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古都历史文化解读

于希贤//于洪 中国三峡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中国三峡  

作者:

于希贤//于洪  

页数:

210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黎明时期起,直到当今现代化的时代,人们都孕育着对两种基本知识的渴求。  一代的人物过去了,新生的另一代人物又登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生生不息,像滔滔流逝的江河之水。所以“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的先人总是给我们留下了他们生活过的一些痕迹。这些痕迹促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渴求——想要知道先人生活的轨迹。也就是如何来正确认识曾经的人们一代又一代生活的经历、思想及其活动过程。人们希望对自身世代相传的来源有越来越多的明晰了解,这就发展了历史学。  只有从祖先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吸取智慧,人们才能较好地克服盲目、减少糊涂,做一个明白人。这就自然而然地渴望对祖先、对国家、对民族乃至对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人们需要不断熟悉自己的历史,也因为人类并非仅仅生存于现在。人类是生活在一条思想的河流当中,从发源地经一波三折、九曲回肠穿过时空的隧道,一步又一步走到了今天。明天会怎么样走下去?这就需要不断地认识过去.同时又展望未来。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使我们明白怎么来认识与处理今天的事件,能够从历史的影子中窥见今天世事的变化,使我们明哲,给我们睿智。这就是人的第一种知识渴求。  除此之外,人们还要对赖以生活,提供衣、食、住、行的地理环境有所认识。人们生活的环境广阔无边,有大山大河等自然环境,又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其中,人们更需要重点认识的是人口集中、人类活动频繁的地理环境的中心舞台——城市。城市特别是国都城市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价值取向和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内容概要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内外著名的历史地理和风水学者于希贤的最新力作(网上有14600多条与他相关的记录)。作者认为,城市是历史和文化的中心舞台,是最能反映人类社会活动和历史发展的地理集中点。作者运用周易理论及道家思想,揭示了中国古都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宇宙图示,从建筑风水学、环境生态学、地理学、考古学、天文学等方面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和解读,以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国都城市为例,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四象八卦、阴阳五行等传统建筑哲学理论在城市的选址、规划、布局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入发掘和创造性应用,对现代城市规划特别是当今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于希贤,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的历史地理和风水学者。现任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建筑风水学领域有极深造诣,并享有很高声誉。主要学术专著有《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学》、《人类生存环境的沧海桑田》、《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等。
曾同海内外同仁合作开展中国风水学理论及其在景观设计上的应用的研究。1987年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尹弘基教授合作研究中国风水起源和风水景观设计原理。1989年在台湾《大地地理》杂志上发表《中国的风水与古都城市规划》学术论文,引起极大关注。1985至1990年期间担任常务副主编,协助中国历史地理学泰斗侯仁之院士完成《黄河文化》大型学术著作(120万字)。
曾多次受邀到国外讲学。1991年受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院长玛·费·维佳索娃教授的邀请赴莫斯科大学讲学,并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三位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1995年受莫斯科大学副校长托罗宾教授的邀请再次到莫斯科大学讲学。

书籍目录

自序 城市是历史的产物、文化的载体绪论 中国古代都城地理格局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篇 历史文化与城市关系概论 第一章 城市的历史文化透视  第一节 城市与历史文化  第二节 “法天象地”的城市设计  第三节 城市州域上应天星  第四节 天地合德、四时有序  第五节 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  第六节 九宫八卦的景观设计思想 第二章 大地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于城市活体的认识  第二节 环境对人的精气神的感染  第三节 天、地、生、人系统的有机循环观  第四节 淹城遗址——“王道通三”的国都  第五节 仿生学人居环境规划布局  第六节 春秋吴都(今苏州市)龟城  第七节 泉州鲤鱼城  第八节 龙盘虎踞秣陵(今南京)城  第九节 广西崇左葫芦城 第十节 鲤鱼化龙黄姚镇 第三章 大地经络穴位与城址选择 第一节 大地经络穴位学说 第二节 经络通达生气 第三节 中国古城理想状态的山系环境 第四节 历史城市设计地形选址分析 第五节 设计城市的脊梁——圣山 第四章 城市与水体生态环境 第一节 水乃城市元气之津 第二节 抚育城市的母亲河 第三节 城市的水面景观规划设计 第四节 大江大河孕育大城市 第五节 亲水景观的标志物——桥 第六节 水口和景区设计下篇 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五章 中华文化破晓与仰韶城邑萌芽 第一节 我国城市的最早起源 第六章 “四象”出现与城邑文化起源 第一节 四象图像与天、地、人有机活体观念 第二节 从龙山文化到夏代城邑国家形成 第七章 夏、商依黄河多级支流而转移 第一节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特大洪水灾变 第二节 大难兴邦:农业历法确立与城市出现 第八章 东西两京的文化轴心带的形成与中国文化奠基 第一节 都城转移与东西两京制的确立 第二节 以文立国:丰京、镐京与温柔敦厚的诗教 第三节 丰京、镐京与儒家文化的灯塔  第四节 川竭山崩、殷优启圣到城市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第五节 春秋战国新兴城市兴起的学术繁荣 第九章 郡县制帝国与汉唐盛世  第一节 “焚书坑儒,以愚黔首”,秦帝国因暴政而覆亡  第二节 “废封建、立郡县”的国都与城市  第三节 上合天星垣局的秦汉都城  第四节 西汉至东汉间的灾变对历史与城市的影响  第五节 东汉、三国及魏晋衰落的都城文化  第六节 华阳海汇——盛唐文明的长安  第七节 雁塔是唐朝接纳外来文化使之本土化的杰作  第十章 国都游离、造极华夏文明的两宋文化(黄河、汴河、通惠河经济文化轴心带时期)  第一节 五代及两宋国都的游离状态  第二节 城市面貌与经济基础  第三节 北宋城市学术空前繁荣  第四节 “四达之会”的繁荣大都会——东京 第十一章 南北经济文化轴心带时期  第一节 北京——东方历史文化的明珠  第二节 东方广场遗址与北京城区最早的居民  第三节 从蓟丘到金中都  第四节 元大都——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杰出典范  第五节 《周易》象数义理与明、清京城的规划布局

章节摘录

  上篇 历史文化与城市关系概论  第一章 城市的历史文化透视  第一节 城市与历史文化  城市是人类社会作用于地理环境最强烈、最敏感的地区。从外观上看,城市是高大建筑集中、街道网络稠密的文化景观,是运转不息的经产、文化空间。城市一般来说较周围农村集中了更多的科学、艺术、文化机构和人才;集中了更多的生产设施与生活设施;集中了更多的公用设施,其中包括给排水、供电、供热、交通、消防、电信、邮电、教育、商业、治安警卫、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城市和周围农村比较起来,其第二产业——手工业和工业、第三产业——服务性行业也更为集中。总之,城是人类作用于地理环境的相对集中的“点”,而它周围的农村则是一个辽阔的“面”。这个点和面,也即城市和农村郊野是一对阴、阳互补的统一体。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有联系也有区别。因此,每一个城市对它所在的那个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都会有着特殊的吸引力。现代化交通、电信设施出现和普及以后,这种吸引力会达到较为遥远的空间。城市从周边以至更远的地区吸引人口、技术、文化知识和财富。同时,又不断地向此城影响的地区,乃至遥远的范围,输出深加工的、更为有特色的物质、文化、技术和精神产品。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古都历史文化解读 PDF格式下载



解读历代古都,讲思绪飘到过去,见证历史的发展,这些都可以在以后涉世社交,觥筹交错间增加自己的谈吐量,一展人生的阅历。


书还不错,要是想研究风水学的人,于希贤的书可以看下


内容写得不错,印刷质量不高。


该书从环境学、易学、风水学的角度,对中国历代古城、古都历史的历史文化进行解读,有一定的视角,解析较为到位,但还不全面,价格较高。


可以看一下,可以比较中获取知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