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读库0803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张立宪  

页数:

31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读库(2008年第3辑)》是08年第3辑,内容包括:“90展”部分展品、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那个时代的书装艺术等著作。《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当下“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

作者简介

  张立宪,河北赵县人,著名出版人,作家。因喜好数字六,以老六自称,网名见招拆招。现居北京。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一些文艺类图书,如《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事关江湖》、《家卫森林》等,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无论从内容、版式还是到装帧,其追求完美及一丝不苟,均令许多出版界同行汗颜。其所开设的读书博客,成了“读库”迷实现诸种交流的良好平台。

书籍目录

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90展”部分展品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固执复制海波与他们幸运之轮中国学车记关庚的生活底稿那个时代的书装艺术花花世界且说黑贱客凯文佛朗切斯卡:心之形状医海钩沉祖逖与刘琨同居-崔莺莺“哥斯达黎加时代”

章节摘录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申新搁浅  1934年7月4日,是荣氏企业史上最暗淡的一个日子,申新搁浅了。  这一年,荣德生的四子荣毅仁只有十八岁.二十多年后,他仍清晰地记得那天上海报纸上的大字标题:“申新搁浅”。当时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看到报纸,一下子呆住了。他心中有个大大的问号:“申新是一个有关民生的事业,怎么会搁浅呢?”  荣氏申新纺织企业从1915年一个厂、一万二千九百多枚纱锭起步,发展到此时,已拥有九个厂,纱锭总数超过五十五万,还有六万多线锭、五千多台布机,占有全国纱锭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点六,前后不二十年时间。申新的发展之快、事业之大,完全当得起突飞猛进四个字。按其生产能力,每日夜可出纱一千件,出布一万四五千匹,消耗棉花三千二百担,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直接在申新工作的职工至少有三四万人,加上家属和运输、营业等间接靠申新生活的,大约在十几万人以上,每天交税万元以上,仅三年半就已超过一千万元。研究荣家企业的陈文源算过一笔账,1932年荣家九个纺织厂织出来的布有一亿零二百三十六万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圈半。  申新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搁浅的,此前四年连续都有巨额亏损,主要原因当然是市面不好。自1921年以来整个花纱市价起落极大,十六支“人钟”牌标准纱也不例外,上下落差如同波峰低谷。据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以1933年4月申新出产的二十支“人钟”牌纱为例,每件成本二百一十八点三三元,市场价却只有二百零四元,每生产一件就要亏折十四点三三元。荣宗敬沮丧地感叹:板贵棺材贱。不大动笔的他写下《纺织与金融界》一文说:  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花贵纱贱,不敷成本;织纱成布,布价亦仅及纱价;销路不动,存货山积。昔日市况不振之际,稍肯牺牲,犹可活动,今则纱布愈贱,愈无销路,乃至于无可牺牲。……盖自办纱厂以来,未有如今年之痛苦者也。  经济学家马寅初对“花贵纱贱”如此解释:花贵是因为国产棉花不足,纱贱是因为日本棉纱倾销。  另一原因是税负太重。1928年,南京政府开征特税,实行一物一税,荣宗敬曾一度兴奋过。他没想到特税不但没有减轻负担,反而大大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负担,便利了外国的在华厂家。申新被抽去特税达一千五百多万元。他写信给银行家陈光甫等人说,我国实业尚在萌芽时代,受时局影响,纺织业更是岌岌可危,希望他们能呼吁政府减税或免税,如果再不恤商艰,多方剥削,只有停机歇业,坐以待毙。然而,荣德生大女婿、主持汉口申四福五的李国伟记得,当上海、武汉的纱厂向财政部长孔祥熙提出新税则加重企业困难时,孔开口就骂纱厂捣蛋:“有困难,你们为什么不想法子克服?成本高了,你们为什么不让它降低?”  特税规定每袋面粉征统税一角,而未实行特税的地方,每袋只征六到七分。特税开征后,各地仍巧立名目,加税、加捐的情况不断发生。面粉已征了统税,面粉袋还要另外征税。1931年2月12日,荣宗敬以福新面粉公司的名义写信给宋子文说,面粉袋用的都是华商机制布匹,这种布袋印上彩色商标以后就是废物,所以袋皮向不征税,面粉征税,袋皮只是面粉的附属物,希望能够免税,这样既合乎一物一税的原则,也合乎提倡国货的宗旨。为要求小麦免税单全国划一,面粉特税全国一律平等,他多次给麦粉特税局写信,呼吁对本国民营面粉业不要重征,对进口面粉无论如何要重征。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此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身为荣家企业掌舵人的荣宗敬和几个儿子投机失败,光是他们投机洋麦、洋花之类的亏损就达一千二百多万元,总公司这一项利息支出在五百万元以上,申新撑不住了。荣毅仁后来找到的答案也没有回避投机失败这个因素——“在前几年美国开始的国际性的不景气,影响到了中国;日本侵占了东北,日本纱厂又利用它雄厚的资本,在我国各地展开剧烈的倾销竞争,排挤了我们的市场;国内连年内战,交通破坏,苛捐杂税,农村破产,民不聊生;再加上申新本身的盲目经营,出品质量不好,利用交易所进行的投机失败。”  不过有一个原因荣毅仁没有讲到,他的姐夫李国伟说,由于过分追求发展,荣家企业一贯通过借债来扩大规模,所以经常陷入高利贷的债务拖累,经济基础并不稳固,一旦遇到金融变动,或市场不景气,便会捉襟见肘,周转为难。  自1933年起,荣宗敬不断给国民政府有关人物写信,希望他们能体恤和支持这家民营企业,几乎空荡荡没有回音。  银行、钱庄,要债的都来了,同仁储蓄部传言荣家要倒,赶紧提取存款。荣家这次经济危机比刘鸿生企业略早一点,他们的企业扩张也差不多,都是发展得太大、太快了。不同的是,荣家主要集中在两个行业,不像刘鸿生在许多不同行业都有投资。  当年,汉口申新四厂发生火灾,荣家从中国银行借款二百多万元。荣家曾向英、美商家和银行求助,还向南京政府建议“庚款借锭”,就是用庚子赔款基金购置外国纱锭借给各纱厂,各厂分期偿还。  到1934年3月,申新在上海的厂几乎已全部抵押出去,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几家关系密切的大银行不肯再放款,只有靠十六家与荣家熟悉的往来钱庄暂时维持。此时申新负债累计达六千三百七十五点九万元,全部资产总值不过六千八百九十八万元。到这年6月底,到期的五百万应付款,没有头寸可以应付,申新没有什么可以给银行抵押,钱庄到这时也不肯放款。荣宗敬常常挂嘴边的那句“债多不愁,虱多不痒,债愈多愈风凉”再也说不出来了。在逼得最厉害的时候,宋汉章、陈光甫两个银行家在荣家陪他一个通宵,就是怕他倒下去。申新一倒,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光是上海银行一家贷款就有一千二百多万元,而抵押物主要是厂基、机器和货物。  申新搁浅前几天,陈光甫经常要在申新总公司等到深夜一两点。十五年后他有点儿后悔地说:“荣宗敬的申新企业是全国纺织企业中最大的,为了增加银行存款,巩固我们的地位,我们乐意与他合作;而他当时急需资金来更新扩大,自然也希望与我们合作。结果,没有充分调查他的实际需要和个人性格,我们就提供了大笔贷款给他,导致我们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影响了活期存款的运行。”  申新系统之外,茂新面粉有四个厂,福新面粉有八个厂,一辈子要强的荣宗敬提出退职,由福新元老之一王禹卿接替总经理,王时任福新七厂经理兼总公司面粉营业部主任,王尧臣为福新一厂、三厂经理、六厂副经理、七厂厂务经理。自从申新不断扩大,福新面粉系统的业务除了订购外麦、每月财务结算月报,实际上都由王禹卿掌握,尽管福新八个厂除了一厂、三厂,荣家都有控股权。虽然从1927年以后面粉业的扩张步伐缓下来了,但在稳健的王氏兄弟手里,面粉这一块常有盈余。金融业的债主都希望荣家能以面粉厂来补贴纱厂的亏空,在他们眼里王禹卿有信用,申新如要再借款,非王出面担保不可。荣、王之间有矛盾,荣宗敬认为茂新、福新、申新都是自己创下的子孙万世之业,王禹卿则认为他纵子投机,损害股东利益。但这个时候,荣宗敬不得不向王求援,尽管他内心不愿放手。荣、王会谈几次,都没谈成,两人经常大声争吵,一次会上甚至发生激烈冲突。因此,他又想找纺织专家李升伯出来代理。  一天凌晨四点,在申新九厂俱乐部楼上睡觉的厂长吴昆生,睡梦中忽然听到下面礼堂有人在哭,起来一看,原来是荣总经理。荣对他说:“我弄勿落了,欠政府的统税付不出,政府却要来没收我几千万财产,这没有道理!我现在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去通知各厂厂长和工程师来。”  等各厂厂长、工程师陆续到齐,天已亮了,大约六点左右,荣宗敬只讲了一句:“我现在已没有办法,希望你们去请李升伯出来做代总经理,你们要向他提出保证,绝对服从他。”八点多钟,他们一行到达李家,李升伯问什么事,他们说:“申新不能倒,靠它生活的有十万根烟囱,无论如何要请你出来做代总经理,把申新维持下去,荣宗敬没有办法干了。”李回答:“我没有考虑过,荣宗敬已同我谈过几次,譬如打仗,要靠正规军,杂牌军队是打不好的。”说完,即径自上楼去了。听了他们回来的汇报,荣宗敬说:“那么还是叫王禹卿出来代理吧。”  当时,申新九个厂只有无锡的申新三厂情况还好,无锡还有茂新面粉厂有点儿力量。到最紧急时,荣宗敬不断打长途电话向弟弟荣德生求援,但德生感到以无锡的几个厂去支援上海,力量不够,没敢答应。6月底的到期款五百万元,没有二三百万现款是没法解除的。6月28日,荣德生长子荣伟仁被他伯伯派去和父亲面商。到无锡已是晚上,他要父亲带上全部有价证券到上海救急,话说得很坚决:“否则有今日无明日,事业若倒,身家亦去。”荣德生当时正在喝茶,执壶在手,他想如果茶壶裂了,即使有半个壶在手,又有何用?回首往事,荣家创业之艰难一一浮现眼前。1934年并非他们第一次遇险,此前1908年、1912年、1922年曾三次遇险。1922年冬,债务达三百万元以上,遇到上海“信交”风潮,许多交易所倒闭,各行庄纷纷紧缩银根,向荣家催还欠款。他们陷入创业以来的第三次危机,被迫向日本东亚兴业会社借款三百五十万日元(折合二百二十多万两规银),条件非常苛刻,年利息一分一厘半,比一般高出近四倍,以申新一、二、四厂全部财产为抵押品,以转移三个厂所有权作为设定抵押的手续。而荣德生自述:“借款成功,签字,人人安心,喜形于色。”然而,没有一次危机能和眼前这次相比,考虑再三,他决定到上海挽救大局。(1939年荣伟仁早逝,荣德生痛苦地说这次挽救荣家企业是伟仁的功劳。)  他彻夜未眠,给上海打了十一个长途电话,托宋汉章向张公权商量,得到回话是:“有物可商量。”他带上家中所有的有价证券,赶凌晨四点的火车去上海,到上海只有七点多。九点多,他将证券带到中国银行点交,立约签字,先向中国、上海两家银行押解五百万元。


编辑推荐

  2006年,命运多舛的文化刊物《万象》、《书城》在相继经历休刊复刊后,逐渐式微,更深入的走向精英知识分子小圈子趣味,一本由个人出资策划出版,以“有趣、有料、有种”为出发点的文化刊丛跃入我们的视野。《读库》就像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话语园地,它的实验性和新鲜感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读库0803 PDF格式下载



从我喜欢的作者蔡小蓉博客处处得知《读库》,之后在网上搜寻编者张立宪的信息,喜欢他淡雅、超脱的风格,所以购买《读库》。一本严肃给人思考的杂志,不错的阅读体验!


为谁而设计?本辑读库第一篇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来《为其他百分之九十设计》,该文与以前的一篇文章《当城市为汽车而造》相类似,探讨的都是人文关怀的终极理念。傅国涌的历史叙述与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大为不同,长文《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荣氏集团和茂新、福新、申新集团的命运,其挖掘力度相当可以。老外作者何伟贡献了一篇《幸运之轮--中国学车记》,很多人都经历过,从老外的嘴里说出来又是另一番感觉。科普文章在读库中并不多见,语言总体来说通俗易懂,不会让人觉得晦涩枯燥,袁越的《医海钩沉》就是如此。


我争取买全《读库》系列,这种书让我重新找到了阅读的感觉,不忍释卷!


以前就听说过读库,只是一直没有看过,一看实在是好,体裁不限,内容不限


这几期的读库都很值得购买。


每期读库内容都是这般赚取我的眼球吸引我的思维哈哈


我要把读库买齐。


必须购买的一本书,读库系现在越来越迷人,阅读的时候,不仅有一种美的享受,还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这一期读库我依然是习惯性从最后的文章开始往前看,先看一些小文章,再看那些长篇。


读库系列,真的不错


我已经买了全部读库


阅读《读库》就是让人觉得舒服,之前一直赶着补看06、07年的各本,这次总算首次实现“时令阅读”:)本期中介绍荣氏家族的那一篇印象最深刻,其他的也都非常好!


我本身是学理科的,不过还是非常喜欢读库上收录的文章,体现了编者的品味,其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可以反复阅读的,并且它是和读者一起成长起来的。如果不喜欢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那么拿来当阅读材料没什么不好;大学以上学历同样适合,文理兼收。


印刷质量很好,内容也很喜欢。符合受过一定教育乐于接受新知的读者的口味。价格的折扣再多些就好了。不过我已经下了所有以往读库的订单,有几期买不全,真是遗憾。


值得收藏,很喜欢


以往很强的可读性


文之情宜多买


最喜欢的文章是:
“90展”部分展品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中国学车记
关庚的生活底稿
那个时代的书装艺术
祖逖与刘琨
同居-崔莺莺


文章质量高,阅之有几十年前看“读者文摘”的好心情


快递有点点慢,书不错,希望有更多折扣~~~~~~~~


开卷有益!


图文并茂,物有所值,受益匪浅!


水准一直很高


慢慢的看,很舒服


不多说,就是好看


这本书,适合沉静下来的时候看,也适合坐车无聊的时候把玩捧读,甚至适合午休的时候坐在林荫道旁的椅子上闲闲地读上几页,书里的内容,不媚俗,不急不可耐的想打动你什么,就仿佛一位年岁渐长的老者,娓娓的跟你讲故事,讲累了就歇会,但是听的人津津有味,最喜欢《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讲一个家族企业的兴衰浮沉讲得津津有味,再加以润色,我个人觉得会是部很不错的电视连续剧呢!


里面有一篇老外写的关于考驾照的文章,反映老外眼中真实的“中国国情”!


真是享受啊


我喜欢这样的书,有很多内容,而且很有研究的书。很多作者写的都很有意思,可以让我知道很多未曾了解的东西。还是会继续买的


购买的时候超级麻烦,我承认我是菜鸟,但是总算上网这么多年,买本书都超级麻烦。最后还不小心选择了邮政,拿本书非常的麻烦。。。我不想在这里买书了。


整整少了16页,已申请换货


非常喜欢的一套书,全买了,以后也会继续,支持!!!!!!


读罢《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觉得荣家的发家史与黄光裕之国美并无不同,只是结局。。。。。。另:中信泰富近日危机谁来救?


很多在外面很难看见的文章也是我买这本书的原因。。。


在新周刊里发现在这本书的介绍,定位为“小众刊物”,买了第一期和第三期看了,觉得第三期的内容更加喜欢。以后会继续买的。


其中多篇文章极具可读性,崔莺莺一篇更是催人泪下,实为当今奇文,值得一读!


会继续支持


用非历史的角度分析历史


不同一般的杂志,鲜明、尖锐、深刻,敢说真话。不过就是~~~~~~~~~~稍贵了一点点哈


既然有人静静的为我们出书,那我们就静静的看吧。


一本用了心的文字,用心编辑,用心写作,用心告诉你你所不知道的事情!


最喜欢贱客凯文和医海钩沉,不对,同居-崔莺莺这篇也相当出彩啊。反正没有一篇不喜欢的。看了贱客凯文,特意找了凯文史密斯的好多影片来看,如果没有这么精彩的介绍,想来我会一直都错过这么精彩的喜剧片的


基本上都值得一读,篇篇不落


里面不少文的写作风格很个性,从中看出作者们文化底蕴深厚,估计作者们的年龄结构应该是以70后为主吧,那代人,在旧文化与新思维的拉扯下,特有的淳淳的智慧。


从第一期到最新的,我一期不落,实在很精彩,什么叫手不释卷,你读了就知道了


快到年底了才盼来第三本,所以受到书就迫不及待读。第一篇文章就很感动《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这简直就是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之翻版呐: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人!可这不是一直标榜社会主义的我们做出来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群有着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干出来的,真该令我们汗颜!


文、史、哲、政、经、理,大千世界种种尽可在书中感受,这是一本可以正经危坐、一本正经得看的书,也是一本可以闲及无聊、随时翻翻的书,总能从书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书的装帧设计也极合我意,简洁而朴素,又不失精致。书的手感也极好。^_^


在攒着,想要凑满所有期。


这是第一次看读库有几篇文章是很喜欢的


在火车卧铺上一夜读完的。杂七杂八,内容丰富关于荣氏的那篇,内容很详实,不错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读库,以后会继续看


读库的书本来装帧很漂亮,可是为什么我送来的书每本书上都有一个黑手印,有一本者的不像样???


喜欢该期读库的第一篇文章,技艺层面的设计背后是一种悲悯的普世情怀。


追买的一本,里面先后对比的照片让人平静起伏,逝者如斯。


今天才开始看这本书,结果发现书中有很多页装订反了,所以得一会正着看,一会反着看。希望以后能注意装订质量。


还没有读完,品质一如既往


这本书是在过年回老家的火车上读的,觉得很好,感觉很像上中学的时候读的读者杂志。文章很杂,但都很不错,尤其喜欢里面的《同居。崔莺莺》那篇文章。


<中国学车记>老外眼中的中国学车一族诙谐轻松的说明了中国学车的弊病<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第一次知道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只有10%的人口想想现在的大部分设计的确忽略了90%的人们


看了一点点蛮喜欢的


内容可读性很高,读起来确实需要些耐性


如果你对这些内容感兴趣,那么你就会认为这本书很好,如果你对那些内容不感兴趣,那么你就会认为这本书一无是处.如果你想打发时间的话,那么,这本书不适合,如果你想有一定的趣味,那就请读它吧.


有点象综合性的杂志,书中的彩图也不错。


几篇文章还不错


太逗乐了。周宇写得那篇关于凯文史密斯的文章好看到死。电影史都这么写就对了。


适合在家安静地看


挺好的喜欢里面的一篇《同居·崔莺莺》,喜欢这种扯


相对薄薄的一本书,而且文章一大抄,价格未免太高了。相对《读库》而言更甚。


没有期待中的精彩


近期忙,买来还没看过。:)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