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解读

姚颖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姚颖  

页数:

220  

前言

开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的新境界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是于1899年传入中国的。从那时起,中国学者已经开始了对他们思想的研究。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中国和世界命运的思想武器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则是从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等人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建国前的初步研究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的系统研究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入研究阶段。经过一代又一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重要成果。如黄楠森、施德福、宋一秀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庄福龄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四卷本),余源培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叶汝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1837-1949》,杨春贵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等。其中,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直到今天还是世界上最大部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重要影响。

内容概要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解读: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研究》通过追溯弗罗洛夫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勾勒弗罗洛夫思想的发展轨迹,同时分析其方法论原则和理论框架,归纳弗罗洛夫新人道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对弗罗洛夫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了全景式的哲学解读。《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解读: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研究》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视角评价弗罗洛夫的新人道主义思想,阐发其人学思想建构范式,发掘弗罗洛夫人学理论的积极意义,揭示其理论悖谬与实践误区,重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由个性、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理论阐释,致力于为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作者简介

姚颖,1978年生,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苏联—俄罗斯马克思恩格斯文献考据研究。参与中央编译局重大委托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项目等5项,主持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与中央编译局科研基金青年项目各1项。曾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国外理论动态》等学刊发表论文、综述及译文。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书籍目录

总序序导言一、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研究的缘起二、对历史与逻辑的整体性解读思路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 弗罗洛夫——影响俄罗斯历史命运的哲学家 一、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当时苏联的社会状况 二、弗罗洛夫生平及主要著作 三、弗罗洛夫哲学思想概览  (一)弗罗洛夫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二)弗罗洛夫哲学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框架第二章 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弗罗洛夫与苏联人道主义思潮  (一)苏联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二)对苏联人道主义思潮的继承 二、弗罗洛夫与全球性问题研究  (一)弗罗洛夫对全球性问题研究的缘起  (二)弗罗洛夫对全球性问题研究的内容  (三)弗罗洛夫对全球性问题研究的方法 三、全球性问题与人道主义  (一)人类生存危机下的全人类问题  (二)全球性问题条件下人的未来发展  (三)罗马俱乐部“新人道主义”的启示第三章 弗罗洛夫新人道主义哲学 一、新人道主义的概念、实质及特征 二、“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  (一)《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与思维方式的改变  (二)全人类价值优先何以可能 三、“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一)人道主义与科学  (二)人道主义视域中的技术与人的“高度契合”  (三)马克思入学思想的相关论域 四、生、死与不朽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生死观的启示  (二)对生死问题的科学的、社会的和人道主义的解释  (三)生成中的“人”与“人的前景第四章 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 一、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对苏联哲学人道化的影响  (一)苏联哲学的两次转向  (二)苏联哲学的入学主题凸显  (三)人道化的苏联哲学对现实的思考 二、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对苏联改革的影响  (一)弗罗洛夫与戈尔巴乔夫  (二)新人道主义思想与《改革与新思维》 三、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与苏联解体  (一)苏联解体的思想根源  (二)弗罗洛夫与苏联解体第五章 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与俄罗斯传统哲学 一、俄罗斯传统哲学源流及其特质  (一)俄罗斯传统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俄罗斯传统哲学的特征 二、弗罗洛夫对俄罗斯传统哲学的继承  (一)普世的人道主义  (二)从人类中心论到人类目的论  (三)对美好未来的强烈呼唤  (四)拯救人类的使命意识 三、俄罗斯学者的评价第六章 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评价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视域中的人道主义  (一)实践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内在契合  (二)现实的个人:实践人道主义的主体  (三)自由个性、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 二、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一)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  (二)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论悖谬  (三)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的实践误区 三、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弗罗洛夫思想对当代俄罗斯哲学的影响  (二)弗罗洛夫思想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三)弗罗洛夫思想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启示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这里,马克思从其理论出发点的角度表现出对“现实的个人”的生命与存在的充分尊重,关注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以之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体现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此同时,马克思将人道主义精神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别于以往的哲学家对人道主义的抽象思辨,即对异化作出广义理解,以物化或物象(化)加以表述,从而更为客观地反映出人类生产生活的辩证意蕴。②他第一次把人道主义根植于物质生产的沃土之中,从而使对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诉求成为历史的、辩证的而非玄虚的政治实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每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以及“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的理想,正是对人道主义的实践阐述。“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落脚点,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历史发展而发生转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称为实践的人道主义,这不仅在于上面已经提到,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思想从现实的社会生产生活出发,与以往哲学家从纯粹的思辨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具有本质的差异;还因为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现实的个人”乃是对于“偶然的个人”或“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扬弃,其目的在于发展成为“有个性的个人”。这种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具体表现为漫长的生成过程,即不固守现成的或日停止于暂时完成的状态。因此,恩格斯将人理解为未完成的存在,这是符合马克思对人的实践规定的。

后记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作别熟悉的人大校园,用轻柔的诗句来描述当时的心境,倒是颇为恰当的。2004年的那个清晨,我悄然走进这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重镇,校园的草木楼台渐渐成为难忘的图景,三年的时光流淌着从追求到超越的过程,对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追求的目的在于提升以往的生活境界,追求的过程却使超越成为自然之举,在人大三年学习生活中,我感到自己在学术道路上逐渐踏实,作为博士生的这段生活经历是我重要的人生坐标。超越通过个体的努力展开,但个体的努力与周遭的环境关联密切,在人大的生活丰富了我的认识视野。聆听著名哲学家的教诲可谓一种缘分,对这种缘分的珍惜是重要的文化选择。在博士生这段生活经历中,超越自我的重要维度是哲学思维培养与博士论文写作,前者内化于我的文化生命,后者是三年学术研究的“成果”,这个“成果”之生成过程比较艰难。


编辑推荐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解读:弗罗洛夫人道主义思想研究》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解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