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火星
2008-1
中国宇航
史蒂夫·斯奎尔斯
396
356000
王斌
无
我愿向中国航天界、自然科学界、管理学界和大中学校的学子们强力推荐这本好书: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探险车”项目首席科学家、康奈尔大学天文学教授史蒂夫·斯奎尔斯博士所著的《登陆火星》一书。它是由一位年轻的“探险型”科学家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述的由他亲自启动、组织和领导的美国航空航天局近30年来最精彩的一次太空探险活动的故事。史蒂夫·斯奎尔斯博士在开始组织“雅典娜”火星探测科学载荷时是一位年仅30多岁的教授,他既拥有超群的智慧,又充满了火热的激情;既有严谨细密的科学思维,又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同时对每一位与他合作的人都表示出真挚的尊重和理解。凭着这种热情、胆识和人格魅力,史蒂夫赢得了美国和国际资深科学家的支持以及年轻一代的无条件献身。十几年来他一直是“雅典娜”科学载荷和火星探险车项目的灵魂、头领和专门踢懒屁股加敲笨脑壳的牛仔。初生牛犊不怕虎,火星探险车项目几度起死回生,史蒂夫的执着追求和科学团队的万众一心是开山之斧。在公开或者私下里,“没有史蒂夫就没有火星探险车项目”早已是众人的共识。自1996年涉足“雅典娜”项目以来,我体验过无数个“想不到”,其中之一就是史蒂夫居然在探险车登陆火星9个月后大家都疲惫至极时写出了这样一本书《登陆火星》。火星探险车项目的筹备和发展正赶上美国航空航天局以及它的火星计划“走麦城”的时期。
本书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探险车”项目首席科学家史蒂夫?斯奎尔斯博士创作的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以首席科学家和项目领导者的高度和视野,丝丝入扣地讲述了“火星探险车”项目长达17年的发展历程,包括科学目标的确定、科学团队的组建、科学载荷的研发、探险车的设计、登陆点的选择、着陆设施的验证、组装测试的艰辛、发射阶段的紧张、着陆成功的喜悦、探险车的运行、下传数据的处理等大量内容。 本书所提供的火星探险的翔实经历和宝贵经验,值得我国航天工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参考、借鉴。
作者:(美国)史蒂夫·斯奎尔斯
第一篇 计划之初 第1章 莫斯科,1987年 第2章 “雅典娜”任务 第3章 雅典娜先驱试验 第4章 航天器失事 第5章 阿德莱的灵感 第6章 高层决策第二篇 节节推进 第7章 背水一战 第8章 困难重重 第9章 整装待发 第10章 发射基地 第11章 千钧一发 第12章 腾空而起第三篇 飞往火星 第13章 最后冲刺 第14章 古谢夫环形山 第15章 杳无音信 第16章 老鹰陨石坑 第17章 持久陨石坑 第18章 黄金罐附录1 火星探险车结构图附录2 名词术语释义表附录3 名词术语译文对照表附录4 “火星探险车”项目参与者名单译者的话
今晚就要着陆了。昨天下了一整天雨,今天圣加布里埃尔山脉的上空清澈湛蓝。喷气推进实验室里像是有马戏团演出来了,园区前部搭满了野营帐篷,电视新闻工作人员四处忙碌,扛着摄像机和闪光灯。我在公寓里熨衣服的时候引发了烟雾警报器,所以今天晚上只有穿着皱巴巴的衬衣上电视节目了。现在离着陆时间大约还有3个小时,我独自一人待在办公室里,享受着忙碌前最后一刻的安宁。对面墙上是两幅画。其中一幅是图片拼贴画,是凯蒂送给我的圣诞节礼物:画的妮基在舞剧《天鹅湖》中扮演天鹅皇后,凯蒂观看马术表演,玛丽和我手挽着手参加我父母的金婚纪念日。全是家事。我想她们。另外一幅是一张发黄的照片,是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和他的船员在“法拉姆号”甲板上的合影,1912年拍摄于塔斯马尼亚岛,当时他们刚从南极回来。阿蒙森第一个到达南极并安全返回。我一直把他的探险看作一个典范和标准,来衡量其他的航海或航空探险。不是因为他对科学做出了什么贡献,实际上他几乎没有任何贡献。仅仅是因为他大胆的尝试,不仅成功了,而且毫发无损。在南极高原地带,探险者多死于败血症或饥饿,而阿蒙森的一些队员反而胖了。他们的极地旅途中最大的病患危机不过是从极地返回时一个队员牙疼。阿蒙森成功的关键在于,所有的事情都周密细心地计划,不厌其烦地注意细节,给任何可能的失误留足回旋的余地。我们的目标与他们大不一样,而且今晚肯定不会有人有生命危险。
《登陆火星:"精神号"和"机遇号"的红色星球探险之旅》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
无
书很好,孩子愿意读愿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