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佛养心道养性

宋天天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6月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

宋天天  

页数:

302  

字数:

2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大的压力,常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让我们疲惫不堪,甚至让我们困惑迷茫。  人生在世,求生、求钱、求权、求欢乐、求健康长寿……凡尘俗世,芸芸众生,谁人无欲无愿,又有谁能逃离了烦恼?生命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关键是要学会自己化解。  很多人的心都处于一种喧嚣燥热的状态,对自己的现状极其不满,总觉得得到的太少,同时还害怕失去一些东西。人生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根鞭子。他们用这根鞭子时刻在抽打着自己。于是一直在争先恐后,忙忙碌碌。很少有人懂得停下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其实,仔细想一想,你再怎么努力,你能得到多少呢?有多少时间是在做无谓的拼搏呢?你得不到又能怎么样,得到又能如何呢?其实,困扰我们的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个年轻人有诸多的烦恼和痛苦缠身。  年轻人问佛:“我为什么会有烦恼和痛苦?”  佛说:“因为你太执著。”  年轻人问佛:“怎样才能无忧无虑呢?”  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已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放下过去的不快之事,不担忧未来,不执著于现在,人生即可无忧无虑。”

内容概要

做人需要佛的慈悲心肠,与人相处需要佛的博大胸襟,做事需要佛的无上智慧。以佛的思想和理念来出世入世,我们就能使人生圆满。 我们并非一定要成佛得道,但我们有必要领悟佛的大智慧,体味佛带给我们的澄清心境,以一颗佛心待人接物。如此,我们则能获得心灵上的真正解脱,享受人生的美好与欢愉。 本书以佛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人生进行了反省与解析。通过一个个教人向善的、安抚心灵的、启迪智慧的故事,阐述了诸多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全方位展现了佛学的博大与精深。仔细阅读本书,你能在佛的感召下平和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修为,增长自己的智慧。

书籍目录

远离贪念即是净土 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才会轻松愉快 心存杂念太多,必然会形成种种羁绊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远离贪念即是净土 以坦然的心境面对生命中的无常 知足常乐便是自在人生 宽容是洗心的灵丹妙药 不要以狂追狂,以哀悲哀 心中有鬼鬼自来,心中无鬼人自安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心内的烦恼才是可怕的魔军 最快乐的事往往也是最痛苦的事 最值得羡慕的是我们自己 爱护万物生灵,可随心自在地享受每一天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今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对来生造成影响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众生无定性,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 幸与不幸是结伴而来的 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自己的命运要自己掌握 活着就是幸运 命运是靠手来创造的,但跟手多手少没有关系 年少时不努力,到老后会吃苦受穷 广种福田可以免得后患无穷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宝珠 不断地接受磨炼,生活才能真正地饱满起来 不邪淫者,得如意眷属报 贫贱之交无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拿起凿子和榔头,敲去包裹着高贵自我的泥块与强者竞争才能成为强者 只有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 适应环境学会变通,做事情才会成功 做事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能水到渠成 为了明日不后悔,今朝做事当理智 只有和谐相处,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学问面前,知者为大 如果不改变内心,那么外表的改变是徒劳的 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的信念 机遇是平等的,不平等的是抓没抓住 应将精力放在要事上 与强者竞争才能成为强者 强中自有强中手,总有强手在后头 千锤百炼出深山 一切顺自然法则则生,逆自然法则则灭有智慧就会拥有财富和幸福 为人处事太迂腐,是苦了自己 种一棵树可以吃到两种水果 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 不让一滴水干涸的方法,就是将水倒进大海 每个人都是一块被包裹着的“和氏璧” 前半生应无所畏惧,后半生应无怨无悔 有些事要看清,有些人要远离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互换所需才能各有所得 不要执著于美丽的表象 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 有智慧就会拥有财富和幸福 把话换个形式说 根据当时的某种需要,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舍是富的因,富是舍的果 享了多少年的福,就要受多少年的罪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舍是富的因,富是舍的果 把无常的钱财带在身边,实际上是一种拖累 一个人有无善心与钱财无关 不当的财富是烦恼的根源 不要为了钱财而毁掉了自己的人格 一毛都不能拔是不会享受到福报的 事事锱铢必较是不会占到便宜的 要守住蕴含无限宝藏的无形心门 钱财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 施舍比接受更富有 慈悲是最伟大的力量 宽容有错的人,是帮助他分清是非善恶 无心之过是可以谅解的慈悲是最伟大的力量 感恩之心可以化解心中的怨恨 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做事要周全考虑,不可以给别人带来不便 守得云开雾散,忍得花开见月明 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三分,逍遥自在 在天下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才是最美丽的 母亲的心是天下最慈爱、最伟大的心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心灵也有漏洞,需要用心来弥补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心存善念者方能自救 种下善因,自会收获善果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即使是施以小钱,也是乐善好施 加害别人即是在加害自己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善恶正反,只在一念之间 以杀生来求生命,不如多行善事 善念应长存,恶念不应起 天堂与地狱只有一墙之隔 在心存邪念时,要听取别人的劝诫 损人利己的事不可做 即使是身处险境,也应为他人着想 争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在不明真相之前,不可胡乱猜忌 面对某些诱惑,要遵从自己良心的选择不要放纵自己的贪欲 贪婪之心是一味毒药 舍去执念才能峰回路转 轻浮自大会吃大亏 生争执之心,会引来诸多麻烦 贪欲也可以将佛变成魔鬼 如要掩耳盗铃,只能贻笑大方 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没有希望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不要放纵自己的贪欲 嗔心起时细思量,放下怒火最吉祥 生气就会出现漏洞 不要在气头上说话或行动 摆脱骄傲的习气,不做孤芳自赏的人 每天少一分所求,也就会多一分快乐不得超脱皆因绳未断 不能征服别人,是因为福德不够 不得超脱皆因绳未断 抛开种种凡心欲念,才能获得解脱 诚信之人才有存在于世上的价值 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 原谅对方的过错,是对他最好的点化 断除烦恼和不良习气 心存正念,才能战胜和超越自我 真想做成一件事,并不像说话那么容易 一匹好马,在鞭子的影子里也能跑得很快 不要依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涉别人的生活 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如果认为是正确的,就要坚持自己的主张 谦让是一种美德,过分谦让就成了一种罪过 以不思议之心,行不思议之事 不要寻找外面的毒蛇,要观身内的毒蛇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有些事不要不理不睬以不思议之心,行不思议之事 只要懂得放弃,其实回头并不难 只要懂得乱中求序,万事都能理出头绪来 答案既然是否定的,就没有必要再讨论了 不可因为其小,而生怠慢之心 不要执著于无关的细枝末节 说谎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适当的赞美永远不嫌多 批评和赞美别人要适度 心灵的虔诚才是最重要的 对已有的东西要负有责任 之所以被别人看重,往往只是因为有用处万有皆从因缘生 一切的因缘果报,由自己起心动念所招感 万有皆从因缘生 放得下,舍得付出,才能身轻心安 学会随缘放下,才不会有烦恼挂心头 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要活在别人的眼睛里 过与不及都是不完美的事 道德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强制要求别人 万物皆可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真性 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生命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 不是撑着不死,而是好好活着 人生的长度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把个体抛进神性生命的海洋中去心中有佛,你就是佛 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 身出家不是出家,心出家才是出家 木雕是佛祖,也是上好的柴火 心中有佛,你就是佛 处处皆有佛性,人人均能成佛 有些看似非凡的神通,其实并没有多少价值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能够舍身忘我,才能得道成佛 无论是礼佛还是做事,都要有笃定的信念 真正的伟大在于懂得自己的渺小 世间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 一休万事休,恩怨烦恼也全休 只要佛心在,处处皆是寺庙

章节摘录

  远离贪念即是净土  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才会轻松愉快  一位作家出名后,总是忙得昏天黑地。他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请教一位年长的禅师。  作家向禅师言道:“师父,我为何自从出名以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累呢?”  禅师问:“你每天都在忙什么呢?”  作家如实地回答道:“我一天到晚要交际应酬,要演讲演说,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写作。唉!师父,我活得太苦太累了。”  禅师突然打开衣柜,对作家说道:“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漂亮的衣服,你将这些漂亮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自然就能找到答案。”  作家说道:“师父,我穿着自己身上的这身衣服就足够了。现在你要我将这些漂亮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觉很沉重的,我肯定会极不舒服。”  禅师说道:“既然你懂这个道理,为何还要来问我。”  作家问道:“师父,我还是不明白您的意思,敬请您说明白一点儿,好吗?”  禅师说道:“你不是已经知道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已足够了,再给你穿上更多的漂亮的衣服,你会感到很沉重,也会觉得很不舒服。你难道还不明白你是作家,不是外交家,也不是演说家,更不是政治家,为何要去扮演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的角色呢?为何要去做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应该做的事呢?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  作家恍然大悟道:“每个人都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得到幸福和快乐,人生才会轻松愉快啊!”  【醍醐灌顶】  很多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究竟为什么这么累呢?因为在追求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在做一些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身夕卜之物不可强求。身夕卜之事不可强为;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只做自己该做的事。如此,人生才会自在洒脱。  从前,在一座寺庙中有一位和尚,已经修行了很久却无法得道。其实,他也没有其他的毛病,就是贪吃贪喝。别人吃一钵饭就够了,可是他总觉得不够,吃了还想再吃。有时明明已经吃不下去了,还要向别人要。眼见比他晚进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一个得道了,而他却没有什么长进。于是他很苦恼地请教住持:“师父啊!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刻苦地修习佛法,却一直没有得道呢?”  住持回答说:“正是因为你贪吃,所以一直没有得道。不用着急。这样吧,明天我为你准备一餐饭,等你吃完后我再告诉你到底怎样才能得道。”  第二天一大早,这个和尚便急忙赶到住持那里。住持看见他来了,就端出满满一钵的小米粥,旁边还放着一个空盆。钵里的粥不断冒出热气,还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看得出来是刚做好的。  住持说:“你一大早就赶来了,应该还没吃早饭吧。这一钵小米粥归你了。你可以把它吃得精光,吃得像旁边的空盆一样。不过,这是刚做好的小米粥,要等它稍微冷一点儿之后,你才能吃,要不会很烫的!”  【醍醐灌顶】  和尚一闻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制不住自己,很想马上把它喝掉,免得一会儿有人来分享。于是,他低下头对着那钵热腾腾的小米粥使劲儿吹着,想让粥快点冷下来。  刚吹了一会儿,他就急着问住持:“这粥已经冷了,我可以吃了吧?”住持盯着他说:“小米粥就算被你吹冷了,可是你的心还是热的。你应该把粥、看作是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是一碗清水,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却下来。”  和尚茫然地听着住持的话,似乎听懂了些什么,可是还是迫不及待地端真钵,开始喝小米粥。结果小米粥太烫,他不得不吐出来,刚好吐在面前那个空盆中。  这时,住持指着他刚吐出来的小米粥对他说:“你现在再把它吃掉。”和尚惊讶地回答说:“吐出来的,已经是不干净的东西了,怎么能再吃下去呢?”  这时候住持便对他说:“只要你把一切食物看作是别人的鼻涕或呕吐物,你的心自然会清净下来。内心清净才能深人了解佛法要义,才能修得正道啊!”  和尚顿时恍然大悟,马上改掉了贪吃的恶习,刻苦用功,后来果然进步神速,不久就修成了正果。  《淮南子.主术训》曰:“是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心存杂念太多,必然会形成种种羁绊。牵扯住我们前行的脚步,只有真正地静下心来,心无旁骛,才能有收获。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疆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王子听了老师的指示便上路了。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统统改掉。”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几年之后,王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再后来,他又遇到了第三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一天,王子见到了他的老师。王子说:“我已经看过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而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老师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现在应该向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  王子将信将疑地向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和他来的时候不一样,从回来的这个方向上,他看到门上写的是“接纳你自己”。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时为什么总是生活在自责和苦恼之中: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他因此学会了欣赏自己。  王子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他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怨声载道: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差别,所以他总是不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他因此学会了宽容别人。  王子又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失败连连: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他因此学会了包容世界。  这时老师已经在开始处等着他了。他看到王子若有所思的样子,便对他说:“不用我多说什么了,现在你应该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吧。”  【醍醐灌顶】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开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得往前走。记住:与其去改变世界和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学会宽容别人。学会包容世界。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远离贪念妈是净土  佛陀的弟子众多,而且大多数弟子都能遵从佛陀的吩咐,勤奋修行。很多弟子因此得了道,修成罗汉,消除了许多烦恼和痛苦。但是,有一个比丘,就是不肯用功。别人在打坐修行的时候,他却在呼呼地睡大觉。同修的师兄弟们都劝了他好多次了,可他还是照样我行我素,听不进半点儿劝说。 这个比丘最大的毛病就是爱睡觉,每天吃饱就睡,睡觉时还把自己房间的门关得死死的,外面有什么声音他全都听不见,就这样一个人在房中蒙头大睡,别人怎么叫也都叫不醒。  这天中午,嗜睡的比丘吃完饭后,又回到自己的僧房蒙头大睡了。他这一睡就没有起来过,直到第二天,僧房中一直鼾声如雷。  第二天上午是佛陀为大众说法的日子。所有的弟子都来了,唯独缺那个嗜睡的比丘。  佛陀问:“那个爱睡觉的弟子怎么没有来呢?”  一个弟子急忙站起身来回答:“佛陀!他从昨天中午睡到现在还没有醒过来,我们都叫不醒他。”  佛陀心中忽然想起,这个爱睡觉的比丘从今天算起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如果让他这样在昏睡中死去的话,他是得不到善终的。佛陀非常怜悯他,所以先让弟子们诵读经文,自己带着阿难前往贪睡比丘的僧房去了。  佛陀和阿难还没到,远远就听见雷鸣般的鼾声,一阵接着一阵,一阵高过一阵。推开房门后,鼾声更大了。那位比丘依然蜷缩在床上,睡得正香。  阿难先叫了几声,可是比丘毫无反应,依然睡着。后来佛陀走到比丘床前,用手指轻轻摇了摇比丘的身体,这个熟睡的比丘马上醒了过来。比丘见到佛陀正站在自己面前,慈爱地俯视着他,急忙起身向佛陀顶礼,说道:“尊敬的佛陀,请原谅弟子的无礼。”  佛陀告诉他说:“你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我不忍心见你在昏睡中死去而得不到正果,所以特地来叫醒你。”比丘大吃一惊。他根本没想到自己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他又惊又怕,不知所措。  佛陀安慰他说:“这是你命中注定的事。以前,你出家做比丘,却只知:道吃和睡,从来不思索法义,也不遵守佛法戒律。因为没有种下任何福德,命终后灵魂投生成米虫,就这样过了五万年,然后又投生为田螺、蚌和树干中的蠹虫,前前后后各过了五万年。你前身所投生过的生命都喜欢住在昏暗没有光亮的地方,而且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更特别的是这四种生命都喜欢睡觉,一睡就是一百多年,完全不懂得上进。经历了二十万年,你才赎清了前世的罪孽,所以今生能够投胎为人,并且出家做了比丘。既然做了比丘就应该勤苦修行,认真钻研。没想到你又像二十万年前一样贪吃贪睡,为什么你总是睡不够呢?可别忘了二十万年前你的前身的结果。”  比丘听了佛陀的话,羞惭得满脸通红,连忙向佛陀表示忏悔。就在他深深自责、忏悔的时候,一切杂念都随之消除了,并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修得了阿罗汉果。  【醍醐灌顶】  佛说,远离贪念即是净土。贪念让我们不满足于现状。让我们一直忙于苦苦追寻却永远实现不了目标:贪念让我们不快乐。让我们忽视了一路上经过的美丽风景,各种心喜乐趣也杳无踪迹。我们只有摒弃了诸如安逸等贪念。才捅找到一方净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以坦然的心境面对生命中的无常  在印度,有一位孤寡的母亲,膝下只生了一个儿子。母子俩相依为命,没有什么亲戚可以依靠,孤苦伶仃。这位母亲把自己的终身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于是便对儿子,疼爱倍加,生怕一个闪朱,失去了唯一的希望。  有一年,村子里流行了一场瘟疫。很多小孩子因为抵抗力薄弱,无辜地被病魔攫走了生命。寡母钟爱的儿子也不幸地死于这场流行疾病。伤心欲绝的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每天搂抱着早已气绝、全身冰冷的孩子,号啕悲哭,痴迷地对着孩子喃喃地呼唤,企图唤回孩子那可爱的笑靥,但是孩子所回应的只是寂然的无言。  从此,妇人碰到人便苦苦祈求:“什么人带走了我的孩子,把我的心肝宝贝还给我!”“我的孩子死了,天哪!什么人能救救我的孩子?”  可怜的妇人活在丧子的悲痛之中,哭断了柔肠,哭碎了慈母的一颗心;哭干了泪水,哭出了一眼的血泪。街坊邻居们爱莫能助,大家不知道如何来帮助这位不幸的母亲。  恰巧,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来到了这个国家,并且接受国王的邀请,传经说法。人们扶老携幼都到精舍,聆听佛陀宣说妙法。  有一个村人不忍心妇人沉沦在锥心拆骨的痛苦深渊,把妇人引进到佛陀的座前,希望佛陀给她一些启示。佛陀慈悲地看着妇人说:“妇人家!你丧失了人间最珍贵的宝物,你只要找到一样东西,我就有办法救活你的孩子。”  绝望中的母亲听到佛陀充满光明、生机的法音,抬起泪水迷蒙的双眼,无限期盼地注视着佛陀说:“佛陀!只要能救活我的孩子,任何东西我都愿意去寻找!”  佛陀便对她说:“你如果能找到吉祥草,把它覆盖在你孩子的身上,你的孩子便能起死回生,可爱如昔。”  母亲似乎感觉到了希望,赶紧问道:“什么叫做吉祥草?要到那里才采得到呢?”  佛陀接着说:“吉祥草生长在从来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之中,你赶快去寻找吧!”  于是,怀着一线希望的母亲,锲而不舍地、挨家挨户地寻找那挽救他儿子的吉祥草。每到一户人家,她便恭敬合十问道:“请问你家曾经死过人吗?你家里有吉祥草吗?”  “我家没有种植什么吉祥草。我家两个月前才死了个老人家。”被问到的人知道她遭遇丧子的剧痛,虽然被询问到如此唐突的问题,但是也不以为意。只是没有一个人家不曾死过亲人的。妇人失望极了,世间之大,竟然没有一人能够救护她的孩子。  佛陀于是接着开示她说:“你终于明白任何人家没有不曾死亡过亲人的道理。世间上一切万物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灭。诸行无常的生灭现象是自然的法则。任何有生命的有情众生,必定要经过死亡的过程,因此你儿子的死亡也是一种必然的实相。”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诸行无常。世间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人类都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山河大地也有着微妙的循环变化。没有一样东西是恒常不变的。因此。佛教主张一种“花开无生见如来”的“无生”。我们既已是众生之一。那就要学会以坦然的心境来面对生命中的无常。  知足常乐便是自在人生  有一个年轻人刚结婚,小夫妻新婚燕尔,浓情蜜意,日子过得极为甜蜜。于是,年轻人逢人就说结婚好,劝大家赶快成家,享受家庭的快乐。  一个朋友听到他老是鼓励人结婚,终于忍耐不住问他:“家是火宅,家是枷锁,成家是往火坑跳,往自己身上套上枷木,结婚有什么快乐可言?”  年轻人眉飞色舞,喜形于色地说:“结婚太美妙了!过去单身的时候,我要自己煮饭洗衣。现在可不同了。我工作下班回家,打开家门,美丽的妻子就会为我递上一份报纸,送上一杯热茶,给我一份甜蜜的笑容,为我穿上柔软的拖鞋。我家中养的那条纯白的鬈毛狗,就在我身前身后围绕,汪汪地叫着跳上我的膝盖,向我撒娇。家可以安顿疲惫的身心,家是天下最温暖的安乐窝。我劝你赶快效法我,找个对象结婚吧!”  沉浸在新婚喜悦的年轻人,俨然成了婚姻介绍所,不仅自己结了婚,并且还努力撮合了几对佳偶。  快乐的时光飞快地流逝,三年的岁月恍如昨日。两个朋友在街头上不期而遇。朋友欣喜异常地抓住年轻人的臂膀说:“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准备步你后尘,下个月我就要结婚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佛养心道养性 PDF格式下载



小故事大哲理,养心养性,男女老少皆宜,欢迎品读。呵呵


集道家和佛家思想于一体,令人受益匪浅。


还没读完,但每读一次,就觉得自己的内心平和很多。生活中常常遇到挫折,导致心境烦躁,常怀怨恨,甚至怀疑人生存在的意义。明白因果报应,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心境就平和很多,因为自己心境平和,外在表现出来的自己,就有着很好的状态,因为有了好的状态,做的事情也因此会顺利很多。真的很不错,继续拜读中~~~~


刚开始读的时候别里面的小故事吸引...感觉和实际生活很近...看了发现生话中自己的想法有时是很幼稚的...智慧的力量让人信服


买了很久。。都是些显浅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只是要做到就很难。。时常读读。。当宽宽心


由各种小故事汇集成的一本书,内容很不错,把佛教和道教的理论融入故事里,认真读读,修身养性!


很喜欢这本书,心性修养上很有帮助!


内容丰富,不错的书。


哲理性高,修心养性!!


到货的速度还可以也没得撒子质量问题给好评价希望以后免运费还可以多搞短时间你看嘛,当当一哈就比其他公司有竞争力些老


就象书名,到不是一定要精通佛说,但是有必要了解佛和道的智慧,值得看.


书的质量很好。这本书我会在心烦的时候看,能净化心灵,让我浮躁的心平静下来。里面都是佛教故事,浅显易懂,虽然有些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道理,不点不透,看过后有如醍醐灌顶。


一切都会过去,不是吗?心力衰竭时,安慰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洋洋得意时,提醒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穷困潦倒时,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腰缠万贯时,也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如果,世上种种终必成空,我们又何必对今天的得失斤斤计较?列夫·托尔斯泰说:“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要准备接受长期的惨败。然而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真理留着。


较好的一本书。


在心情烦躁的时候确实能平复情绪,但更适合在休闲的时候,泡一杯好茶,然后慢慢欣赏!


书不错,我喜欢。把它当成一件日用品,心情烦燥的时候就看一看。


这本书非常一般,虽然与佛与道扯上关系,但是故事适合初中以下孩子看!
失望。


缺乏专业佛语,就是一本故事会


感觉像初中生读物,每一段小故事之后有一个解释,有点效果吧,不过不明显,感觉像是给初中生进行德智体教育似的


书的质量不错,但是里面的小故事,有的都看过了,而且后面的点评都差不多。个人觉得一般


都是质量问题,其他的都没有太大差别


觉得不是特别喜欢,跟想象的有点差距


该书刚开始感觉还可以,可是仔细看后才发觉内容编写的实在是一般.很多故事很迁强.没有太大的启发意义.


很不咋地的书,上当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