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与公牛一起奔跑

瓦莱丽·海明威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瓦莱丽·海明威  

页数:

369  

译者:

王婧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Valerie以言简意赅的文字和尖酸的直白色勒出了海明威最后的神秘岁月,也唤起了人们对他那段日子所产生的哀怜。在古巴Valerie过上了幽亲、恬静的生活,她日日夜夜赶着打出《生命之旅》的最后成稿,甚至当卡斯 特罗的革命枕戈待发时,她都没动摇过。当海明威开枪自杀后,Valerie和海明威和遗孀Mary回到了古巴,整理了数千页的手稿,还偷偷地把数件艺术珍品带出了古巴。当Valerie还是《新闻周刊》的调查员时,她遇到了海明威的儿子Gregory——那还是在海明威的葬礼上,可以说这一次的巧遇再次彻底地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随着他丈夫无法摆脱自儿时起就一直折磨他的魔鬼,最终彻底放弃反抗,而她对此却毫无办法,他们长达二十年的婚姻最后还是结束了。从与奥臣·华尔斯进行的午餐,到午夜神秘的民谣歌手带来的小夜曲,再到与卡斯特罗的屋顶奇遇,以及在医院里不知疲倦的守夜,Valerie海明威在海明威家族的两代人生活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亲密角色,这本传记既引人入胜又有很强的启迪意义,极其精彩,它叙述了Valerie作为海明威家族成员的神奇生活中的喜怒悲哀。

作者简介

  瓦莱丽·海明威,爱尔兰记者Valerie Danby-Smith,她名义上是个私人秘书,可实际上她还是这位伟人的知音,和海明威分享他的隐私和心酸。可以说Valerie是在与二十世界文坛翘楚做伴的过程中渐渐成长的。Valerie在海明威死后的第五年也成了海明威家族的一员——她嫁给了这位大作家的儿子Gregory.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开端与终结第二章 都柏林城镇:家庭照相本第三章 新时空:伦敦和欧洲大陆第四章 西班牙第五章 生日、斗牛狂热,以及一个新的头衔:秘书第六章 普罗旺斯和巴黎:生活就像流动的飨宴第七章 分离和允诺第八章 古巴1960年第九章 一周晚宴第十章 友人们,钓鱼和菲德尔第十一章 来信 涉世第十二章 预感第十三章 再见了,庄园第十四章 重回西班牙第十五章 百老汇的召唤和一场葬礼第十六章 重游哈瓦那第十七章 重拾1961年凯彻姆的秋天——他最爱的秋天第十八章 1962年,纽约,新生活第十九章 富贵还是贫贱 疾病还是健康第二十章 驴子、骡子和小马第二十一章 衰亡和垮台第二十二章 是说话的时候了后记


编辑推荐

  听,一个与海明威父子命运相关的女子说。  19岁的爱尔兰女孩瓦莱丽在海明威死前两年走进他的生活,她是他的私人秘书,更是红颜知己。  在海明威的葬礼上,她巧遇作家的小儿子格里高利。五年后嫁给了他,有四个孩子。但是,21年的婚姻终因她丈夫改性成了“格洛丽娅”而破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与公牛一起奔跑 PDF格式下载



  很少被一本书蛊惑,虽然我在世间为宜的嗜好就是读书。读这本书已经是几年前了,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晰记得瓦莱丽如何在西班牙痴痴的等待,而海明威寄给她的信,却被一个信使卖给了书信收藏家,阴错阳差阿


  
  
  2006-3-10 星期五(Friday) 晴
  
  1
  
  一个热爱书籍和文字的灵秀女孩,——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文学女青年,在她19岁的那年夏天,遇到当时已经60岁的海明威。虽然著名的硬汉作家已经垂垂老矣,但是情场浪子的作风宝刀未老,19岁的女孩仿若被冥冥中的神灵套上了童话中的红舞鞋,旋转,旋转,围着作家为轴心,旋转,旋转,再也转不出他巨大的阴影。
  
  女孩在自己也垂垂老矣红颜不在的时候,回忆过往,她选了《与公牛一同奔跑》这个标题,命名自己的一生。与公牛一起奔跑,既是他的爱好,也是她的爱好,想来也是她与他打交道的感觉,高度眩晕,动人心魄,刺激,可是,危险。她的一生,至此被他完全覆盖。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用了一整晚时间阅读这本老妇的回忆,其实并不是对名不见经传的她感兴趣,也并不是对海明威的崇拜。海明威并不是一个符合我阅读趣味的作家。驱使我看下去的,其实是一种对名人隐私的窥视欲。阅读可以让我们减少很多文学女青年不切实际的幼稚幻想,减少我们自己犯错误的几率。
  
  
  
  2
  
  那些伟大的搞写作的男人们,对于每一个热爱文字的年轻女孩来说,其实都是潜在的毒药。
  
  不错,他们在煌煌文学史上有显赫的声名,他们对文学的贡献举世共睹,他们惯会摇唇鼓舌,会花言巧语,会以自杀相威胁,会讲殉情故事。他们是最不可靠的情人,也是最坏的丈夫。就像海明威,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一个走硬汉路线的大男人主义者,可是在面对美丽的少女时,他也像个最甜蜜浪漫的情人,会顺手拈一块鹅卵石或者一只金兔脚送她做幸运物;会在送她的书扉页上写下:请记住这个夏天和秋天我们所到过的每一个地方;会暗示要跟自己的第四任妻子离婚,永远和她在一起,甚至,生一个他们的女儿。
  
  少女瓦莱丽一步步步入大师精心编织的情网中,如果不是大作家自己在年龄和抑郁的边缘走向崩溃,也许文坛又会多一段老夫少妻的佳话。
  
  他杀死了自己,结束了没完没了的冒险生涯,以及,单方面挥别了没完没了的情爱纠葛。
  
  
  
  3
  
  瓦莱丽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海明威的去世而重回正轨。
  
  她在海明威的葬礼上认识了他的小儿子,这个儿子有着父亲的姓氏和父亲般男子气的硬派外貌,其实,他的内心远远比别人脆弱。海明威家族的自杀倾向在作家的小儿子身上表现为易性的癖好。他没完没了地偷妻子的衣服来穿,用妻子的化妆品,戴妻子的珠宝,像个顽童般的与妻子作对。在他们结婚20年以后,他终于选择去做彻底的变性手术,幻化为异性,从形式上扼杀了自己。
  
  用一颗女性的心去揣测,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她嫁给他,其实是弥补没有在最恰当时候遇上大师海明威的遗憾。她的一生,早在她19岁的那年夏天,已经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据说越来越多的人在号召禁止西班牙的奔牛活动,与公牛一起奔跑,这样刺激惊险的举动,为了保命起见,最好还是敬而远之。
  
  作为凡俗女子的我们,在合上书页以后,最好问下自己:为了片刻的眩晕,是否值得搭上我们的一生?
  


  海明威晚年秘书所作,后来阴差阳错成了他的儿媳。其实是秘书本人自传,但人生真正展开的几次大转折点都和海明威家族有关。关于海明威本人的部分从他死之前三年在西班牙看斗牛写起,此时的海明威,刚得过诺贝尔大奖,却不能扑灭对自己作品存在价值的怀疑。瓦莱丽此时出现在海明威生活中,并伴随了他生命最后的几年时光,欧洲,非洲,美洲,西班牙斗牛自驾游,要我来起名,当然局外人语,会叫做《狂欢是毁灭的前兆》。作者很聪明,这聪明仿佛命运对十多年修道院禁闭生活的回报,让她出现在海明威拿诺贝尔奖后的风光岁月。而传媒人的敏感直觉又让她在海明威堕入消沉之前离去。
  作为秘书她一同参与了海明威晚年的斗牛之旅和著名的60寿宴,能和海明威的现任妻子玛丽建立友谊。回到古巴之前,海明威甚至在信中称没有瓦莱丽的生活不值得去过。而早已融入美国式现代生活的瓦莱丽一边惶恐着文豪的爱,一边认为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希望抽身而去,她越努力赚取自由便越是演绎出更多的人事纠葛。最终,她在新闻里得知海明威的死讯,却在葬礼上认识并最终嫁给了格雷格,这是海明威最疏远的一个儿子。她慢慢的发现了这种被疏远给格雷格造成的性格烙印,或者这才是他被家族疏远的原因:心理分析法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家族里没有人能和一个偶尔暴露异装癖倾向的人和睦相处。而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想要隐藏和改变性格都是多么徒劳。作为三个孩子的父母,又身为一个大家族的成员,离婚后他们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遗产和如何对作为名人之后的孩子进行教育。
  并非所有的狂欢都是毁灭的前兆,但对于一个曾经以玩世的战士姿态在贵族和草原狮群面前出现的人来说,被动的填补绝不能长久。很难想象海明威能理解《河童旅行素描本》之类的东方旅行情调,他最后几年时光其实都在焦虑中度过,剩下的和他前几十年区别就不大了,寻找刺激,在人群中寻找关注,偶尔对别人的议论动肝火,更多时间都花在对别人解释自己的价值观上,那企图就像是要在思想上建立一个不容侵犯的小王国。但他对于生活中的异己所表现出的宽容态度让人钦佩。死前,这个极端自我的老头,敏锐地预感到焦虑过度的后果,与多年来所读过的评论完全不同,他最担心的竟是悉心构建起的无畏形象毁于隐私,在还没有完全失去清晰意识的日子里留下遗言,交代玛丽烧掉了大部分生前书信。而作为这件事的叙述者,瓦莱丽没有流露任何感情色彩。她的一生都交给了这个家族,她体会了太多的才华和才华带来的痛苦,于是行文也遮掩了。令我印象最深一节是格雷格完成变性手术后,瓦莱丽告诉自己的儿子,你们拥有一个想变成女人的父亲,并且已经变了。她能亲口告诉孩子,你们拥有一个女爸爸,却不能把真相告诉回忆录。和海明威毁掉的那些信一样,他们想要控制的东西之多,连回忆也包涵在内。


  书的前半部——瓦莱丽与海明威一起的时光,相当精彩,笔法简洁,情感真挚而细腻;人物描写神准!
  
  之后的章节明显感觉节奏仓促,罗列事件繁琐,眉毛胡子一把抓;
  
  个人感觉对格里高利的描写有些单薄,虽然很深情;
  
  整部书都带着伤痛,无论是海明威一家的悲剧,还是作者本人的悲情;字里行间你能感触的到,虽然瓦莱丽的笔锋是如此简练;
  
  呵呵,是位很坚毅的女人;


  这是最悲伤的故事,也是我自己的故事——瓦莱丽•海明威
  
  瓦莱丽
  1940年,她出生于都柏林一个英裔爱尔兰人家庭。
  三岁之前家庭生活幸福而富裕,她和哥哥在美丽的花园里玩耍,有父母的宠爱,保姆、厨子、女仆的照料。后来父亲生意失败,没有正规工作,酗酒好赌。1943年父亲终于抓住一个机会离开了爱尔兰,他加入英国军队并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他离开了心烦意乱的妻子和3个孩子,并留下大笔债务。
  瓦莱丽三岁那年的某一个冬天,她被姑姑送入了都柏林北面的圣玛丽•多明尼戈修道院,这是一座寄宿制学校。瓦丽亚在这度过了漫长的14年,成为这所学校有史以来年纪最小并且呆的时间最长的学生。
  “我一出生便注定了横在我前方的将会是一篇艰难险阻。我的家庭与童年生活一直充满着矛盾与不和谐,并且自始自终都贯穿着一种荒谬” ——瓦莱丽
  
  海明威
  19岁瓦莱丽幸运地接到一份采访大作家海明威的工作。幸运有时候也是一种不幸。
  采访后,海明威热情地邀请瓦莱丽一起去潘帕罗纳看斗牛。年轻女孩平凡的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斗牛比赛的狂热奔放、上流社会的杯觥交错浮夸吹嘘、得以结识很多文艺界人物……当然还有这个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海明威的垂爱。
  海明威这是已经年近六十,身体状况的困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力,这令他十分痛苦。海明威请求瓦莱丽能陪在他的身边,给他希望,甚至以死威胁。年轻的女孩就像是正在迅速衰竭的大作家最后想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与其说这是作家一生中最后的爱,不如说是对于鲜活生命力的追逐渴望。
  于是瓦莱丽成为了海明威的私人秘书,陪伴在他的左右。1960年在古巴的瞭望山庄,瓦莱丽度过了和海明威一起的最后一段时光,并在海明威以及海明威第四任妻子玛丽之间取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瓦莱丽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尽心做好自己的秘书工作,给作家精神上的陪伴慰籍,而未跃雷池一步。
  “有时候他甚至还幻想能和我生活在一起,她说他跟玛丽已经结束了,她已不再关心他的生活,也已暗示要跟他离婚,他说如果真地会那样的话,他就会和我结婚,并且要和我生一个女儿,这是他一直所希望的。我没有说什么,其实我根本就不敢想象会有那样的生活……我并没有把他的这些说法放在心上,只是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场游戏,就像他所钟爱的其他游戏一样——秘密俱乐部、给人起绰号、幻想终的战役、以及所有充满孩子气的游戏——这些令人怀念的有趣事情不会伤害到任何人,但总是会让人分不清虚实” ——瓦莱丽
  在陪伴作家左右的最后时光里,瓦莱丽也看到了这位以硬汉大男子主义形象著称的海明威自私脆弱偏激的另一面。
  从古巴回美国以后,瓦莱丽回归到了自己的生活中,这让她感到自由和解脱。她守住对海明威的承诺,在他主动联系她之前,她不会设法和他联系。于是他们之间杳无音信,直到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开枪自杀的消息震惊世界。
  海明威死后,瓦莱丽协助其遗孀玛丽处理了作家生前数千页的手稿以及大量的书信资料,并拿走了自己与海明威之前的所有书信。
  1998年,瓦莱丽到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做一些研究,在海明威陈列室里她猛然看到了一封让自己心脏骤停的信。是海明威写给她的,但她却从未收到过!信上的日期是1960年10月26日,信以“最最亲爱的瓦尔”开始,作家让瓦莱丽一收到信就立即与他联系。信是作家让人送给瓦莱丽的,谁知这个不可靠的送信人把信卖给了一个收藏家……
  时隔三十八年瓦莱丽才看到这封信,命运如此会开玩笑。
  “坦率地说,我并不认为收到他的信能改变1961年7月2日早上所发生的事情,但我觉得,这次受骗一定加剧了他最终的绝望。”——瓦莱丽
  
  布兰登
  布兰登是个剧作家,瓦莱丽16岁时与他相识,那时布兰登已经结婚。1960年-1961年春天的合作使瓦莱丽和布兰登走得很近,互相了解。
  “在告别宴会之后,我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带着一丝酒后的兴奋我精疲力竭地倒头就睡,可是才过了没多久我就吵醒了。布兰登用他帮我订房间时拿到的钥匙进了我的房间。于是乎我得知了他在之前那几个月向我暗示的浪漫情愫,并非只是随便的调情,这是一个足以改变我一生的夜晚” ——瓦莱丽
  于是几个月后瓦莱丽发现自己怀孕了,瓦莱丽把孩子生了下来放在自己身边照顾。
  接下来的两年,布兰登不得不奔波周旋于都柏林的妻子和纽约的瓦莱丽两个家之间,除了借酒浇愁之外,他没有更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1964年布兰登死与酗酒和糖尿病所引起的并发症。
  
  格雷格
  格雷格是海明威的小儿子,英俊幽默而有男子汉气概,浪漫有情趣,对孩子很有爱心。瓦莱丽在海明威的葬礼上与他初次邂逅。此后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有时打电话,有时则是书信往返。布兰登死后,格雷格是第一个打电话安慰她的人。1966年夏末格雷格在肯尼迪机场向瓦莱丽求婚,两人直接转机去墨西哥城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
  格雷格是个会制造惊喜的男人,他买了戒指送给瓦莱丽也会策划一次“草丛发现”。
  “可是现在,当我们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只能苦笑,我仍然保留着这枚戒指,它让我回想起了婚姻中的美妙时刻,使婚姻变得可以忍受” ——瓦莱丽
  婚后不久就发生了让瓦莱丽难以置信的事情。她在格雷格的车里发现了很多化妆品,还有尼龙长袜……其实格雷格是个易装癖患者。童年生活的阴影以及与父亲海明威长期紧张关系所造成的强大压力让格雷格精神分裂,他需要定期进行电击治疗让自己脑子变得清楚些,他需要抚摸女士尼龙长袜来获得安全感……格雷格前两次婚姻失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并且他的前两任妻子也都精神崩溃了。
  格雷格哀求瓦莱丽不要离开他,瓦莱丽也相信并充满希望自己能够帮他戒掉这个毛病。直到一切变得难以忍受:格雷格会在全家旅行的时候突然一个人离开;他纵情于自己的癖好并不加掩饰,回家的时候总带着明显的口红印,眼影未擦去,自己打得耳洞上还留着血迹;他打扮成女人用瓦莱丽的身份光顾高级时装店,试穿女装并搞破坏;他说自己决定要去做变性手术;甚至他开始对瓦莱丽动用暴力……
  1986年11月瓦莱丽和格雷格离婚了。
  1995年格雷格做了变性手术,2001年死于一所女子监狱。
  
  该是说话的时候了
  这确实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命运交错,让人唏嘘。
  但这是我看完整本书梳理出情节之后的感受,看的时候反而会觉得有点平淡,不像预期中的跌宕起伏。本书的作者瓦莱丽,从开篇到结束仿佛都抽离了自己的情绪,很隐忍,陈述仅仅是陈述而已,没有明显的评价和抒情。你都看不出这几个男人中她真正爱了谁……
  瓦莱丽说一直有人催促她写这本传记,但她再三拒绝了,因为有些事太痛苦,实在不愿再去回想,有些又涉及了过多的隐私,不愿拿来与人分享。
  我觉得在这本写出来的传记中,瓦莱丽有意隐藏了自己,不过我还是感受到了她的悲伤,平静叙述掩盖下的深刻悲伤。
  “然而,时间可以治愈伤痛,可以改变许多事情,能把人自身的经历转变为对这些经历的客观看法……”——瓦莱丽
  


  读瓦莱丽《我生命中的海明威》。是自传,却比小说来得精彩。跌宕起伏的日子,比寻常人家长长的一生都动荡激烈。瓦莱丽17岁那年认识了伟大的海明威,但是在少女的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有趣而又博学的中年男人。和许多通俗故事一样,瓦莱丽和海明威互生情愫,但是海明威早有妻室,随后瓦莱丽离开,这段情原以为会不了了之。两个月后海明威用那著名的一枪让世界震惊,在他的葬礼上,瓦莱丽认识了海明威最小的儿子格雷格。在那惊鸿一瞥中,他们如接受命运指引般相爱。他们结婚,却不是童话故事里所说“从此王子和公主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格雷格有着英俊的面容和幽默大气的男子气概,瓦莱丽陶醉在新婚的甜蜜里,他就是她的阿尔卑斯山峰。在随后的日子里,迎接瓦莱丽的却是无止尽的痛苦和哀伤。格雷格早年就患有精神分裂症,易装癖,忧郁症。一方面,在众人面前他展示出他阳刚的男人性格,以掩饰他内心的惶恐和各种幻觉及被害妄想。他带着孩子去滑雪,打猎,钓鱼,是孩子们崇拜的父亲。另一方面,格雷格需要长期依靠易装穿女性丝袜内衣来获得满足。他暴虐多疑,在长达20年的婚姻里,对瓦莱丽采取无休止的折磨和暴力。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事实。当格雷格又一次当着孩子的面打了她之后,瓦莱丽带着最小的女儿威尼莎离开了他们的家。如往常一样,格雷格痛哭流涕地向她道歉。但是这一次,瓦莱丽终于没有再原谅他,她申请与格雷格离婚。长达21年的婚姻终于结束。瓦莱丽终于不用再担心恐惧,不用害怕格雷格会毫无征兆地发病。
  
   1995年,格雷格接受了变性手术。从此,他不再是海明威葬礼上瓦莱丽初次遇见的那个英俊帅气的男人,不再是带领孩子们滑雪飙车的完美父亲,不再是瓦莱丽21年朝夕相处的丈夫。他终于如他所愿,成为理直气壮可以穿裙子的女人。他变成了她,她叫格洛丽亚。瓦莱丽几经内心的挣扎,非常艰难地告诉了3个孩子,他们的父亲接受了变性手术。无法想象孩子们心中的惊骇,他们崇拜的父亲,变成了一个面目全非的陌生女子。2001年,格洛丽亚(格雷格)因为酗酒,裸体,“有伤风化”而受到指控,最终他心脏病发,死在了纽约的一所女子监狱里。
  
   在他去世前一周,他曾经给瓦莱丽打过一个电话。在电话留言里,他为和瓦莱丽在一起度过的曾经美好的时光表示感谢,他说:“感谢你和孩子们给我的一切。”瓦莱丽也做了一件从没有做过的事,她把这段留言录了下来。未曾料到,这竟然会成为生死诀别之言。
  
   故事就这样终结了。悲伤的是,这不是故事,而是瓦莱丽的一生。我可以想象在这长达21年婚姻里,瓦莱丽经历了怎样的哀伤、心痛、折磨、煎熬和绝望。最悲伤的一点,是瓦莱丽一直深深爱着格雷格。无论怎样爱,怎样努力,却始终无法进入到格雷格那个分裂的世界里,这恐怕是最最绝望的事情。
  
   书中有一个细节,讲到格雷格3岁的时候,母亲为了讨好父亲,一起出去度假。家中只剩下幼年孤独的格雷格和暴虐的保姆管家。当格雷格淘气的时候,保姆总会吓唬他把他扔出去。他找到了母亲的丝袜,如丝绸一般光滑柔顺,他摸着丝袜,幻想着这就是母亲,母亲即将回来。不知道这是不是格雷格易装癖的起源,但不可否认的是,童年生活里缺少的母爱,成为格雷格此后一生对女性温柔追求的根源。
  
   书的结尾,瓦莱里说,格雷格错了,他以为孩子们会怨恨他会瞧不起他,事实上,孩子们永远都记得并深爱他,记得他带给他们的所有欢乐时光。我想,接下来的话她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格雷格错了,他以为我会怨恨他,事实上,我从来没有真的怨恨他,我只是没有办法拯救他,如同拯救我自己一样。
  
   童年时代,格雷格曾经是海明威最宠爱的幼子,但是,17岁那年,在海明威发现了格雷格的易装癖后勃然大怒,从此父子决裂。海明威不愿意承认儿子的病情,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早期治疗时机。或许,格雷格毕生的梦想,就是要重新获得父亲的宠爱,要得到母亲的爱和认同,重新成为那个受人喜爱的帅小子。
  
   但是他失败了。非常心酸地看到一张格雷格变性后面目狰狞的照片,老态毕露,把如此破败的人生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眼前。好在他的父亲早已长眠于地下,否则,海明威一定会更加暴怒。格雷格的一生都是用不停的叛逆来获取亲人的一点点关注,他有着轮流交换角色的性格,当他幻化为女性时,实际上是扼杀了他自己,这是一种变相的自杀。
  
   书的最后,瓦莱丽引用福特的小说《好兵》中的开场白作为结束:“这是我所听过的最悲伤的故事。”更不幸的是,这个最悲伤的故事,就是瓦莱丽自己的故事。
  
   我更注意到一个细节。在瓦莱丽和海明威相爱的时刻,迫于海明威已婚的压力,他们决定分手。此时的海明威已经深受忧郁症的困扰,几度想过自杀。他对瓦莱丽有着深深的依恋。瓦莱丽离开的时候,他们有一个约定:除非海明威提出要求,否则瓦莱丽不会主动来找海明威。孤独离开的瓦莱丽有着深深失落,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在等待来自海明威的召唤。但是没有收到过只字片言。等到终于收到了海明威的消息,却是他自杀的噩耗。悲痛万分的她应邀参加了海明威的葬礼。也就是在这个悲伤的葬礼上,她才得以遇到了格雷格。故事是从这里终结,又是从这里开始的。
  
   1998年,当瓦莱丽在波士顿的海明威陈列室随意翻看历史资料时,却看到了一封令她心跳暂停的信。这是一封海明威写给她的信,信的日期是1960年10月26日,就是他们商定分手后瓦莱丽黯然回到西班牙后几天。信以“最最亲爱的瓦尔”开头,信中倾诉了对瓦莱丽的思念,希望她收到信后能马上回到他的身边。可是,那个送信人却因为这是一封海明威的书信而可能“价值连城”,因此把它转卖给了一名收藏家。在38年后这封信静静躺在了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作为展品陈列在海明威纪念馆里。此刻,这封信成为了一封从阴间发来的信,失望的海明威没有等到他思念的瓦莱丽,终于在两个月后开枪自杀。而瓦莱丽在38年后才知道,原来海明威没有忘记她。她仍然是他“最最亲爱的瓦尔”。
  
   如果瓦莱丽收到了这封信,她会立即回到海明威的身边。如果海明威有瓦莱丽的陪伴,他至少不会那么轻易选择自杀,或者说,他应该会延长他的生命。如果海明威没有去世,那么瓦莱丽不会去参加葬礼,不会和格雷格相识。如果不是格雷格,瓦莱里此后的生命不会那么跌宕起伏。
  
   可是,人生和命运从来就没有那么多如果。这也是我听过的最悲伤的故事。
  


  这是一本日记般冗杂的书。记忆如此美艳日此沉重,不能一直背在身上。不是为了这样一种讲话的姿态,只是,她说,讲话的时候到了。
  最初是因为遇见一篇文笔颇佳的推荐,于是非常想找来这本书。并且那时候,我迷恋海明威的劲头还没有过去,研学的资料收集也才刚刚开始。但一个月之后,一切都可能磨灭了光泽。我们在最初的时候总是看到表象及假象而已。虽然我们一直看到的都是表象和假象,因为总有更深的地方以未知的形式存在,但我们确在逐步迫近某个内核。
  整本书中,她对人的情感总不及对事物的热爱来的强烈。不知道是因为个性使然,还是她对现实的一种掩饰和保护。我一点儿也不怀疑她那精彩的生活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这些并没有完好地出现在她松散冗繁的文字里。最终恍惚想起,那篇推荐里所说的,这是一个出色的女人,关于一个伟人的一个侧面。但它也确实没说这是本好书来着。这是一次不完全坦诚的叙述。她说这是最悲伤的故事。我却不觉得。读者因为不能清晰见到那些情感,而失去了判别的能力。
  
  海明威实在是个大男子主义者,对战争有种无比的热情,对激情有种肆意的追求,晚年对不能写作心存恐惧,家族有自杀史。


  
  
  我很难形容对这位瓦莱丽•海明威的感觉。我觉得她有点幸运,19岁时就有机会采访文豪海明威,并很快成为他的私人秘书。也觉得她很木然,虽然她也依赖于文字表达自己,却始终没有写下撼人心泪的作品。更觉得她竟而可怜起来,因为她彻头彻尾只是个普通的女人,命运却把她抛掷在海明威的光环之下,改写了她的一生。这一生,高不成低不就,并最终失却找寻自己的幸福的机会。
  
  在照片里,瓦莱丽一开始是一个苗条的卷发姑娘,谈不上美貌动人,那时候,她受到海明威之邀请,在西班牙度过斗牛季节,这个小群体整日和斗牛士豪饮欢笑,吸收西班牙特有的奔放。那里有种令人忘乎所以的气氛,这能将19岁女孩深深吸引住(也很难说她一丝不苟地追忆长途行车旅行时究竟是在缅怀,还是掩饰了几分厌倦),她却不知道自己由衷的笑颜竟然在不知不觉间成为海明威唯一聊以安慰的美景。这个女孩在毫不设防的状态下,得到了海明威一生中最终的爱。
  
  是不是爱情,这个问题容不得别人来说,后人也好,甚至海明威自己也好,都难以界定这时候的感情。这位世人瞩目的老人此时背负盛名,却遭受生命不可避免的凋零感的折磨。他给她写了私密而炽热的情书,他为了留她在身边而提出以雇佣的形式让她担任秘书一职。以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来说,这样的秘书几乎等于半个生活伴侣。
  
  瓦莱丽便这样跟随海明威从西班牙的康素拉庄园去了古巴的瞭望山庄。她不止是需要这份美差每个月250美元的工资,也在这个影响她未来一生的决定时暴露了注定她一生命运的性格缺陷:她犹豫不决,明知道自己不想和两个老人待在一起束手束脚,明知道自己想从海明威身边“逃走”、和同龄人待在一起,却又俗气地受不住文豪秘书一职的诱惑,甚至她的朋友也如此直截了当地开导她——你正在享受眼前的生活(海明威的庄园生活衣食无忧,不缺美食美酒钓鱼出海,他甚至分钱给这群随从友人作为大家的赌资),而显然,跟随海明威工作不会耗费你几年的时间,等你自由了,你什么都没缺。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只有利、没有弊的决定,唯一要牺牲的,就是年轻人该有的自由自在。瓦莱丽的犹疑、顺从、爱面子就这样敲定了她的行程,渐渐的,就是她的一辈子。
  
  人们总以为机会只需要“抓住”就行了,却不曾想过,机会也会占用你的双手你的身心你的时间,它也意味着牺牲。
  
  瓦莱丽在瞭望山庄的日子并不难过,我们需要理解她的成长过程——出生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古板家庭,还抱着洋娃娃就被送进修道院,过了十多年压抑人心的素净生活,与世隔绝一般,那时候起,她和纸笔交上了朋友。从修道院出来后,她去了普通的秘书学校。一言以蔽之,她确实无甚才华,又没有任何背景,少时生活完美地塑造了她善于聆听的秉性,令她习惯于在外人面前保持合乎时宜的笑容和礼节。这样的女子,大抵一生中都罕有激情爆发、为所欲为的率性时分。若是平凡,也就罢了,偏偏她得了千载难逢般的好机会,她又怎会骄傲独立地甩手了之?她必须需要这次工作机会,必须因此对雇主兼追求者海明威的热情和依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其说这是性格,不如说是生存之道。
  
  可偏偏她骨子里不是个投机分子,不懂得自私,没有兴风作浪的能耐和野心,相反,她善良,并在顺从的背后隐藏着自卑。当海明威病入膏肓,对生命完全失去信念时,她也做到了起码的礼节。
  
  试想那位最终含着枪管饮弹自尽的海明威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瓦莱丽,而是彻头彻尾崇拜他的热情女子,想必历史都会改写的。瓦莱丽尽可能完美地工作,尽可能有礼有节地在海明威夫妇之间保持平衡和公正,这一切不温不火的姿态,恰恰是海明威生命斗志渐熄渐灭的惰性氛围。再说,瓦莱丽也无法令他摆脱事业、财务乃至病体的困扰。但她却负担了他临终前的一部分依赖。这恰恰是残忍,却又没有任何人做错。“他始终困扰在自杀这个问题上,在他付诸执行之前,他想知道我接下来打算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我觉得如果他打算了结自己的生命,那么他对于我的未来或者是其他任何人的未来就都不具有发言权。”——这段话令我悲哀,将死之人已然摆出料理后事的姿态,生者却残忍地一甩了之,也明智地理解到:她对即将到来的、必然到来的自杀无能为力。在收到海明威亲自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通告她自己即将自杀后,瓦莱丽找了个酒吧,喝得烂醉如泥。
  
  瓦莱丽确实直言不讳地写出了海明威去世后她一度的轻松感、自由感;却又转而在受冷遇的葬礼上感受到一丝失落。这时,她结识了海明威的小儿子,整整大半生,她都疑惑于吉吉为何始终被海明威所唾弃所愤恨;结婚后数年后,瓦莱丽才终于明白:格雷格是个异装癖,是个不彻底的异性恋;以至于在中年后期做了变性手术。她选的丈夫成了女人。
  当年,是他和她在葬礼上同等的冷板凳境遇慢慢地发展成了这段姻缘。
  
  书中没有提到格雷格是否知晓自己的父亲也曾对瓦莱丽表达过爱意,也许没有人会刻意提起,不仅仅那是个秘密,也是瓦莱丽自己所不承认的一个老年人的温情。或许也没有人能够从这本自传中发现:瓦莱丽是否真的很爱很爱格雷格。字里行间,我们又看到那个瓦莱丽:犹疑,不彻底,不坚定,妥协,顺从,要面子,面对“机会”的模棱两可缺乏最终的抉择权;而另一方面又克尽职守,委曲求全。说到底,即便她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人生,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都没有让她完满。
  
  海明威死后不久,古巴的战争就打响了。海明威的夫人玛丽英明地说服了瓦莱丽作为陪同,前去危险的古巴拯救瞭望山庄里的文献。她们接待了卡斯特罗,机敏应对了欲图接管海明威山庄一切财产的政府官员,最后,“运气”帮助她们买通一艘货船,将所有海明威的资料偷偷运回了美国。接下来,瓦莱丽就花费了整整4年时间,在堆满信件、手稿、书籍的房间里清点海明威的遗物。她写道,“我完全沉迷于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事实上,这才真正令她在有关海明威的事务方面成为无法取代的“专家级”人物。假如她原意是想在文学、戏剧方面有所建树,却是无心插柳,成为海明威史料专家。
  
  这是个细腻的平凡女人。她写下这本自传,却默默地隐灭了自己的形象,仿佛无言的宣告:我的一生已然埋在海明威的盛名之下。我们在这本“自传”里看到了度假时段的海明威生龙活虎、喜怒无常、口不择言的新鲜形象,看到海明威夫人玛丽的英明果断(却似乎少了几分情感上的挖掘,很可能是刻意的),看到周游于海明威身边的众多好友,看到纽约文化界名人的纷繁侧面,还有正史中不曾被广泛报道的海明威之子:变了性的格雷格。可是,要想看清“瓦莱丽•海明威”,你却要仔细推敲,在事实尽现的前提下,来一次人格分析吧。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下意识想到摇滚圈里常说的“骨肉皮”,那些疯狂追随摇滚明星的女孩与之一起狂欢、或曰挥霍青春,文学圈里也有不少“傍大师”的文艺女青年。抛开道德不谈,这一切在根本上都讲述了名人的黏性。但瓦莱丽与之不同,太大不同。她反倒是被海明威黏上的一颗小棋子,她兢兢业业地完满了这一职责,也以其自身的故事向所有可能被个性张扬、处于事业颠峰的名人黏上的女性证明了很多难以言喻的命运游戏。
  
  
  
  


生命既是如此多情...


叹叹.那封信.....命运的符号,或许一切注定如此


很好的故事,湖南米线也讲得很好,但对于我来说太多曲折了,复杂而且难过的,是我承受之外的。
我自己的生活已经够纷乱芜杂的了,不能分出更多的精气神来为书里的人感慨了,这书应该是那些无忧无虑、清闲自在、闲得没事、生活安逸的人最好的消遣。
而我,目前是没有资格看它的。


突然想看看这个忧伤的故事了。
想看看忧伤表面的那些文字,以后忧伤背后的无尽话语


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真实的故事最令人动容,而且居然发生在海明威身上~


看了名字就想看,呵呵,喜欢那种简单透明的感觉,清淡如水,却也暗藏波澜。


谢谢你的启示


不敢相信这只是一本自传,还以为是小说....


最悲伤的故事,也许就是生活


一切,皆是缘,相由心生,心随缘动...


人生总是充满未知的岔道,却又在最后回到原点,留下的只是记忆,快乐也好,悲伤也罢......


那封信,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


天哪,竟然真有这样的事,太富于戏剧性了。


感觉有点像阿莫多瓦的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叹.


湖南米线,照片上的样子很像湘大的一个学姐。
听故事的轮廓,故事中大名顶顶的人物,又是一出传奇。
只不过这出传奇的主题讲述的不是惊天动地的爱情而是关于宿命的悲剧。
悲剧与宿命是人生的母命题。所有的人生都有着相同的结局。
我想真正具备震撼力的应该是微小的细节和曾经的轨迹。


命运


缺憾被放大至如此 便也有了这么深的叹息 与 感慨


海明威其子的宿命没有人可以改变,即使名冠天下的大作家海明威对其子的信念和偏好也是束手无策!
借助名人之子写尽生活对作家也是一种文笔知名的提升,不过,好的故事总是有着梳理过程,所以,作者的自传才这样醒目。


恨这种玩笑!


黑旗白旗


命运。。诶。


可以拍一部电影


这就是宿命啊


这个世界没有上帝,所以一点都不意外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意外啊


SO SAD
每次听..每次都觉得悲伤


生命便是如此~~
生活便是如此~~


我们看惯了电影中的离奇情节,却忘记了生活远远超出了电影,它更辛酸,更残酷,更无奈。
还有,重点是,湖南米线写的非常好。


这个故事很悲伤.


生活很残酷,充满难以预料的场景,上帝是最伟大的编剧和导演。


留下记号!


这是真实的故事???


生命中总会出现很多巧合,而历史和人生就在这无数的巧合中改变


悲伤的故事


都有缘来主宰 不用多想


恨海长天淡如水
身似浮尘若等闲


en,mark~!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这个名字用在这个故事也挺合适的。


我喜欢伤感的书,让我喧嚣的心可以安静一下。


我想看这本书,可惜米线讲得太清楚啦,没留点儿悬念给大家呀!


不知怎么来说,只觉命运呀!命运!生命中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东西!文字写的也很好。


一个好的书评的作用莫过于挑衅人阅读的欲望。


不错的人


想起一个书名,往事并不如烟。


人生如梦,感受其中,万千感慨!


“他以为我会怨恨他,事实上,我从来没有真的怨恨他,我只是没有办法拯救他,如同拯救我自己一样。”


人生就是如此美妙


如果去除掉这个故事表面上的悲伤情调,父子同时爱上一位女子这样的行为还是有点让人不能接受。
可能这样是命运的捉弄吧。


楼上的莫非也想经历这样的美妙人生了?!


一封信,一念之差,一生命运。


人生如梦,人生如梦啊


一个人的人格受儿童时期影响巨大。
如何从一开始就避免悲剧的发生?
这样的文章令人慎重思考养育下一代的问题。


如此的波澜壮阔。。。。


莫名其妙的生,无可奈何的活,不知所以的死.
我们都一样


真的是出太有悲剧感的悲剧啊...


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命运真是捉弄人啊~~~
小小的一步改变了多少人的一生啊。


命运如咒,有时候真是一件让人觉得可怕的事
向要得到幸福究竟是如此困难的一件事


命中注定


可恶的送信人``
他的儿子好可怜 
人的心理真的很恐怖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吗?好悲惨!
可怜的海明威,可怜的瓦莱丽!她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他?!
生活就是这样变化多端,人生就是这样跌宕起伏。
在错误的时刻认识了一个对的人,而在对的时刻又认识了一个错误的人!!


C'est la vie


公主是个坏蛋,要我看这个


看到这么多人感叹命运,真是可笑,这岂不是放弃了自己选择的权利?那个邮递员似乎才是整个悲剧的始作俑者。从这个故事中我所能看到的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如果有人为了一己的私利破坏了游戏规则,必然会给他人带来悲剧性的结果。看来不敬业的人那个国家都有啊。


我的生命中只有一束用不会熄灭的灯火
我的生命中也只有海明威一个会在绝望的时候让我相信希望的男人
没有任何人
会像你一般
对陌生而又渺小的我
如此深爱有加


命运总是不可琢磨


邮递员太坏了……如果那时有电话就好了


为所有的错过遗憾


我一直很想看这本书。我很喜欢海明威。
《海盗》www.hido56.com


犹疑,不彻底,不坚定,妥协,顺从,要面子,面对“机会”的模棱两可缺乏最终的抉择权;而另一方面又克尽职守,委曲求全
嗯~~~有个朋友蛮像的


详尽的写了整本书,即使没有看也了解了很多。对这样的女子不能说不赞同却也不能说太赞同,但至少她就是社会大部分人的写照。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因为一切皆有得有失。喜欢这篇文!


个人也觉得她放任他自杀转而买醉有一丝不妥,正如她后来看到那封信时所说的,无论她能否收到那封信,都是无法阻止海明威的自杀的。小人物或许可以接受老去的宿命,但是他不能,当公牛行将老去,再也无力在竞技场上写下华美篇章的时候,也许一颗子弹是最好的选择。他为写作而生,也为写作而死。


海明威会喜欢同样热烈奔放的女人?在他厌倦了生龙活虎的时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