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10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师面试与教学能力教程

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人民日报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人民日报  

作者:

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页数:

405  

前言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师专业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为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并落实“凡进必考”的教师招聘制度。这种准入制度,为广大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彰显了社会公平与正义,有助于从实质意义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然而,关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使用什么样的形式,考查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尚未建立科学的规范。面对这种境遇,很多考生无法理清招教考试的头绪,无法有效应对考试,与教师职业失之交臂。  为帮助广大考生把握考试脉搏,在短时期内有效提高考试成绩,中公教育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组织相关专家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内容完备,体系健全  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共分6本,以笔试和面试为经纬线,结合中小学不同学段的特点,架构起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为主,辅以普通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改、教师职业道德、教材教法、教学技能、面试答辩、说课、试讲有机结合的庞大体系,使考生一书在手,知识尽有。

内容概要

本书适用  ◆农村特岗教师招聘  ◆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  ◆教育局人事局公开招聘教师  ◆教师入编考试、代转公考试  本书特色  ◆深度契合大纲  ◆全面切中考试  ◆精讲细讲考点  ◆深度点拨技巧  ◆讲解深入浅出  ◆高效实用应考

书籍目录

上篇 教育教学常识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  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学理论  第一节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制度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  第四节 课程  第三章 教学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节 教学评价  第七节 教学模式  第八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四章 教学实践  第一节 德育  第二节 班主任与班级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学习动机  第三节 学习迁移  第四节 学习策略  第三章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  第二节 技能的形成  第三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四章 教学心理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教学设计  第四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五节 课堂管理  第六节 教师心理 第三部分 教育综合知识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第三章 教育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 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节 选)  《义务教育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节 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解读下篇 能力倾向测验

章节摘录

  (一)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对任何心理现象必须按它的本来面貌加以研究和考察,不附加任何主观意愿的原则。人的心理虽是在头脑里进行的活动,但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在人的外部活动中表现出来。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从这些可以观察到的,可以进行检查的活动中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如何复杂或作出何种假象与掩饰,都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或在内部的神经生理过程中反映出来。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切忌采取主观臆测和单纯内省的方法,应根据客观事实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二)联系性原则  人生活在极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都要受自然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对某种刺激的反映,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主体状况下,反应往往不相同。因此,在对人的某种心理现象研究和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条件。不仅要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要在联系和关系中探讨心理活动的真正规律。  (三)发展性原则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从心理史前发展、意识发展、个性心理发展以及环境和教育条件变化等不同方面,揭示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四)教育性原则  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应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这个道理极易明白,而常为研究者所忽视,因此研究者应时刻保持“自己是教育者”的意识。把促进学生成长的任务与研究任务协调一致起来。  (五)分析与综合的原则  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的组成部分和把各部分联合成为统一的整体,是任何科学深入认识其对象的有力手段。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分析与综合的原则,至少包括以下两层意思:其一,心理、意识虽然是很复杂的现象。但可以通过剖析将其分解为各种形式进行专门的考察研究,而后通过综合将其看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理解;其二,在研究某一种心理形式与现实条件的依存关系时。也可以分别地考察某一条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后将其揭示的各种规律加以综合运用。综合的观点在心理学中也可以称之为系统论的观点,因此这个原则也被叫做系统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例如,观察学生在听课时的表现,以了解其注意的集中情况。  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长期观察指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连续地进行系统观察,积累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定期观察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每周一次)持续观察,到一定阶段予以总结。  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指在同一研究内对若干心理现象同时加以观察记录。重点观察则是在同一研究内只观察记录某一种心理现象。  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群体观察指研究者的观察对象是一群体,记录这一群体中发生的各种活动。个体观察又称个案法,是对某一个体做专门观察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研究方法。个案法具有启蒙和试点的作用,也适用于特殊个体(如天才儿童、精神病患者等)的研究。  为了避免观察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观察时能够获得正确的资料,在使用观察法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观察必须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要加以明确界定,作好计划,按计划进行观察。  2.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星偶然的。  3.必须随时如实地作好记录。严格地把“传闻”与“事实”、“描述”与“解释”区分开来。如果能用录音机、录像机作记录,效果更好。  4.应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谈话法、问卷法和产品分析法三种  1.谈话法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直接询问研究对象的看法、态度;或让他们做一个简单演示,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做,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从中分析心理的特点。  2.问卷法  它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要收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问题,让被试(即被研究的对象,这是一个常用的概念)回答。更为常用的形式是将一个问题回答范围的各种可能性都列在问卷上,让被试圈定,研究者根据被试的回答。分析整理结果。  3.产品分析法  研究者从被试的作业、日记、考卷或艺术作品中分析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或兴趣、能力、性格等特点。  (三)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球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测验的种类很多。按一次测量的人数,可把测验分为个别测验(一次测一人)和团体测验(一次同时测多人)。按测验的目的,可把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性向测验)和人格测验等。  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心理特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的测量工具应适合于研究目的的需要。  2.主持测验的人应具备使用测验的基本条件。如口齿清楚,态度镇静,了解测验的实施程序和指导语,有严格控制时间的能力;并按测量手册上载明的实施程序进行测验等。  3.应严格按测验手册上栽明的方法记分和处理结果。  4.测验分数的解释应有一定的依据,不能随意解释。  观察法、调查法和测验法都属于心理学问题的相关法。上述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发现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即关系的疏密程度;但却不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借助于实验法。


编辑推荐

  《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2010中公版)》特色:权威专家编著,深度契合大纲,精选海量试题,高度浓缩考点,解答精准透彻,高效实用备考。  实用·有效·专业·深度  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技能+教育写作+多媒体教学+面试+说课+试讲  选择中公 选择成功  新一轮教师招考在即,中公教育长期准备、精心打造了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系列,为广大备战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提供了一盏指路明灯!  中公版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是各科权威专家在深入研究各种形式的教师职位招录考试基础上精心编写的教材。该教材着眼于考试,立足于考生,成功于精细,将考生的需求有效综合于一体,属当前市面上内容最全面、体系最完整、讲解最透彻、辅导最有效、提分最显著的教材。选择中公版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选择你的成功之路。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2010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师面试与教学能力教程 PDF格式下载



前面比较系统,后面不大认真。因为加进类似公务员的数学,逻辑模块,在老师考试中好像并未出现。


虽然是2010版本的,但是内容大同小异,很实用,质量很不错


编写中出现错误。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