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帝国的残影

杨植峰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作者:

杨植峰  

页数:

254  

Tag标签:

无  

前言

论及藏书,国内藏家的兴趣焦点,自然都在中文书籍,尤其是珍稀的线装书。但近年的旧书拍卖中,西文图书的身影已经一再地出现,说明藏家的兴趣,已开始向这方面扩展了。比如,中国书店2007年秋季书刊拍卖会上,推出的西文图书拍品便不下十六种,其中周一良先生所藏的斯坦恩之《古代和阗考》(stein,M.Aurel.Ancient Khotan.Oxford,1907)等四种,合并起拍价为十五万元人民币,成交价则远远超出此数。对中国人而言,西文图书要有收藏价值,内容必定要与中国有关。图书不是黄金钻石,并不具普世价值。图书的价值判定有强烈的文化和情感依附性,其中语言为第一要素,内容为第二要素。西文图书因天生缺乏第一要素,要获中国人青睐,便全仗第二要素,看它是否与中国或中国人有关。满足了这个前提,才可谈其他。因此,本书谈论的西文图书,不管形制如何,内容无一不是关乎中国或中国人的。世人开始谈论中国“崛起”相关话题后,但凡与中国沾边的东西,无论股票、艺术品还是书籍,都开始享受“溢价”。西文的涉华古旧书收藏,也开始微波初漾,只是碍于语言隔阂,尚未吸引国内炒家大批杀入。但这一领域的收藏将渐行渐热,是全然可期的。书还是那些书,在伦敦、法兰克福、西雅图、多伦多的古旧书店经久蒙尘,但国运的变化,使这些书的命运也将发生巨变。中国人富裕后,开始关心自己的过去,包括与西方的那段爱恨史,目光自然会转向最原初的证物。对域外的珍贵涉华典籍,必欲据为已有而后快。这些书的价值,于是将会大幅抬升。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特殊的收藏指南图书。所谓特殊:其一,其内容填补国内空白,系统梳理了自马可波罗以后几百年间欧洲出版中国内容图书的发展轨迹,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其二,该书逐一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欧洲涉华珍籍的版本特征,内容特色及当下国际市场的收藏行情,具有独特的收藏指南功能;其三,该书全彩印刷,收列了许多珍贵西洋涉华图书的原创图片,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作者简介

杨植峰,1962年生,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目前是澳大利亚Cellbikes公司董事。著有长篇小说《梨香记》、译作《民国采访战》,并有中短篇小说散见各文学刊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撩开中华帝国面纱 马可·波罗的谜团 《马可·波罗游记》的法文印刷版第一版 米勒编《马可·波罗游记》的德国拉丁文版第二章 耶稣会挺进中国 一、利玛窦和金尼阁的《利玛窦中国札记》 法文第一版 意大利文第一版 二、曾德昭的《大中国志》 曾德昭生平 《大中国志》 法文版头版 三、卫匡国的《鞑靼战纪》 卫匡国生平 《鞑靼战纪》拉丁文第一版 四、米勒的《中华帝国观察》 米勒生平第三章 中英首次官方接触 马戛尔尼之行与涉华著作的大丰收 一、《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英文版 法文版 二、《英使来华记》 三、《中国旅行记》 巴罗生平 关于《中国旅行记》第四章 残酷的中国 一、《中国酷刑》 二、《中国刑罚》的手绘仿本第五章 奇装异服 西方对中国服饰的兴趣 一、梅森的《中国服饰》 广州版 英国版 二、亚历山大的《中国服饰,含四十八幅彩色雕版印刷画》 亚历山大简介 头版早期版本 头版正式版本 三、布列东的《中国艺术与服饰》 法文版 英文版 J.J.Stockdale版第六章 领事馆汉学 外交界的汉学风气 一、德庇时 德庇时简介 《贤文书》 《中华帝国及其居民概论》 二、李太郭 李太郭简介 《中国人写实》 三、丁韪良 《地理书》 四、翟理斯 翟理斯简介 《中国历史及其他概述》 五、宓吉 《阿礼国传》第七章 宏大的东方场景 奥伦生平 《中华帝国图景》第八章 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 “华勇营”之由来 巴恩斯简介 《华勇营出军志》第九章 天子的洋师 庄士敦生平 一、《紫禁城的黄昏》 二、《威海卫狮龙共存》 三、《中国戏剧》 四、《大地众生成佛》第十章 镜头下的中国 中国摄影之初兴 一、汤森与《中国及其国民的影像》 汤森简介 《中国及其国民的影像》 二、门尼 门尼简介 《北京之盛观》 《扬子风景》 《中国风景画》 三、佩克哈默尔 佩克哈默尔简介 《百美影》 《北京美观》 《中国与中国人》第十一章 西方首部台湾史 礼密臣生平 《台湾之过去与现在》第十二章 京城贩夫走卒的艺术 西方对中国民俗的兴趣 《燕都商榜图》 《京都叫卖图》 康士丹简介 《京都叫卖图》简介

章节摘录

第二章 耶稣会挺进中国一、利玛窦和金尼阁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在中西交流史上,利玛窦(Matheo RiCCi)可算是首屈一指的人物,重要性远远超过带有传说色彩的马可·波罗。他于1552年10月16日生于意大利,1571年在罗马加入耶稣会,1582年抵达中国的澳门。从此,他便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足迹从澳门到肇庆到韶州、南昌、南京,最后到达北京。他在1610年5月11日死于北京,葬在北京阜成门外二里沟。利玛窦在中国前后近三十年,遍交达官显贵,信徒也不少。徐光启、李之藻等人都是他的密友。他本着传播上帝与基督教的宗旨,从零开始,学习掌握中国语文,著述等身。利玛窦的努力,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刊行的代表作有《天学实义》、《几何原本》等;二是将中华文化介绍到西方,比如翻译出版了拉丁文的《四书》(tetrabiblion Sinense de moribus)。他对儒家经典,更刻苦研究,又将中国历史文化介绍到欧洲,呕心沥血,终力竭而死。他的传教活动,遭遇强大阻滞,最后可说是以失败告终。他的知识结构及智力,决定他本质上是一个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和机械工程师,因此才花大量精力,在华推行西方科技,可惜面对蒙昧已久的中国人,收效甚微,难获中国社会广泛接受。但他对中国的系统性介绍,却在西方收到奇效,可说开了西方汉学的先河。他到中国后,便再未离开。晚年时,他感到时日无多,于是着手撰写在中国的传教经历。死前,这份记录已告完成,仅留一些空白,待后来补充。这便是著名历史文献《利玛窦札记》的由来。手稿是以意大利文写成的。据利玛窦的继任者金尼阁说,利玛窦的愿意,是将手稿呈耶稣会会长审阅,然后供会众阅读,以向欧洲人介绍中国情况,传达耶稣会在中国传教之事迹。


编辑推荐

《帝国的残影:西洋涉华珍籍收藏》由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阑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宁特别推荐。《帝国的残影:西洋涉华珍籍收藏》让我们见识了“欧洲人了解别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令人惊叹也令人生畏的。西方现代扩张在财富、权力、信仰与知识方面同时展开,商人开辟市场、政客军人发动战争、传教±设立传教点、文人学者开始调查研究……西方人走向世界,观察、记录、分析、研究,几百年间已经将整个世界纳入到他们的知识体系中,以至于今天研究中国的社会历史,经常要到西方文本中去寻找资料与理论。《帝国的残影——西洋涉华珍籍收藏》收列了相关书籍,既可为收藏指南,又可为研究指南,功奠之大,功莫大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帝国的残影 PDF格式下载



我是先从图书馆借阅了这夲书,非常吃惊:我们国内有这么优秀的人才,对西洋涉华珍籍版本研究得那么深。然后购买了此书。它帮助了我解决了广州外销画初始起源的问题,又在现实中帮助了我收藏了1812年J.J.Stockdal的《中国艺术与服饰》。是一夲既可以按图索骥的实用指南,又可以扩展眼界、增进知识的专着。如果有人要推选新时代《走向世界丛书》,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此书。


很精致的一本书籍,印刷也很不错。还没来得及品读,但已经很喜欢了


简要介绍了作者和他们的著作,其中有关“华勇营”的内容是第一次看到。还有像摄影集、招幌的辑录都已经细致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有那个年代女性裸体的照片集,和专门记录叫卖吆喝的著作,上面把叫卖吆喝的音调用五线谱标注出来,可见洋人了解别人的意愿和能力。


原来西方人对中国的研究这么深。为什么过去没见人写过呢


此书差可看作西文汉学研究图录。


书的质量很不错,彩页的,内容还没仔细看,不过确实是挺薄的一本啊~还有就是从下订单到收到这本书近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极度郁闷!


还好啦,对想了解早期西方涉华的书籍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一本间接了解近代史上西方接触中国后西方人认识中国的工具书。了解他山之石的一本工具书。


介绍书籍常见


信息量不错,不过仅仅限于是对书籍的说明。


作者的一家之言, 只能作为扫盲读物. 尤其书中的参考价格过低. 若有人以书上的价位卖书, 我全买了.


第一次看这本书,便被深深吸引,从没见过的史料。书有点贵,不过咬牙买回家,细细读来,还是物有所值很有收藏价值的书,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帝国残阳下的中国


这方面的信息第一次看到。华勇营和礼密臣的故事很有趣。第一本裸体影集的资料也是过去没见过的。顶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