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学与人生

东方夫子 海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作者:

东方夫子  

页数:

32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在人间作为完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对形而上的探讨,或者说对于宇宙终极真相和个人生命最终归宿的问题,则缺乏了解和研究。一句 “子不语”挡住了多少灿烂的阳光!这是一个国人的悲哀——有些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  为了重建国学,振兴国学,我们编著了这本书。一百多年前,力倡国学的梁启超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同胞:“吾不患外国学术之思想之不输入,吾唯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他激情洋溢地呼唤中西文明的“交媾”。以育出中华新文化的“胎儿”。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初的青年都已作古,而今我们更加任重而道远。文化建设是一项千秋百代的事业,为此,我们对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经久不衰,闪烁着无限智慧的作品理应重新审视。  本书没有详尽地去论述每一种学说,只是想就一些读者感兴趣、学说精髓发表一孔之见,也算是表达一种选择的意向。从中你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这份遗产,从中真正认识到国学的价值,转变你的观念,获得更多的精神启示,成就一个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笔者认为,无论未来中国文化怎样发展,它必定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上发出,即使我们移植西方文化,也须嫁接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因此笔者编著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去探寻中化文明的根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孔子论人生一成德之教,为己之说 仁德:人的标准是仁 义利:见利应思义 宽容:凡事不必苛求 立志:志当存高远 忠恕:士大夫的忠恕之道 言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旷达:不怨天,不尤人 坚持:欲速则不达 中庸:为人处世应有法 忍让:小不忍则乱大谋 用人:用人不避嫌 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学习:学无止境第二章 老子论人生——行“大道”,无为而无不为 道:得“道”和守“道” 无为:为人处世之方 实惠:圣人之治 祸福:祸福相依,万法自然 刚柔:以柔克刚,决胜之道 动静:立身处世要守本舍末 进退:学会居“卑”处“下” 宠惑:正确对待荣辱、诱惑 拙巧:绝对弃智 治乱:不值得信任,才不被信任 仕隐:功成应知身退第三章 墨子论人生一不失本色兼爱世人 “贱”:人穷志不穷 兼爱:视人如己,爱天下 功利:对等互利,相爱相利 志功:知人识人要看其全面 非攻:战争是最大的不义 非命:打造激情人生 实用:尚节俭,重实用 “尊天”:真理掌握在“上天”手中 修身:修身可以养性 尚贤:尊重人才,招贤纳士 求真:追求真知应有法第四章 孟子论人生——浩然正气,贵真求善 迂阔:不急功近利 仁爱:人性善,仁者爱人 名实:不为虚名所累 磨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真色:不失人之本色 达练:达观通圆 进取:坚韧与执著的人生态度 王道:行仁政,以德服人 人道:循道而行,事在人为 “穷”与“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第五章 庄子论人生——高洁旷达,逍遥自在 逍遥:超越自我,每天逍遥 道:让生命没有负担 真我:做真人,知天知人 旷达:生死无变于己 和谐:朴素而又纯真 应变:做有“水智慧”的人 放弃:学会放弃,升华生命 利害:得利不要忘害 平常:以平常心做平常事 参透:在实践中悟道 用处:世上没有无用之物第六章 荀子论人生——人定胜天,积极进取  信仰:人定胜天 制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风格:进取人生 权衡: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 戒律:君子应洁身自好 荣辱:要有自知之明,敢于反省 修身:治气养心之术 礼法:礼法并用 阴阳:明于天人之分 性情:怡养性情第七章 韩非子论人生——治国安邦,法治为一 法:法不阿贵,赏罚分明 术:不可轻信一面 势:因势利导,巩固权势 利害:别轻易暴露自己的目的 务实:辟虚文尚实利 道理:圣人之治 德与法:不务德而务法 六反:治国必有法 有度:治国之保障 用人:官员的使用和考核 第八章 管子论人生——知天得道,以民为本 天地:天地有“则” 道:知天得到,顺天用道 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法天象地 治国:一体之治,实事求是 爱民:失民心者失天下 农商:家商并举,国富民强 礼节:仓廪实而知礼节 价值观:义礼并重与礼法相辅 人才观:百年树人与举贤不避亲 用人:三本四固的用人标准第九章 孙子论人生——大智大愚,谋略为上 慎战: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诡道:发挥才智,不遗余力 奇正:出奇制胜 虚实:形人而我无行 主动:致人而不致于人 绝境:陷之死地而后生 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神速:兵贵神速,以快制快 大患:举军而争利 博爱:爱兵如爱子第十章 鬼谷子论人生——纵横捭阖,应变有术 捭阖术:以阴求阳,阳动阴止 反应术:欲擒故纵,善于反听 内楗术:进说辞与献计谋 抵嵫术:全身而退,保全自我 飞箝术:用褒奖手段箝住对方 忤合术:善于向“背”,精于“忤合” 揣情术:善于揣度,审时度势 摩意术:用之有道,其道必隐 量权术:当取则取,当舍则舍 谋虑术:设谋要权衡策略 决物术:深知事理,善于变通第十一章 《易经》与人生——宇宙万象,哲理之源 易象:相反相成,有无相生 四义:宇宙自然衍化之道 阴阳辩证:无所不包的智慧源泉 八卦类比:无往不利的思维方式 六十四卦:宇宙万物法则 达人:达乎大人境界 使命:穷理尽性生以至于命 天道: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 悟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蓄聚:积蓄力量,正确选择

章节摘录

  见利应思义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市人生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利”,这是人之本性。但是在追求“利”的过程中,孔子强调的就是“见利不应忘义”,得利要在“义”的基础上。即是君子求利,要取之有道。孔子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做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求利”和“性善”并不矛盾  孔子虽认为人性本善,不过他从来不是禁欲主义者,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利欲。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流露出求富的思想。当孔子见到卫国人口庶众而不由啧啧赞叹时,为他赶车的冉有问道:“卫国富有吗?”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冉有“富之”。他没有为人口庶众的卫国送上包装整齐的仁义礼智信等精神食粮,而是送上了利——“富之”。甚至他自己也不单纯是在追求仁义礼智信等精神食粮,而包含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沦语·乡党》)之类的物质食粮。他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内心的利欲要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币诊)这些都说明了孔子有求“利”的目的和动机。孔子认为逐利与人性本善并不矛。在孔子眼里,利欲不但不是恶的标志,在某种意义上,或者说在某种境遇下,利欲还会突显善、成就善。就是说,适当的利恰恰体现了善。所以,孔子看到卫国人口庶众时首先想到的是“富之”,只有“富之”,解决了民众基本的生活问题才可能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富之”的目的正合乎善的尺度。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沦语·尧问》)也是这个意思。适当的利对集体和他人是一种善,对个人未尝不是一种善。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沦语·为霹盼)“从心所欲”体现了孔子对自我欲望的肯定和尊重,即对利的肯定和尊重;在肯定的同时,孔子又特别强调“不愈矩”,就是说,利欲要建立在法度、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过这个范围。达到“从心所欲,不愈矩”正是孔子的理想,这个理想自然是善的。  再来分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要片面地追求个人的享乐,相反,他认为只有满足了利欲要求才合乎礼仪规范,否则便是违礼,而违礼自然是恶的。故渴望并力争得到适当的利正体现了孔子对善的追求和认同。那么,什么是适当的利·孔子认为与义相关联、相融契的利是适当的利。适当的利本质上就是善就是人的性。他在视善为利的意义上提出“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的主张,把义和利牢牢地贯串到一起。即适当的利并不排斥仁义,而是与仁义统一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上,他把欲看成五种美好的品德之一。“子张日:‘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美的实质就是善。既然适当的利是善,那么,不适当的利——贪便与善背道而驰。贪是一种极度的利和欲望。孔子坚决反对贪即不适当的利,在他看来,追求贪即不适当利的人恰恰背离了本性,那些见小利而忘大事的人就是如此。君子为了更高的道义(更高的义实际就是更适当的利)完全可以放弃种种蝇头小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甚至为了最适当的利要舍弃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因此孔子倡导的性本善与对利的肯定并不背离,而是相辅相成。  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单就人性方面而言,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且是不可或缺的,他的性善倾向为后来的性善论开辟了道路,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中国人性论的价值取向。  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在孔子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极端形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一言以蔽,我们不难发现“重义轻利”是适合我们现在社会的义利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的凹现出来了。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  尽人皆知,当今社会“追逐利润”蔚然成风。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应是去规范,也就是如何让它“理性”。而我们完全可以鉴借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进行调节。  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本是世俗的常理,而孔子却在“利”的上面设置了一个“义”字,既非视名利如粪土,更反对见利忘义。孔夫子的义利之辩,着眼于人文环境的保护,实在有着很长远的眼光。不明此理,见利而忘义,甚或把个义字只作为获利的工具和手段来运用,结果当然是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大家一起受害。一个缺少公义的人,归根到底是无利可图的,所谓富贵,确如过眼浮云。  总之,对于孔子的义利观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是表现为利己,而是表现为利他倾向的,我们就称之为义举;反之,损人利己的行为,我们就称之为不义之举,通过损害他人和社会获取钱财则是不义之财。  因此以下四点,是孔子给我们的行事标准:  1、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改变的。  2、须由知来得到义,且因为知有所增加改变,义也会随之改变。  3、合于义的利一定当取,但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  4、义和利之间并不是谁轻谁重的问题。义乃是君子为人处世的衡量标准。义对利而言,是衡量在应不应该取利的标准。而取利只要符合“义”的要求,那么就无可厚非,并且是正当的。  ……


编辑推荐

  《国学与人生》汇集了中国传统的国学思想,就一些读者感兴趣、学说精髓发表一孔之见,也是表达一种选择的意向。从中你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这份遗产,真正认识到国学的价值,转变你的观念,获得更多的精神启示,成就一个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这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用心去读国学经典加人生哲学。《国学与人生》以国学源头为底蕴,参透人生,智慧,帮助人们点亮智慧的心灯。将中国传统的古典哲学家们的理论汇集在一起,让孔子的“仁德”、老子的“道德”、墨子的“兼爱”、荀子的“阴阳”来引导人们的人生之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国学与人生 PDF格式下载



书质量不错,送货及时!


女儿老师推荐的书,女儿在学国学,很适合她读,虽然她目前不能深刻理解但值得长期品读!!


刚刚拿到手,简单翻了翻。印刷质量很好,手感和字体都很舒服。内容尚待详读。但能把诸子百家的学说精髓开列并加以解析,可见作者已经用力。


捧在手里感受书香的同时感受祖国博大文化


如果说是给孩子启蒙的话还算可以,但是作为成年人想从中读到一点更深的史部可能的。主要是把代表性的几家观点进行粗略的集中并阐释,其中的阐释有的地方不扣标题。
文本纸张、印刷和装订都不错,但是有个别错别字也存在,或者是多出了标点之类的。总之,性价比不算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