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向度
2009-3
李胜清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03出版)
李胜清
290
无
李胜清同志的《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向度:文艺的实践论研究》我觉得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它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精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只在于“解释世界”,更主要的是在于“改变世界”,这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本质来说是实践的。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受了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按照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惯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成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代化了。这一认识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当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文艺的性质界定为意识形态的时候,往往对意识形态作了纯认识论的、唯科学主义的理解。
《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向度:文艺的实践论研究》主要内容是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是一个认识性的概念,而且也是一个实践性的概念。在实践的意义上,意识形态主要体现为一种旨在解决社会人生价值问题的实践理性。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里,意识形态的实践性体现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关系上。 审美意识形态主要通过个人心理、感性意识的形式来形成的,并且仅仅停留在个人意识和感性意识的状态。其实践作用是通过个体感性的心理机制实现的,呈现出个体化、形象化和情感化的倾向。它通过变革人以及人的心理结构和情感意志,为社会人生确立某种理想的价值目标和自由的行为准则,形成具有实践目标和实践能力的主体,并通过这些主体及其活动来现实地变革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具体而言,文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实践介入表现在三个方面:或者直接建构理想的人生目标;或者直接批判不合理的现实社会人生;或者在批判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基础上建构理想的价值目标。
李胜清,湖南耒阳人。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著的高校教材3本。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与文化批评。
导论 实践论文艺观的语境说明第一章 意识形态及其实践性内涵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往第二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还原性解读第三节 意识形态实践性反作用的结构框架第二章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性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视阈(上)第一节 阶级意识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文化革命第二节 意识形态实践性的技术理性批判维度第三章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性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视阈(下)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第二节 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的意识形态批判第四章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性的客体场域第一节 作为一种实践理性的文艺意识形态第二节 文艺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第五章 文艺意识形态的实践机制及其特点第一节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心理机制第二节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审美规定第三节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内在性特点第四节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性的人学内涵第六章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性的价值定向功能第一节 创设理想人生的价值定向之维第二节 批判现实人生的价值定向之维第三节 批判与建构相结合的价值定向方式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意识形态及其实践性内涵的历史发展回首意识形态文论的发展史,人类确实在这块理论领域抛掷了太多的思考与探索,但是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乐观的思想投入并没有获致成比例的精神硕果。人们在这个被言说得相当频仍的问题上却显示了极大程度的分歧与隔膜,而且这种分歧与隔膜在规模上的扩大以及程度上的加深还酿成一种错觉,似乎这就是意识形态文论研究的繁荣与进化,可在事实上,我们发现被自视甚高的意识形态文论研究实质上却不无尴尬。具体来说,我们对相关主题的研究不但苦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而且也苦于意识形态理论的不发展。在这里,前者指的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虽然在数量方面规模庞杂,样态各异,但由于这些研究都只是偏于一隅,仅仅限于某个片面的立场就认为掌握了意识形态文论的真理性观点,因此,如果这种情况越发展,结果就不免越苦于一种意识形态文论研究的庸俗化与简单化;至于后者则是说,意识形态文论研究的真正发展应该体现在一种总体性的科学性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也就是说,唯有在意识形态文论研究的质量上获得一种具体的真理性构架才能最终穿过意识形态的屏蔽并超越之,否则,人类依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困惑。正因为现实与理论的状况并没有使这个问题的真理全部得到彰显,因此,回溯并反思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论观念并探索造成分歧可能的原因就显得不是多余了。
当最后一个字从键盘上敲出之后,我意识到,艰苦而又充满思想乐趣的论著撰写工作结束了,对此,我没有理由不感到如释重负。但是,当我再次面对这份已经定格的文稿时,那种轻松感旋即被一种比论著开始撰写时的茫然感更加浓重的心绪所代替了,因为把它从一种观念操作转化为一种现实存在,这还只是对自己的交代,此时,即便有些稚嫩和疏漏之处,也还能以各种理由来搪塞自己。但是当它脱离我的控制,成为一个独立性的文本存在以接受人们的审视时,它又能作为什么样的交代呢?这种交代会使他们满意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经超出了我的把握,我所能做的就是怀着惴惴而期盼的心情等待,等待关心我的人们给它一个评判。作为博士论文的修订稿,这本论著从确立选题、搜集材料、组织结构到最后成文前后几易其稿,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写了三稿,初稿和修改稿写了四稿,伴随这种曲折过程,我的思想也逐渐从幼稚走向相对成熟。而这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我的博士生导师王元骧教授辛勤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作为一个学识渊博和学风严谨的文艺理论家,王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文艺理论特别是基础研究产生了浓厚r的学术兴趣,也让我开阔了视野,使我的思维受到了规范的训练,为这篇博士论文及修订稿的成功写作和以后的学术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向度:文艺的实践论研究》由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