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

应星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

应星  

前言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另一方面,广大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针对此种现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简称《意见》)。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这有利于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也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贯彻落实这一《意见》精神,国家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招募计划,并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广大农村基层工作。这就有了“大学生村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虽由各地自主组织、自主命题,考试内容不一而足,但通过分析各地考试情况可知,大多数地方都以综合知识(含公共基础知识、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形式进行考查,或者单考一门,或者两门同时考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大学生村官”考试的行列中来,竞争亦日益激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优异成绩,如何在众多应试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广大应试者的当务之急。为帮助各地大学毕业生在“大学生村官”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们特策划推出了这套“‘大学生村官’考试专用教材”系列(共分两册:《综合知识及模考试卷》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及模考试卷》),希望能成为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的各位应试者的首选复习教材。本套教材严格按照各省、市的“大学生村官”考试大纲编写,一改当前“大学生村官”考试用书普遍存在的“乱”、“替”、“偏”等弊病,综合了各地考试的精华考点,凸显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的内容,是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村官”考试辅导用书。除此之外,本套教材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紧扣各地“大学生村官”考试大纲。各地“大学生村官”考试大纲不仅规定了当年的考试性质、测评目标,另外还给出了题型的种类及说明。为了帮助应试者从根本上准确把握最新考试动态,避免盲目备考,我们在深度探究各地考试题型的命题思路、命题角度及命题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内容进行了梳理。 第二,凸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内容。“大学生村官”考试毕竟与单纯的公务员考试不同,它侧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因此本套教材凸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小申论”等相关内容,方便应试者有针对性地复习和掌握。第三,考点精讲与试题详解相得益彰。本套教材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考点同步精讲相关内容,同时配以各地真题以及全面、新颖的演化题型,有针对性地强化考点。在此基础上又全面分析命题趋势与考试动态,重点讲解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及技巧,使应试者在复习过程中能迅速掌握考点及命题规律,可提高复习效率,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内容概要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注意新传统的一项研究。作者通过《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力图剖析中国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前是如何去塑造新人的,以此重新理解中国建立社会伦理新秩序的努力以及这一努力所产生的复杂效果,进而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在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简介

应星,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农村社会。著有《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1951年:“宗派斗争”的激流第二章 1960年:饥饿与暴力第三章 1970年:一起蹊跷的破坏军婚案第四章 1976年(上):一出“捉奸”闹剧第五章 1976年(下):一个无可救药的“道德败坏分子”结语附录1 身体政治与现代性问题附录2 论当代中国的新德治附录3 略论叙事方法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王保卓在长期的被审查期间,曾经写过无数次的自我检查,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经济上和作风上作过全面的反省。我们从厚达近200页的王保卓惩诫档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参加革命历史的同时也是他不断犯错误、不断接受组织审查、不断爬起来继续前行的历史。他曲折的革命历史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苦心在乡村塑造新人的一个历史缩影。我们感兴趣的两个问题是:党曾经是如何塑造他的?为什么党到1976年最终放弃了对他的塑造?我们先从政治上来看。王保卓第一次接受党组织审查是在1957年。起因于“大鸣大放”,柳坪村有人检举王保卓曾当过伪保队副。历史清白是党对自己要培养的党员干部的基本期望。但是,党并未期望所有党员干部都能做到历史上毫无污点。除了污点的性质大小之外,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党员干部是否能对党如实交代并作深刻反省。忠诚是党对党员最重要的德性要求。查阅王保卓的档案,可以发现他在1954年6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时曾经向党交代过他1947年当过三个月的伪保丁的历史,他也承认当时抓过村里两个人的壮丁。但他没有提及伪保队副的事情。是否隐瞒个人历史显然是对党的忠诚度的一个试金石。因此,党组织专门派工作组去作了调查,结果发现这是子虚乌有的事。王保卓的第一次被审查就这样顺利过关了。忠诚是人内在的德性,其外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要讲真话。不过,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讲真话有时却也可能被看成是不忠诚的表现。。王保卓遭到的第一次正式处分就是由于他讲真话引起的。

后记

说来惭愧,我的这部新著其实是一部半新不旧之作。七八年前,趁着我刚完成《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的余温,就接着写了这部大河移民的“史前史”的初稿。但由于出版本非易事,加上我生性疏懒,时为冗事缠身,这一难一懒一缠,就将这部稿子“晾”在了一边。三年前,我终于鼓起劲头对初稿进行重新修订,先是请周飞舟、吴飞分别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随即,渠敬东、赵晓力、吴增定、舒炜等人又在一次专门的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批评。本书在最后定稿时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这些有益的批评意见。为此,我要对这些老朋友表示真切的谢意。本书从某种意义上也属于中国当代农村社会口述史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为此我要感谢领导这个计划的孙立平教授、郭于华教授以及参加过柳坪村口述史研究的晋军。2008年6月我应邀到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授暑期课程时,本书的一些内容曾在课堂上讲授过。感谢所有选修该课特别是那些与我作过讨论的同学们。本书正文部分内容曾以“身体与乡村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为题发表在黄宗智主编的《中国乡村研究》总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3)上。


编辑推荐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注意新传统的一项研究。《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中国1949年后是如何在乡村社会去“塑造新人”的;对新人的这种塑造与现代国家治理技术的发育是什么关系;这种塑造与原来的乡土传统会发生什么样的遭遇;在新德治的政治架构中,农民具有什么样的心态反应、精神气质和行动策略。《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作者一一为你解答这些疑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 PDF格式下载



宝贝很好,快递也特别给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