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

梁启超  

页数:

29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详细研究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阐释了学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分析清代的学派、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提出了诸多新见解,是公认的空前佳作。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大概创作于1923年至1925年春之间,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在这部共计十六讲、二十余万字的讲义中,作者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的专门论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巨细兼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洵梁氏学术论著之代表。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学术成就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  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于戏,全地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然后,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动机及其方针”、“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响”为题分而析之,丝丝入扣。难怪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书籍目录

一 反动与先驱 二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 三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 四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下)  近三百年学术史附表 五 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黄梨洲 附:孙夏峰 李二曲 余姚王学家 李穆堂 六 清代经学之建设——顾亭林 阎百诗 附:胡胐明 万充宗 七 两畸儒——王船山 朱舜水 八 清初史学之建设——万季野 全谢山 附:初期史学家及地理学家 九 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 ——张杨园 陆桴亭 陆稼书 王白田 附:其他 十 实践实用主义——颜习斋 李恕谷 附:王昆绳 程绵庄 恽皋闻 戴子高 十一 科学之曙光——王寅旭 梅定九 陈资斋 附:其他 十二 清初学海波澜余录 十三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经学 小学及音韵学 十四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校注古籍 辨伪书 辑佚书 十五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史学 方志学 地理学及谱牒学 十六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历算学及其他科学 乐曲学

章节摘录

这部讲义,是要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为什么题目不叫做清代学术呢?因为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国的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把最近三百年认做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单位,似还适当,所以定名为《近三百年学术史》。 今年是公历1923年。上溯三百年前至1623年,为明天启三年,这部讲义就从那时候讲起。若稍为概括一点,也可以说是17、18、19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 我三年前曾做过一部《清代学术概论》。那部书的范围和这部讲义差不多,但材料和组织很有些不同。希望诸君预备一部当参考。 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 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无论何方面之学术,都有这样趋势。可惜客观考察多半仍限于纸片上事物,所以它的效用尚未能尽量发挥。此外还有一个支流是: 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这个支流屡起屡伏,始终未能很占势力。总而言之,这三百年学术界所指向的路,我认为是不错的——是对于从前很有特色而且有进步的,只可惜全部精神未能贯彻。以后凭籍这点成绩扩充蜕变,再开出一个更切实更伟大的时代,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这回演讲的微意。 凡研究一个时代思潮,必须把前头的时代略为认清,才能知道那来龙去脉。本讲义所讲的时代,是从它前头的时代反动出来。前头的时代,可以把宋元明三朝总括为一个单位——公历1000至1600——那个时代有一种新学术系统出现,名曰“道学”。那六百年间,便是“道学”自发生成长以至衰落的全时期。那时代的道学思潮又为什么能产生能成立呢?(一)因为再前一个时代便是六朝隋唐,物质上文化发达得很灿烂,建筑、文学、美术、音乐等等都呈现历史以来最活泼的状况。后来,这种文明烂熟的结果,养成社会种种惰气。自唐天宝间两京陷落,过去的物质文明已交末运,跟着晚唐藩镇和五代一百多年的纷乱,人心愈发厌倦,所以入到宋朝,便喜欢回到内生活的追求,向严肃朴素一路走去。(二)隋唐以来,印度佛教各派教理尽量输入,思想界已经搀入许多新成份,但始终儒自儒、佛自佛,采一种不相闻问的态度。到了中晚唐,两派接触的程度日渐增加,一方面有韩愈一流人据儒排佛,一方面有梁肃、李翱一流人援佛入儒。(注一)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编辑推荐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部讲义是要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的价值。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间的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若稍为概括一点,也可以说是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梁启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PDF格式下载



《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本来是扩充《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而成,但写法上略有些不同,内容自然也扩展了许多。读毕以后,启发甚多。  任公的政论文写得波澜壮阔,如此文笔用于学术史写作自然也是俯仰生姿,试看他阐述清学者做《古文尚书》一段故事便可见一斑:  “清初学者对于《尚书》第一件功劳,在把东晋《伪古文尚书》和伪孔安国传宣告死刑。这件事最初的告发人,是宋朝的朱子,其后元吴澄,明梅鷟等继续控诉。到清初,黄梨洲当原告律师,做了一部《授书随笔》给阎百诗,百诗便自己充当裁判官,著成《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宣告那部书的死刑。还有一位姚立方可以算作原告律师,他做一部《尚书通论》,关于这问题搜出许多证据,其书似已失传,但一部分已被阎氏采入《疏证》了。同时被告律师毛西河不服判决,做了一部《古文尚书冤词》提出上诉。再审的裁判官便是惠定宇,著了一部《古文尚书考》,把被告的罪名越发弄确实了,还有两位原告律师;一是程绵庄做一部《晚书定疑》;一是段茂堂做一部《古文尚书纂异》,把毛律师的强辩的话驳得落花流水,于是这件案总算定谳了。到光绪末年有一位洪右臣想再替被告上诉,确实时效已过,没有人受理了”  能将学术史这样幽默生动地表达出来,真是有趣极了,读起来自然痛快淋漓,大学问家固当如此。  梁任公原来便不能算做一个单纯的文人学者,他还担负着一个政治家的任务与志气,因此在这三百年的学术史里,他对于具有事功之心,能切身实干的人是极推崇的,如顾亭林,黄梨洲,孙夏峰,朱舜水,王畺斋,颜习斋,李刚主等人,下笔慷慨激昂,大有其政论文的气魄。任公之所推重者,一在于人格的峻洁,二在于学术的价值高低,三百年的学术史就如此展开。汉末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以上诸公也可以做如此语。后人睹其面目形状,行为处事,不能不心生向往,骎骎然向风而拜,以此反观当下学界的纷纷扰扰,以及政在学先的种种怪现状,倒能获一种平常心。此外,任公对于人品低下,但学术上确有可取者也不凭个人好恶摈弃之,如钱谦益,毛西河。三百年的学术史,便只记下了这数十个人物,其间风云变幻,何种学术能处变不惊,何种学问又是在哗众取宠,都一览无余。再以《古文尚书》为证,从黄梨洲,阎百诗,到程绵庄,段茂堂,已经是一百多年过去,人寿几何能看清所有真相?又上溯到东晋《古文尚书》初出时候,已是一千多年,虽彭祖亦且不能全观面貌,遑论其余。所以知天下悠悠,学术为大。朝菌不知晦朔,夏虫不可语冰,人亦如是。处于世间之上,只能尽力而为,是非对错不由人定,又必由人定。 


梁启超、钱穆、章太炎等都写过中国三百年的学术史,也就是有清一代的学术史,各有特色。梁启超的文章很有个性。版本不是最好的。


梁公的三百年学术思想史基本包括了近代思想文化领域的思想成就 看后豁然开朗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力作,值得拜读。


老师推荐的书,本是梁公写给别人的序,洋洋洒洒没撒住写了十万多字,于是成了一本书。


我只想说,大师就是大师,经受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与钱穆先生的同名书一起读,相信将受益匪浅!


书很好,希望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志可以看看。


这本书价格虽不贵但内容却丰富而已易懂


大家名篇


是本好书,从印刷排版纸质字体来讲都无可挑剔,但这还不是最好的版本。我在学校图书馆见过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面有许多插图,几乎都是一些古书的封面图,很有古味,排版看起来也比较舒坦。所以不想只看字,而需要一些图的读者还是选择上海三联书店的版本比较好。我是已经买了,不想再多买一本,要是让我再选一次,那我肯定选三联的那本。梁公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自不必多说了,凡接触我国史学的人若说没听过《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那肯定还是门外汉一个。这是梁公史学研究上的经典代表作,其后还有钱穆另著的一部和这本同名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部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术史论著。同时看看两家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你会对我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毕竟是两家之言,各存异同,互为补充,甚是妙哉!


不是文化快餐。这是一部难得的上乘的学术史。阅读过程绝对是一个与300多年学术大师们畅快的心灵交流的享受过程。


一本近代学术史,文化大作。好书,值得珍藏,慢慢品味。


这本书到了一半,挺好的。我儿子喜欢主要讲的是三百年的历史挺吸引人的


内容上从明中期介绍我国学术思想,详细明了。可能本人所了解知识有限,所以读起来有些枯燥,不过好书就是要多读。


梁启超是凭记忆写书的,因此有些引文是错误的。


直至今时今日,书中所言诸多,依旧经典


之前听别人推荐,所以买回来。感觉不过。


正版书推荐一下啊


了解中国学术变迁轨迹的一部书!


不愧是梁任公的真作,有异于他人的视角,耳目一新,需要慢慢领悟。但书的质量实在不好,装订的竟然中间掉页。


值得购买,推荐!!


压箱子底的旧书,太破了,而且书上面还有水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