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态伦理学概论

林红梅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林红梅  

页数:

210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地球的生态环境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恶化。据统计,近10年来全世界制造业每年约产生55亿吨无害废物和7亿吨有害废物,这些废物有的具有对人体直接造成危害的毒素,有的通过对环境的破坏问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物质文明发展带来的损害令人们反省过去漠视环境的保护,从宏观到微观,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于20世纪初期萌芽的生态伦理学,就是直接针对现代化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的后果而提出的。最早以科学形态提出生态伦理学思想的是法国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泽(AlbertSchweizer)。他在1923年出版的著作《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中提出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学”,后来又在《敬畏生命》一书中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史怀泽认为生命是大自然的伟大创造,“生命的本身是神圣的”,人类对一切生命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应该以“崇拜生命”作为伦理的核心和基本凉则——“保护、完善和发展生命”应当是“人类与自然的准则”和“善”的观念的重要内容。

内容概要

生态伦理学的主要特点是,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但是,这不是传统伦理概念的简单扩展,不是简单地把人际伦理应用到环境事务中去,也不是关于环境保护或资源使用的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第一,要求确认自然价值的理论,认为不仅人有价值,而且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价值,包括它的内在价值;第二,要求确认自然权利的理论,承认不仅人拥有权利,生命和自然界也拥有权利。生态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所作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它要求改变传统伦理的两个决定性概念: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对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关心,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权利的概念应当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赋予它们按照生态规律永续存在的权利。

作者简介

林红梅,河北承德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副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形象大使,中国作家协会辽宁省会员,阜新市作家协会理事,《阜新日报》(周末版)专栏作家。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伦理学,主持并参与多项课题,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学术交流》等中文报刊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已出版过五部文学作品专集,迄今发表作品已达一百五十多万字。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建构 第一节 生态伦理学的发轫 一、生态伦理学的产生 二、生态伦理学的拓展——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节 生态伦理学的两大阵营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节 生态伦理学及其特征 一、生态伦理学的内涵 二、生态伦理学的特征 第四节 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主题及流派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主题及基本流派第二章 生态伦理思想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道家的“道法自然” 二、儒家的“参赞化育” 三、佛家的“众生平等” 第二节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上溯 一、梭罗与浪漫主义自然观 二、缪尔与国家公园理论 三、史怀泽与生命伦理学第三章 人类中心论 第一节 古典人类中心主义 一、自然目的论和神学目的论 二、二元论和理性优越论 第二节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念 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三、对人类中心论的评析第四章 动物中心论 第一节 生命的悸颤 一、动物保护主义的发展轨迹 二、近代“仁慈主义”的动物保护思想 第二节 动物解放论 一、动物解放论的核心 二、动物解放论的原则 三、动物解放论的目标 第三节 动物解放论与以往动物保护主义之比较 一、辛格对以往动物保护主义的检视 二、动物解放主义与以人类为中心的动物保护主义第五章 动物权利论 第一节 强势动物权利论 一、强势动物权利论的内容 二、强势动物权利论的缺陷 第二节 弱势动物权利论 一、弱势动物权利论的主张 二、种际正义第六章 对动物中心论的异议与修正 第一节 动物解放论的理论困境 一、由“动物解放”滑向“优生主义” 二、功利主义的理论困境 第二节 动物解放论的实践问题 一、“自然的权利”诉讼 二、动物解放论在我国的实践 三、动物解放论的实践意义 四、对动物解放论的修正第七章 生物中心论 第一节 生物中心主义的内容 一、尊重自然 二、生物中心主义的补充规定 第二节 阿提费尔德的理论 一、阿提费尔德的理论前提 二、阿提费尔德的理论主张第八章 生态中心论 第一节 大地伦理学 一、大地伦理的内容 二、整体与个体的差异 第二节 深层生态学 一、深层生态学的结构与特征 二、对深层生态学的分析与批判第九章 生态伦理学的影响 第一节 绿色浪潮 一、绿色浪潮 二、行政与法的举措 三、构建保护环境的共同伦理 第二节 生态文化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生态文化 二、生态文化的精神实质 三、生态文化建设 第三节 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化解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三、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 生态伦理学的发轫一、生态伦理学的产生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力量已经显著地增加了,根据证据显示,人类因为气候因素而迁徙,在地球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的。但是人类所造成的改变是否导致变化发生得过快,反而使得人类无法适应呢?臭氧层的耗损会不会导致许多物种死亡,为人类带来疾病呢?沙漠化会不会使得大片的可耕地变得毫无用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充满争议性,而且可能落在两种极端之间的某一点。这些问题严重的程度,还没有被量化计算出来。有些人认为,在还不清楚问题和后果之前就制定新政策、支出庞大的费用来改变,是非常不智的。例如:物种消失以及全球暖化的现象,都是明显的例证。工业化、高科技、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消费主义和人口爆炸,这些趋势引发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是否维持着一种永续发展的关系?人类是否公平分配从各种天然资源中所得到的利益?对于居住在同一个生物圈的其他生物的生存价值和权益,它们是否能够敏感细致地尊重及照顾?由于人类的行为可能会有长远的影响,许多环境保护问题必须以全球的角度来考量。居住在地球中纬度地区的人所做的事,可能会影响到住在高纬度地区的人,反之亦然。思考重要问题例如臭氧层损耗的解决方案等,一定要规划成为全球性的关注议题。人类要解决地球上的各种环保困境,必须同时在全球和个人层次一同合作。如今针对臭氧层损耗所提出的解决之道,就是一个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解决全球性环保问题的绝佳例证。从古代开始,希腊及亚洲地区的一些哲学家便一直在思索大自然以及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等一些问题。他们所提出的许多世界观,都隐含了伦理价值,但都没有发展成为完整的生态伦理学。启蒙时代和科学革命之后,大自然在西方哲学的概念中,被视为一个不包含价值判断的领域,完全依循着因果法则。

后记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是大自然赐予人间最繁华的景色。万物静观皆自得,所谓诗情画意,无非是时序变幻,自然美景。只有懂得欣赏和珍惜的人,才能感悟到它的美妙之处。葱茏的树木,缤纷的花朵,茂密的草丛,绚丽的山水,乃是地球母亲给予我们的美好世界。林间的小鸟,花丛的蝶蜂,草上的蜻蜓,代表着生命的欢歌。林中听蝉鸣,池畔赏荷色,湖上泛轻舟,是最美好的享受。可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人们开始无节制地榨取地球,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乱砍乱伐导致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无语。没有自然,便没有人类,这是多么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曾几何时,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曾几何时,战争的爆发,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满目疮痍。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混沌、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茂密的森林变得狼狈不堪,蔚蓝的天空变得灰暗,碧绿的青山变得光秃,泥石流、森林火灾、动物绝迹、水源严重缺乏,一连串的灾害接踵而来,已使我们的地球难以承受。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引起了人们越来越高度的重视。各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采取了许多措施,环境保护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编辑推荐

《生态伦理学概论》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生态伦理学概论 PDF格式下载



介绍还是比较全面的,概括也到位


一种新的理念,不错


校对工作做得不太好,个别字句有问题


包装很好,书的质量非常好,虽然有本没货了,没有按时到达,但送达速度很快。快递服务很周到,态度很热情。


这本书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所作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