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用证据说话

鲍雷 人民法院
出版时间:

2005-9  

出版社:

人民法院  

作者:

鲍雷  

页数:

473  

字数:

402000  

内容概要

  刑事诉讼的基本任务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刑罚是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是社会的最后防线。由于刑事诉讼的这一特性,对证据、证明问题提出了比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更高的要求。在刑事诉讼中,证据在质和量上必须达到“确实、充分”,对犯罪事实的证明程度上要做到“事实清楚”,才能认定指控的犯罪成立。因此,在刑事诉讼中,依法收集和运用证据,正确地运用证据认定犯罪事实,既是实现刑事诉讼任务的前提,也是维护刑事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客观需要。  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石,是决定诉讼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特定时期和环境中的人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取得的认识成果只能是相对真理,但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刑事诉讼实践,就是刑事证据所追求的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统一。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完全达到对过去发生的犯罪事实的客观认识,但根据刑事证据的收集、运用和审查,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再现犯罪事实,尤其是与定罪量刑相关的某些基本的犯罪事实。而这里的客观真实只能是相对的,是一种法律真实,而不能是绝对的客观真实。正确地认识刑事证据的这一基本特性,对我们的刑事证据立法与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在刑事诉讼证据领域,存在许多前沿的问题。对这些前沿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指导刑事诉讼实践,完善我国的刑事证据规则。本书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揭示了刑事证据领域目前存在的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刑事证据法律规则和证据原理,进行全面的研讨,其目的是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刑事证据的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对广大公民来说,了解这方面的法律和专业知识,同样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刑事诉讼关系到广大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社会的安全和公正,熟悉刑事证据知识和法律规则,是广大公民在刑事诉讼中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监督司法公正的有效途径。本书从向广大公民介绍刑事证据法律知识的角度出发,在案例选择、文字表述、评析内容上做了相应的安排,从而使本书做到专业性与普及性、知识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书籍目录

一、刑事诉讼证据基本知识 1.什么是刑事证据的三性? 2.如何理解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3.在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应当由谁承担? 4.在刑事自诉案件中,举证责任如何承担? 5.如何理解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6.在刑事诉讼中,法庭质证应当如何进行? 7.在刑事诉讼中,如何审查证人证言? 8.在刑事诉讼中,如何审查鉴定结论? 9.什么是法官的庭外调查权? 10.在刑事诉讼中,如何适用推定? 11.如何理解刑事诉讼中的衍生证据? 12.在刑事诉讼中,如何收集电子证据?二、侵犯人身权利案件证据案例 1.诽谤罪的举证责任应当如何承担? 2.民事诉讼中推定受害人死亡,能否以此给加害人定罪? 3.犯罪嫌疑人对受害人实施搂抱、威胁等行为但自称只想调戏,能否认定强奸罪成立? 4.在认定犯罪事实的过程中,口供的证明力应当如何补强? 5.如何通过证据判断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 6.关键证据相互矛盾的,能否认定犯罪事实? 7.测谎结论能否作为刑事案件的证据使用? 8.公诉案件起诉书中缺少主要证据复印件的,应当如何处理? 9.证人证言之间存在矛盾的,能否认定犯罪事实成立? 10.刑事侦查因证据不足被撤销后,当事人能否获得民事赔偿? 11.犯罪预备阶段中止,在证据方面有哪些特征? 12.有证据表明窝藏对象有犯罪行为但未被抓获和查实,能否对窝藏人定罪量刑? 13.在刑事诉讼中,未成年受害人能否不出庭作证?三、盗窃案件证据案例 1.在侦查盗窃案件过程中,超期羁押期间获取的口供能否作为合法的证据使用? 2.侦查人员以个人名义作出刑事案件结论,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3.侦查人员制作的“案发经过”能否作为刑事证据使用? 4.在认定形迹可疑自首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形迹与证据的关系? 5.在共同盗窃案件中,同案犯罪嫌疑人“口供”的证明力如何认定? 6.违反法定程序收集指纹及其鉴定结论,能否依此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7.“骨龄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认定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年龄的惟一依据?……四、交通肇事案件证据案例五、诈骗案件证据案例六、毒品犯罪证据案例七、证据犯罪案例八、其他九、附录参考书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用证据说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