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视野中的文学潮汐

张全之 编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张全之 编  

页数:

281  

前言

  2001年9月,南京大学正值筹备百年校庆之际,我怀揣一纸博士生录取通知书,来到这所向往已久的学校报到,心中充满了兴奋和激动。记得当时一踏进校门。就被迎接校庆的气氛和欢迎新生的热情所包围:盛装的校园、迎风招展的彩旗、悠扬的校歌的旋律和人们脸上按捺不住的笑容,使我们这些“新生”丝毫也没有感到拘谨和惶恐。想象中与这所大学应有的陌生和遥远,都在这浓郁的欢庆气氛中消融殆尽!  办完报到手续后,我就得知我们这一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含戏剧专业)共招收了二十多名博士生,其中仅男生就有十余名,除几位南京本地的外,全都住在刚刚竣工的陶园二幢一楼的西部。从此之后,我和这批新结识的师兄弟们就在这里开始了三年的求学生活。尽管我的这些同学有着不同的求学背景和人生经历,有的甚至在其他行当里已取得了较大成绩,常被戏称为“成功人士”,如张生已是成名的小说家,谢刚因策划出版《第一次亲密接触》而颇有些名头,吕林除写散文之外,在经济研究和商业领域也很有成绩,但当我们走在一起的时候,都有一个“学术梦”,都渴望着跻身学术殿堂,著书立说,传扬后世。

内容概要

  《现代视野中的文学潮汐》系统地展示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成就和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现有水平,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科学的参照和理论依据,全面梳理、呈现和总结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研究历史和研究脉络。

作者简介

  张全之(1966-),男,山东沂南人,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山东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已出版著作多种,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曾主持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书籍目录

序《新小说》杂志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确立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文学革命——以《新世纪》和《新青年》为中心的考察对“现代”的想象——以施蛰存的编辑方针为例看《现代》杂志的追求论“零余者”——以“多余人”为参照诗性主体的建构——沈从文“乡下人”自我认同的内蕴新解论现代小说象征的功能形态家族历史视野中的“中国问题”——以二十世纪“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为中心“权力一性欲”视野下的当代村社结构——以乡土小说为中心的考察论一种文学的“城市叙述史”论九十年代散文在多重辩证关系中的艺术发展从出版看新时期文学多元化结构的形成论文学与剧场的辩证关系田园神话:草原题材电影的原型叙事论东南亚华文诗歌的现代化附录:本书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在《新世纪》提倡废除汉字推行世界语的同时,在东京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刘师培也提出了培养世界语教师和发刊世界语杂志等主张。辛亥革命后,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宣传阵地由国外转向国内,师复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在语言问题上,师复直接继承了《新世纪》的立场,主张“语言统一”,推行世界语。1914年,叶纫芳、苏爰南在上海组织“世界语讲习所”,传播世界语和无政府主义,与师复互通声气,1914年8月29日至9月6日,无政府万国大会在伦敦召开,师复代表中国“共产无政府主义同志会”写信向大会报告了中国无政府主义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五条建议,其中就有“采用世界语”的主张。由此可以看出,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一直是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共识。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钱玄同、胡适、鲁迅对汉字的排斥,是这一思想、情绪的延续,不是一时激动之下的过激之词,更不是为了耸动视听而有意采取的策略。从《新世纪》到“师复主义”,再到《新青年》,有一条语言革命的内在线索,有着内在的思想史理路。当然,无政府主义者们的语言革命与五四时期的语言革命相比也有差别。无政府主义者们将世界语作为汉字的替代品,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但他们同时也看到,要使世界语迅速成为中国通用语言,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势下,他们的意见也有分歧。吴稚晖认为:“上策必径弃中国之语言文字,改习万国新语;其次则改用现在欧洲科学精进国之文字;其次则在中国文字上附加读音”,也有人提出创制一种中国新语,为世界语张本,但笃信子认为这种做法无异于“如欲人之长行万里,先使之在室中推磨三年。”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视野中的文学潮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