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读库0806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张立宪  

页数:

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丹青赋》一文,是关于工笔仕女画大师王叔晖先生的生平传略。关于本文,作者蒋力先生有一段解说:  1988年,我写出《丹青赋——王叔晖传略》的初稿。1993年修改后,收入我的纪实文学作品集《变革中的文化潮》(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997年,我又做了一次修订后,将此文交《文艺报》,发表时的题目是《洁来洁去岂常人乎?——一代画师王叔晖传略》,内容则不及原文的三分之一。现在留在网上的基本都是这个版本的缩编,标题则只保留了后一半。此标题是编辑定的,前一半出自一副挽联,后一半中的“一代画师”不是我的提法。同年,我又将此文中的“西厢情愫”一章投寄天津的《艺术家》杂志,1998年第三期发表时题为《一套震撼邮市的邮票》。前几年看到某位女性美术理论家(我没记住她的名字)的一本评述中国现代女画家的专著,涉及到王叔晖时,几乎通篇引用的都是我在《文艺报》上发表的文字。没想到的是,2008年9月的一天,接到素不相识的《读库》主编张立宪先生的约稿电话。由此,引出这篇在我二十年前旧作基础上第三次修订的《丹青赋》。我很乐意做这件事,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对先生的一次新的再认识。所以,我也希望走进《读库》的是一个未做任何删节的全本。  除这篇文章的全文外,本辑《读库》还刊发了王叔晖的若干代表作品,以及她从未公开发表的一些画页。这些作品,均是根据原作电分扫描,希望藉由我们的呈现,大家可以看出目前流行坊间的王先生作品与原作之间的差距。  《今夜我们说相声》是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文稿,选择刊载在本辑《读库》中,是因为文中提到的几段相声,当年遭受禁播的命运。而这些重见天日的段落,又因为篇幅问题,未能在电视片中得以完整保留。  《断章》是北岛先生的回忆录,记录的是七十年代的历史风云和个人遭际,此前一些关于他个人的传言,在这篇文章中一一得到澄清。建议大家看就此文后,去找北岛老师的中篇小说《波动》(作者署名“赵振开”)来看看,那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新时期小说。  《学子慕绥新》,写的是风光一时又遭法办的慕绥新的学生时代。作者余昌民老师是慕的大学同学,他在文中写道:“如今国人已经不再把伟人看作神,但感兴趣他们何以成为伟人;也不简单地把罪人理解为鬼,而关心他们何以成为了罪人,否则成功就会被当作幻影,为官便会被视为畏途。从慕绥新的悲剧来看,横亘将近三十年的空档,看清因果关系很难,但越是这样,越需要重视它的警世意义。我和所有的庶民百姓一样痛恨贪官,在一种情况下我更多几回扼腕叹息,那就是我深知他本来具有出众的智慧、魄力和雄心,却偏偏不是走进天堂,而是下了地狱。”  《南方人物周刊》总编说:“人性地述写一个问题人物,国内媒体少见。”  2006年1月27日,美国西联国际汇款公司正式宣布停止电报业务,这标志着电报在美国彻底进入历史。让人感慨的是,因为几乎没人使用电报了,这条公告一直到一周后才被人注意到。  电报在中国也是惨淡经营,到2008年,全国只保留了八个电报中心,电报也已基本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斯事已逝,现在回想当年电报的辉煌以及辉煌背后的种种故事,叫人不胜感慨,马伯庸遂成就此鸿篇巨制,聊作纪念。而这些电报八卦,又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  

书籍目录

丹青赋 王叔晖传略王叔晖作品选今夜我们说相声断章学子慕绥新暗地机关人不见 近代中国电报八卦从1986年的窗口望出去八美千娇西晋灭吴你好,末日声音

章节摘录

一 九十三岁的耿谆已经很少走出家门,二楼的书房兼客厅,和那问不大的卧室,差不多成了他活动的全部天地。 每天早上,他七点钟起床,此时二儿媳已经为他准备好了早饭,通常是菜馍和蛋茶——两种在河南襄城最普通的吃食。吃罢早饭,他开始读书看报写毛笔字。由于视力下降,老人读书看报都要借助放大镜,惟有写字一项,他的精气神却一点不输常人。写字时,他一定要站起来,不仅毛笔在手里握得很稳,而且落笔时笔锋也是丝毫不抖。 “眼神不好,只能写大字,而且写得也比以前少多了,只有别人要字的时候才会写。”耿谆一边说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一沓信,“有云南的、浙江的、安徽的、湖北的。”说这话时老人看上去很高兴。自从他的书法作品在《书法报》上刊登以后,求字的信就络绎不绝。老人的字写得好,又是名闻中外的老英雄,自然得到很多书法爱好者的青睐,而耿谆老人也是有求必应,写好后,他会亲自写信封,装好,然后叮嘱自己的孙子耀波尽快给人家寄去。 在河南省襄城县干休所一栋普通的二层住宅里,耿谆老人平静地享受着自己的晚年生活。阳光会透过书桌前的窗户照射在他的脸上,照亮他的白发,照出他脸上的皱纹。 与耿谆的名字如影随形的还有两个字:花冈。 花冈町,如今已改名为大馆市,位于日本东北地区大馆盆地北端,是一个以铜矿山为中心形成的小镇。从1944年8月初到1945年6月,耿谆曾经在这里做过将近一年的劳工。不过让耿谆和花冈真正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是1945年在这里发生的那场劳工暴动。 1945年6月30日深夜,因不堪忍受欺辱虐待,身为大队长的耿谆率领七百多名中国劳工举行暴动,他们打死了四名日本监工和一名汉奸,逃出所住的集中营中山寮。在日本军警的镇压下,暴动最终失败。暴动的前前后后,有四百一十八名中国人被虐待致死,而这一事件的日本肇事者战后也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BC级)判罪,这是唯一一例被国际法庭判为战争犯罪的迫害中国劳工案件,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本土发生的唯一一次中国劳工集体暴动。这一事件被称为“花冈惨案”或者“花冈暴动”。 花冈暴动的领导者,这是历史赋予耿谆的第一个身份。 再次把耿谆的名字和花冈联系到一起的重要事件,发生在花冈暴动五十年之后。1995年6月28日,耿谆与其他十一名花冈暴动幸存者一起,把当年迫害中国劳工的鹿岛组(现日本鹿岛建筑株式会社)告上了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这一事件后来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案”。经过长达五年多的诉讼,最后案件以鹿岛组与原告的庭外和解告终。 “花冈索赔案”的首席原告,这是历史赋予耿谆的第二个身份。 因为由日本律师团代表中国劳工与鹿岛组达成的和解中根本没有满足原告提出的“谢罪、建纪念馆和赔偿”三项要求,耿谆拒绝在和解书上签字,并拒绝领取鹿岛组发放的和解金。 为尊严而不妥协的老人,这是历史赋予耿谆的又一个身份。 把这三重身份叠加在一起,耿谆的形象渐渐地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这是一个时常身处大是大非的漩涡中而意志坚定的老人,无论是当年的暴动,还是后来的索赔,抑或是最后的抗争,耿谆始终处在整个历史事件最中心的位置上。 网上搜寻是在我的困惑中结束的,在对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和纷繁复杂的历史细节的寻找中,我发现原来已经有那么多人向这个老人投去过了关注的目光:中日两国多家媒体都曾对耿谆进行过专访和报道;在中国和日本,出版的关于耿谆的传记、关于花冈暴动的长篇报告文学也都不止一本;在日本,有根据花冈暴动改编的舞台剧,在中国,有为花冈暴动专门拍摄、由大牌明星出演的电视剧和电影。 二 2007年3月,我第一次见到了耿谆老人。与之前在网上见过的照片相比,老人的表情中少了些坚毅和凛然,而多了份慈祥和亲切。还有,他比照片上要老些,毕竟已经有两年没有怎么参加公众活动了,而那些照片,最早也是他两年前参加活动时留下的。 尽管已经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中对耿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第一次见面,他身上还是有一种气质强烈地吸引了我。眼前的老人,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让我自然想起“旧式”或者“老派”中国人的样子。这种气质很难从我们的晚辈、同辈,甚至包括父辈的身上嗅到,而在耿谆老人的身上,我一下子就感到了它们的存在。 被吸引之后是我的窃喜,因为我所看到的是网上那些关于耿谆的文字中没有的。这意味着我的写作空间出现了。面对重大历史事件,人们更喜欢陶醉在宏大的叙事中,更喜欢把重点放在对起伏迭宕的事件本身的描写上,而很少关注身处其中的个人。 那一次见面,我们从上午八点一直谈到中午十二点,又从下午三点多谈到了将近七点。前前后后持续了六七个小时。怕老人疲惫,谈话中我曾几次对他说,您觉得累了随时可以停下来。老人说,你们从北京来一次不容易,还坐了一夜的火车。所以我尽量跟你们多说点。然后他又补充道:“你们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我都会尽量回答。” 交谈的内容有时并不愉快,对自己当年的惨痛经历,耿谆叙述时也会激动,会停下来喘息,但是老人没有太多怨恨。相反他总会把自己同当年那些牺牲在战场上或把遗骨埋在异国他乡的同伴比较。 “我很满足。”在交谈的过程中,这样的话,老人说了不止一遍。 尽管从年龄上讲,我们都可以算是老人的孙辈了,但是无论是我们来,还是走,耿谆都会站在二楼的楼口,拄着手杖,身体直直的,目光随着我们。在交谈中,老人坚持用“先生”称呼我和我的同伴,不仅自己这么叫,还让他的儿子孙子也这么称呼我们。 这种老派的品质显然已经成了耿家的家风:那天中午我们在耿家吃饭时,老人的大儿子耿石磊一直在招呼我们吃饭,而他自己却很少动筷子。同时,耿家的女人和孩子都没有出现在饭桌上,任凭我们怎么招呼也不上桌。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我能想到的用来形容耿谆老人现在的精神气质最恰当的句子了。这种从容不迫是装不出来的,那来自老人九十三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也来自于他历经生死磨难后的大彻大悟。 差不多和所有来访者一样,我们的话题也是从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暴动开始的。 对于当年暴动前后发生的事情,甚至包括很多细节,耿谆依然能够脉络清晰地讲述给我们。事实上,自从1985年耿谆与日本华侨、当年花冈暴动时他的部下刘智渠重新取得联系后,关于花冈暴动的事情,他就不知道给多少人讲过多少遍了。 不管讲过多少遍,不管对谁讲,老人的认真和投入都是同样的,再说起来,依旧一丝不苟,字斟句酌。 P8-11(《读库(0801)》)


编辑推荐

张立宪主编的《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当下“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 《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此书在编撰时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读库0806 PDF格式下载



  三年来,张立宪编排了19本《读库》(含《读库0600》,不含《读库0700》、《读库0800》),已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理念上讲,无限接近核心信息源,追求形式(装帧设计、用纸等)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认真对待稿件和读者;从文章题材上说,除了一些“固定动作”(如每年第一本的“甲子”系列文案、每年最后一本的“声音”),大致可分为民间立场的个人历史、音乐电影的大千世界、连环画的台前幕后、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等等——这些都在《读库0806》有所体现。
  “先生有话:生活不将就,艺术就不讲究”,“孙先生特意告诫王叔晖:书画同源,想画好画,须先练好字,多写斗方大字,腕力练到家,勾线才会流畅自如”,“有一段时间她见到有眼儿的东西就想吹,见到有弦儿的东西就想拉”,“她说自己的抽烟有一半是类同燃香”……有料的《丹青赋》,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生动鲜活的王叔晖,这是老六无限接近核心信息源的成果,而他多方探求而来的王叔晖作品,也让人叹为观止。
  《今夜我们说相声》勾勒了相声近三十年的流变轨迹,对相声衰落的分析还算到位。不过我对薛宝琨先生的判断表示怀疑,他说:“现在的社会气氛是从来也没有那么好的民主的、自由的艺术土壤。最好的时候,而我们相声在这面前失语,这个很遗憾。不是谁不让你说,而是你自己不说,这很值得深思,为什么?”很明显,他过于乐观了。在我看来,郭德纲的“相声去教育化”宣言,无疑是和体制的合谋(虽然可能是无意识的)。
  北岛的《断章》,取公共的日子,描述私人的精神生活,其中的间离颇有张力,不由得让人期待全文;《暗地机关人不见》虽自称“八卦”,行文也有恶搞之风,然而从中又可见作者严谨细致的梳理与考证,读完此文,我认同了“不读通电,则民国无史矣”;李皖的《从1986年的窗口望出去》,回到中国摇滚乐的原点,还原其产生背景,与作者的《热情是如何冷却的——中国摇滚30年》(《南方周末》总第1296期)参照阅读,更得启发;《小话西游》之后,刘勃渐渐不再从行文里跳出来发言,《西晋灭吴》尽述史事,我的收获是,知道了许多名言出笼的背景。
  《读库0806》白璧微瑕:P93“脚本”前少一个分号,P125“咳”后缺一个句号,P137“大会堂”前应加上“民”字,P255“之徒”与“也许”之间的句号应为逗号。


最喜欢的文章是:
丹青赋 王叔晖传略
今夜我们说相声
学子慕绥新
暗地机关人不见 近代中国电报八卦
从1986年的窗口望出去
西晋灭吴


在老六那里订了2009全年的读库,拿到0900后,看到老六介绍《丹青赋》的文字,因为特别喜爱工笔画,因而对工笔画家也存了敬畏仰慕的心,所以按老六的推荐来当当下了单补上这一本。看过《读库》的读者,对他应该已经非常了解了,这里只说《丹青赋》,仅为了她,买这一本就绝对值了。文章除了介绍王叔晖先生生凭外,还插入了大量先生的作品,每幅都是珍品,也是精品,老六用了与正文一样的纸来印这些画,效果很好,没有铜版纸的反光,画的线条细腻,色彩柔和,让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先生的德艺,欣赏绝美的艺术。遗憾先生的插画集未能付梓,否则又将是一场艺术盛宴了。


老六在不同场合诠释过《读库》的编辑思路:非最广泛大众流行的,人文关怀的,尤其会敲击60、70年代出生的人们的心灵的。于是,这一辑在《读库》系列中也可算是精品。带给我们何等童年快乐的连环画工笔画师,却有令人忧伤的略显悲剧的日常人生——《丹青赋》“慕马案”之慕之莘莘学子青葱岁月,除了读库,还有谁能诠释好这个视角?——《学子慕绥新》和干支年系列一样,已经成为读库的招牌菜,30、40岁读来不累、不浅、不简单。——《声音》…………


如题。套用看电影常说的光某某镜头、某某段落就已值回票价,于《读库0806》而言,光52页的王叔晖作品选就已值回书价(p43--94)。这是对王叔晖先生最好的纪念了。这样的事情,只有老六才做得出来;这样的篇幅,也只有老六才舍得。印象深的还有《读库0802》当中用36页篇幅的照片p40--75来展示社会底层人——耍猴人的江湖行之不易。这就是《读库》的与众不同了,应该也就是老六自己说的“所谓品质。”(详解可以参见《读库0800》p153,老六也曾拿这一标准来评价周老大的《莎乐美的七层纱》p10一书。)


初读《读库》却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感觉。有些历史的记忆如果不再整理,将来会被永远的遗忘。比如王叔晖先生,她所画的小人书是伴着我长大的。可以说对美女的标准也是从她的作品中培育出的。先生的一生平淡但又精彩,这些应该让喜欢她作品的读者了解并永远记住的。


人称老六的张立宪鼓捣出的《读库》的确给我们带来阅读的新体验。首先,《读库》的发行频率一年六册,应为杂志,但无论从装帧设计还是从内容选择乃至全书字数(份量)来看都更像一本书。其次,它的品相和品质都属上乘,每册都有一枚藏书票,煞是朴拙可爱。其三,文章皆为中等长度,非出自大腕名家,但大多是作者花了以年计的时间打磨出的精品,与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文字比的话,高下立判。风格各异,各自成趣,可读性很强,即便是某些科学史方面的文章也能让人一口气读下去,真可谓妙笔生花。《读库》的发行方式也有趣,除常规的书店发行外,主要的渠道是通过淘宝进行网上销售。由于后一种方式是预付费,所以老六也为这部分读者准备了一些特别的礼物,如印刷精美的notebook(其实也是图书),专门的环保书包,偶尔还有一些小书。订一年送一本notebook,可送人也可用于写日记。我也是头一回用了这么美丽的日记本。相对而言,《读库》的价格比较高,全年180元。到书店买的话就没有礼物送了,当当网上可购买过刊,价格有很大折扣,但难买全。


非常喜欢读库,每一本都有好文章令人爱不释手,真是开卷有益,尤其这一本刊登的王叔晖先生的作品更是美不胜收极有收藏价值。


第一次买读库,是冲着王叔晖传记去的,不想发现了一本好书,每篇文章都留下很深的印象,很好的读物。


是冲着王叔晖买的这本书,在别人的博客上看到介绍这期,因为非常喜欢王叔晖的作品,很想买来看看,到手以后,果然不负所望,传记就不用说了,尤其是后面附的王叔晖精美的连环画作品,而且还有彩色的,非常清晰,又很多,不是单单几张,如此不惜篇幅的放上图片,就是专门出版的有关连环画的书也没有过,喜欢的就感觉物有所值,这期只冲这个我就很满意了,很高兴了,价钱反倒不觉有什么了.


收到书就迫不急待的开始读了第一篇,王叔晖呢部分。本人非常崇拜王叔晖。关于她的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受益匪浅。


我的第一本读库,如期而至看完后,直接把全年的定了,很好的窗口,听不一样的声音,看不一样的文章~舒服~


读库系列从06开始看,精华文章不胜枚数,是一本可以长期坚持购买和阅读的好书。


读库这套书都很不错,选的文章很精彩。


看读库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有一口气读完的阅读欲望,而且还有保存价值。


怎么说呢,每一本读库在手都会有所收获,所谓“开卷有益”吧!


08年的读库最好看


六哥的书,读库的大名,没说的,直接拿下,支持六哥


喜欢读库加油老刘,我会一直支持你,买书就是最好的支持!!!!!


在出版物超级泛滥的今时今日,难得的有一本真的书,不在名字封面上哗众取宠,不在内页大幅留白,没有这个评论那个推荐,也没上这个榜那个榜的,只是一本真的纸书,能让人一页页看下去,心中或有所思或有所动,看完犹有回味而又有趣。真的难得。也支持老六在淘宝上的一切衍生品。的确做的挺漂亮的。


王先生的画作太令人着迷,欲罢不能。从小喜欢,入骨如髓。真真好得无以复加。王先生永驻人间。


书有点不洁,


好好的一本书,当当的包装人员居然把这本书放在了竖着放在了侧面,而包装箱子的高度根本没有书的宽度大,导致书被折得不成样子。那么漂亮的一本书呀,看着真是心疼,希望当当以后可以注意。


书不错,一直都比较喜欢,只是理科班的学生好像并不感兴趣。


内容够精彩


经典之作,非常喜欢!


这一套书是经典。


这是近几年来坚持买的一套书,也是我强力推荐给朋友们的一本书。绝对物有所值。


每一本都是宝书!


很具可读性,质量也非常好!非常高兴能找到这样一本杂志!


很好,一如既往。


好书。所以一直在买。买回来会很认真的读。


《丹青赋》勾起了童年小人书的回忆,那时的自己从不觉得那是艺术。现在回过头来,看着书中那一幅幅侍女图,竟然觉得美不可言。很佩服王叔晖老师的生活态度,只有在这样无欲无求的生活中才更容易创造出精品吧。现在很多从事艺术的人,生活中就太多诱惑和名利,心不稳,自然难出佳作。真正的艺术还是应该和商业区分开。《暗地机关人不见》乐坏我。那幕通电大战,真是让我领教了泱泱中华的语言精髓,那些个军阀骂起人来真和孩子一般让人发笑。而丁日昌等人的智慧和狡秸,让我乐不可支的同时,又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华民族的智慧真是外国列强擦鞋也赶不上的阿。中国要是多一些丁日昌这样的官员,就是百姓之福了。《你好,末日》很多科学术语,看得不太懂,但不影响阅读。其中关于太阳爆炸的情景描述让我毛骨悚然,简直比恐怖片还吓人呢。现在想想都后怕。《声音》则是通过言论的记录从一个侧面概括了08年是非和纷争,当中一些言论颇为逗人。


其实读库有时候真的很深刻,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
但是有的时候却剑走偏锋,深刻的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所以对这系列的书很纠结,每次都在买与不买之间犹豫很久


定了09年全年的读库,然后在当当买单本的补以前的功课。里面的文章读起来味道十足。因为读库不能算是图书,单本评论没什么意义,文章得一篇一篇看~自己买了看吧


基本购齐了读库各期,每期都有几篇值得一读的文章


《读库》的质量还是很赞的单元当当的价钱能更低一些


805让我郁闷了几天,好在806很快就出来了,写得不错。资料性和文学性都很全面。看的时候会有一点点的感动,一点点的激动。图片多了一点,还是有些内容不够实在。不过0901会买了,要下功夫找点好东西,不要只找熟人的嘛!看到好的就拿过来。苗先生的“语录”好象不象原来那几期解渴,有点急就章的感觉,但愿我猜错了。


这本书也非常好,真想把读库买齐啊


这一期比较平淡,文章质量不太高,不如以前的,可能是好几期扎堆出,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有些凑数的嫌疑,希望老六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啊!期待09。


如题,书内容喜欢。但装订有些问题,书脊看起来凸凹不平。


优点博古的味道,加点现代的就好了。


一如既往的品质保证


很快读完,这期不太对个人味口,感觉可读性稍差。


读库只买了这一本,为的是里面介绍王叔晖的文章。


不觉中读库已经三年了,感觉质量整体还是比较均衡的,中上。每次拿到手看看目录就知道至少有一篇是超值的,这一期《暗地机关人不见》就是。《西晋灭吴》也不错。纵向看来还是06年的整体质量上佳。现在可能老六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激情和耐性,或许是出版社介入过多,所选文章但就一期来看属于中上,但是自身比较来看似乎在走下坡,尽管坡度很小。老六事情太多,要搞衍生产品,可是本体一定要保护住!


不知是不是比较优惠的关系,每次收到的书都会有小瑕疵。这次更厉害了,竟然有错也。失望!


上一代人的讀物...與我不合...


   看前几天买回来的这一期《读库》,想起当时冲动的动机,是打开就翻到了王叔晖先生的那几张画儿:《西厢记》的,《红楼梦》的,《杨家将》的……
  
   首篇即是蒋力写的《丹青赋——王叔晖传略》。王叔晖先生是已故著名工笔画家,善画仕女,所作以《西厢记》系列画作最为知名。传略后是先生作品选,展示先生生平所作经典作品以及未发表作品一二。其中有三幅连续彩色作品,上题“所作内容待考”,细细看来,应是《琵琶记》里蔡伯喈和赵五娘故事。
  
   今天将以前购买钱南扬先生所著《元本琵琶记校注》拎出来,对照来看,再根据先生画作多根据戏曲作品进行绘制这一创作特色,这三幅遗作确是《琵琶记》的情节:
  
  P88,第一出《蔡宅祝寿》,写蔡伯喈新婚两月,与妻赵五娘为父母八十祝寿事;
  
  P89,第五出《伯喈夫妻分别》,写蔡伯喈谨遵父命,无奈之下与家人分别,为求功名远赴春闱;
  
  P90,第四出《蔡公逼迫伯喈赴试》,写张大公到访,与蔡家人一道催促伯喈赶赴春闱求取功名;
  
   严格来看,图作顺序应作稍微调整,二、三两幅最好调整顺序,才能反映连续的故事情节。
  
   这些画作,精彩绝伦。


  写王叔晖大师的那篇儿文字亲切、感人,并且生活气息浓郁,让人读起来流畅;结尾的年关语录收集没有去年的好……(个人意见啊,别骂街)


  19760108 周恩来去世
  19760308 吉林陨石雨
  19760405 天安门事件
  19760706 朱德去世
  19760728 唐山大地震
  19760909 毛泽东去世
  
  19860128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后70秒爆炸
  19860426 苏联切尔诺被利核电厂发生了人类最大的核事故
  19860928 在国民党戒严令之下,台湾第一个反对党——民主进步党创党.
  19860509 北京个人体育馆崔健——《一无所有》
  


  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一代奇人王叔晖,但是拜托文笔太差了
  纪实不像纪实
  回忆散文又不像
  啰嗦的紧
  
  还有用小资文笔写好莱坞女明星的
  整一个无病呻吟
  满篇的 女子 女子 女子,
  在当下,未免太作了些
  
  


  百年独此一人
  赵瑜
  
  
  
  画家王叔晖是个奇人,然而有关她的传略极少。把连环画这样一个小摆设能画到艺术精品,甚而能因为她的画作而让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一个专题学习(中央美术学院连环画专业在1984年曾经开设过王叔晖的书画研究专题)的,在中国书画界,也是异数。
  最近有幸在《读库》08年第六期上读到了与王叔晖极有渊源的蒋力先生的细致文字,颇为受益。
  连环画,其实是一个大众文化,是多数人的童年的入口。然而,看王叔晖的画作,会着迷于她的笔墨及工夫。究竟是什么样的审美训练,让她拥有如此细腻的内心,不论是温婉的爱情,还是激烈的沙场,都会被她的笔墨梳理成具有美感的画面。
  凡是看过《杨家将》、《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等王叔晖画作的读者,多数都会被她的工笔描述能力迷住,美人的脸、馆阁的砖瓦、角落里置放的摆件,均如梦境一般。
  在网上搜索王叔晖的名字,会发现诸多她的拥趸者。尤其是在连环画收藏界,她的名字更是一个涨价的参照。仿佛只要是有了王叔晖三个字,收藏者便有了足够的信心。
  
  在蒋力这篇名为《丹青赋——王叔晖传略》之后,《读库》精选了王叔晖的代表性作品,不论是黑白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着色版的《西厢记》,都流出画家人物画的工笔基础。
  王叔晖成为画家,和家里的一些约束有关。幼时的王叔晖跟着自己的兄弟一起喜欢京剧,父母亲不允许,但仍然管不了。于是索性将她的鞋子没收了,还给她剃光了头发,关在房间里,让她学女红。在房间里,她开始了自己的临摹,因为房间太小,所以,她不得不隔着窗子画外面的东西。或者是来了客人,便偷着画客人的衣服。直到有一位亲戚发现了她的这份天赋,才建议王叔晖父母亲,别可惜了这份才。
  
  其实,任何艺术创作都缘于生来即有的某种禀赋。果然,被介绍进中国画学研究会学习的王叔晖连续每年都会得到奖励,当时的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周养庵看到王叔晖临摹的一张古代仕女画后以,非常惊喜,觉得如此才华的小女孩必成大气,激动之余,挥墨在王叔晖的画上写下“闺秀中近百年无此笔墨”一行大字。此赞美何等绝对,此后,王叔晖的学生身份结束,她开始在中国画研究会做助教。
  
  王叔晖从18岁开始卖画养家,一直到建国后才考试到出版总署工作。其间卖了二十年的画,自然也有不少精妙的作品,譬如王叔晖曾经用了一周的时间画了一幅四尺的仙鹤。不论是用朱膘染出的彤云,还是石青染成的背景,均需要大废周折。当时年纪轻轻的王叔晖对着荣宝斋的伙计们说:卖四十块大洋吧。在解放前,四十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四千元左右。价格可谓不菲,然而,画挂出来不到半晌的工夫,便被识货的人购走。
  建国后,王叔晖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解放前,我画了二十多年,不论什么扇画、条屏、中堂、百子图、百美图都画,大约画了有一千多张。但是,好作品并不多,因为那时我来不及仔细推敲,我要赶时间,要多画。我靠卖画养家,靠卖画给母亲治病,不多画就揭不开锅。只有到解放后,我的艺术创作道路才算是真正开始。”
  自然,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当然,同时也是一种总结,解放后的王叔晖致力于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创作,她一共创作了《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牌》、《杨门女将》及单幅人物画王昭君、李清照、花木兰等。
  
  除了深厚的人物画功底,王叔晖还有浓郁的个人性趣和爱好。生活中的她,嗜烟、嗜酒、嗜茶。生活的贫穷并未打磨掉她骨子里的清傲,譬如对颜色的偏爱,绝不媚众。她喜欢尝试自己的兴趣,并以此来打动别人,或者启发别人,而不是迎合。
  在诸多色彩里,王叔晖偏爱雪青的颜色。雪青也是王叔晖自己的创名。这种颜色在民间偏于藕合色,但又稍微有些差异,是用花青、藤黄和白粉调和在一起的复色。王叔晖画林黛玉的时候用它,画李清照的时候也用它。
  
  看一个画家的作品,先是被色彩迷住,其次才被画家的细描征服。王叔晖就做到了这一点,她的色彩有独特的坚持,她的人物有活泼欲飞的神。
  她的画,真是好。
  
  《读库》08年第六辑,新星出版社2009年1月版,定价:30元
  


  引言
  
  “流水行云”原是我几年前出差时给爱人小牛所寄明信片的总称,不过是自嘲“流水账似的边走边说”,是汇报,也是自白。2008年7月整理访书翻书日志时,想着这题目挺适合的,便拿来一用。现在挑出有关《读库》的文字,按各辑出版时间重新排序(原来是随翻随写),写作时间附于其后。诚如网友所言,“现代信息繁多,不可能每个人擅长每件事,书籍不再是‘我宣扬你接受’的单方模式,网络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可能,大家共同进步便是!”我将有关《读库》的文字整理发布于此,便是意在与同好互动。今后若有新篇,将陆续增加。
  
  《读库0806》(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三年来,张立宪编排了19本《读库》(含《读库0600》,不含《读库0700》、《读库0800》),已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理念上讲,无限接近核心信息源,追求形式(装帧设计、用纸等)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认真对待稿件和读者;从文章题材上说,除了一些“固定动作”(如每年第一本的“甲子”系列文案、每年最后一本的“声音”),大致可分为民间立场的个人历史、音乐电影的大千世界、连环画的台前幕后、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等等——这些都在《读库0806》有所体现。
  “先生有话:生活不将就,艺术就不讲究”,“孙先生特意告诫王叔晖:书画同源,想画好画,须先练好字,多写斗方大字,腕力练到家,勾线才会流畅自如”,“有一段时间她见到有眼儿的东西就想吹,见到有弦儿的东西就想拉”,“她说自己的抽烟有一半是类同燃香”……有料的《丹青赋》,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生动鲜活的王叔晖,这是老六无限接近核心信息源的成果,而他多方探求而来的王叔晖作品,也让人叹为观止。
  《今夜我们说相声》勾勒了相声近三十年的流变轨迹,对相声衰落的分析还算到位。不过我对薛宝琨先生的判断表示怀疑,他说:“现在的社会气氛是从来也没有那么好的民主的、自由的艺术土壤。最好的时候,而我们相声在这面前失语,这个很遗憾。不是谁不让你说,而是你自己不说,这很值得深思,为什么?”很明显,他过于乐观了。在我看来,郭德纲的“相声去教育化”宣言,无疑是和体制的合谋(虽然可能是无意识的)。
  北岛的《断章》,取公共的日子,描述私人的精神生活,其中的间离颇有张力,不由得让人期待全文;《暗地机关人不见》虽自称“八卦”,行文也有恶搞之风,然而从中又可见作者严谨细致的梳理与考证,读完此文,我认同了“不读通电,则民国无史矣”;李皖的《从1986年的窗口望出去》,回到中国摇滚乐的原点,还原其产生背景,与作者的《热情是如何冷却的——中国摇滚30年》(《南方周末》总第1296期)参照阅读,更得启发;《小话西游》之后,刘勃渐渐不再从行文里跳出来发言,《西晋灭吴》尽述史事,我的收获是,知道了许多名言出笼的背景。
  《读库0806》白璧微瑕:P93“脚本”前少一个分号,P125“咳”后缺一个句号,P137“大会堂”前应加上“民”字,P255“之徒”与“也许”之间的句号应为逗号。【090211】
    
  


写女明星的那篇很差,纯水文


貌似能找到的文就那篇了还是个精简版
同意那篇是水文
电报那篇不错 读到后面通电战 乐了


女星那个至少还有点图片看看...= =


图片俺电脑里面收的比这个还多还好看,总之不满意


通电战的确很乐


同意!简直看不下去。


写女明星的那篇的确不怎样,突然想到些写这个的人长成啥样,要是长的够挫,那就更该吐了


感觉这本出的不是很好,充数的就好几篇了。


那篇确实很做作~


作为一名资深影迷,感觉写好莱坞女明星那篇确实一般。


本书里同样最喜欢的一篇


为这一篇而购。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