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世界教子经典智慧全集

张静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

张静  

页数:

300  

字数:

320000  

内容概要

本书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世界各民族父母的一个个教育小故事,并言简意赅地揭示出这些小故事所阐明的道理。不同的故事讲述了不同的深刻內涵,也揭示了不同的教子方法,让家长们足不出户就能汲取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教育理念——美国教育的自由、独立、开创;韩国教育的尚礼、重教、爱国;古希腊教育的智识、艺术、美雅;德国教育的责任、严谨;犹太教育的智慧、财富、胆识!

作者简介

  张静,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2年四川大学哲学学士,1987年南开大学法学硕士,1995年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中国社会转型等。主要著作(含合著及译著)有:《香港读书四年》、《国家与社会:研究与评论集》、《法团主义》、《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哈佛笔记——阅读与观察》、《身份认同研究》、《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智慧、财富、胆识——犹太人的教育
第一章 我学习,我富有
1.别拿智慧不当钱
富翁的遗嘱
别人抢不走的财富——智慧
2.妈妈肚子里的“大学生”
3.舔书的民族
学习像蜂蜜一样甜美
救命的书
4.问号孩子与“杂学”之子
今天你提问了吗?
问题与收获
别让孩子太“文静”
5.只为兴趣生
我只为画画才上课
只为兴趣而工作
兴趣,从娃娃抓起
6.“死”记”硬”背
背经
犹太人的生活准则——《塔木德)
7.孩子,我在听你说
为弟弟取名
谁年轻,谁先说
可别小看了你那张“嘴”
说,让孩子不停地说!
8.超越自我——一个人的比赛
父子间的对话
我的生命在书中
大明星的跳槽史
9.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屋顶上的西勒尔
学习还怕嘲笑?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第二章 笑对生活
1.苦难,最好的老师
马萨达的顽强
节日与记忆
回到历史中去
2.忍!
忍过之后
动动脑筋,忍一忍
3.流泪也要坚持笑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美丽人生
等着“飞马腾空”时
4.你还能相信谁?
惟己可信
向父亲借学费
5.家如城堡
温馨亲情
先当兵,后上学
分家不分心
6.走!冒险去!
富豪们的赌注
与巨头挣高低
7.一位父亲的遗产——朋友
朋友分等级
8.记住妈妈的话
他不是故意的
向妈妈学
我妈妈说
9.我不自信,谁自信?
一个不受欢迎的演讲家
不听话的“物理学家”
10.一个都不能少
谁都重要
第三章 钱财教育
1.人之初,钱几何?
石油大亨的孩子会记账
钱为何物
钱如人性
2.钻石归谁
诚实的收获
3.钱=劳动
勤勉习惯从小开始
4.攒钱尸致富?
攒还是赚?
5.节俭VS吝啬
不浪费,不等于我吝啬
6.让孩子长出富人的头脑
经商是本能
生意与年龄无关
富人头脑,其实很简单
7.给乞丐的钱
解困“乞丐”
爱邻如爱己
8.从零开始
一枚硬币的天地
9.”听”来的财富
倾听后的意外
我听,故我在
10.时间=秒+秒
对时间过敏的犹太人
难道积极也错了?
11.亲爱的,我把钱“给”人了
给孩子的智力做体操
清贫的“贵妇”
名人教育经
12.目标在前方,请不要拐弯
暂时与长久
目标不模糊
渔网不捞鱼
第二部分 自由、独立、开创——美国人的教育
第一章 放开的父母,自由的孩子
1.跌倒了,爬起来
2.让孩子好好玩
老师鼓励玩毛毛虫
爱迪生玩什么
3.为什么不去试试
4.我的话也不一定对
5.孩子不用太听话
别让孩子太听话
别在人前教子
6.鼓励孩子交际
小孩子也有名片
交异性朋友,体验成长过程
7.故飞梦想
到月亮上荡秋千
乘一条光线去旅行
带着孩子走出去
词汇——想象力的燃料
把水盆看成大海
故事、日记与图画
8.兴趣更重要
9.在自我约束中长大
自由与责任
从小哨兵到将军
10.专注,才能做好事情
专注的4种品质
培养孩子专注能力的几个建议
第二章 平等的父母,独立的孩子
1.蹲着的父母
美国的父母会蹲着和孩子说话
对孩子说声“我爱你”
美国孩子的父母这样表达爱意
2.告诉孩子道德标准
3.学做家务
美早期教育专家的几个建议
教孩子使用工具
4.不重知识重能力
美国的“奥数”竞赛
美国学生爱动手
饼干卖得多也能上大学
5.个个都是好孩子
走出失意的阴影
少批评多赞美
6.自立,从童年开始
自立,从吃饭开始
鼓励孩子的自助行为
做家务换零花钱
大学学费自己负责
搬出父母家
少年创业的戴尔
7.”竞争”成为一种习惯
8.从小做课题
9.从小学习民主方式
美国家庭民主的教育方式
在美国当总统
生活初体验——理想城
第三章 学生活,学做人
1.交给孩子生活的钥匙
2.好奇心是一笔财富
3.多一点幽默
幽默感是天生的?
熏陶出来的幽默感
4.乐观让人生更精彩
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
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
尽量地“放任”
不要因小事呵斥孩子
5.做个行事大方的孩子
移情训练
交换也是一种分享
亲人间的分享是最基本的
6.不拖延、马虎
你马虎,你吃亏
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
向别人学习
父母的言传身教
7.要成功,就台作
天堂与地狱之别
十个手指的功劳
8.不睡懒觉
勤奋的成功者
通过劳动促使孩子勤奋
我就是船长——用立志激励孩子勤奋
9.要做宽容的人
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父亲的宽容挽救了我
恼怒的孩子
10.像朋友一样与孩子谈性
第三部分 哲学、责任、严谨——德国人的教育
第一章 智慧与哲学
1.观察生活,培养哲学幼苗
2.教孩子在思考与提问中寻找答窯
3.给孩子认识世界的权利
4.鼓励孩子去尝试
5.在玩中创造“奇迹”
6.珍贵的好奇心
7.没计划好的事情,不能做!
8.学会自我管理
比没考上大学还严重的事情
9.要做有责任感的人
10.孩子的幸福比成绩更重要
第二章 性格与品德
1.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体验“痛苦”
尊重现实
2.“放任”孩子的错误
捡回来再扔
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3.赞美孩子
4.战胜恐惧
胆小鬼玛莎
鬼故事
5.最重要的是诚信
6.反省是为了避免下一个错误
不要让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
勇敢承担自己的错误
7.最要紧的是坚持到底
8.谦虛是终身的学问
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
骄傲不能等同于自信
终身的学问
9.耐心——优秀的素质
父母首先要沉得住气
孩子总是跟你学
第三章 生活与秩序
1.干净,要表里如
医生将看到什么
2.节俭的小女孩
3.德国孩子的爱情
小孩子的真爱
“早恋”竟然是好事情
4.适应新环境
5.教孩子正确使用零花钱
6.永远的玩具
7.不遵守时间是不能容忍的
8.近乎繁琐的严谨
9.环保教育
10.礼仪的启蒙
不打断别人说话
“对不起”
写“回谢卡”
首先要尊重孩子
第四部分 智识、艺朮、美雅——古希腊人的教育
第一章 家庭,亲情与友情
1.家与亲情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们都有一个家
孝敬老人
2.别给孩子致命的爱
过度的“爱”就是“害”
迷信会害了孩子
3.学会礼仪,做个有教养的人
好孩子不挑食
仪表一定要得体
做个有教养的人
4.用热情与宽容赢得朋友
选择高尚的人做朋友
学会宽容
5.别让孩子心想事成
不妨让孩子吃些苦头
别让孩子总是“心想事成”
6.胆小爱哭的孩子不会成为勇士
孩子,不哭
别做胆小鬼
7.我为你骄傲
赏识教育
父亲的礼物
8.独立与责任
责任与长大
孩子,你要独立
第二章 点燃孩子思想的火把
1.读书和思考让孩子变得聪明
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
学习+思索=智者
2.如果好奇你就问
思维始自惊异和疑问
世界因好奇而不同
3.引导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父母要学会循循善诱
品德和学识同样重要
成功往往源于坚持
4.相信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认识你自己
相信自己
5.用艺朮赋予孩子一颗纯美的心
荡涤心灵的天籁之音
舞出鲜活的生命力
用绘画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6.让神话与史诗为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在神话中学会生活
史诗里的快乐童年
第三章 健美,古希腊的生存法则
1.我健康,我美丽
打造美丽的身体
2.天使身材,出自魔鬼集训
女生≠弱者
第五部分 尚礼、重教、爱国——韩国人的教育
第十章 品质,蕴于举手投足问
1.彬彬有礼
有心妈妈的以身作则
幼儿园的耳濡且染
学校将礼仪教育进行到底
2.孝心依旧
孝从小起
不孝的惩罚
孝道的言传身教
3.有钱又怎样
一点一滴地节俭
我的零钱我来挣
4.永不放弃
强调精神是足球根本
没有人可以让我放弃
第二章 成长,由你自己做主
1.爱你才放手
自立才能长大
学会面对
2.孩子,快点!
快,才有效率
急不可待
教子惜时
3.付出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想要玩具得有付出
玩也理直气壮
4.与伙伴快乐成长
给你找个“干哥哥”
好朋友,手拉手
5.伴着善良去长大
青蛙腿的教育
保姆病了
6.走向大自然
自己的路自己走
7.你的兴趣,我的选择
幼儿园也讲主题
逼着孩子学习不如让他会玩
我的说法也正确
我的天地,我做主
第三章 走人社会,拥抱生活
1.环保,给你一颗绿色的心
妈妈的绿色餐桌
2.对垃圾也“用心”
我是环保小卫士
垃圾袋也要钱
3.与补习学院有个约会
夜里不回家
4.团结就是力量
让我们一起呐喊
“我们”的含义
5.我是一只小小鸟,却想要飞得高
小小留学生
6.就是要爱国
国旗国旗,我爱你
国货,让我为你买单

章节摘录

  马萨达的顽强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了耶路撒冷,对犹太人大肆杀戮,幸存下来的犹太人纷纷携带家眷,投奔犹太人所据有的最后一座城池——马萨达。(后来有人把它叫做悲剧之城。)马萨达城易守难攻,后备充足,尽管已是最后的孤城,但没有什么能够动摇犹太人抵抗的决心。  就这样,罗马人足足围攻了3年,这个时间足以让罗马人气馁千万次,因为与他们那上万大军相对峙的居然只是一支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967人的“杂牌军”。在毫无办法之下罗马人甚至选择了一个最笨的方法,在城旁堆一座与城墙同高、巨大无比的土堆,可惜仍未见到多大战绩。最终,罗马人终于醒悟过来,重兵切断水源,才使坚守3年的要塞被攻陷。  就在罗马人即将入侵的前一夜,马萨达城內民众决定集体自杀。他们先抽签选出10名勇士作为自杀的执行者,所有人紧抱妻儿,躺在地上,自愿接受亲密战友的一剑。留一名勇士处死其他杀手,最后放火烧毁城池后自尽。在殉难前夕,犹太人领袖爱力阿沙尔发表了后来以色列人人尽知的著名演说。  他说:“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明天拂晓我们的抵抗将终止。不论敌人多么希望把我们生俘,但是他们没有办法阻止我们自由地选择和心爱的人一起死去。可惜!我们未能打败他们。  让我们的妻子不受凌辱而死吧!让孩子们不受奴役而死吧!让我们把所有的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但不要烧毁粮食,让它告诉敌人:我们的死并不是因为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可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第二天清晨,攻入城內的罗马人惊讶地发现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死一般的寂静比遭遇抵抗更为可怕:他们历经数年攻下的,不过是一座尸骸遍地的死城。  也就是从那时起,犹太人失去了家园,成了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开始了在世界各地到处流散,到处受迫害、歧视、劫掠和残杀的苦难历程。  诸如,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对犹太人的劫掠、欧洲各国对犹太人的歧视压抑、到二次大战期间这一民族的悲惨发展到了顶峰——纳粹集中营数百万的犹太人被残杀。直到2000年后的1948年才重新建立起以色列国。  节日与记忆这就是为什么犹太人试图要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的原因。他们靠着“记忆”将这些继承下来,并告诉子孙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不但告诉孩子们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  所以,每年犹太人都要过很多用以怀念历史的节日,比如逾越节——这可能是犹太节期中最大而且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节日。  据犹太历史记载:犹太人早期的时候曾在埃及做奴隶,过着很悲惨的生活。上帝命令摩西把犹太人带出埃及,但法老不准犹太人离开埃及。为此,上帝决定予以惩罚,杀死埃及家庭的所有长子和头生牲畜。为避免误伤犹太人。上帝吩咐摩西通知所有的犹太人,在自家门框上涂上羊血,上帝见到羊血时便“逾越而过”。法老迫于上帝的威力,只好同意犹太人离开埃及。于是犹太人在摩西的率领之下,越过沙漠,由于来不及准备吃的,他们只有吃那些没有发酵的面饼和路途上的野菜,最终千里迢迢、千辛万苦地回到以色列。为了感谢上帝的恩德,犹太人把每年犹太年历尼散月14日起的7天定为“逾越节”,以示纪念。这件事距离现在已经有3500多年了,可是时至今日,犹太人仍然在纪念那段苦难的日子,让自己不要忘记苦难和屈辱。  逢到此日,如同中国人过春节一样,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会以家庭聚会的形式来纪念。他们会早早准备好精美的食品、华丽的服饰,与家人一起快乐地度过这个让整个犹太民族得以重生的美好节日。  但是在享乐的同时,犹太人规定每个人必须要吃一种很粗的面包,还有一种很苦的野菜叶,因为这些代表着屈辱和失败。  此外,还另有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值得一提——繁杂的晚宴仪式。  犹太人在庆祝逾越节时吃的第一顿晚宴,于尼散月15日举行。对犹太教教徒和世俗的以色列人而言,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晚宴。正统犹太人都备有一套逾越节晚宴专用的餐具。  晚宴上,每人要喝4杯酒,以纪念犹太祖先在埃及受的苦难,以及在上帝指引下,摆脱奴役,回到迦南地这一历史事件。  晚宴开始时,家长身穿白色亚麻布长袍(据说它代表喜庆、欢乐、神圣和宽容),举杯为节日祝福,这时全家人喝晚宴的第一杯酒。喝完后,洗一次手。主人把生苦菜蘸了醋或盐水后分给大家,并端出象征古代逾越节供品羔羊的羊胫骨(现代以色列人用烤羊胫骨代替宰杀羔羊,以此感恩上帝以羔羊的被杀保证了以色列人的平安)和鸡蛋,人人诵读祷文,并斟满第二杯酒。  这时家中最小的孩子,就节日礼仪分别提出4个问题,即:今晚为什么不同于其他夜晚?为什么只吃无酵饼?为什么要吃蘸盐水的苦菜?为什么今晚要倚着椅背吃?问题提出后,全家人依次诵读《哈加达》和《出埃及记》,就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回答完毕喝第二杯酒。随后全家人再次洗手,分食无酵饼和蘸有酿果酱的苦菜及主菜。主菜用毕,年幼的孩子找出事先藏好的半块无酵饼分给大家,这半块饼象征古代在家宴上要吃的逾越节羔羊肉。  此后,大家斟满第三杯酒,举杯感谢上帝的恩惠,全家在齐诵《颂赞诗篇》声中,将酒一饮而尽。接下来斟上晚宴的最后一杯酒(第四杯),并将桌上以利亚(以色列著名先知)的酒杯斟满,打开家门,诵读欢迎先知以利亚光临的祷词,据犹太传说,先知以利亚有可能在逾越节晚宴举行时突然出现,预报救世主弥赛亚的降临。晚宴在饮完第四杯酒,在“明年相聚在耶路撒冷”的祝词中结束。  回到历史中去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无论是世俗学校,还是宗教学校,抑或是官方学校,还包括社会的各个群体,他们都非常重视历史教育。教育部要求以色列青年在上大学之前,至少要进大屠杀纪念馆参观3次。所以在以色列,即使没有文化的人,其对自己民族的历史遭遇都记得一清二楚。  此外,犹太人的历史教科书也很特别,书中不会单纯记录犹太人怎样遭法西斯屠杀,而是提出了一系列的设问句:如果你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怎样应对?学生们会被要求参考先人写的各种关于集中营生活的文章,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根据情况不同,有的人如果有从集中营中幸存下来亲戚朋友,可以与他们进行座谈,听一下最真实的体验。这样可以更直观地认识历史,从中进行反省和看到未来的方向。  以色列全国有120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所以学校便时常把学生拉到“野外课堂”去接受历史教育,去亲眼感受当年的历史古迹。以色列入在国内旅游所看到的也几乎全是历史。“以色列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以色列不记住历史,他们还会落到其祖先那样的下场。”现在的孩子们“运气好”,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较过去好得多。因此,许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经受一点点磨难。在生活和学习上,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家长就心疼得不得了,并赶快替他排除。有的甚至上学送,放学接,中间还送牛奶。做完作业不愿意收拾书包,家长赶忙替他们整理。帮孩子洗脸、穿衣服,更认为是家长“理所当然”的事。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就像温室里养花一样,从不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  中国有句古话:“庭院里驯不出千里马。”为了孩子成为千里马,家长千万别把“小马驹”“圈”在“庭院”保守地“饲养”,而要让他们冲出“庭院”,到艰苦的环境去修好另外一门“必修课”——吃苦受难。  ……


编辑推荐

  父母的举止行为及处事方法,完成了对孩子的早期思想、品德、情感及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确定了方向并提供动力。本书为来自犹太、德国、韩国、美国、古希腊的经典教子案例及经验。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世界各民族父母的一个个教育小故事,并言简意赅地揭示出这些小故事所阐明的道理。让家长们足不出户就能汲取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教育理念。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世界教子经典智慧全集 PDF格式下载



各民族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健康、诚实、快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