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城市季风(修订本)

杨东平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杨东平  

页数:

45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初版《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的结尾,我曾写道:在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中,“京派和海派,依然是一个富有价值和魅力的义化主题吗?”今天看来,这的确已成挽歌。上海不是那个上海,北京也不是那个北京。这同样不再重要。生活仍在沸腾,新的一代正在新的城市创造属于他们的文化,在《站台》,在798厂,在超级女生,发出他们粗粝的肯春冥想和尖锐的“海豚音”。

作者简介

  杨东平  著名学者,1949年出生于上海。1972年考取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现任该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先生的名字在读书界为人所知,应该说始于他1994年出版的《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一书,而更多的人知道他,则是因为他后来参与策划了中央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

书籍目录

引言 现代中国的双城记第一章 城市之风:中国的南与北一 从东西到南北二 中国的古城和古都三 明星城市:“旧长袍的新花边”四 南北冲突的现代涵义五 从上海到北京六 城市的秘密:关于城市的文化理论第二章 京派和海派:风格的形成一 海上画派:海派文化的滥觞二 梨园风景:海派京剧三 文学革命与海上文坛四 京样、京味、京派五 京海之争:1930年代的文坛公案第三章 京派和海派:双峰对峙一 大上海崛起:雄极一时的海派文化二 北平:京派文化的乐土三 上海人:都市新人类四 文人笔下的北平:京味和老北京人第四章 新北京:光荣和梦想一 “旧城唯上”:1950年代的毁城之争二 气象非凡的全能型城市三 京味的消解四 昔日王府名宅五 古都风貌:仍在继续的争论六 胡同和大院:两种文化第五章 革命文化:新的中心一 革命文化和语言文字二 革命文化和文化革命三 风暴的中心:北京在“文革”中四 连结北京的红线:“上海五 市民文化:抗拒和变迁第六章 海派的嬗变一 “大上海沉没”二 适应与变形三 “上海病”四 阁楼里的“中产阶级”第七章 上海文化:新海派一 “又多又快,不好不坏”二 “上影风格”三 海上文坛:呼唤力作四 上海美术:没有特点的特点五 上海人的新闻兴趣第八章 新北京和第三代人一 代的诞生:青年文化的兴起二 红卫兵的早期环境:学校和大院三 复制和反叛:关于红卫兵文化四 从知青到青知:1970年代的“地下文化”五 崛起和失落:青年知识分子文化第九章 上海人和北京人一 南人和北人二 两地人互看三 公共汽车小社会.四 上海人的价值系统精明实惠合理主义规矩和礼数世俗化西化五干大事的北京人政治化侃大山和幽默豪放汉子和小生六变化中的女性上海女郎北京姑娘婚姻和家庭女性的强化理想的女性第十章 三足鼎立:1990年代新格局一 广东文化:世纪末的新北伐二 新京味文化:从小说到生活青年文化的交接京味小说王朔小说侃和调侃王朔现象文化衫三海派文化的复兴第十一章 十字路口的城市一 城市的尖叫高度竞争“城市美化运动”二 打造“中国的曼哈顿”三 保卫文化的北京古都保卫战与推土机竞赛四 毁城之思建筑领域的“革命文化”“拆迁经济学”谁的城市,怎样规划?第十二章 上海新天地一 新天地、旧天地二 寻找上海三 “模范生”神话四 失落的文化高地五 大政府,小社会第一版后记修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京派和海派:风格的形成    京海之别,首先是作为文学艺术的不同流派,这正是“京派”或“海派  ”的狭义和原义。  从19世纪下半叶起,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社会变迁中,作为政治中心的  北京和首屈一指的新兴经济中心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两个文化中心,双峰  并立,南北对峙。更确切地说,是传统的文化中心北京的正统地位,受到一  种新兴的城市文化的挑战。北京文化不仅早已有之,而且超越了地域的概念  ,是大一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国粹。京剧被尊为国剧即是一例。新兴上海  文化,不仅打破了这种大一统,并且输入了一种异质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  参照。传播造成变异,变异产生对比(有的是对立),对比和对立进一步突出  强化了各自文化的品性,促进了变异和发展。诚如专家所言,北京的皮簧戏  是被外省人冠以“京调”、“京二簧”,以至“京朝派”或“京派”的;京  戏之名,首先是从上海叫起的。而“外江派”和“海派”,则是京都人对有  别于己的文化变种的蔑称。  一般认为,京海之别肇始于传统绘画;海派名声之大振,则由于民国时  期盛极一时的海派剧。1930年代初,发生于文坛的京海之争,却远远超越了  文学流派的论争,正可视为对两地文化半个世纪发展的理论探讨和总结,从  而成为一场真正的文化讨论。绘画、京剧和文化,不过为认识这两种文化提  供了鲜明的个案。正是在这次讨论中,京海之争甚至也超越了狭义的文化层  面,而涉及城市社会,城市属性,城市人格,城市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生态  、文化机制和文化价值。  正如当时的大多数论争一样,这也是一场没有深入展开的讨论,以至于  半个世纪后,人们依然情绪激动地重提旧话,围绕“京派”、“海派”的话  语众说纷纭,在新的文化变迁和文化境遇中,作出新的解说和阐释,乃至新  的发现和重建。    一 海上画派:海派文化的滥觞  今天,要弄清“海派”一词之出典,当是一门学问。如陈旭麓教授言: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而言。海派一词最初出于何人何种文书,待考。”一般  认为,清末民初被称为“海上画派”的阵容强大的上海画家群,或是“海派  文化”的缘起。  P50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初版《城市季风》的结尾,我曾写道:在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中,京派和海派,依然是一个富有价值和魅力的文化主题吗?今天看来,这的确已成挽歌。上海不是那个上海,北京也不是那个北京。这同样不再重要。生活仍在沸腾,新的一代正在新的城市创造属于他们的文化,在《站台》在798厂,在超级女生,发出他们粗粝的青春冥想和尖锐的海豚音。


编辑推荐

  1994年初版的《城市季风》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对城市的认知,它突破了“国家”的笼统观念,开启了地域文化和城际文化个性及特质比较的话语空间。今年出版了《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内容更加精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城市季风(修订本) PDF格式下载



杨先生的书,值得拜读


很好。买的第二本。


喜欢看书的朋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