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遥远的乡愁

重返61号公路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重返61号公路  

页数:

320  

Tag标签:

无  

前言

  永远的未央歌  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沉默了/台湾有什么好/夏天那么热/台风那么多/地震来的时候/躲也没处躲/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犹豫了/台湾有什么好/玉兰花的清香/蓬莱米的饭香/牛奶芭乐的果香/我要如何对你说/人们心里的温度/眼里的亮度/再大的风雨都不停下的脚步/我要如何对你说  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激动了/台湾有什么好/人们的执着可以硬得像石头/梦想燃烧的像一团火/我又如何对你说/这都是台湾的宝/这个岛/是生养我的岛/有时是我的苦恼/却也是我的骄傲/这个岛/是生养我的岛/我在这里青春年少/也在这里白头到老/我要如何对你说/她的好/她的好  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沉默了/台湾有什么好/空气那么潮/雨下那么多/大水来的时候/逃都没处逃/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犹豫了/台湾有什么好/百合花的芳香/地瓜叶的菜香/春天冻顶的茶香/我要如何对你说/人们心里的善良/眼里的光芒/再高的浪潮都不害怕的胆量/我要如何对你说  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激动了/台湾有什么好/那些一代传过一代的梦想/愈煎熬愈不放弃的力量/我又如何对你说/这才是台湾的宝/这个岛/是生养我的岛/有时是我的苦恼/却也是我的骄傲/这个岛/是生养我的岛/我在这里青春年少/也在这里白头到老/我要如何对你说/她的好/她的好  ——《我要如何对你说》词曲/苏来  (2006年《天下》杂志25周年“珍惜”演唱会)  把《我要如何对你说》的歌词摘录于此,至少表明了我的某种态度。  2006年10月,阳光满窗的下午。坐在台湾音乐人苏来的北京家中,聊到两个人让我掉泪:一是《月琴》、《散场电影》的词作者赖西安(即作家李潼),二是薛岳。二十年前赖西安来北京领儿童文学奖(由邓小平颁奖),临行前向苏来借行头。苏来把自己最好的大衣给他,还有一个刚从香港买来的当时价值六七千港币的皮包。从北京回到台北,赖西安喜悦汇报这套行头让他在北京很拉风,苏来当时就想把那个包送给他,却被赖西安坚拒。苏来仍是把皮包给他寄去,就这样,赖西安用了二十年。赖西安去世的纪念演出,苏来见到那个包摆在舞台显眼的位置,已经用得很破很旧——听到这里,我就流泪了。提到薛岳,苏来讲述他们相识相知的过程,讲述他给薛岳写过的5000字的文案。薛岳临终前打来电话,恳求苏来不要去看他,因为,“我不想让你看到我现在的样子”。让我泪湿眼眶的是,苏来沉默过后,轻声说了一句:“薛老岳,我到现在还在想他。”  我背诵苏来写给薛岳的诗:“你错过了我们的中年、晚年,生命的长河,不经意的转弯,以及静静流过的平野。”这让苏来非常惊讶。我对他说,父亲去世的时候,去掉了其中的“们”字,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把这段诗用作MSN空间的签名。  决定远离音乐的苏来仍在2006年写了一首新歌,就是扉页上的《我要如何对你说》。6月,《天下》杂志25周年纪念演唱会,面对台湾逐漸消沉的生命力,主办方请苏来写一首歌为台湾加油,“我又把吉他找出来,弹到手上重新长满硬茧,这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如果我没有到北京来,我写不出这样的歌词。”  苏来在演出开场白中说:“我六年没有写歌了。这六年来,对我个人来说改变很多,这片土地的改变更多。我由开始的会生气,会闷气,到现在的不吭气,我住在台湾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以为我没有歌声了。直到我提起笔来,才发现,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竟有那么深,那么深……”  “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沉默了,台湾有什么好?”歌词的第一句就是问号,由此展开长达六分钟的叙述。与苏来以往的作品不太一样,这首歌更接近摇滚曲风,乐手都是薛岳从前的乐手,结尾处,苏来加了一段七十年前的台语创作歌谣《农村曲》:“透早着出门天色渐渐光,渐渐光哎……”那些过往岁月的片段在歌声中浮隐浮现。我感受到了那份异样的心情,可是,我要如何对你说?  挥之不去的两个字:台湾。  我不是在谈别的,我在诉说一份很重要的情感,它越来越清晰,却也越来越不知所措。  因为写这本书,得以接触杨弦、胡德夫、苏来、李建复、陈升、陶晓清、赖声川,是我十年的采访经历中最深刻的记忆,因为工作的关系,曾经采访谭健常、小轩、费玉清、李宗盛、周华健、许环良,得到许多先前不了解的资讯。因为民歌,结识来自台湾的张钊维先生,我们成为生活中很好的朋友,那种精神层面的交流与互动,很温暖,也很难忘。  2006年9月,我在北京见到了杨弦。在我的采访名单里,本没有杨弦的名字,因为太无可能。没想到,同时见到杨弦与赖声川,还有久慕其名的丁乃竺。  与杨弦握手的时候,不觉陌生,他之前竟然看过我写他的文字。他的头发与年轻时一样有些乱,思考的时候习惯用手往后撸几下。从民歌聊起,更多的却是心灵方面的指引,杨弦与我想象中一样,不喧哗,眼神宁静。  我与杨弦换了三个地方聊天,最后一个地方是陪赖声川接受某杂志采访。就是这样巧合,那位记者的电脑中响起了《回旋曲》,杨弦第一反应是摸自己的手机,然后才想到不是手机铃声。我去打听那位记者的电脑中为什么会有《回旋曲》,原来却是杨弦的仰慕者,也是我的旧识,欣喜之。  开车送杨弦去别处,忍不住对他说:您现在坐的这个位置,胡德夫也曾经坐在这里。  2006年7月,胡德夫在北京举办小型演唱会。胡老师的第一句歌声刚起,我就泪流满面,止也止不住。还记得聊至天亮,北京的后海雾气笼罩。我开车送胡老师回宾馆收拾行李,告别的时候,感受着胡老师脸颊的温度,我们沉默地拥抱着。他站在酒店门口,像个孩子般灿烂的笑容,我也笑着,心里却感觉有些痛。  那份记忆,化作一篇《胡德夫:这是最最遥远的路程,我来到最接近你的地方》,后被野火乐集网站转载链接。  不能采访更多的人,无法掌握更多的资料,为这本书留下许多的遗憾。感谢钊维之前做的工作,让我可以有很清晰的脉络来完成,同时掌握了许多难以查询的背景资料。不得不提一句,“中国现代民歌、淡江——《夏潮》、校园歌曲”这三条主线的归纳,自张钊维始。1992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读硕士的张钊维历时四年写就《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发展史》,原本是一篇硕士论文,出版成书,1994年即人选台湾“时报年度好书榜”。此书2003年由滚石文化再版,更名为“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想要研究1970年代台湾文化、音乐的历史,这是一本必须参考的书目。我曾经问过钊维,为什么从他这里才开始为民歌归纳分类。沉默片刻,他说:“因为之前没有人去做。”  移居北京的钊维曾经在一封邮件中说:“一直感激你对于像我这样台客的关心,寄这篇文章给你跟一些朋友,是希望你们能够领会,像我这样之所以要离乡背井的部分原因。”那篇文章,就是张典婉为台湾《远见》杂志撰写的《我们等待文化的春天与燕子》。  钊维那种“透过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思考台湾当前的政治问题,乃至于资本主义文明所带来的千疮百孔”(《异形分子》陈光兴),我非常尊敬与佩服,之余难免感叹自身难以到达。1992年,钊维意图“透过音乐的现象,去认识早我一代的那一段1970年代的历史”,我要做的,仿佛与此类似,但相较钊维的严谨与见地,自认远远不够。  十多年前的我,远远地受着台湾文化的影响走上写字这条路。不见得比情字这条路更容易走,每篇文字完成,或每段感情结束,始终耿耿的是自己的不够好。  这本书写了三年,搁置一年。在第一稿完成时,是2004年10月,台湾音乐人梁弘志病逝。我的痛惜多了一层无法亲历采访的遗憾,必然有一些历史,随着梁弘志的远走而销声匿迹。  还有在2005年6月辞世的父亲,在我工作一整夜因而未能按计划去医院陪伴的第二天下午,握着他的手,眼见他痛苦地弥留,我终于崩溃至失声痛哭。亲人的眼泪不能沾在去者的衣襟,父亲走得却很踏实,他的最后一句话是:都是好孩子。这是我半生永远的痛,为我未能换取他的痛。父亲从小对我的放任与爱,以及15岁那年教我的不后悔,使我面临选择时学会思考,使我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可以喜欢自己的人。希望他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依然爱我,为此,我很努力地生活着。  功力有限,此书在写作技巧上乏善可陈。欢喜莫名地答应写这本书的时候,颇有些不知深浅。如今完成,其中经历的种种煎熬不必提起,却无法如先前希望的那样长吁一口气,是的,我就是受不了自己的不够好。  写作,是一个享受、忍受寂寞的过程,我还需要分出更多的时间给寂寞,才配享受它。  唱仁爱和平的美丽岛,此处的美丽岛,不是罗大佑的美丽岛,而是李双泽、胡德夫、杨祖君的美丽岛,是民歌运动至如今仍未实现的美丽岛。  唯希望有人能因此爱上过去的某段音乐,或喜欢上某个人,或知道一段不曾经历的历史,哪怕仅仅说一句“原来如此”也好。  只要有校园,只要有音乐,只要有热爱音乐的人,民歌就永远不会真正停止,因此我称之为“未央歌”,同时借用滚石出版的金韵奖纪念唱片中附赠书册的名字——“永远的未央歌”。  有一位朋友说:音乐对时间有奢求。看一本书,或一段电影,都可以跳过某段而没有损失,而音乐,必须完整地听下来,否则不算听过,亦不知道好不好。  音乐对时间的奢求,如人对生命的奢求,无法跳过某一段,只有全部经过才知道到底好不好。  感谢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及陶晓清女士的支持,感谢野火乐集的熊儒贤女士,感谢杨弦先生、李建复先生与苏来大哥的鼓励与肯定。  感谢《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一书的作者张钊维先生。  感谢新星出版社伸出援手,感谢一峰,还有于少、艾莉、咣咣、闹闹、晴朗、科尔沁夫以及未提到名字的朋友,谢谢你们陪我走过这一段。  感谢你能在茫茫书海中发现这本书,并慷慨地愿意把它带回家。  感谢音乐。感谢民歌。  公路  2007年6月完稿于北京

内容概要

《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回顾了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记录台湾三代音乐人的音乐理想与往事变迁。这是一代人对台湾音乐的礼赞,也是对过往青春岁月的纪念。握着公路厚厚的稿,我就舍不得放下——那不只是一些精心的资料搜集,亦轻亦重的文化历史,一个女孩的思想印记,也是我的一部分。
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我直至十七岁时才开始接触台湾流行音乐,那时已经是1980年代尾1990年代头,即是说我已经错过了最美好最有人文气息的时代。从小耳濡目染的听着港式流行曲,我会唱所有的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就是没有太大的感觉;直到一次听到香港电台DJ陈海琪播了潘越云,那一刻的惊为天人,我永远记得,第二天就用了我所有的积蓄去买市面上有售的潘越云卡带,其中一盘是《回声》;齐豫的声音把我儿时的记忆都唤醒了,追溯源头,小时候第一张听的专辑就是《橄榄树》,把这些记忆重组,原来一路走来我已经错过了那么多。
我错过了一个用真挚感情、优美文字和完整音乐概念建构而成的美好世界,于是我用跟着的所有青春岁月追回失去了的感动,希望把自己思想成长的真空期用那些唱片再度填满,贪婪地将这些散落在旧唱片铺里的拼图碎片凑在一起……
可是,在香港要做这件事实在很难,也很孤独。当所有人去追捧草蜢、林忆莲时,我就一头栽进滚石黄金时期的歌手里去,而所有人都在模仿Beyond的时候,我则拿起木吉他尝试写自己的城市民谣……对一个香港年轻人来说,那是挺孤独的。
我没错是孤独,但并不寂寞。
借用南京媒体朋友吴继宏常说的一句话:“音乐那么美好,怎能不爱呢?”我爱着的就是那个华人音乐里最多姿多彩,也最纯净的年代,又怎会寂寞呢?
可是,遗憾还是有的。弥补的方式,就是自己来把希望实现。
2003年我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LYFE,从制作第一张唱片开始,就将我从那些唱片里学到的知识套用在自己的专辑里,从企划、写歌、制作、文案到包装都依循那个时代的模式,企图在自己的一片小小天空里重现丁点那个时代的气息。
我清楚知道,历史不可以重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命运,音乐就是那些命运的配乐,唱片、歌手、音乐事业也是靠很多因素成就的,呈现的形式会改变,听众的口味也会改变,但我很相信,有些东西是放诸任何时空皆准的,就是人们内心最深处对简单满足感的追求,只要我们相信,世界还是美丽的。
想不到,北京竟然有个女孩情况跟我差不多,在遥远的地方努力把她相信的美丽实现出来,尽管我们都离那个地方很远很远。
感谢公路,这洋洋十数万字呈现出的美好世界,让我觉得不再那么孤独。

作者简介

重返61号公路,亦名公路。自由职业者,名字来自鲍勃?迪伦的一首歌名。
早期受台湾文学、音乐的影响开始写作,1997年担任《音乐生活报》人物版编辑记者、专栏作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四样东西:书、音乐、烟以及爱情。人生不是公路,无法重返,惟以谦卑的姿势写字,使一切看起来好像有那么一点意义。

书籍目录

自序 永远的未央歌
前言 反省的年代
推荐序(一) 杨弦
唤起民歌时代的心中梦想
第一章 往事
第二章 盛开
第三章 绽放
第四章 蜕变
第五章 乡愁
尾声 历史没有真相
附录
跋 林一峰
给孤独的孩子们

章节摘录

  1970年代是台湾社会最动荡的年代,也是台湾文艺思潮发展与反省的年代。  台湾的经济刚刚开始起飞,虽然在经济上拥有傲人的成绩,但在政治地位上却面临迷失自我、饱受打击的困局。从1971年退出联合国到1978年的台美断交,以及陆续与¨本等30多个国家断交,台湾社会呈现出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其中包括将介石逝世。  台湾民间社会的反对力量逐渐浮现,开始对权力集团进行挑战。在动荡不安中,持有外国护照的人大多选择离乡背井,而更多的人留下来,走上另外一条路,那就是自发唤醒民族意识的道路。大学生组织服务团,上山、下海、下工厂,知识分子掀起反对崇洋媚外、争取自强的民族主义风暴。1972年以陈鼓应、王晓波为代表的台大师生公开举行“民族主义座谈会”及台大学生郭誉孚血书“和平、统一、救中国”在校门口刎颈,使台湾民族主义运动空前激烈。  1971年因钓鱼台归属问题所引发的“保钓运动”,可以视为台湾青年学生、知识分子首度对台湾政治处境展开的集体式发言。在海外学子及岛内知识分子的热情参与下,“保钓运动”对外成为一种民族主义式的集体宣泄,对内则引发台湾横跨1970年代的思潮大论战。  文艺思潮总是紧紧跟随在社会思潮之后。  如果说1960年代的台湾社会处于狂热的西化之中,那么1970年代的台湾社会则属于民族意识与乡土意识的觉醒期。强烈的失落感体现在文化上,促使人们努力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文学方面发生了“现代诗论战”(1972)、“唐文标事什”(1973)与“乡土文学论战”(1977),使诸多原本对现代派怀着一片虔诚的文学青年反戈成为乡土文学阵营中的骨干。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矿工画家洪瑞麟描绘矿工的画,学西洋绘画的席慕德绘制的风情民俗画,许常惠教授的民族音乐,林怀民的“云门舞集”,郭小庄的京剧改革等等均为台湾文化的各个领域打开新生命的通道。1976年媒体大幅报道素入画家洪通与民间雕刻家朱铭,1978年“云门舞集”邀请陈达从恒舂到台北,为新舞剧《薪传》演唱《思想起》的老台湾民谣活动,都使得台湾的本土文化逐步被重视并挖掘出来。  关于“乡土文学论战”的诠释,杨照的观点是:乡土派真正的对手其实是庞大的官方意识形态,而不是现代主义。“乡土文学论战”面临政治上的打压、查禁,终于消沉而告结束。  本土的画家洪通被美新处、艺术杂志、副刊等炒热之后,有人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洪通说——“到美国开画展”——本土化运动并未如先驱们想像的那样,这场论战没有赢家,现代派是没落了,而乡土派也如彭瑞金的感慨:“说来是有点矛盾的,拼命护守的阵地,敌人撤退了,自己也撤走了。”  这场思潮大辩论,最大的收获是唤醒丁知识分子与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在流行音乐方面,就是著名的台湾现代民歌运动。虽然一些民歌手曾经表示,自己从事中文歌曲的演唱创作与保钓之后的民族主义浪潮并无直接关联,但在大环境之下,民歌的发展却无法脱离台湾的历史环境独自存在。  另一方面,1959年以前,台湾人口因政治、经济的原因增加过速,1959年以后开始减缓,之前出生的婴儿潮正好在1971年开始进入国中、高中、大学。1970年代的台湾,学生读书的目的只有“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而大学联招的录取率在那个时期只有百分之三十几,也就是说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没有选择地选择了一种近乎无可奈何的生活。新闻媒体或文艺作品中充斥着强烈反共却又思乡情愁的情绪,“年轻人除了一再复制老一代外省人落荒而逃的莫名恐惧,很难在生命的欲望及活力中找到什么出路”(杨祖珺语)。电视每晚10点以后停播,年轻人在电视中能看到的除了当权者一再严厉指责的“靡靡之音”,就是琼瑶式你死我活的爱情悲剧,或者身着亮片晚礼服被规定不准摇摆身体和臀部的歌星演唱。幸运一点的年轻人还可能读到《文星》杂志、乡上文学、1930年代的影印小说,但大多数年轻人的精神生活都贫乏而窒息。还有一些幸运的年轻人可以购买到由美军电台工作人员盗拷出来的美国排行榜塑胶唱片,而大多数家庭不允许孩子在念书之余听音乐、渎小说,因而家中能够拥有一台电唱机的年轻人只占少数。大多数的学生只能偷偷从电台收听当时余光、陶晓清主持的美国最新流行歌曲排行榜节目,那些歌曲中充满的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以及思想解放,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中是不可能接触到的。  现代民歌运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这些学生的生活,同时在经济上由于出口工业的成功,台湾人消费能力增强,三五百元一把的吉他,多数学生都可以负担,“唱自己的歌”的口号逐渐开始流行。  民歌咖啡厅即民歌餐厅兴起,在驻台美军逐年撤减、热门乐团逐渐失去主要表演场所之际,这种新形态演唱方式与场所的结合,成为现代民歌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最早的野人、哥伦比亚、洛诗地到木门、稻草人、幸运草、艾迪亚等,为一群专职或兼职的民歌手提供一展身手的空间。以1973年开业的艾迪亚为例,其发展已超出以餐饮服务为主的格局,而形成如导演赖声川听说的“大家都知道要去艾迪亚就是要听音乐,要听音乐就是要到艾迪亚,常有许多从外国来的职业乐手到艾迪亚来玩音乐”。通过这些民歌餐厅,自弹自唱的民歌手得以聚集起来,而创作歌曲的想法与行动,也在这些场合逐渐浮现。  1973年的哥伦比亚大使馆咖啡厅,胡德夫在这里驻唱,“洪小乔在整理歌谱,张艾嘉逃学坐在那边,胡茵梦在想有没有机会上台”(吴音宁《有音荡的地方》),李双泽边喝酒边等待着胡德夫工作完成,一起去洛诗地铁板烧玩他们最想玩的音乐。或许1974年的某一天,赖声川在艾迪亚舞台上唱歌的时候,当时仍在台大哲学系读书的丁乃竺正在台下端盘子,杨弦背着吉他在来的路卜,而吴楚楚坐在一旁给吉他调弦,为即将上场做准备——就是这样的一个年代,同样有酒有音乐有朋友,却不是同一种酒、同一种音乐、同一种朋友。  民歌餐厅是许多歌手的原点。大多数流行音乐的歌手都有在民歌餐厅驻唱的经历,在民歌餐厅演唱时被唱片公司发掘的也不在少数。现在,民歌餐厅已经式微,木船的最后一家民歌餐厅也已宣告结束。  如蒋经国在1980年代“解严”前说过的那句话:时代在变。

媒体关注与评论

  《民歌,啊!民歌!》  苏来  选择在北京居住,母亲几次长叹,儿子离家真远啊!  熟或不熟的非北京人则问:北京不是沙尘暴很多吗?  我在努力解释的同时,明白了自己选择住北京有非理性的倾向。  唉!那就像爱上了一个人,你就得爱全部一样。  或者你不爱全部,但只有你可以挑剔错处,一旦别人出声挑了错,你就会跳起来护上几句。  对台湾的心情也是一样。八千里路不止云和月,每次在北京和台北之间来回,在飞机上看着飞越的海洋山川和大地,我不能不想起唐人的诗句: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因为离家远,回头望的时候,才明白那千丝万缕的牵挂。  就像年少时的当风狂歌,青春的笑语和泪水若不是被歌留了下来,猛回头,便什么也记不住,什么也唤不回。  一瞬卅十,民歌从台湾出发,竟也走过了好几个世代。有时走在北京的街头,不期然听到蔡琴唱的《你的眼神》,忽然就回到了那段岁月。  展读公路的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虽是民歌中人,却仍有许多事是我从来都不知道的。若非公路,那些歌曲背后的点点滴滴可能就此深藏。我一边读着,一边不断地发出“啊!是这样啊!”“原来如此啊”的叹息。而那些在风中飘荡得快要无影无踪的青春岁月,忽然又鲜明起来。  公路之爱上民歌,想必比爱任何人都要来得既深且狂吧!  爱上了,就勇往直前,把什么都抛在脑后了。  以一个境外又局外的黑龙江女子,竟能成就格局企图这么大的一本书,不能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  看这本书,重温一遍年轻,日渐干涸的心灵重新浇一次水,那些似乎永不磨灭的歌声响起,像是某种生命力顽强的种子,每浇一次水,就开出一些鲜艳的花来。  不管民歌廿、卅,还是四十,只要率真不改,歌声都在。  重聚的时刻,我们一一从沧桑之中活过来,岁月流淌如斯,只有曾经努力过的梦和理想还会在心底闪闪发光。  一生中也许还会去许多地方,生命的场景也许还会不断转换,你我的故事,有着各自的开端和结束,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会唱同样的歌。  我们有同样的温度,我们并不孤独。  2007年5月10日  写于北京


编辑推荐

  久别的歌声,久别的人,带我们重拾那段早已远去的岁月,重温那段我们成长和青春的记忆,我们不要怀旧,我们只要记得。《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回顾了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记录台湾三代音乐人的音乐理想与往事变迁。这是一代人对台湾音乐的礼赞,也是对过往青春岁月的纪念。《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由台湾现代民歌之父杨弦、台湾现代民歌之母陶晓清、《月琴》由作者苏来、《龙的传人》首唱者李建复、《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作者张钊维及香港城市民谣音乐人林一峰友情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遥远的乡愁 PDF格式下载



从台湾校园歌曲兴起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语流行乐坛最辉煌的时期,这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好歌,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学生时代和充满激情的青葱岁月。此书回顾了华语流行音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记录了台湾三代音乐人的音乐理想与往事变迁。这是一代人对台湾音乐的礼赞,也是对过往青春岁月的纪念。


记录台湾三代音乐人的音乐梦想,往事变迁,不变的是刻骨铭心的青春备忘


最近正在做台湾民歌运动中的一个人物的纪录片,资料之少让我一筹莫展,只能在网上瞎逛。一天,不知打开了一个什么有关音乐的网站,右边有四本与之有关的书目,于是赶紧**当,统统买下。感觉这是大陆能看到的最好的一本有关台湾民歌运动的书了。
不过有一个很大的遗憾,作者更多地关注在于金韵奖一支,对于民谣风所言甚少。真希望能够在公路的下一本书中看到更多有关民谣风一派的内容。


第一次读到《遥远的乡愁》是在云南省图书馆的一大堆图书里发现的,读完立刻在当当网上购买。其实这些台湾的民谣离我们并不遥远,对于70后的人来说,很多歌陪伴我们走过了童年,走过青春,直到中年任然传唱。


《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这本书给人带来太多的感动,让人禁不住浮想联翩,祖国,你何时统一,家人何时大团圆.


佩服作者的努力,没想到超乎意料的丰富,对于喜爱台湾民歌及校园歌曲的读者,这是一部迄今为止最好的书籍资料。让我们想起了年少时候的梦和理想,也为曾经给予我们欢乐的那些歌手和作者们,道一声感谢!这是一首永远不会停止的歌,伴随我们的生命,即使罗大佑、齐秦老了,凤飞飞去世了,但我们依然还记得,当年的他们是那么年轻飞扬,当年的我们是那么纯真青涩。


如果你想知道大陆流行音乐为什么总没有台湾做的那么花样百出且深刻内省,就看看这本书吧,每一段历史都是促成今天发生“偶然”的充要条件。


看过几本关于台湾流行音乐的介绍书籍,以这本最有深度及专业性,,作者的文笔也不错,看得舒服,也不累.


如果对台湾有兴趣,深受台湾文学和音乐的影响,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有深深的台湾情结,那么,这本书不能不收回家中。算来这是我第二次购买,上次是买了十本,并且请朋友带到钱粮去签了名,再寄来。但到头来,发现自己手上没有了,于是再下了订单,得到了这本没有签名的书。但愿大家都如我一样喜欢这本书。


介绍台湾流行音乐很全面,是了解台湾流行音乐全貌的好书,价格也挺便宜的。


感觉像是在简单地搬运历史,少了一些作者个人的见解和观点。

罗列出了台湾民歌运动中所有重要的流派和人物。

对那段历史和音乐感兴趣的可以一读。


对了解台湾流行音乐发展历程非常有帮助


了解台湾流行音乐的一本好书


看了马世芳那两本随笔才来买这本的 看完这个对台湾现代民歌的这三十年历史有个大概了解了 挺好的


这是一本记录台湾三代音乐人的书,使我们了解了这批内地歌迷所熟悉的歌手的背后的很多故事,有梦想,有艰辛,也有喜悦。


这本书适合中年人阅读,因为书中的人物和音乐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能从公路的文字中找回那份属于我们的岁月的歌。


收一本,致敬台湾音乐的那个年代


民歌是普通民众情绪的自然表达,是了解一个民族情绪的一面镜子。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民歌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在聆听音乐放松身心之余,还可以亲身融入到这个民族的民风中去。


刚开始看就喜欢上了,本身也很喜欢台湾,对于那种淡淡的忧愁和美好的回忆很没有抵抗力,书中的每个人都对生活、对音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常常看得我泪流满面


可以了解台湾音乐的发展


了解台湾音乐的入门,随便看看


尽管看到后期,编辑上有些雷同,都是歌词加上人名,然后是这个阶段的介绍但是对于研究台湾民歌的历史还是很有帮助的,比较详细而且跟多的歌词非常美,非常有意境而且书的尾页有很多参考资料的出处,可以凭借这些,再次挖掘台湾民歌的根源


白先勇说过,中国人的忧患漂泊是永远不会停止的,那是永远的乡愁。音乐有时候更能表达乡愁。


推荐阅读,了解一下台湾民歌的历史以及那些为此奉献的人们。


值得读到凌晨两点的一本好书。按时间先后将台湾民歌历史,按主辅线前后环环相扣的一一介绍,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更值一提的是书中插画、CD封面封底多放在正页右手边,是一种很细心的阅读关怀设计。


了解台湾的民歌,找回一种记忆。


没有了许多思想束缚,加上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作底蕴,台湾的民歌水平比在陆这边高。


还行吧,了解了一些台湾民歌时期的人和事


喜欢音乐和怀旧的人不应错过的书


这本书超出了我的预料,非常喜欢。当我知道《龙的传人》原唱是侯德健时,当我知道李香兰到底是谁时,当我知道了陶晓清,当我知道了许多为台湾因为做出贡献的人时,觉得非常感动,这本书必须推荐!


我是做音乐杂志的,刚开始这份工作,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温那个时代的音乐。


让我了解了台湾的民歌


在其中可以发现很多熟悉的经典老歌,可以加深对流行音乐发展历史的了解。


这本书对于台湾流行乐坛的追忆,在时间跨度上是很大的,70、80、90后都能够在书中寻找到曾经百听不厌的歌曲,以及那些我们曾经追过的歌手。


喜欢华语音乐的朋友应该看一下!


我很喜欢70-90年代的台湾流行歌曲,那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年代的抒怀


我喜欢音乐,但以前对涉及音乐的历史、人物不了解,看了此书才晓得了许多的过去,喜欢!


是关于音乐的,以为是纯粹的文学作品,感觉还不错,只是有落差而已


喜欢台湾民谣的朋友值得一买


很喜欢台音乐,买本书了解一下


书很好,看到了台湾三十年歌路的发展,很喜欢。


對台灣70年代始的民歌運動時期非常關注,也非常喜歡這時期的音樂,外界幾乎沒有一本書能夠完整而細緻的介紹這段歷史,真的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有幸知道了這本書,有幸擁有了它,仔細閱讀,非常喜歡。


喜欢台湾乡村民谣,影响深远


喜欢台湾民谣的都该人手一本的书


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代!理想、奋斗、友谊、青春、热血和激情,刻骨铭心。。。。。。


看懂台湾的发展,了解台湾的变迁


作者写这本书花了不少心思啊,光资料就准备很充足,内容性强,是民歌的回忆


台湾歌坛 值得怀念的 真是不少!


喜欢台湾校园歌曲的人手必备品。怀念无数!


离愁、乡愁,其实是种寻根的外在表现,用诗歌或民谣的方式得以更好的表达。


读库0601中介绍过公路的文字,由衷地喜欢才去找她的书。重返61号公路。我喜欢的文风。


现在老六在做乡愁别册,里面有这本书里提到的全部歌词.有兴趣的也可以去老六的淘宝店看一下.http://****************/shop/xshop/show_list.htm?scid=38695682&scname=%CF%DE%CA%B1%D7%A8%CA%DB&owner_id=d3cf9c84ea5017c7d15bcaf181c56229&shop_id=35372084非广告!


好歌连同这成长的记忆,很喜欢重温往事。


60后必看,青春原来就在歌声中慢慢逝去,留给我们的是歌声中的记忆。好书,勾起无限的青春情怀。


看这本书,看书中提到的人物,看书中提到的歌曲,不免就怀想起曾经一起听歌的人,和那些年青的岁月。


这就是好书的魅力!60、70和80后的好歌记忆!整整影响了三代人


一部民歌运动的史诗记载,我们热爱民歌


歌曲中保留着令人心悸的青春气息,这本书娓娓道来,让人一番回味,一番陶醉。书的质量也好,厚实,清晰。稍有破损,遗憾。


细细品读,回忆青春往事


这个商品不错,乡愁


民谣很好听,这本书很好的介绍了民谣的一个历史.


我老公照着这本书里介绍的歌,在网上下载了很多那时候的歌,太经典了!


难忘当年听磁带的岁月!


字字充满感情,仅仅是开篇苏来的那首歌词就令人低徊不已


讲述了民谣的一切过去的历史!`不错的书!~有兴趣的值得一看!


还不错,一段历史的回顾。


一部音乐史 以前听的歌好像就在耳边响起


非常喜欢这本书,更醉心于那段历史。


唤醒记忆,值得收藏


内容不错,但包装有点破,让人初看觉得是旧的


书很有看头,加入那代人的执着和热情


书中弥漫着怀旧的感觉,令人心动


有空的时候,我喜欢一遍看书一遍用手机搜上面提到的老歌,阳光暖暖地照着,让人内容充满快乐!


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之作,值得珍藏。


可以了解一些过去的老歌。


非常满意的一本书,非常喜欢,感谢作者


那里才是故乡啊 。故乡都不成样了。愁啊愁。书太好了。


这本书我期待了很久,最近从当当上买到了,非常喜欢正在阅读中,郑重向大家推荐!


好书,看了后,去找了不少好歌


不错,搞活动折后半价时买!


替朋友买的,据说很不错。但我自己没看过。


这些歌声,陪着我们长大……


字有点密了,看得有点不舒服,但文字还可以!


这书太好了 值得收藏


没看 包装还不错


出版社很有节操哦,以后还会来买


买回来后剩下的事就是慢慢按图索骥了


特价买的,慢慢看,特喜欢新星出版社的社科图书


很厚的一本书 感觉很值


那是无法企及的高度·


以前只知道罗大佑、刘文正,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


准备出一本子自用小册子很好参考,书很好


书很好不错的!


淡淡的愁啊 很喜欢这本书。


还没读……等读过之后再来分享自己的心得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