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十辑)

俞可平 等主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俞可平 等主编  

页数:

268  

内容概要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10辑,全书分特稿、经典理论研究、解读十月革命、实践与探索四个栏目,主要包括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20世纪世界历史的必然选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的理论创新及其实践;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兼评当前十月革命研究中的争论;十月革命与苏联模式的改革问题;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的内部构成及相关理论分析;中苏两党处理阶级斗争的历史教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等内容。

书籍目录

特稿 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经典理论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共产党宣言》关于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基本思想 20世纪世界历史的必然选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的理论创新及其实践 革命的言说——关于《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书导言》的叙述学分析 由“政治解放”到“阶级解放” 第二国际与列宁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之比较分析解读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兼评当前十月革命研究中的争论 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十月革命与苏联模式的改革问题 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俄罗斯学者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及启示实践与探索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的内部构成及相关理论分析 全球化条件下全世界无产者联合的新探讨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 中苏两党处理阶级斗争的历史教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正确认识民主、法制与专政的关系——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条重要经验

章节摘录

确认识和处理社会阶级阶层问题,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现实课题。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社会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公有制结构逐步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从初步工业化的产业结构逐步向初步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的加快:从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知识分子和干部两个阶层中分化出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阶级阶层之问的人员流动明显加快,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问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与之相适应,各阶级阶层的规模、构成和意识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差别日益明显化,阶级阶层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某些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对抗性因素。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如何正确分析和把握新的变化,在新的条件和形势下及时恰当地调整好现阶段阶级阶层关系,处理好依靠淮、团结谁、限制和引导谁以及打击谁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马克思致约.魏德迈》


编辑推荐

《阶级和革命的基本观点研究(第10辑)》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十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