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读库0904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张立宪  

页数:

317  

Tag标签:

无  

前言

因《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一书而名声鹊起的张宏杰,日前推出大作《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辑《读库》刊发的《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算是该书的精华缩编版。 在张宏杰先生看来,正是乾隆皇帝埋下了鸦片战争的种子。英国人在1793年跪求乾隆而没有得到的东西,在1842年通过战争一条不少地得到了。 毫无疑问,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有的评论者甚至还去掉“之一”二字。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但盛世下的人民,辛苦一年,还要负债三两,根本没有生产剩余。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十分普遍。 乾隆皇帝还以超级恐怖为手段,扫除一切可能危及统治的思想萌芽。三十余年的文字狱运动,如同把整个社会放入一个高压锅里进行灭菌处理,完成了从外到里的全面清洁,消灭了一切异端思想萌芽的完美局面,打造了一个他自认为万代无虞的铁打江山。 乾隆的盛世监狱精心塑造出来的国民,固然是驯服、听话、忍耐力极强,却无法挺起腰板,擦亮眼睛,迎接扑面而来的世界大潮。 以乾隆为代表的专制精神造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现代化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艰难曲折的原因之一。在乾隆死去二百多年后,仍然有人连篇累牍地歌颂乾隆盛世的稳定和伟大,研究揣摩乾隆治术的高深。许多人仍坚定地认为,只有乾隆的风格和方法才适合这片独特的土地。 只有透彻了解了乾隆时代的另一面,对这个时代的得与失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我们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白经历“乾隆盛世”。 《西部招妻》是纪实摄影师马宏杰继《耍猴人江湖行》之后再次在读库刊发的大作。 华北地区农村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有不少人来宁夏贫困地区讨老婆——当地人称为“买媳妇”。马宏杰老师在七八年的时间内,用他的镜头记录了一个农村残疾男子,几次远赴宁夏,和诸多女子一一见面相亲,并先后四次娶亲的过程。 通过近距离地拍摄到的这一段段离奇的婚姻,我们看到了农村残疾人对婚姻的无奈,以及一些生活在特定环境下人的生存状态,看到了辛酸、无奈、幸福、悲观交织在一起的扭曲人生,以及试图改变命运的奇特方式。 《暴力棋王》一文,写的是新晋棋王古力。古力生长于重庆,这是一座“江湖棋”泛滥的城市。古力的老师龚良廷向他灌输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敢拼敢杀,不怕死才好;越是看不清的地方越要冒险;要么鱼死,要么网破;棋手就是要经过江湖的洗礼才经得起战斗。江湖棋不讲棋理,不讲章法。古力的棋受江湖棋影响很大,很多地方用棋理说不通。江湖棋讲力量、讲性格,棋看不清楚,就跟你拼了。与对手同归于尽,对手就怕了。 连古力的妈妈都知道,古力小时候和江湖上的业余高手下得多,下棋杀气很重,经常杀大龙。要么屠龙,要么被杀。这一点,很像重庆人的爽直性格。 现在的围棋世界就进入了暴力时代,“不讲道理,砍死你就是硬道理”。韩国棋王李世石玩的是真正的暴力围棋,摧枯拉朽,剑锋所指之处,血流成河。 以暴制暴的暴力时代,成就了新的棋王——在江湖棋中拼杀出来的古力。 继何伟(Peter Hessler)先生之后,又一位《纽约客》杂志的作者欧逸文(Evan Osnos)开始为《读库》供稿。他的《迦南福地》一文介绍的是广州迦南市场与非洲商人阶层的兴起。 灯光昏暗、充斥着非洲买家和中国卖家的迦南市场,大致呈一个模糊的桃子形状。几乎所有顾客都是来自尼日利亚、马里、加纳和其他非洲国家的商人。这些人来势汹涌,以至于肯尼亚航空公司2008年11月开通了从非洲到中国大陆的首条直飞航线。出租车司机们称这片地区为“巧克力城”。 而在深圳,一个高高的黑人经常在当地的孤儿院当志愿者,教孩子们音乐,并捐献器材。他是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已经投资了一家名叫“木屋烧烤”的连锁咖啡店,并迎娶了相恋已久的中国女友,不打算离开中国。 从《读库0901》开始连载的台湾作者张铁志的文章,是一个专题,介绍二十世纪的美国抗议歌手。本期《“我不属于运动的一部分”》,介绍的是大名鼎鼎的鲍勃·迪伦。张铁志指出,鲍勃·迪伦被视为抗议歌手的代言人,这似乎是音乐史上的最大误会:“迪伦从不是一个要娱乐或讨好观众的音乐人,他的政治也不是为了抗议运动,不是为了改变世界,他只是用他的音乐与诗歌去探照这个世界。他只为自己而唱,只想一直往前走,即使前方可能黑暗孤寂。” 他从一开始的政治歌曲就和前人不同。他不是要去教育或鼓动人民,而是抒发他个人面对不公不义的愤怒。当许多人是把歌曲当作抗议的武器时,迪伦却只是把抗议当作歌曲的素材之一,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荒芜与社会体制的荒谬。 本辑藏书票仍由姬炤华先生绘制。

内容概要

  从《读库0901》开始连载的台湾作者张铁志的文章,是一个专题,介绍二十世纪的美国抗议歌手。本期《“我不属于运动的一部分”》,介绍的是大名鼎鼎的鲍勃·迪伦。张铁志指出,鲍勃·迪伦被视为抗议歌手的代言人,这似乎是音乐史上的最大误会:“迪伦从不是一个要娱乐或讨好观众的音乐人,他的政治也不是为了抗议运动,不是为了改变世界,他只是用他的音乐与诗歌去探照这个世界。他只为自己而唱,只想一直往前走,即使前方可能黑暗孤寂。”  他从一开始的政治歌曲就和前人不同。他不是要去教育或鼓动人民,而是抒发他个人面对不公不义的愤怒。当许多人是把歌曲当作抗议的武器时,迪伦却只是把抗议当作歌曲的素材之一,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荒芜与社会体制的荒谬。    本辑藏书票仍由姬炤华先生绘制。

作者简介

张立宪,河北赵县人,著名出版人,作家。因喜好数字六,以老六自称,网名见招拆招。现居北京。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一些文艺类图书,如《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事关江湖》、《家卫森林》等,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无论从内容、版式还是到装帧,其追求完美及一丝不苟,均令许多出版界同行汗颜。其所开设的读书博客,成了“读库”迷实现诸种交流的良好平台。

书籍目录

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西部招妻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八暴力棋王迦南福地直至群星在你脚下“我不属于运动的一部分”柳如是大地上的恬美与危机北岛三札言之有误

章节摘录

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英国人在1793年跪求乾隆而没有得到的东西,在1842年通过战争一条不少地得到了。英国人的礼物皇帝从小喜欢西洋玩具。这个兴趣显然与父亲有关。雍正以工作狂闻名于史,其实业余时间也是一个相当摩登的玩家,尤其喜欢西洋玩艺儿。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保留着他好几张穿西装、戴假发的画像,以及他玩过的大量西洋钟表、望远镜甚至显微镜。乾隆青出于蓝,同样领娱乐风气之先。那些可以蹦出一只小鸟或者走出一个小人报时的西洋钟表,从幼年到成年,一直能让他惊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二月,皇帝传旨两广总督李侍尧和粤海关监督李永标,说:“此次所进镀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后似此样好看者多觅几件,再有大而好看,亦觅几件,不必惜价。如觅得时,于端阳进贡几件来!”皇帝如此直接地向臣下索贡,有清一代并不多见,看得出皇帝确实是“喜欢得紧”。不要以为闭关锁国之下,清代的统治者与外界毫无接触。事实上,巴黎或者伦敦流行的玩艺儿,往往不久后就会随商船或者传教士传入北京。欧洲最顶级的钟表师成天捉摸康乾时代中国皇帝的喜好,还有欧洲人不远万里,从欧洲运来机械设备,在广州开办钟表工场,专为皇帝和贵族生产奢侈品。一些中国匠人也发挥中国人特有的模仿天才,大量仿冒西洋产品,并且惟妙惟肖。不过乾隆一眼就看出这些合资及仿冒品并非正宗,强调宫中所用必须进口原装:“从前进过竹叶青、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进钟表、洋漆器皿、金银丝缎、毡毯等件,务要是在洋做者方可。”除了钟表外,皇帝还对西洋自动玩具着迷,特别是“机器人”和“机器动物”。宫中的西洋传教士西澄元研制了一头“自行狮子”,体量大小与真狮子无异,发条藏在狮子腹内,能行百步之遥。皇帝亲自前来观看,看着“自行狮子”昂首阔步向他走过来,大为开心。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西洋器物引起皇帝的兴趣。他命传教士魏继晋与鲁仲贤教小太监学习“大拉琴”(估计是大提琴)和“小拉琴”(小提琴),在宫中组织了一个包括大小提琴、钢琴、双簧管、单簧管、吉他在内的西洋管弦乐队,以便让居于深宫的女眷们也领略一下异国风情。公元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秋天,皇帝接到两广总督的一封紧急奏折,说有一个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国家,派人到广州来送信,打算要来朝贡天朝。奏折后面还附上了翻译成中文的英国“商业总管”“百灵”的“禀文”。这封禀文极富中国特色,内容如下:英吉利国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呈天朝大人,恭请钧安。我本国国王,管有呀兰地嘧吨、佛兰西、嗳仑等三处地方,发船来广贸易。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说称:“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我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今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辅国大臣吗嘎尔呢,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包管英吉利国人与天朝国人永远相好。此人即日扬帆前往天津,带有进贡贵重物件,内有大件品物,恐路上难行,由水路到京,不致损坏,并冀早日到京。另有差船护送同行。总求大人先代我国王奏明天朝大皇帝施恩,准此船到天津,或就近地方湾泊。我惟有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这封从大边不知名国家寄来的信语气极为“恭顺”。你看,去年皇帝八十大寿,他们知道信儿晚了,没赶上,他们国王居然就“心中十分不安”,因此就巴巴地赶着今年来给皇帝庆生日,如果皇帝肯赏脸见他,那么他们国王就会“十分欢喜”,还“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真是懂得礼数。皇帝阅后极为满意。不过,问题是,英吉利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哪个方向?多远多大?禀文中提到了“佛兰西”,难道与传教士提过的法兰西有点关系?皇帝命人搬来八年前调集中外所有博学者修定的《大清一统志》。这本书中已经记载了中国人所知道的天底下所有国家。然而,从头到尾翻了一遍,虽然找到了传教士们常说的什么法兰西、意大利,却没找到英吉利三个字的影儿。皇帝于是找来了宫中传教士,询问英吉利国是怎么回事。传教士们果然知道,告诉他,“该国即系红毛国,在西洋之北,在天朝之西北”,与法兰西国及意大利国在同一个方向,也以制造器械见长。皇帝十分高兴,这意味着,大清国的属国名单上,又将添上一个新的名字。历代天朝,对属国的数量多少都十分重视。中国人的世界想象是,中国位居天下中央,是文明之邦,四周国家环绕在中国周围,都沉陷在野蛮愚昧之中,因此,中国愿意怀柔远人,向四周“传播声教”,以自己的文明之光将他们从不幸的黑暗中拯救出来。而四周明白事儿的夷人大都“倾心向化”,急切地想到中央王国来参观学习,学习先进文化。“万国来朝”、“四夷宾服”向来是中央帝国统治成功的标志。中华帝国的属国越多,就证明帝国治理得越良好。中央王朝通过册封,赐予四周小国王朝以合法性,而中央王朝自身的合法性,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小国们的捧场来证明。一般来讲,在进贡国名单上增加一个新名字绝非易事。除了像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那样千方百计遣使招徕,就要像汉武帝那样大动兵戈武力威服。而如今,既没用大清帝国出兵,又没有遣使,数万里外大西洋上的从不知名的英吉利国就“远慕声教,倾心向化”,主动前来纳贡。这难道不是中华帝国文化影响力的有力证明吗?这难道不是大清盛世的最好注解吗?这难道不是皇帝晚年的一桩大喜事吗?何况这个新的“臣仆”将为皇帝贡献许多奇珍异宝。那篇禀文里不是说得很清楚吗?“带有进贡贵重物件,内有大件品物,恐路上难行,由水路到京,不致损坏,并冀早日到京”。依惯例,海上到达的外国贡使一律由广州上岸。皇帝回复两广总督,特别批准英吉利人破例由天津登陆:“阅其情词极为恭顺恳挚,自应准其所请,以遂其航海向化之诚。”其实英国人并非是中华帝国的陌生客人。他们来到中国海边已经几百年了,他们一直是大清国最重要的外贸伙伴国之一。自古以来,英国人就一直为东方这个神秘的大国所吸引。早在1497年,英国人卡波特企图打通前往中国的航路,可惜没有成功。直到1635年,英国商船“伦敦号”抵达澳门,才标志着中英交往的开始。从那时起,中英间就建立起了贸易联系。不过当时的明朝官员并不知道这些外国人从何而来,看他们一样是红头发蓝眼睛,以为是荷兰人,所以将他们也称作“红毛番”。在中国人眼里,荷兰当时是海上最强的国家。其实世界大势早就发生了变化。十六世纪末起,英国相续击败西班牙和荷兰,实现了海上崛起。在中外贸易中,英国人同样后来居上,很快就取代了荷兰和西班牙,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力军。中国茶叶之风靡全球,主要就是英国商人的功劳。虽然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就开始种植茶树,但直到十六世纪中叶才为西方人所知。中英贸易兴起后,经过英国商人的大力推介,茶叶逐渐成为欧洲人客厅里的时尚,并且使越来越多的人着迷。从1685年到1759年,七十多年间,英国对中国茶叶的年采购量由八万多磅增长到二百六十九万磅,增长了三十多倍。茶叶因此成为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最大宗货物,占到欧洲从中国采买的货品总量的一半以上。十八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已经成了对华贸易的绝对主力。1764年,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总值为白银一百九十一万两,其中英国所运为一百二十一万两;而当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货物总值为白银三百六十四万两,其中英国购买为一百七十万两。及至十八世纪末,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输入值已占西方国家总值的百分之九十左右,输出值则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英国早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贸出口国,也是第一大外贸进口国。可是中国皇帝与政府对此一无所知。英国人仍然如明末一样,与荷兰人一直都被称为“红毛番”。对这两种“红毛”之间的关系如何,连与之直接打交道的中国商人都十分模糊。以至于前几年刚刚修定的《大清一统志》,记载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却竟然没有这个最重要的外贸伙伴。中国皇帝何以如此闭目塞听呢?来到中国的外商如今通常被奉如上宾。每到一地,往往地方长官亲自宴请,然后还要游山玩水并且享受全方位的“服务”。不过二百多年前,外商们可绝不如此“得烟抽”。二百多年前那些万里迢迢奔赴中国来的外商,虽然也腰缠万贯,可到了中国之后的处境是你想象不到的可怜。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皇帝命两广总督制定了《防范外夷五条》,重新强调申明中国政府关于对外贸易的一系列规定:第一,中国政府拒绝与外国商人直接打交道。大清王朝不但没有引资办、招商局、外贸部,甚至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所有外贸事务,都由“十三行”这个民间机构经手。所谓十三行,是中国政府在广州指定的十三家中国商人,专门负责与外国人做生意。外国商人到达中国后,所有的货物都只能卖给十三行,不管他们给的价格比别人低多少。采购所有东西,都必须经过他们,不管他们如何提高价格,降低质量。外商在中国的所有行动,都要受十三行的监视约束,不得乱走一步,不得乱说一句话。如果他们在中国遇到什么困难,对中国外贸政策有什么不满,只能通过十三行向中国有关当局提出请求,绝不可直接与中国官方联系。


编辑推荐

藏书票:本辑藏书票仍由姬炤华先生绘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读库0904 PDF格式下载



读库一直是我的最爱,这次购买的单本。


读库质量一直不错,这期的可读性尤其强


读库几乎每期都买,每篇细细读来,总有一些体味和心得


读库的书,每一本都要收藏


读库一直以来都很受朋友们的关注,我也心血来潮的买了两本,确实让我受益匪浅,以后会继续关注....


第一次购买《读库》。本期第一篇立意新颖,最后一篇很诙谐。所选文章涉及面广,有生活写真,有书评,有名画欣赏,读后均能有所启迪。值得一读。


喜欢读库,所以购买。


读库都喜欢。


今天第一次通过当当看到了《读库》0904,尽管是09年的一期,但是读来很是喜欢。文笔很是不错。


读库是很好的杂志,之前在京东上夜买过。这期的内容貌似不是和我的胃口,还是赞一个吧


惊讶于读库的成功,却又乐于看到这种文化事业的成功,佩服编者的勇气与精力,真想成其走卒一起去干一番喜欢的事业,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本杂志可以一如概往的坚持自己的风格以不多见了,希望可以一起支持下去。现在看读库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幸好编者只有一个。希望永远只有一个,虽然累了点,但是请坚持。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读库的书,很喜欢。每个故事都不错,就是不知道是不是有据可考,以后要多买些读库的书来看看。


读库,还用说什么,直接收藏


这期的读库买了很久,但因为搬家等等琐事,一直放着没看,一放就放久了。但一旦拿起就一如既往非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可,非不行乃不能也。看书最大的快乐除了内容本身具有的知识性,还在于不分晨昏地沉浸其中的快感,对内心的愉悦,相信读库做到了。


读库很多很多本,我挑了这本,里面的内容是我自己的阅读范围


柴静姐推荐,我相信读库每一本都是有价值的书,果然


当最初听到关于《读库》的介绍时,就想立刻买来一读。但似乎,此书的市场占有率不是很高,跑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书店报亭,都还看不到它的踪影。但人就是这样吧,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想念。心一直都为它留着那么块地儿。当当是常去逛的网络购物之地,虽然知道,它是卖书起家。但最早在这买的还真不是书,因为感觉买书的乐趣还是在书店逛的感觉。这次求助于当当,哪都找不到“读库”是个很大的原因。而且很喜欢当当的货到付款服务,减去了我的网购危险的担忧。周二下的订单,周四就到了。让热衷于网购,但没过当当的同事也惊讶于它的速度,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读库》,感觉非常好。第一篇《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描述了鸦片战争的由来,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点。,篇幅不长却写得比较深刻,尤其是两个制度的对比,更震撼的是两个制度下个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制度对人的态度。所谓天朝、所谓富庶、所谓盛世,没有百姓的参与,一切都是空话、假象,不堪一击,很有现实意义。紧接着的一篇是摄影纪实,马宏杰的《西部招妻》,真实。篇篇精品,值得细读。藏书票设计的也真是精美。


《读库》几乎每一期的内容都极精彩,0904中的《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更是极为深刻且好看的文章。在这个觉得自己已经崛起,自己已经牛的不行的世风之下,读这篇文章,可以令人清醒一些。不了解世界,不仅是乾隆时代的境况,恐怕当下也如此。所以我又买了几本,推荐给朋友。


《读库》从0601到0904都已经买齐,书编得非常好。不知道怎么回事,书店里好像没有卖的,是不是现在读书人太少了,书店卖这种书没有办法赚钱。当然,现在书店最好卖的是教辅,励志和奇幻。什么世道啊。


读库出品非比寻常!个人非常喜欢


一读历史。本期代表作《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读到了史书里没有的细节,这样写史,非常具有人文气息,作者很有学者风范。二读世态万象。本期代表作《西部招妻》。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跟着摄影师的镜头,走进千万人的心酸。喜欢读库每期都有这样图文并茂的好文章。三读书。本期代表作北岛诗集赏析。我一直很少读现代诗,要不印象派意味太浓,要不言辞太白。然而看了北岛诗集的介绍,我竟然动了买他诗集的念头。很喜欢文章开篇的那一句“不断后退,一直退到我们出发的地方”——我在思考,人生到底是前进的过程还是后退的过程?四读人。本期代表作《柳如是》。原来她不仅仅是个烟花女子,只可惜身为女儿身。


以前在北京读书时,就住在风入松旁边(离开后,想想当年能住在风入松旁边真让自己现在掉哈喇子,现在住在一个著名的法科大学附件,周边书店卖的无非是正版或盗版的法律教材和法条,所以以后决不可让孩子上单科大学,会后悔死的——题外话),经常在进门的推荐台上看到《读库》,但不知何故,本能的反感此类名称的书籍,或许是上海那边的某些类似书刊弄坏了胃口,加之编者名叫张立宪,一听就好像俗不可耐似的,于是乎,从来就没有想过买一本瞧瞧。不记得什么时候,也不记得什么人推荐买一本《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应该是一位我平时敬重的人(再说题外话,我平时买书只看三个标准,作者、出版社和好友推荐),所以买了一本来看。不由得说一声,这个六哥(张立宪)何其了得呀。他编的《读库》当有一读啊。果真如此。之后期期不落。本期更是精彩连着精彩,印象最深刻者是开篇之作,通过中英的最初接触来展现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症结——赶上了这太平盛世的大庆,瞧瞧举国上下那股劲,就该晓得这个结目前还没解开。另有西部买妻,更是印象深刻,我把这个故事拿到了我的《法律社会学》课堂上,让大家去讨论:这些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拐卖妇女罪,老三如果强行跟那个得过脑炎吃多少安眠药都不待迷糊的媳妇发生了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再有,这种买卖女人的关系是否受合同法的约束,能否构成缔约过失责任?大家饶有兴趣地听,听完却一片肃静,俺趁机点题:当法律面对生活甚至生命时,大家都同意普遍适用的法律好像有些尴尬。尴尬在于法律永远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灰色要跟得上长青,就需要法律人有一点法律社会学的功底。列为,你可以想象,这篇大作帮了俺多少大忙啊。如此边缘的选修课,自此后堂堂饱满,课后把把热烈掌声,怎不让俺感激老六,怎不感激《读库》?东东枪的东东煞是好看,不由得人不乐,乐后不由得人不思,看得出来东东枪是下了功夫的。如此老六,谁个敢说不牛?


看完《读库0904》,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段幸福时光,记得是父亲订了《儿童文学》这本书,每当新书到了,必定要经过兄弟姐妹们一番争抢才能分出个阅读的先后顺序,等大家都看完了,书也就残缺不全了,但其中的故事有些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拿起《读库》这本书,尽管已经没有了你争我夺的那种必要了,但仍然会有那种一睹为快的激动,这是一本值得期待的书。《读库0904》很杂,涉猎甚广,既有《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和《柳如是》这样的历史随笔,又有《西部招妻》、《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八》、《暴力棋王》和《迦南福地》这种写人述事的纪实性的报告文学作品,还有很少关注到的影视评论《直至群星在你脚下》,乐评《“我不属于运动的一部分”》,画评《大地上的恬美与危机》,书评《北岛三札》,甚至还有网摘《言之有误》,能够称为《读库》真是名符其实。《读库0904》很牛,赵瑜写的书评《北岛三札》很精彩,我是看到这个书评才决定买的这本书,因为刚刚看过北岛的《青灯》、《蓝房子》和《午夜之门》这三本书,很喜欢,也写了书评,看了赵瑜的书评,有点自惭形秽,也有一点共鸣,这也算得上是读书的乐趣吧!《读库0904》很酷,没想到会收录东东枪的《言之有误》这样的雷人新语,“其实他是个哑巴,平时说话都是伪装的”、“换个ID又是一条好汉”、“光阴似面,岁月如锅”等这样的言之有误,看似插科打诨,让人忍俊的语言背面,是否也蕴含有更多、更深的人生哲理?阅读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很高兴《读库》让我又多了一种选择,尽管也会失去更多的选择。


《读库》系列的定位脱不开精英、非主流二词,三年下来,非常明晰了。精英、非主流其实是一种观点,面对各类文化、社会现象,它都有一种独特的视角,于是形成的观点也会独树一帜。文化、社会终究不是孤立的,稍作腾挪,便不可能不涉及到政治。于政治,文人向不乏洞察力,却从不曾拥有足够的驾驭力。《读库》聪慧,或许知道适可而止,仍游曳江湖,远离庙堂。


读库的每一期都有值得细读的文章。《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是这一期的好文章。中国的历史中可以例举出很多所谓的盛世,但是这些所谓的盛世都后来不是因为人们安于享乐失去抵御外族的能力,就是由于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消耗了国力而走向衰老。到最后都归结为皇上的无能。这样到底是否公正现在说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作为老百姓来说,我觉得还是无知造成惨剧的原因还是相对多些。一个民族没有危机感是最可怕的,你看看当今的美国如此强大,但是还是在不断地寻找未来的敌人,还是不停地假象未来哪个国家会侵略他们。暂且不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都说是为了利益,其实利益也是一种危机感),但就他们的想象力和危机意识来说,这个国家还会长期主导这个世界。而中国人却在又一次的印证过去的历史,“记吃不记打”这个毛病在现今社会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国家如小家,人本兽进化而来,冠冕堂皇的话都会说,但是翻脸的时候兽性都会原形毕露(近代史看看)。难道说就我中华儿女的进化水平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在教育人的方面我们表面的东西做的太多,实际的行动太少了。我们的下一代或下几代如果这样下去,那么我们积累和创造的财富能保得住吗?别站在看世界的高度思考问题,多审视一下我族的危机才对。


读库就是品质。每期都买,都受益匪浅。


看了第一篇就被迷住了,读库加油~~


一定要读一读。总有些文章会触动你的心灵


读过了,真的很不错。


容量很大,五花八门,看起来很过瘾!比一般的文化快餐是强多了


最喜欢这样的实录文章,有江湖的味道


读库出品,必属精品


图书的价格和拼箱都不错,是正版的!


抽时间读一下,每次都有惊喜!


有空读读


一如既往的值得拥有


适合慢慢的、细细的品味的好杂志


搜罗当下万象,思绪未来百变


这是近年来看过的很好的一本杂志。


买来给老公看的,据说还不错


老六这么认真做书的人,没问题


有深度的报告文学


11.7元买的


不妨碍阅读,但是看起来闹心,第一篇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不错,很喜欢


每一期都买,好看


不需要理由


我是高中生,真心觉得很不错,很开阔眼界,内容很充实,是我喜欢的类型
其中《西部招妻》看得很心酸
对了,里面每篇文章都附带图片哦,很喜欢这一点
随书附赠读书邮票一张,感觉书的封面设计很大气,值得收藏
价格有点小贵,因为是一期期的,本来打算收藏的,可是真要一本本买下来数目也是挺大的。
期待降价哦~让我把她们都带回家吧。


里面以新鲜的记实文学为主,也有史实,书评与画评,还有网络语言,蛮好玩,开眼界。藏书票很漂亮。39折购得。如继续打折,会再买哟!


浏览了一遍,感觉很好,耐读,准备细细地读。


非常喜欢老六编辑的东西.


喜欢张立宪的书没道理


喜欢里面的那篇《暴力棋王》,还有《柳如是》


我爱看西部招妻这篇。看了不下五遍。


希望大家也会喜欢!毕竟,张立宪一直是个有品位的家伙!张就是保障!


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八中,读者可以管窥到那场史无前例的整人运动刚结束后的中国社会的模样。那时候的中国和乾隆时期的中国并无二致,一样的落后,一样的贫穷,一样的愚昧,一样的专制。最重要的,都有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盛世”。
马宏杰的西部招妻。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深有残疾的河南农村青年最近几年三番五次到甘肃娶亲的故事,字里行间多无奈与悲怆。这篇文章也展现了当代中国之“盛世景象”:西部某些贫困农村的人们为了省下一元钱的洗衣粉钱,被子真的从来都没有洗过,而能有两床完整的被子也算是好的了,更多人连御寒的被子都没有。那儿的人们依然过着与古时“卖儿鬻女”一样的生活,靠着嫁女的彩礼生活。“挣扎在贫困边远的人,他们会抓住每一个到来的希望。这种希望有时是不能用正常的伦理道德去衡量、评价的。”在那儿,乡里的一个电工下到了村里就像鬼子进村一般,家家户户闭门关窗加以躲避,因为那是厉害的大人物。
“命运,好像总是在捉弄那些贫困之人。”
如今,时逢六十甲子大庆,中国人又享受着一个“盛世”,大地上充满繁荣与和谐。依稀间,从乾隆的十八世纪初,到七八年,到2000年,再到现在的2010年,二百年来,中国似乎一直都处于太平盛世。


看这本书是因为有 前面看到 梁文道 推荐了
看过之后发现的确值得推荐
一本很事实的书
说的都是一些现象 分析一种可能
不是简单的小说 很有可读性
可以增长知识学到东西的感觉


文章的水平令人赞叹。将这些文章摘录聚集的人更是令人佩服。了不起的六哥。


我是一文不漏地全部读完,感觉很不错!


很棒。
本来以为是大本的,没想到是小本的。


不错,书的品相很好。


如果你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如果你能静下心来,那么我建议你读这本书。有些好书就像橄榄,入口青涩,但回味甘甜。而《陶庵梦忆》从头至尾都很“有味”,只是需要一个宁静平和的心态。


很不错,文章长度跟题材都比较适合休闲型阅读。


冰雹喇嘛写的很好


一直都有断断续续的读这本书,里面的每个故事都很喜欢。


有趣有料有种


还没看太多,但内容很吸引我,适合我的口味


一如既往的好,物超所值。到货太快了,周一的订单,周四就收到了,让我很惊喜。以前都要7天以上,还得自己带身份证到邮局去取。当当的服务越来越好了。


包装完整,书也不错,以后还会光顾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也很好看。。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看这本书,还是因为柴静在其博客里的推荐,买来看后确实是觉得物有所植.里面的文章都很启迪人,并且有趣,还能引发我的思考.印象最深的一篇是<<西部招妻>>,里面主人翁娶妻的过程一波三折,让人看来心酸不已.对残疾人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寻找多年,就是这本书了,值


还要买


希望在这里读懂中国,了解世界。


不是权威,不是学术,只是观点和爱好,却有深度有内涵。


风格比较适合我的偏好,最好多些周边国家的人文历史等内容。


尤其喜欢其中的<西部招亲>,经典而有生活气息..


这期内容很精彩!只是书迟到了10天,但因为喜欢当当,还是等了。书很值得一读!


读库的每一篇文章都很好,一如既往,买了几期


读库的质量一如既往的好...


读库的内容很不错,一直都挺好。


第一次买读库,书籍印刷效果超乎想象的好,只是内容并没有更多亮点了,不过有的时候有的人盲目收集一个系列也是种追求……


读库一贯耐看,希望能保持这种风格。


读库在进步,不错


对于杂志的偏爱始于幼年,记得那时家里定的期刊多达十余种,每到月末月初,都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后来,幼年时期的杂志渐渐不能再吸引我,书还是爱读的,可杂志读得越来越少了。说读库是杂志似乎委屈了它,无论是装帧还是内容,其厚重让人无法将它和卖满街的期刊相提并论。它是另一种阅读方式,需要喜欢的人来选择,需要有人在这么浮躁的年代里,静下心来揣摩一些耐人寻味的文字。


课堂上,老师教导我们:“比较的对象要有可比性,不要做无意义的比较。有人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拿来比较,我看没这个必要。”我想起大学时要交一篇戏剧课的作业,一位舍友即做这二者的比较,兴奋地向我们宣扬他的研究成果:“据我考证,他们卒年相同!”现在据我考证,《读库0904》和《单向街001》生年相同,都是2009年8月第一版。但我并不打算做这二者的比较,并置二者,恰巧我是同时购买了它们,因为都是杂志书,各收了若干篇文章,经过我的交叉阅读,正好今天读完了,几乎同时。一《读库》我算是老读者了,买的却少,基本都在图书馆借了,还都挺新。这次买来细读,顺便研究一下老六的组稿: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历史)西部招妻(民生/摄影)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八(回忆)暴力棋王(体育)迦南福地(社会/国际)直至群星在你脚下(影视)“我不属于运动的一部分”(音乐)柳如是(人物)大地上的恬美与危机(绘画)北岛三札(文学)言之有误(网络)乍看和《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之类似乎差不多,包罗万象,无愧“读库”之称。然而毕竟是杂志书,分量上就要厚一些,且无广告。选材上,不像一般的新闻杂志,追求时效性,而尽可能挖掘厚度。作者自然不能再局限于国内,要找上欧逸文(EvanOsnos)或者张铁志(政治不正确否)捧场;体裁除了几篇纪实性报告文学,多以散文随笔体,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回想以前的若干期,《读库》的风格大致如此。然而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比如我拿到这一册0904,我会觉得像《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和《柳如是》这样的文章写得太浅,了无新意,无非是一些史实、典故的铺叙,都是常识性的东西,读起来不过瘾。却居然还要在文末注个“本文参考书目”,摆出副做学问的架势,不料一下笔就漏了马脚——页268第一本参考书目写作:《柳如是别传》,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何必呢?相较之下,读《暴力棋王》、《直至群星在你脚下》、《“我不属于运动的一部分”》等,就有意思的多,听“星·无忧角”、“砍大龙”、李世石、HAL、黑石、阿瑟·克拉克和库布里克、BobDylan和JoanBaez这些名字就新鲜,《西部招妻》、《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八》、“巧克力城”等也都将我带进未知的世界。饶有兴味地读完一篇,我忽然悟到:我不熟悉的领域可能恰恰又是别人的专长,对于这些读者来说,读到此类文章岂不是和我读《柳如是》同样的感受?众口难调,只能各取所需了,一锅大杂烩,营养总还是有的。文青嘛,历史、影视、绘画、音乐、文学什么的多了解一些总没坏处。中山大学的一位老师在讲到《花间集》时说过这么一番话:“这个《花间集》,可能读过的人不会太多(据我有限的了解),但是知道的不会太少。”我想,老六的工作恐怕就在于要找出各个领域里的“《花间集》”,再找一个合适的人做好普及工作。二《单向街001》自然是第一次买。居然找了个专做古籍的凤凰出版社来出,算上这本,已是本月买的第三本凤凰出版社的书了。从装帧上来说,我嫌其封面没有折页,纸张挑选也有问题,纵然精致,奈何易脏。7月去北京,本想去单向街书店看看,记得当时网站上出通告,说快倒闭了,正在清仓大处理,终因行程紧,未及去。如今书店易址复活了。老板许知远是在08年的香港书展上听说的,那次他做了个题为“被禁锢的头脑——中国年轻一代的挑战”的讲座,遭到现场80后听众的一通猛批,哑口无言。如今又按耐不住,跳出来呼喊,看这发刊词的标题——《最愚蠢的一代?》,开篇就是:“躺在草坪上,在诗歌、吉他声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和坐在电脑屏幕前、兜里揣着iPod的一代人会有区别吗?”虽然都加了问号,许老板之心——路人皆知。许知远关注社会,介入当下的精神是可取的(编杂志以宣扬思想,似乎又回归了五四传统,杂志未必能长久,还是先用书的形式,出一辑是一辑),警惕信息时代、全球化造成的一些弊端以及新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呼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都无可厚非,但其乐于制造人为的“阶层对立”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若非看在梁文道的面子上,可能就不会买下此书。综观全书,16篇文章,分话题、访谈、艺术、随笔、沙龙五类,干货不多,基本上算是扣住了这个主题。内容较《读库》多了三类:“经济”《钱是怎么回事》、“科技/健康”《大脑里的战争》,“时尚”《我信佛,连卡佛的佛!》;作者还是华洋杂处,文体基本散文。《Google把我们变蠢》开篇就是《2001:太空遨游》(《读库0904》的《直至群星在你脚下》一文中作《2001:太空漫游》)的台词,看来要抽空去找来看看了。《出走》一文,读来感觉那么熟悉,翻看书后“撰稿者”一节,才发现原来作者LeslieT.Chang是何伟(PeterHessler,《读库》作者)的夫人。圈子就这么大啊。说起圈子,广州的文化圈与北京还是有差异,据我有限的了解,此地读过《读库》、《单向街》的人可能不会太多,但是知道梁文道的不会太少。梁又北上去开拓市场了,据说京城的文人们对其也欢迎。


书的内容就不说了,一直看《读库》。这次拿到的书质量不错,配送速度也挺快,第一天中午下的单,第四天早上就到了。


支持读库很久了,这期里重点推荐写鲍勃迪伦的那篇,写古力的那篇很生硬,西部招妻的画面感很强,配上了合适的照片,我就一俗人,呵呵,不会看别的,有文化的朋友别见怪~


有些独特的观点


一如既往的好,一如既往的风格。


《读库》我算是老读者了,买的却少,基本都在图书馆借了,还都挺新。这次买来细读,顺便研究一下老六的组稿: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历史)西部招妻(民生/摄影)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八(回忆)暴力棋王(体育)迦南福地(社会/国际)直至群星在你脚下(影视)“我不属于运动的一部分”(音乐)柳如是(人物)大地上的恬美与危机(绘画)北岛三札(文学)言之有误(网络)乍看和《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之类似乎差不多,包罗万象,无愧“读库”之称。然而毕竟是杂志书,分量上就要厚一些,且无广告。选材上,不像一般的新闻杂志,追求时效性,而尽可能挖掘厚度。作者自然不能再局限于国内,要找上欧逸文(Evan Osnos)或者张铁志(政治不正确否)捧场;体裁除了几篇纪实性报告文学,多以散文随笔体,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回想以前的若干期,《读库》的风格大致如此。然而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比如我拿到这一册0904,我会觉得像《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和《柳如是》这样的文章写得太浅,了无新意,无非是一些史实、典故的铺叙,都是常识性的东西,读起来不过瘾。却居然还要在文末注个“本文参考书目”,摆出副做学问的架势,不料一下笔就漏了马脚——页268第一本参考...书目写作:《柳如是别传》,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何必呢?相较之下,读《暴力棋王》、《直至群星在你脚下》、《“我不属于运动的一部分”》等,就有意思的多,听“星·无忧角”、“砍大龙”、李世石、HAL、黑石、阿瑟·克拉克和库布里克、Bob Dylan和Joan Baez这些名字就新鲜,《西部招妻》、《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八》、“巧克力城”等也都将我带进未知的世界。饶有兴味地读完一篇,我忽然悟到:我不熟悉的领域可能恰恰又是别人的专长,对于这些读者来说,读到此类文章岂不是和我读《柳如是》同样的感受?众口难调,只能各取所需了,一锅大杂烩,营养总还是有的。文青嘛,历史、影视、绘画、音乐、文学什么的多了解一些总没坏处。中山大学的一位老师在讲到《花间集》时说过这么一番话:“这个《花间集》,可能读过的人不会太多(据我有限的了解),但是知道的不会太少。”我想,老六的工作恐怕就在于要找出各个领域里的“《花间集》”,再找一个合适的人做好普及工作。 阅读更多 ›


话不多说。。。很喜欢的书。。。


看着喜欢就喜欢,如同嚼蜡就是嚼蜡~


这一期的内容很喜欢,特别喜欢藏书票


买了好多本读库了,每一本都值得仔细研究


一直很喜欢读库,请保持


不错的杂志 很有内涵 以后会继续支持


呵呵,,估计我会喜欢的,这样不用看大部头的书籍,却也能获得很多知识,非常好


读库每期必买,非常喜欢,尤其那种对人文关怀的情调


书的内容不是百分百喜欢,但是都能读下去,也获得不少意外收获,已近不惑之年更能体会此书的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