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格的境界-读史札记

国风 光明日报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社:

光明日报  

作者:

国风  

页数:

198  

Tag标签:

无  

前言

  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癍  这两句诗是邓拓游罢东林书院之后,发抒心中的感慨,歌颂东林党对抗奸权,凛然不屈的风骨,慷慨牺牲的精神。邓拓也像他的先驱——东林党一样,因直言不讳,为民请命遭受迫害以致丧失宝贵的生命。东林党人和他们追随者的遭遇虽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但从这些悲剧中,透出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艰苦卓绝的风骨,显示出中华民族所以屹立在人类历史舞台,万古奔流的因素。  历史的发展脱离不了人,没有人就根本没有历史可言,所以说人是历史发展的中心、历史发展的动力。虽然,芸芸众生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都有或大或小不同的贡献,但是在历史发展之中,不容讳言,某些人群团体,或某些个人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把社会上的人们分成士、农、工、商四大群,称之为四民。传统中国称“士”为四民之首,事实上,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士”这一阶层,毫无疑问,居于主导的地位。由于“士”这一阶层居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导地位,因此,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担任了最重要的角色。

内容概要

  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风骨,正显示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岿然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撑;文天祥的殉道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更是对这个民族心性最精彩的诠释。  绵延五千年未曾断绝,中国的思想型范与价值标准有以致之,中国人品评人物早就树立了一套模式: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是中国人的价值坐标;人人是圣人,人人都是王,这更是中国人的一大信念。  本书针对仁、法、礼、忠、孝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诸多核心问题加以分析,从而厘清其渊源流变、贡献及缺憾。  全书言简意深、辞微旨远,令人在豁然开朗之余生出无限瑕思。

书籍目录

序言——理想人格的呼唤1.何为圣人?2.以德施治3.成德之人,大利天下4.唯仁者能“把人当人”5.仁者无敌6.至强、至辩、至阴7.大和、大知、大仁8.无己、无功、无名9.立法之道10.法在礼中11.立法要依天意12.法律只是一种政治操作13.忠的伦理内涵14.社稷高于一切15.由忠于社稷到忠于私人16.忠于君主还是忠于天下17.仁与礼18.从祭祀到人伦19.从男性气概到美德的综合20.一丝不苟21.践行礼,领悟礼22.相辅相成,仁在礼先2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24.尽心尽性,方可为善25.如有德行,不必拘礼26.“礼”的范围27.“礼”的教育28.圣王定礼义29.孝道观念的形成和发展30.人文化的宗教情怀31.欺人即是自欺32.关顾民族大生命33.逼压之下,委屈难言34.士人与士风35.中国最初的士人36.孔子与春秋士人37.位尊养优的游士38.通经致用的儒士39.中流砥柱的名节之士40.生活放诞的清谈之士41.心存魏阙的浮华之士42.继往开来的理学之士43.束书高阁的狂禅之士

章节摘录

  在墨子思想中,“法”是用以指称人类行为规律的字眼。同苟子一样,墨子从社会后果的立场论辩人类社会中规律的必要性。他指出,在法律、政府、统治者尚未出现的远古时代,人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标准:“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人类因而处于攻伐混乱的状态。这种悲惨的情境必须消弭,因此不同的行为标准也必须统一。在墨子看来,统一的标准必须是合理而超然的规律,因为唯有这种规律才能真正导致持久的和平与稳定的秩序。  在《墨子》书中,“法”的基本意涵是普遍意义的“法”——即普遍意义的律则。在讨论“法”的含义之时,墨子也举出了和苟子相同的比喻,他认为,人类社会中行动规律的功能,正如同圆规、方矩、绳墨、摆锤的功能;它们都是规范正确事物的准绳。然而,与苟子不同的是,在说明有关“法”的具体问题时,墨子主要将其限于政治的领域,也就是说,与政府权力之行使有关的规律问题。  “法”对墨子而言,有时清晰地指称惩恶赏善的法令条文。《墨子》书中有一段讨论刑法起源和分析刑罚性质的文字可为明证(“唯作五杀之刑,日法”)。成文法的观念似乎也一度出现在《墨子》书中(“天子……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o但是,就整体而言,墨子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系统观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格的境界-读史札记 PDF格式下载



作者的历史人文背景很深


一般般的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