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寻常往事

刘世定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7月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刘世定  

页数:

29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刘文辉(1895-1976),中国现代转折时期的特殊人物,曾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军军长、川康边防总指挥、国民政府川康两省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林业部部长等职。 本书作者自小在祖父身边成大,陪伴祖父十七年,以自己成长为线索,以亲历事实为依据,周密细致地追叙了祖父刘文辉在建国后鲜为人知的寻常往事。此间钩沉史料,引征文献,较为翔实地描述了刘文辉历经二刘战争、两次反蒋、西康靖边、彭县起义,以及西南军政、执掌林业等,惊险丛生、纵横捭阖的传奇经历。  作者写作严谨,文笔生动,真实、鲜明、恰如其分地将其祖父刘文辉的精神风貌,再现于读者眼前。

作者简介

刘世定:刘文辉之次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学研究和教学。主要论著有:《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对中国乡村制度变迁的经济社会学分析》、《趋同行为与人口规模》(合著)、《中国乡镇企业的历史发展与运行机制》(合著)、《乡镇组织结构调查》(合著)等等。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部分 巴山蜀水 重庆戴家巷 缙云山 旅途中 十七街3号 转田坝 酥油和糌粑 经堂 学习书法 除四害 名誉社员 携游 告别成都第二部分 北味京风 史家胡同23号 周总理来家中 天安门看焰火 学习 教育事业 体育运动 过春节 “自然灾害”时期 在颐和园避暑 “共产党最了不起的地方……”第三部分 新波旧浪 抄家 灰涤棉中山装 步行“串联”归来 “去吧,不会就这样的” 为我给周总理写信 出席尼克松访华招待会 “我自己可以!” 关于现代战争的三言两语 偶谈诗词 “铁打的江山,为啥硬是要搞垮!” 向周总理说郭子仪 “已去了” 尾声第四部分 链接与附录 链接一 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刘文辉) 链接二 《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后记(刘元彦) 附录 祖父年谱

章节摘录

插图:灯光跟踪中凸显出两个一红一白人物:一位身材高大脸色特别红,一位身材矮胖白面白发白西装。前者是毛泽东主席,后者是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从小就唱熟了的歌曲,我觉得毛主席出场的那场面、那灯光色调和这歌曲所唱简直是浑然一体,似乎就是按照那首歌词设计的。此后,每读到描写毛主席出场时候的专用语“神采奕奕、红光满面”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1959年10月1日晚上的那个情景。和周总理的平淡出场相比,我感觉毛的出场要正规得多,庄重得多。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近距离见到毛泽东。近距离见周总理.在以后的几年中我倒是有过多次机会,但那和祖父没有关系。1960年我加入少先队以后,作为少先队员的代表,我多次(大概有十几二十次吧)参加国家领导人迎送外宾时的献花活动。那时,我所在的史家胡同小学是承担这项活动的主要学校。在我的记忆里,这样的迎送外国领导人的活动,周总理通常是在场的。记得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是在中山公园的中山堂.欢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此后,在北京火车站迎接过缅甸的奈温将军(那时他还没有当缅甸总理),在机场迎接过柬埔寨的苏发努冯亲王……那时主要欢迎的是来自亚洲、非洲的领导人。


编辑推荐

《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军阀混战独霸川康二十年,占据七十余县,拥兵数十万,“西南王”刘文辉一生的传奇经历,亲属独家解密,不寻常的寻常往事。他从军从政一生,雄心壮志,经历刀光剑影;晚年回归平淡,他教导子嗣“搞政治没意思”,在弥留之际,他反复跟家人说:“就这样吧,就这样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寻常往事 PDF格式下载



近几年看到多本回忆录,各自都有其特点,其中有几本还成为畅销书而风靡坊间。刘世定先生的回忆录:《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就是其中的一本。该书记述了经历过大风大浪,曾经厮杀疆场的祖父刘文辉的晚年生活。作者以一个社会学学者的知识背景、眼界和立场,对家庭中的“寻常往事”进行还原和观照,书中除了讲到一个不平常的家庭,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特殊的经历外,还在记述家庭往事的过程中,以从事社会学研究者的细致和敏感,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些当时当地的被一般人所忽略的社会信息和细节,并用此角度来表述祖父的思想方法,处事方式,生活习惯,语言特点,对世事的看法及其对子女儿孙的教育和要求等。刘文辉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的特殊,成就了他的事业。他的一生几起几落,经历过不少刀光剑影;他的雄心壮志、冒险精神,他的政治谋略、智慧和人生哲学,绝对有不少可取之处。少年得志,中年遇挫,在很多人生的选择关头,稍有差池人头就要落地,但他却从跌宕起伏中杀出一条血路。1933年四川军阀的内战,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刘文辉与其侄子刘湘争夺地盘,最后以刘文辉失利而告终。他迫不得已率二十四军军部西走雅安,一直到1939年西康省成立,文辉任西康省政府主席。治理西康期间,刘文辉仔细研究历史上各个朝代治理边区的经验,尤其对清末赵尔丰“改土归流”的得失悉心钻研,从而制定出治理西康的政策方针。他招抚原半独立县,建政府,逐步完善政治治理,同时在西康锐意经营,整顿吏治,开矿山,办农场,兴学校,建电站,团结僧俗大众,移风易俗……使西康治理渐见眉目。《寻常往事》中摘录了刘文辉治理西康期间的一些文字,他对赵尔丰的成功及教训有重要的分析:“赵季和之经边政策的缺点,偏重武力,操之过急,是其一;忽视康藏人民之心理、宗教风俗习惯,没有在康民精神上生根,是其二。”把问题从武力运用过度,追溯到不了解文化特殊性上去。他认为:“威服政策,纵然得到一时成功,转瞬就会一败涂地,功亏一篑。为了根绝循环报复心理与行为,为了树立边务千年大计,所以我才确定以德化政策来代替威服政策。”除了以“德化”政策来代替“威服”政策,他还提出以“同化”政策来代替“分化”政策,以“进化”政策来代替“羁縻”政策。这“三化”,构成了他的经边政策思想,也充分说明其对西康的治理研究之透彻。刘文辉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他深受保定军校第一任校长蒋百里先生的影响,对于知识、对于有知识的人,对于思想、对于有思想的人,非常尊重。这种尊重,不是出于礼仪或敷衍,而是发自内心。他曾经引述蒋百里先生的话来阐述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蒋百里先生曾说:‘活动分子与知识分子合作,则其事业成;不合作,则其事业败。’……古人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与‘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四个‘人’字,都可以说是有知识或有理论的‘人’”。作为1949年以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刘文辉当然深知军事力量、资金实力、政治谋略、纵横捭阖的权术之重要,但也深知这些力量的局限。他曾坦言:“老实说,现在世界上的社会政治,哪一处不是受几个科学家的指挥。”书中透露,刘文辉作为一个军政界人物,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他从戒不投笔,注重读书。但他又是一个非常讲求现实的人,他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当然不会完全为书本所囿。这一点在他治理西康,面对当时在内地为不少学人接受的学说(其中不少是西风东渐的产物)和西康风俗民情的巨大差距时,表现得特别突出。他提出的概念是“因俗为治”、“因俗制宜”。最有趣的是,对于开发民智,刘文辉有自己独到和深刻的见解。他当时是统治者中的一员,但与那些主张愚民政策的统治者不同,他深感建设西康时人才的缺乏,深刻理解国民素质低下与国家积弱的关系,对根植于中国政治史中的愚民政策深恶痛绝。他曾经说过:“中国的愚民政策,自秦始皇开例以来,一直施行到晚清”。“几千年以来的君主,都同样的认定,民愚则易治,民智则难治;民弱则易治,民强则难治。所以他们不惟不训练民众,而且一贯的采取愚民政策,多方设法,务使其愚,唯恐其不愚,并唯恐其愚之不甚。”“对于人民之思想,尽量束缚,使其单纯;对于士人之精力,尽量消耗,使其疲弊,务求思想单纯便于统治,精神疲敝,不暇造反。哪一个肯来训练民众,提高民智!”……“通常以为有知识的人难于掌握,无知识的人易于掌握,实际适得其反――世界上最难掌握者,还是属于无知识、脑筋简单的人。”刘文辉究竟信不信佛教,也是人们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有人认为他信,有人认为他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以崇信佛教为工具,而作者却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刘文辉主政西康之时,在牢控军权,密切注意军事动态的同时,“尊重康人的文化与宗教”,一直是他最为强调的首要问题。当年他对西康省公务员谈尊崇佛教,则有将治理和信仰结合起来的思想。他认为,康藏地区“之难于治理者,不惟其地理环境之特殊,语言文字之差异。而其最重要之原因,实由其宗教文化之不同,不易为外人所了解。故以吾汉族同化力之强,接壤而居,自唐迄今,历千余年而终不能沆瀣一气者,即以此故。”当时在西康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刘文辉手中的一串念珠,能顶几师军队。总之一句话,他对佛教在当地社会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这种重视的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佛教在康区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的估量,而且体现在他对佛教学理的钻研。他还对汉土佛教与康藏佛教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总结康藏佛教主要特点:显密具备、内外合修、大小兼赅。并指出了康藏佛教中的其他一些特征,如治学中“闻修俱重”、“讲辩并行”。这些“皆印度贤圣讲学之遗风,而为汉地佛徒所久已丧失者。”晚年的刘文辉寓居北京,对儿孙的教育,也有自己的特点和原则,他为鼓励孙儿孙女健强体魄,花了一个月的工资的一半还多的240元,专门买了一张乒乓球台。他认为:“一个人的学问、事业,与体魄成正比例。精力之大小又与体魄成正比例。有强健之体魄,才有丰富之精力。有丰富之精力,才有高尚之建树,伟大之事功,此就个人而言。若就整个之民族而言,国民体魄之强弱,尤为兴衰成败之关键。”刘文辉与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国党政领导人和一些外宾,如尼克松、赫鲁晓夫等,及一些民主人士的交往和会见的趣事,以及对一些大人物的看法,在书中都有披露,相信这些“寻常”往事,一定会让读者感兴趣。中国近现代社会异常动荡、复杂,充满了变数。政权更替,军阀混战,匪盗横行,内忧外患。这个期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几百天甚至几十天。因此,对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彰瘅、述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也许是作者研究社会学的功力,《寻常往事》中的分寸拿捏,貌似“寻常”其实并不寻常,字里行间透露出鲜为人知的寓意和信息,至于能否看出“寻常”以外的意蕴和内涵,那就完全取决于读者的造化、悟性和知识背景了。《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作者:刘世定新星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刘世定教授向读者比较完整的展现了其祖父刘文辉在建国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了解了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西南王为祖国的统一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会忘记。


军阀?可以简单这样定义吗?
搞政治没意思,这是刘文辉的话。
挺佩服此人的


没看,感觉好才买的。


ireally***eit,thosetruestories


这是刘文辉之孙所写其祖父晚年的生活,总的来说,比较客观,文字朴实,写作也很严谨。老实说,这类书不太好写,其孙能写得这样,也不容易。


本想从此书中找点族兄刘文彩的一点历史资料,从1928年接防西康至1950年解放,本书主人公刘文辉在西康经营二十多年,当时连蒋介石都奈何他不得,足以显其文韬武略。近期共C党治下的原西康藏区出现了多起藏人**和与政府冲突事件,本文中关于如何治藏,与藏民和谐共处,刘文辉有其特有之处,对当今的政府高层治藏有借鉴意义,“在经营康藏地区中易犯错误之一,是认识不到康藏佛教和汉土佛教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理解康藏地区宗教文化与汉地不同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他认为康藏地区“之难于治理者,不惟其地理环境之特殊,语言文字之差异。其最重要之原因,实由其宗教文化之不同,不易为外人所了解。故以吾汉族同化力之强,接壤而居,自唐迄今,历千余年而不能沆瀣一气者,即以此故。”所以当今政府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急躁。建国才60年,与唐至今千余年比,真是何足挂齿,要有莫大的胸襟和长远的打算。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西康藏区的各级政府管员,特别是汉族管员,是治理必备之良书!!


我是喜欢看回忆录的,尤其是那一些过去的比较风云的人物,他对世事以及历史的看法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世界的钥匙,刘文辉对待子女的教育与对文革的看法是很独到的,值得借鉴.


虽说是同族中人,但毕竟历史时代已然不同,似乎少了一种感觉


我想从此书了解的,是作者祖父与其兄刘文彩,其侄刘湘的关系记载;只可惜作者生不逢其时,对这二位更为大名鼎鼎的亲戚,未有任何提及。另作者絮絮叨叨,文笔实在有所欠缺。是北大教授,但毕竟不是北大文学系的嘛。对于作者,我正在努力表示理解中……


作者以一种崇敬的的心情写自己的祖父,感情色彩较浓,不太客观。


作者借回忆怀念祖父刘文辉,往自己脸上贴金! 关于刘文辉没有多少有价值的材料。


书送得很快,是给老爸买的,他很喜欢


因为在刘文辉的家乡工作,但是对他及这个地方不了解,而专门购买的此书。这本书内容很家常,并不像一般传记那么呆板,很容易读懂


买错了,下了单才发现的;懒得退订了,收到后看了两眼觉得文笔不好,内容也比较无趣.


能够得到不同寻常的东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