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迈克·弗雷恩戏剧集

[英]迈克•弗雷恩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英]迈克•弗雷恩  

页数:

355  

字数:

211000  

译者:

胡开奇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国家话剧院《哥本哈根》在北大纪念堂举行了它的百场演出;明年,《民主》一剧又将出现于北京的舞台,《哥本哈根》与《民主》曾先后发表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艺术》,其中《哥本哈根》还曾由中国剧协的《剧本》月刊重发,今天由这两部剧作结集的《迈克·弗雷恩戏剧集》出版了。  人们通常很少意识到自身的特性,就是人存在着一个盲点:无法了解自身。我们自信满满向外部世界公告的这个“我”实际上是一个想像——一个七拼八凑的容器承载着分裂和困惑着我们的变幻不定的无意识的组成。弗雷恩的《民主》一剧就是围绕着这个复杂的命题展开的。“我们每一个人自身都潜存着所有不同的可能性,”弗雷恩说,“把这些可能性凝聚起来,将每个人内在的所有可能的自我聚合成某种可实施的行动同外部世界的民主政治一样的艰难。”如果说《哥本哈根》强调了历史事件中人物动机是何等的难以确定,《民主》则揭示了人类的社会行为特别是人的个体内在的复杂性。就像剧中的纪尧姆,他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实施着他东德间谍的使命,另一方面则忠心耿耿为勃兰特和社会民主党的事业奋斗。而特别不同凡响的是,这些截然不同的可能性并未使他内心失衡。事实上,纵观中外历史乃至现实生活,纪尧姆式的这类人物并不少见,关键是今天人们如何来面对他们。因而“民主”在弗雷思的笔下是对人的外在世界——政治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人的内在世界——性格心理的复杂性的一种隐喻。《民主》一剧中现代德国政治场景及政治人物的舞台呈现都生动地体现了这一哲理:人与社会的复杂性——巴别通天塔既在人们的身外又在人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

迈克·弗雷恩(Michael Frayn),生于1933年。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著作甚丰,小说有《锡匠》、《俄文翻译》、《直到早晨过去》、《隐秘至极的私生活》、《登日》、《勇往直前》、《间谍》;剧作有《我俩》、《字母顺序》、《云》、《驴的岁月》、《立与破》、《幕后的喧闹》、《施主》、《哥本哈根》、《民主》;以及哲学著作《人类之手:宇宙造物中我们的角色》。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哥本哈根 后记 后记补遗 科学与历史背景简图 附文  《哥本哈根》剧中人物传记  量子力学与哥本哈根阐释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哥本哈根》民主 后记 附文  我和我的影子  弗雷恩谈《民主》附录 弗雷恩访谈录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作家和史学家同样面对的巨大挑战就是要进入人们的脑中,要站在他们曾经站立的地方并看到他们曾经看到的世界,要对他们的动机和意向做出合理的估量——而这恰恰是已有记载和将有记载的历史所不能企及的。即使当所有外在的实据已被掌握,进入角色们头脑之中的唯一途径仍然是想像。这确实属于戏剧的本质。——迈克·弗雷恩国家话剧院《哥本哈根》在北大纪念堂举行了它的百场演出;明年,《民主》一剧又将出现于北京的舞台,《哥本哈根》与《民主》曾先后发表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艺术》,其中《哥本哈根》还曾由中国剧协的《剧本》月刊重发。从《哥本哈根》的不确定性和科学家的困境到《民主》的政治社会与人的复杂性,弗雷恩提出的哲理例题总是那么沉重,那么苍凉,可我们从他作品的深处读到了人类的良知、人类的追求和人类的希望;这是最令人快乐的。更不必说他的戏剧作品所体现的质朴的形式、新颖的结构和富于诗意的语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迈克·弗雷恩戏剧集 PDF格式下载



两次看过话剧哥本哈根,一次在北大百周年讲堂,一次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半年来,由于工作的原因多次奔波路上,长长5个半小时的火车旅途无法打发,经常拿一本书,恰恰读完。最近一次拿的便是这本《迈克·弗雷恩戏剧集》,其中包括了两本剧作,哥本哈根和民主。读剧与看剧会不同,如果只看剧本,文字的冲击力不会那么强烈,就像是诗,只有读出来才文字的节奏和强弱。可看过剧后,那些语言便会从文字里跳出来,在心中回响。
海德堡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做核反应堆研究,他没能造出原子弹,手中没有沾任何一个人的血,可战后那些造出原子弹,手中沾满鲜血的人却拒绝握他的手。而海德堡该不该为他的祖国服务,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该不该为他的祖国服务,即使他的祖国处于不义,即便是国家社会主义德国。而不义不过是一个词而已,当家庭,同胞,民族,国家与一个不义的政府连接在一起,个人该如何选择。
该如何回答海德堡的问题,“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应不应该造原子弹?“即使伟大如玻尔,他的选择也是去美国造原子弹。即使美国本土并未遭到轰炸,美国政府也在造原子弹。其他人其他国家又该如何选择。
即使我们知道,如果核战争爆发,这个世界将是静寂,终极的静寂。


不仅仅收录的哥本哈根一个剧本,还有《民主》以及《哥本哈根》的一些资料,内容充实!比我买的时候已经便宜了不少了,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抢啊!


读了《麦克•弗雷恩戏剧集》中收录的两个剧本和相关材料,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作者撰写的剧本后记倒比剧作本身有趣得多。在后记中,我每每能读到些剧本中没有的精彩内容和想法。这一点在第一个剧本《哥本哈根》上体现地尤为明显。不知这是不是可以说明作者虽然在为剧本选择题材时做得很出色,但是在剪裁和取舍剧本的具体内容上还存在着一定不足。《哥本哈根》和《民主》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回顾或曰重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目的并不在于讨论具体的历史细节,而是借此反映人类本质的复杂性这一抽象主题,因此这两个剧本的题目也就同时具有写实和隐喻两重意义。通过剧本《哥本哈根》,作者试图揭示这个世界的三重“不确定性”——物理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历史事实的不确定行、人类行为动机的不确定性。就选材来说,这绝对是天才手笔,堪称我读过的剧本中的最佳初始构思。但是在具体落实这一构思的时候,作者却似有偏离,因为他在人物塑造上的倾向性过于明显:作者对海森堡较为鲜明的积极理解或者说同情态度已跟作为本剧基础的“不确定”原则背道而驰。我觉得,剧中人物就“哥本哈根谈话”进行的争论不够激烈,远不能表达他们对同一事件的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很多美国物理学家对此剧中海森堡形象的批评本来也可以成为剧中的内容,因为就历史上的海森堡的道德责任延续了大半个世纪的讨论也佐证了“不确定”原则的普遍存在。可以让剧中角色讨论的话题太多了:比如主观故意和犯罪事实在战争责任认定时哪个更为重要,等等。按照作者的构思,舞台上本可以出现多个版本的对“哥本哈根谈话”的阐释——人物反复上场,不断以不同形式上演同一场面,说出不同的内心独白,表示不同的动机,但这些内容在剧本中只实现了很少一部分,因此,作者最终也就没能完全地为观众展现一种“小径分叉的花园”式的世界观。我认为这应该算是本剧最大的遗憾。本剧后记中,有一条信息让我大感兴趣,海森堡等为纳粹进行过核物理学研究的科学家战后曾被暂时囚禁于英国的“农庄馆”,他们在此地的全部谈话内容都被监听、录音和出版。麦克•弗雷恩写道:“农庄馆的故事本身就是另外一部完整的戏剧。为英国出版的纪录文本作序的英国原子物理学家查尔斯•弗兰克(CharlesFrank)爵士,在他令人叹服的公正清晰的序言中,为此书未能及时问世以供迪伦马特(FriedrichDürrenmatt)所用而遗憾。”(第105页)(麦克•弗雷恩笔下的海森堡其实已经多多少少有点迪伦马特塑造的罗穆路斯大帝的影子。)不知迪伦马特会怎么处理海森堡等人的这段经历?对此,我的看法不太乐观。尽管写过《物理学家》,但迪伦马特毕竟只在其中谈到了科学家的抽象的道德责任,而并没让他的人物处在海森堡这样的两难境地——对于迪伦马特的主角们来说,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的角色也就不会像海森堡等人一样既害怕承担战争罪名(因为跟纳粹合作),又害怕承担背叛同胞的罪名(因为在合作中不肯尽全力)。而且以迪伦马特一贯的悲观主义立场来看,他笔下的这个故事也十有八九会有极其凄惨的结尾。比起《物理学家》,我倒是一向更喜欢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布莱希特也正是因为原子弹的问世而修改了全剧的结尾,使它更具现实意义。


最好是不要买,网上基本都有电子书,而且翻译的叫一个烂,算了,不说了,本身这些戏也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这本书不知道是本身出版就这样还是怎么回事,看封面感觉像盗版,里面印刷挺好的,正版的印刷。忽略封面不提,内容很好


剧本好~比王晓鹰的戏第二幕多内容喜欢哥本哈根的应该看本子~


剧本就像杜拉斯的小说一样。很喜欢。没用多少时间就看完了。


起码在中国不适合


居然能与如此伟大的作品同时代存在,我荣幸之至。... 阅读更多


看完后的第2天,小杜又看了一场。看完他告诉我,越想越觉得有意思。这晚的观众够戗,武大居然有大学生说,我学的唯物主义,你这都是唯心主义。倒!他告诉我,人的知识分3部分:1.人对所谓客观世界的所谓客观看法2. 阅读更多


特价很给力


《哥本哈根》实在好


非常好 折扣也给力


这个便宜


喜欢,便宜是王道。


哥本哈根+民主


哥本哈根在内的册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