现在孩子三岁七个月,应该是对他讲教育的时候了


很好的一本书读完才了解应该怎样跟孩子相处真的很棒里面收录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看完后再对待孩子的一些问题你处理会有办法而且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孩子也更愿意跟你交心


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口气读完,觉得很有意思,当然也很有意义,能给我一些启发,不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孩子的教育


内心很敬重作者,她是真正爱孩子,懂孩子,尊重孩子的人。建议家长买来看看。


对于有孩子的家长,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值得一读,会帮助你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收益颇丰。


父母和孩子一起读的好书


从故事中走入孩子内心


很适合家长看,对了解孩子的内心有帮助,细腻。


尤其是对于上学,或快上学的孩子家长,我自己原来觉得自己挺明白孩子的,但发现一上学什么都变了,孩子想啥我不是很明白了,同学妈妈推荐读这本书,我真是一气呵成地看完,收获非常的大。

非常值得一读,书写得又有实用价值又有趣。


不错的书,真正懂得孩子,不容易呀。应该学习心理学知识


这本书我不仅自己读了,还推荐给朋友读,甚至于推荐朋友小孩去迎风的夏令营,有孩子的人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这本书不是教你怎样把孩子培养成为哈佛或者剑桥的学生的书,而是教会我们怎样对待孩子的书!


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是每个家政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孩子的内心确实需要理解,很好的书


这本书我已经推荐给至少5个妈妈,我们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个上小学的孩子,上了小学后我觉得我就不怎么明白这个孩子的所思所想了,这本书不错.


看起来很舒服,适合家长和老师看。也可以让孩子一起分享。


很喜欢这本书,情节性很强,从中也能学到跟孩子沟通一些方法


引领大家进入孩子的世界,真正懂得孩子。


看来了超级育儿师,知道了兰海。书不错。


觉得在这个机构里学习的孩子太幸福了。


从育儿的朋友那里了解的兰海,看了她的书,感觉很受启发


对如何培养孩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气呵成看完了,真希望所有做妈妈的好好读读此书,真是受益匪浅,可惜海兰的教育机构在北京,要不然 我是一定要送女儿去她那里。教育真的是要科学,我也是教育线上的人,读完它才觉得自己真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太不够格了,可是中国真正科学的教育理念又有多少呢?希望更多的妈妈和教师能读读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了解孩子 比什么都重要


很好看,希望兰海可以在多出一些书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家有孩子的一读。


对孩子对自己有益的书,都是好书,值得


可读性很强,一些特别有用的理论方法,还用别样字体标注出来,很细心,不但让人知道了怎样做,还让人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书中展示的教育案例,让人觉得作者总是有办法。


听过蓝海的讲座买的,也看过蓝海的网站,很喜欢她的为人和风格,她主要是做心理分析和治疗的,虽然这本对小宝宝的教育来说有点太早,但值得先屯着,而且这对家长也有教育,我可以先看,哈哈。


非常轻松有参考价值的一本书。真希望有机会到兰老师的教育机构去学习一段时间,呵呵。。。。。。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平时跟学生接触得非常多。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用纪实的手法来讲述,个人觉得对自己也很有益。其实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大学生,很多理念和方法都是共通的。看了一半,没时间看,要陪伴三岁多的女儿,呵呵。有时女儿会很有兴致的叫我读给她听,挺有意思的~~

不错的书!推荐!


我用了两天读完的。为人父母的会从这本书里,得到很多启示,反思自己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适合渴望教育方法的朋友们看


喜欢作者的教育思想,等儿子长大些,也要送他去参加~~~


值得父母和老师阅读的书


又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和其它的教育类书籍有点不同,有兴趣一口气读下去。


很好的一本教育专著,值得一看


这本书些得很有新意,真的受益匪浅!推荐做父母的都看看


适合家庭教育


作者不愧为名校的高材生,带给我很多新的理念,很值得好好思考、好好学习!


原本以为不会很好看,只是图片的拼凑,所以买来一直放在床头没动。
早上随手翻出来看,却是惊喜。作者文采斐然妙语连珠,令我一次性把它看完了,文字非常美,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狗狗的爱也特别的真实。令我向往西藏,甚至向往养一条小狗狗了,这就是作者的魅力。


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不错呢,对于培育自己的宝宝非常的有帮助,而且对于自己对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很有助益,强烈推荐呢


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很适合刚做妈妈,对什么都不懂的人。


这书适合妈妈们看 也适合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看 你们一定觉得有用。


我是大学生,看了之后有说不出的感受,很多我想要却没有得到的都在书里了。


类似的书现在超爱看,可能是有了宝宝的原因吧,值得好好学习


此书是从一位妈妈的博客上看到她推荐的,所以就买回来了!挺不错的,只是回来才发现是适合已上学的大小孩家长看的,不过现在看看也好!


这本书太好了,超级喜欢,我也要用上面所说的方法试试。


耐人寻味,越读越爱读!强烈推荐给宝爸宝妈们!


非常实用的心理读物!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


這本書是小孩老師推薦買 的,只要是老師說的小孩就視為真理,看是看了,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效果


很喜欢,书中提到作者为何会那样发问,给我很多参考


内容海没看,朋友推荐的,应该不错吧


看了几页感触颇多,正在努力看完中。。


内容实在,参考价值较大,儿子12岁了,老婆喜欢说有用


现在正在看,等着看完想再做评价,这也是对以后的读者负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