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论语正解

刘德江 中国三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作者:

刘德江  

页数:

269  

Tag标签:

无  

前言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论语新解》)可见《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论语》就是这样一部书,记载着孔子和他学生的言语行事。历史上,几乎每个时代的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论语》的“微言大义”,从中获益。  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意思是说,《论语》的要义在于教人为人处世的思想和方法。本书便是根据《论语》的要义,结合历史和现实,让人们从事实中学习、理解和践行《论语》的要义。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说明了“礼”与“仁”的关系,“仁”是为人处世的根本,“礼”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仁”是“礼”的内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礼”与“仁”互为表里。所以当我们遵从“以仁为本”的理念的同时,要清楚“礼”的规范作用对人也同样重要。为了说明“礼”的重要性,孔子说过如下的话:“不知礼,无以立也。”“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理解了“礼”的重要性,我们便可以遵守“礼”,以“礼”成事,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达到了“仁”之本,所谓 “克己复礼为仁”。有一点需要注意,“仁”的思想虽然历久不变,但“ 礼”的规范却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礼”总要打上时代的印记,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在继承“礼”的时候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正解》第一、第二两章侧重讲解《论语》中的“仁”与“礼” 两项内容,它们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和基础。在第一章里讲述了“仁”的含义。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要在社会中谋生存求发展,要与他人打交道,如果要想求得一种和谐,便需要坚持“仁”的思想。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为人处世必须要坚守“仁”,“仁”是做人的根本。  第三章至第六章按照儒家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编排。第三、第四两章主要从修身的角度来阐释《论语》。修身最重要的方式是学习。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仁”守“礼”。子夏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与人相交既可以检验学习效果,又可以提升修身境界。通过学习可以知“仁”守“礼”,做到为人以忠、待人以信,拥有高尚的德,人与人便可做到和谐共处,成为君子之交。反之,则需退而内自省,继续学习修身。第五章,主要讲述人们在处理家庭事务上,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六章侧重人在处理社会问题上的能力,类似古人所说的“治国平天下”。  最后一章重点讲述儒家的人格理想——“君子”。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君子”是一种内在与外在配合得宜的人。进一步说,“君子”不但有仁爱之心,还能以“礼 ”行事,即能知“仁”守“礼”;同时“君子”还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上为世人做出榜样。“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推崇的人格,也是孔子自身的写照,希望读者能效仿“君子”,勉励自己。  《论语正解》是对《论语》的一种通俗解读,其中引用了钱穆、朱熹等儒家学者的观点,但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理解,有些看法难免偏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更希望读者能够参照《论语》原本进行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内容概要

  《论语正解(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道德观念、处世原则、修养之道和教育思想,具有极高的文学、史学、哲学价值。 今天,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我们重新审视《论语正解(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中所体现的先进思想,对于启迪人们心灵、指导生活实践、构建礼仪之邦、实现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仁者爱人第一节 何为仁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第三节 行仁的基南原则第四节 争做仁义之人第二章 为人知礼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第二节 君子之礼第三节 从礼以成事第四节 礼之与时俱进第三章 学以致道第一节 进步源于好学第二节 学习的章法第三节 乐在学中第四节 为学的境界第四章 仁义之交第一节 为人以忠,待人以信第二节 接处邻之德第三节 君子之交第五章 孝悌齐家第一节 孝悌,仁之本也第二节 行孝的标准第三节 唯孝者是瞻第六章 处世之道第一节 中庸之道第二节 仁者不忧第三节 处世以德第四节 识时务者为俊杰第五节 成事有方第七章 君子境界第一节 君子须立志第二节 君子之品性

章节摘录

  仁者有爱  《论语》中论“仁”有五十八章,共谈到一百零五次,其中孔子的学生问“仁”有九处,但孔子给出的答案每次都有不同。人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每次的内容都不一样呢?究竟孔子所说的“仁”有没有一个定论呢 ?我们可以从他对子贡和曾子所说的“予一以贯之”中看出,孔子对他所推崇的“仁”一直都是有一致的见解的,只是他从多个方面来作了论述罢了。据文献记载,可以初步断定“仁”和“仁人”这些词是西周人所造的。  “仁”字最初源于两个人相亲相爱,“仁人”是一个王朝或是封国建立牢固的统治秩序所不可缺少的。将“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并建立了一套仁爱的理论,则是从孔子开始的。  说到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大家一定会想到四个字,那就是“仁者爱人”。“爱人”是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包含了很多为人的道理。孔子认为“爱人”要由近及远,首先要“亲亲”,做到“人则孝,出则悌”,然后才能达到“泛爱众” ,这与墨子的博爱有所不同了。  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之本。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一》)。也就是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么做出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够尊敬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未曾有过的事。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悌,一丝不苟,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为什么说“孝悌”是“仁”之本呢?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一份孝,那外表就会毫无掩盖地流露出来这种真切、自然的感情,那么一个深深地爱着自己父母的孝子必然是心气和顺、和颜悦色的。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做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爱。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好的人,会懂得去爱人。所以说,孝悌是仁之本。  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要做到孔子所说的“仁”实在是太难了,对自己的父母好是可能,但是还要去爱别人,那就太难了点,要做到“泛爱众” 就更难了,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孔子则一直相信仁心仁道都不远人,求得仁心仁道并不难,正如他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难的是要真正达到那种他所期望的仁的境界。想必也只有孔子心中的那些圣人才能达到。  在孔子心中,他所有的学生中,只有颜回算得上仁者。下面这则故事,或许能帮我们找到一些关于为什么说颜回算得上仁者的答案。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颜回三个人陪同孔子出游,一同来到了鲁国边境的农山。山下是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却没有耕种,长满了野草。由于鲁国的国势衰弱,常常遭到强大的齐国、楚国等国的侵扰。农山下的这块土地正好是鲁国与齐、楚等国的边境,从这里出发可以到齐国、楚国,齐国和楚国也可以从这里入侵,进入鲁国。孔子看着肥沃的土地却因地处交界处而荒芜,感到十分惋惜。他叹了一口气说:“你们三个人就前面这块荒地谈谈各自的想法,让我来听听。” 子路是一名武将。老师的话刚刚落音,他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道:“我愿担当起保卫鲁国的责任,敌人的军队若从这里侵入,我就穿上威武的军装,高举战旗,吹起号角,擂响战鼓,率领一支军队冲向敌军,夺过他们的帅旗,杀得敌人望风而逃。我再乘胜扩大鲁国的疆土,使鲁国强大起来。”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完毕后,还没等别人搭话,子路又自豪地说:“这只有我仲由才做得到。子贡和颜回,你们就跟在我后边立功吧!”孔子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淡淡地说:“真是一名勇将。” 接着子贡说道:“这块土地是一个很好的战场,齐、楚等国的军队会在这里摆开阵势进攻鲁国。鲁国的军队也将摆开阵势在这里迎战。战鼓已经擂响,军队互相对峙,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我穿上外交家的白色礼服,在齐楚的阵营前游说,坦陈利害,使他们不战而退。只有我这样才能挽救鲁国。子路和颜回你们俩只要跟着我就行了。”孔子仍然平静地评论说:“真是一个口才雄辩的外交家。” 最后轮到颜回了,他却退到一旁不语。孔子再三鼓励后,他才说:“ 我希望鲁国有一个贤明的国君,让我辅佐他,实行教化,宣扬礼仪,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使鲁国强盛起来,与邻国和睦相处。不劳民伤财地建筑防御敌人的城池,把刀剑化为农具,让牛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劳作。永远没有战争,各家的男人也不会因战争而别离妻室儿女。子路的勇再也无用武之地,子贡雄辩的口才再也无处施展。因为那时天下已经太平。  ” 孔子听得呆了,早已沉醉于颜回描绘的美景中,非常感动。过了片刻他才严肃地称赞说:“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多么崇高的道德理想啊!” 在这个故事里,子路、子贡、颜回都表达出对国家的责任和他们的理想,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但各自的角度体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因此孔子都给予肯定。但孔子认为,只有颜回最准确地理解了儒家的理论,这就是“仁”。由此可以知道为什么孔子给予颜回如此高的评价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仁爱之人呢?孔子说:“己欲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就是说你自己想有所建树,就要让别人也有所建树;你自己想实现理想,要让别人也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  归根结底,在孔子看来,仁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求仁容易,而达到真正仁的境界却很难。虽然仁源于人的本心,但需要通过克己修身来实践。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因为习惯不同,也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仁的方面做得好些,有的人做得差一点。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仁爱他人的能力,那些富有爱心的人能够给他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带来温暖,从而他的生活也将变得充实完美。没有付出过爱的人是可悲的,满怀爱心的人是幸福的。  ……


编辑推荐

  《论语正解(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从仁者爱人、为人知礼、学以致道、仁义之交、孝悌齐家、处世之道、君子境界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德不孤,必有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儒家经典!让《论语》指导现实人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论语正解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