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苏轼

田姝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

田姝  

页数:

168  

Tag标签:

无  

前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景祜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历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据说他出生时附近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夕枯死,将钟灵毓秀都汇集到了东坡身上。  庆历三年(1043年),八岁的东坡师从道士张易简读书,始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杰之名,倾慕非常。  至和元年(1054年),东坡娶妻王弗。二人因“唤鱼池”而结缘,婚后互敬互爱,琴瑟和鸣。  嘉祜二年(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获得欧阳修、梅尧臣等朝廷重臣的赏识。同年,母亲程夫人于家乡病逝,父子三人回家奔丧。嘉祜四年,守丧结束,苏洵带领两个儿子、两个儿媳离开家乡,同赴京城。父子三人一路行来,唱和成诗,编为《南行前集》。  嘉桔六年(1061年),苏轼与苏辙同举制科,东坡入第三等,苏辙入第四等。十二月,东坡携妻王弗与子苏迈赴凤翔,任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治平二年,凤翔府任职期满,东坡还朝,入史馆任职。五月,妻子王弗病逝,东坡悲痛不能吟诗。次年四月,苏洵去世,东坡与苏辙扶灵还乡,守制丁忧。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东坡为父守丧结束,续娶王闰之为妻,同弟苏辙启程入京。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反对王安石以经义策论代替诗赋的科举改革。十月,作《上神宗皇帝书》,全面反驳新法。  熙宁四年(1071年),东坡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以后,他辗转四州,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东坡为官一方,政通词美。在杭州,他赏西湖美景,为名妓填词,在西湖边审案,与朋友讨论诗词歌赋。在密州,他怀念王弗,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报国壮志难酬,作《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他思念弟弟,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徐州,他祈雨抗旱,筑堤抗洪,同百姓同甘共苦,度过灾难。

内容概要

他是一位豪放的词人,一位大诗人,一位散文家,一位大书法家,一位创新的画家。 他是一位思想家,一位政治家,一位史学家,一个厚道的判官,一位人道主义者。 他是一位工程师,一个美食主义者,一位瑜伽修行者,一个爱酒好茶的人。  他的性格复杂而又简单,他的经历幸运而又坎坷。  他就是他,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

书籍目录

第1章 眉山奇秀 一 郁然千载诗书城 二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三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第2章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一 一举成名天下知 二 宦游直送江人海 三 在凤翔的快乐生活 四 暗香先返玉梅魂 五 扶灵还乡第3章 风云变幻 一 王安石变法 二 新旧党争第4章 人生看得几清明 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 二 西湖边上的法庭 三 千里共婵娟 四 苏门四学士 五 乌台诗案第5章 东坡居士 一 东坡农场 二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 谁道人生无再少 四 三咏赤壁第6章 元祐大臣 一 相逢一笑泯恩仇 二 从落魄江湖到翰林学士 三 此生此夜不长好第7章 还来一醉西湖雨 一 “苏堤春晓”与“三潭印月” 二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三 身后牛衣愧老妻第8章 天涯海角 一 “安”于惠州 二 患难知音王朝云 三 曾见南迁几个回 四 大江东去浪淘尽

章节摘录

  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是个平凡人。次子苏涣,就是中进士那个,曾经轰动乡里,苏轼曾回忆“天圣中,伯父解褐西归,乡人叹嗟,观者塞途”,苏辙也曾说过,当时“乡人皆喜之,迓者百里不绝”。他们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也足以看出这位进士伯父对苏家、对两个侄儿的影响有多大。三子苏洵,就是苏轼的父亲,虽然他一辈子也没考中进士,但却比他二哥有名得多。在我国古代通用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就提到过他:“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老泉”是苏洵的号,由他家乡祖茔而得。  人们把苏洵作为大器晚成的代表,列在教科书中,教育学生。那么,二十七岁以前的苏洵,干什么去了?“养不教,父之过”,苏洵从小不爱学习,肯定是苏序没有教育好。苏洵天性沉默寡言,个性强烈,不服管教,估计苏爷爷也拿他无可奈何。于是生性乐观豁达的苏爷爷也就顺其自然,不再强求。可是,眼看着二儿子中了进士,开始做官,小儿子却仍然游手好闲,弃学游荡,苏爷爷有些着急了,他开始想办法。古人都讲先成家,后立业,所以,他先给儿子成家。  苏家在当地算是名门,苏洵本身也天赋聪颖,自然会有名门闺秀来配。苏洵的妻子程氏是大家小姐,父亲曾是大理寺丞。程小姐知书达理,结婚后也肯规劝丈夫,但似乎没什么效果。婚后,两人先是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可儿子没多久就夭折了。苏轼出生之后,身为父亲的苏洵一朝觉醒,要以身作则,给儿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于是,他开始发愤苦读。程夫人自然会全力支持,她辛苦操持家务,抚养孩子,给苏洵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苏轼 PDF格式下载



孩子还没看,我倒先看完了。这本书非常令人感动,不仅仅描写了苏轼的文人诗人的一面,还刻画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有为和磊落的一面。同时还对他的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都进行了比较人文的描写。看完之后真的非常感动,也更加敬仰苏东坡。


这本书让我充分地了解了苏轼。好书


不读此书,你可能是不知道苏轼有多么伟大。


一个男人


这些书给上五年级的孩子读,孩子很感兴趣!平时学了很多古诗,尽管学得认真也一知半解,读了诗人的故事,孩子不仅对古诗学习感兴趣,对诗人了解得也很多。


让我更深入了解这个感情丰富的大诗人


好 好 好 非常好 有内涵


很喜欢啊看了一点了,一直很喜欢六角丛书,体育课看了几回,感觉很棒


给孩子买的暑假必读书籍,是作业的一部分。


给朋友的,说还不错.


文学的本,给妹妹买的,她很喜欢,感觉不错


很不错,价格也很便宜


前面还能勉强看,看到一半就实在看不下去了.


就对物超所值,1/16 的大小,比翻版书都低的价格,但是我对苏老爷子的敬意是千斤重的。


还没读,随便翻翻觉得喜欢


适合孩子假期看,内容挺好的


一如既往 性价比高 超值


这就说了他辉煌的一生


这本书通俗易懂。尤其是里面一些诗文。苏轼不愧为奇才。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他和王安石之间的交情,竟然经历了这些历史的沉淀。
这本书诗词很好。透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了苏轼一生的经历及其交友的态度。以及他无论面对任何变故保持的乐观的心态。值得学习。


苏轼,仕途沉浮起伏,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难得。


入门级的 适合大概了解的看看


真的很实惠,值得一买,给中学生看。


好书,孩子也爱读


这套书本来就便宜,还打了折。很好。


还不错,总体。


很好的书, 内容不错, 送货也好


了解一下诗人


苏轼传记


  我羡慕于苏轼有这样美好的三个女人——
  初恋,纯洁而美好的。
  生活,她是那么细心的呵护着他。
  红颜,她是如此聪慧而美丽。
  这三个女人在他的生命中,推动了他的才华的发展。
  
  苏轼的第一位妻子,也就是他的初恋情人王弗,16岁嫁给苏轼,死的时候刚好26岁,她是“在我最美丽的时候遇见最爱的人”,把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全部献给了苏轼。王弗死后,为悼念自己的第一任妻子,苏轼写过一篇被号称“千古悼亡之首”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来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死后,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嫁给了她早已暗恋了多年的堂姐夫。王闰之是个绝对的贤妻良母,虽然她在才学上不如她的堂姐,在艺术才情上也不如后来的王朝云,但她却是苏轼生命中最为嘘寒问暖的人。她无微不至地关怀苏东坡,关怀三个她亲生和不是她亲生的孩子,这一切都让苏轼很感动。
  但是,虽然苏轼与王闰之感情很深,但王闰之并不是一个完全了解苏轼的人,她是他的贤妻,却并不是他的知音。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轼被抓进狱中,王闰之因为害怕,把家中苏轼的诗稿付之一炬,不能不说是一件特别遗憾的事儿。当然,乌台诗案本质上是一场文字狱,苏轼得祸也确实是因为写诗而起,但王闰之的反应表现出她更看重的是苏轼的生命,而不是他的才情与成就。
  如此,当真正的知音来到身边时,苏轼就表现得特别钟爱,特别珍惜,这个知音就是苏轼最后深爱的女子——王朝云。苏轼把仅有12岁的身为歌女的朝云带回家中,教她读书写字,教她音乐舞蹈,教她诗词歌赋,他们之间是以师生的身份开始了这段旷世情缘。也正因为这样,这段情就显得特别的浓郁,苏轼对朝云的怜爱与朝云对苏轼的崇拜都加重了这份浓郁。这份情发展到极致,就使彼此产生了强烈的“知音”、“知己”之感。
  据宋代费衮的《梁溪漫志》记载,天性豁达的苏轼虽然在朝廷里受了一肚子的气,但他却喜欢以有趣的方式来宣泄。有一天下班后,他回到家拍着自己的肚皮问家中的侍女说,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一个丫环想也不想就说当然是中午刚吃的饭呗。苏轼摇摇头。另一个聪明的丫环说,一定是满腹文章。苏轼又笑着摇摇头。又有一个丫环说,这还不简单,苏大学士满腹都是聪明才智,难道还能是一肚子草包?苏轼听了哈哈大笑,却依然摇摇头。
  所有的人都呆了,大家面面相觑,苏轼看着一直没有说话的朝云,朝云笑了一下,又叹了口气道:“这里头啊,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听了放声大笑,捧着肚子,只顾点头。所以后来苏轼在朝云墓址所在的惠州西湖曾为了纪念朝云建过一个六如亭,亭子上他亲笔写的一幅对联就是: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里说的“惟有朝云能识我”就是将朝云引为平生唯一的知音了。也就是说,在苏轼看来,连那个与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情深厚的弟弟苏辙,在“懂你”“懂我”这一点上,也是不如王朝云。
  命途多舛,苏轼被贬到海南,那时的海南是环境最恶劣的流放之地,派到那儿的官就等于是发配充军,别想活着回来了。就连天性乐观的苏东坡也不能满怀生还中原的信心,所以他在临去之前遣散家人,尤其是把家中侍女姬妾都另作安顿。朝云这时候已经是苏轼的妾了,别人都散去,可她却执意要跟着苏东坡去“天涯海角”,死也不肯离去。到了今天的广东惠州一带,苏轼一家终于安顿了下来。有一天,朝云又唱起了她特别喜欢唱的苏轼的一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根据史料记载,朝云唱到一半的时候,“歌喉将啭,泪满衣襟”,苏轼就问她怎么了,朝云回答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原来,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让朝云泪满衣襟,唱不下去。据说不久朝云就病死了,而苏东坡终其一生,再也不听这首词了。
  那么,朝云为什么唱到这一句就泪满衣襟唱不下去了呢?而苏轼又为什么将其视为人间绝唱,再不听这首词了呢?我们大多数人读这首词的时候,一般读出来的都是一种豁达甚至是有些欢快的情调。你看,墙里的秋千上有佳人的笑声,墙外的有心人虽然空留遗憾,但终究有着“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洒脱。尤其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那种洒脱的境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认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句常用的俗语了。这么洒脱的一句话,怎么会让朝云泪满衣襟,甚至难以为继呢?
  这就要说到“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词里所用的典故了。这句话是从屈原《离骚》中的一句化来的,原句是“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意思就是,屈原是在宽慰自己说,天下到处都有香草,你又何必只怀念着故国。我们知道,香草美人在屈原《离骚》中只是一种比喻,一种象征,是说人生的理想既然在自己的国家不能实现,你可离开故国呀!但屈原这样说,是为了反衬自己离不开自己的祖国,离不开自己的理想与事业。既离不开又这样说,才分外能表达出这其中的痛苦。苏轼这句话既然是借用屈原的诗意而来,那其中的情绪就可想而知了,那并不是我们一般感觉到的其中只有旷达与洒脱,而应该蕴含着一种深切的悲痛。这层意思,没有人读得出来,可朝云读出来了。只有朝云能体会到,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苏东坡只是一个墙外失意的匆匆过客罢了,所以她为之泪下。
  朝云死后,爱好诗词的苏大学士“终身不复听此词”,他是被朝云的知己之情、知音之情所深深感动,这种感动在当时表现为克制与洒脱,在过后却成为苏轼心中一处永远温暖却又伤痛的存在。他们是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的互通。在朝云的眼中,在苏轼的世界里,举世浊浊,只有他们二人才是彼此生命中最为清澈的存在。当生死茫茫、尘世茫茫皆成过眼烟云之后,对于苏轼这样一个文化的巨匠、艺术的魂灵来说,只有最真、最纯、最清澈的情感,才是他最后的梦想。
  苏轼,一生既拥有过王弗这样的初恋情人陪伴十年,又拥有过王闰之这样的家庭生活中的贤妻良母,还拥有过王朝云这样的才艺双绝的情感知音。也就是说,他几乎拥有过中国男人在爱情与婚姻上所能梦想到的所有的理想爱人。这让我不禁想起林徽因的那首《人间四月天》: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对于苏轼来说,或者可以说,王弗是希望,王闰之是暖,王朝云是爱!而东坡居士就永远生活在他的“人间四月天”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