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6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

阿德勒  

页数:

257  

译者:

李心明  

Tag标签:

无  

前言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粮食商家庭,家境相当富裕,但由于先天性身体的原因,他却度过了一个很不快乐的童年。他自小患驼背,行动不灵活。在蹦跳活跃的哥哥面前,常常感到不如意。5岁的时候,阿德勒又患上一场几乎致命的病,等到上学后,又因数学差受到老师的歧视。被当作差等生看待。所有这些,足够使阿德勒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自卑。  尽管有这么多的苦难紧随着阿德勒,但他却以超人的毅力,成了生活中的强者。童年的生活不仅没有使他消沉,反而赋予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改变了别人对他的看法。并且成了优等生。他后来说过,他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后来,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并于1895年获博士学位。两年后,结了婚,并定居维也纳。在那里,他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聚会,友善谦和,不拘小节。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年时期的阿德勒曾熟读弗洛伊德的作品《梦的解析》,并在维也纳一著名刊物上撰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辩护。不久,受弗洛伊德之邀,于1902年加入弗洛伊德智囊团,旋即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家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重要论文,使他享有盛誉。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患上精神病;同时,也能促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从而超越自卑,补偿弱点。如著名哲学家尼采,身体赢弱,却“弃剑从笔”,写下了不朽的哲学论著。  随着研究的深入,阿德勒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展现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不是变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发展过程。  渐渐地,阿德勒的观点无法见容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就在他的心理学研究崭露头角的时候,他遭到弗洛伊德的压制和排斥,但他不惧权威,勇敢地走自己渴望的道路,并于1918年著述出版了《理解人类本性》。  1920年,阿德勒终于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另率领他的一群追随者组成 “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从此,阿德勒摒弃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心理分析观点,并以社会的概述来解释男性钦羡,强化了自我功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以后又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中从事儿童辅导工作,从而扩大了个体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在这之后,阿德勒就声名远播了。然后,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 年初抵美国;1927年受聘哥伦比亚大学讲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what Lifeshould Mean to You》(《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世界上已经有无数读者从阿德勒的这部作品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成功地跨越了自卑感的局限。1935年,阿德勒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Intemadonal Joumalof Individual Psychology);1937年又受聘到欧洲讲学,由于过度劳累,终因心脏病突发,死于苏格兰Aberdeen的街道上。  由于阿德勒对人类个体心理的出色研究和取得的卓著成就,使个体心理学在他身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它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它通过提高人的社会兴趣,改变了人在生活中的价值观念,从而重新树立了生活目标,填补了人类信仰的此项空白。  今天,仍然会有更多的人从阿德勒的思想体系中体味个体心理学特有的魅力,省察自己的生活风格,寻求适合自我的超越之道。基于这种考虑,故选译阿德勒的代表作——《What Lo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译本《自卑与超越》),相信会有很多处于矛盾期中的读者将会从中寻找到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  由于翻译水平有限,译作中难免会有暇疵之处,还望读者见谅。  译者 2005年3月17日

内容概要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作者简介

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博士学位。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开始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创立一个新的心理分析学派,即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其主要著作有:《自卑

书籍目录

译序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生命不外乎三种使命 社会感与爱心 成长期儿童谁知世界的方式 独立性与合作性的磨砺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情结的格调 身心类型及处理方式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情结绪的生成 自卑感与人类文化的生成 个体优越感的目标 “奇异”的优越感第四章 记忆力 敌意的记忆限制身心发展 死亡信息的恐惧 亲系与竞争的记忆 根深蒂固的困惑 受歧视者的反抗欲 意外事故,终身难忘第五章 梦与预见的无稽之谈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力第七章 学校教育的影响第八章 青春斯的引导第九章 犯罪与预防第十章 职业与工作第十一章 同伴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章节摘录

  生命不外乎三种使命  每个人的生命线都有三个重要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每个人必须铭记于心的。他们的现实由这些联系构成,他们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些联系造成的。由于这些问题总是不停地缠绕着人类,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回答这些问题,并表现出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个人概念。  首先我们居住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资源而得以成长。因此,我们如何发展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向每个人索取答案的问题。没有人能逃避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它们显现出我们心目中认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而所有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于地球”等事实限制。  当我们虑及人类肉体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安全性时,为了我们身心的生命和全人类的幸福。我们必须拿出毅力来确定答案,这就像面对一个数学问题而必须努力解答一样。我们不能单凭猜测。也不能希图侥幸,而必须用尽各种方法,坚定地从事此事。我们虽然不能发现绝对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却能竭尽所能来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过不停的奋斗,以求更为完善的解答。这个解答能针对“我们被束缚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这个事实,以及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利害关系。  其次,我们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必然要和他人发生关系。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福利。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应付自己的问题,他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将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因此,对生活问题的每一种答案都必须把这种联系考虑在内,即必须顾及“我们生活于和他人的联系之中,假使我们变得孤独,我们必将灭亡”这个事实。我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和我们的同类合作。以延续我们的生命。  再次,我们还被另一种联系所束缚。人类有两种性别,爱情和婚姻即属于这种关系。个人和团体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须顾及这个事实,每一个男人或女人都不能对此问题避而不答。人类面临这问题的所作所为,就是答案。  前面阐述的三种联系,构成了三个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之中获取地位,以便我们能互相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卑,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


编辑推荐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自卑与超越 PDF格式下载



自卑与超越,作者几乎从人生的所有方面讲述了自卑情绪的形成机理以及克服那些心理屏障的建议。和其他的一些观点一样,作者同意自卑情结是由婴幼儿时期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个人的心理的作用结果,是个人在婴幼儿时期对环境以及各种问题所产生的反应和处理方式逐渐积累从而使人形成了一种默许的得到自己认同的思维习惯,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只是自卑的内容、方式、态度不一样。

我们一生中其实都在不断重复着童年的思想和行为,为了掩饰和弥补童年的缺陷和遗憾,我们把自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人,演绎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是童年决定了人生,但是作者认为这只是人在自身发展成长的时候潜意识里形成的经验使然,事实上童年不应该起着决定性作用,毕竟经验只是占了统计学优势,并不是绝对真理,而且容易对人产生误导,现在人们身上所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对自己童年所处环境的判断和对自己童年经验的理解有误,从而导致人生观发生偏斜。作者经过这样的一番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分析之后,介绍通过催眠、心理疏导等手段可以帮人们打开心结,纠正心理的偏斜,进而重新建立健康的积极的人生观。

作者通过亲身体会和研究成果,并例举了诸多典型的案例来向我们全方位地讲解了以回忆、梦、生活习惯等为线索分析个人心理形成的根源,然后向患者讲解、疏导,逐步治愈这样一个过程。思路清晰明了,易于掌握,对于我们每个人进行心理自救、调理身心具有相当的鼓励和指导作用。

虽说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欧洲的渊博的心理学专家,但对我国那句“同行是冤家”的俗语他应该是感同身受的,序言介绍说他在事业早期的时候是弗洛伊德的狂热支持者,但是后来两个人的观点逐渐地开始水火不容了,随即分道扬镳,但是两个人肯定不会就这样并行不悖,各行其是,还要一边坚持自己的观点,一边揶揄对方的观点。作者在书中就不止一次含沙射影指责心理分析学派是无稽之谈无理取闹。可是他本身的理论呢?基本的手段不还是分析吗?不也用催眠作治疗手段吗?不也曾用梦作分析素材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作者把自己分析得那么透彻就没意识到这事儿其实也是一种病,看来他还没做到超越。冤冤相报何时了,呵呵。


我是在图书馆借看完了之后,觉得有收藏价值就买回来藏书的。这是一本很好的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心里问题描述出来。人一生出来就是缺陷的,都有自卑情节,人生的辉煌就是努力把缺陷弥补,实现超越。


超越自卑其实很简单


每个人都会有点自卑,关键是如何转化它。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中肯的建议


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知道阿德勒的理论算是小分支且多有漏洞,但是仔细看完之后,还是拜服于大心理学家的思维与理念,理论的修养还是要继续,虽个体心理学已有多年,但现在看来,取其得当之处仍是对咨询和教育很大的启迪的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很有意思


阿德勒对心理的分析很细腻!


这本书比较简单的介绍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尤其讲述了儿童时期的经历会给人一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是本不可不都督好书。


提出的想法很新颖(对于我来说),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想法有指导意义。


心理学著作里比较容易读懂的


如果你还在思考人生的意义,那就看看这本书


心理学专业学生必读的书


心理学经典书籍,等了很久才买到手,爱不释手!


很久之前就想读了,很多例子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让我们感受了一个人的思想,同时让我们有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很喜欢,准备再读第二遍。


这本书是我在杂志上编辑推荐的,读了很有深意,作者分析相当地道。


以前就看过一部分没有通读因为是电子版,不是很清楚啊,呵呵但是就是那一点内容吸引了我,所以就来当当买书了推荐一下希望大家看看,特别是对目前生活有点迷茫的朋友


最早接触的哲学、心理类的书籍之一吧。

没有那么艰涩难懂。内容写得很好。很多观点现在都很有道理。


对人类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位中学校长向我推荐的书。自认为对于现任教师的教学工作帮助(当然,帮会的大小因人而异),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并对其做出合理的判断,已采取相应的对策,是走向自我及他人心里的一本好书。


值得拥有,很启发人。


以前看过。但是买了本后,看看,又是不一样的感觉啊。


总体挺好的~封面似乎是更新了-0-?里面翻了一下还是对的~很喜欢本书!也不难看懂 很受启示!


这本书很好,内容丰富,案例详细,受益匪浅


看了这本书,我的自信回归了~哈哈


这本书我很喜欢,一天就看完了。


喜欢,这本书的有些章节,不喜欢可以不读。


经典就是经典, 很好的一本书,不会晦涩,看的很流畅.


挺不错的一本书,但是翻译的有的地方不是太好,总体感觉还行.值得一看


很不错的书,有收获了


经典之书 自然要好好拼读


不错不错不错。。


替朋友买的,说是很好


老师很早就推荐了,非常期待,书还没看,但是很好的


书很好哈!!!


有点趣味,有点学问,自信心不足的朋友可以参考


学会自省,学会自信


好好~~~


值得一读的


看入迷了


很好的新年礼物~~~


可以看看的书,不错,就是看完需要耐心


大家一定要看


此书读书笔记在我笔记本上


《自卑与超越》这样的大师级作品,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静静品读。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对作者肃然起敬。阿德勒是追随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学的,后来因为在研究中与大师有不同的见解,另立门户,创立了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认为,不管有无身体上的残疾,自卑感是所有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时,便展现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便会形成“自卑情结”。只是在这本书的扉页,我便已暗自汗颜。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对于梦,因为过多、过早接受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意识难以接受,但,在比较之后回味起来,“个体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于梦的解释,似乎阿德勒的研究学说更“合乎常识”。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将《自卑与超越》推荐给将作茧自缚和已作茧自缚的朋友。


无意间买到的书,作为阿德勒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确实提出了很多让我们受益的观点。看完这本书能够简单的剖析下自己


很好的书,从孩子的生活分析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值得推荐!


可以使自己清楚地认识,能否实现个人的超越还要看自己了.


属心理学的吧,跟弗洛伊德的很相似的类型。有点难。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有很多错处,语言翻译得不是很通畅。不会是盗版的吧?
但是就书的内容而言,我认为是伟大的,心理学书中科学严谨,而又务实现实的一本著作。可以真正地帮助个人。


啊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非常独到


不错,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有所区别!他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心理问题的成因,是本好书!


翻译比较差,很明显译者是一位心理学门外汉,但是看过之后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建议读者可以购买另外版本的这一本书,一定会有收获。


好书 是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理解起来也很容易


适合初级学者,心理学入门


帮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换一个思路看问题,学着用新方法来解决事情。


这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看了很受鼓舞。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看完这本书,就会明白,为何有些人那么自我封闭。


常看常新,每次看都有不同收获


大师的作品,其实也是根据自身的体验和实际调查,慢慢推理得出的结论。所以不朽的作品并非都是言之无物的。 不过翻译的稍微差了点,似乎有些语句不大通顺,或许是我不理解吧。


专业必读书籍,要领会还是要沸点时间的。


正在看,目前看起来还不错


内容不错,比较易懂。但纸质不好,感觉地摊上买的书那种纸质。


有些深奥哟,不过剖析得一针见血


买给姐姐的,才收到,希望她能喜欢。


翻译得也挺好。看完之后还是很有收获的


还没看好我是从其他书上看到别人的建议买的感觉还可以。。


了解学习吧


也就是我第一次买这个方面的书啊


可能不适合对我这类脸皮厚的人进行自我催眠,我还是没能超越我的自卑呀!真可惜:-(


看完了这本书,与预期相比,有点失望。这个失望应该不是作者的错,可能是在看之前就知道一些关于阿德勒的观点。看完这本书时,发现并没有什么新的观点使我耳目一新的。不过对于一些非专业的读者可能比较适合,写的通俗易懂,观点也很明确。


封面很好看,书挺薄的,翻起来挺有感觉,而且页面不大,有一种品味明著的感觉,虽然阿德勒的逻辑和理论读起来会比较艰深。


冲着阿德勒的名字买的,先看看再说……


本来期望很高的,但是看完后很失望,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理解的问题,总之这本很厉害的书我没开出来有多厉害


阿勒德自身的经历,使他成就了他的理论学说,读者应该在自己的立场上看,有所取舍的看,毕竟作者也有片面的地方,读他之前,不妨先读读弗洛依德


这本书看着有点迷迷糊糊,好像和主题不太贴切,有点走远的感觉!


内容比较深奥。。


印刷质量一般,翻译也不够准确


还没有森田的有用


阿德勒的书不会那么枯燥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反正翻了几页再也没有兴趣看下去了。收藏价值更是没有了。


这个版本不好,后悔了!一点感觉都没有,好像一本简化的册子。我见过一个版本的不错,可惜忘了,好像是黑红色封面。


那里面的故事过于简单专业性不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