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历年出国/回国科技人员总览

[美]马祖圣 编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美]马祖圣 编著  

页数:

605  

字数:

772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生的派遣始自1872年。其间,围绕要不要派,派多少,怎么派又有多方争议,直到这一批留学生真正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是30年后的事了。此后,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同样历经曲折,人数起伏跌宕,但潮流一经兴起,就无可阻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走出国门,到欧美、日本等国学习、实习、考察和交流。 作者多年以来自费资助调查收集编写而成这部有关中国早期留学生出国 /回国情况的研究专著。全书内容资料翔实,史料价值珍贵,比较详细地记载了1949年前我国对外派遣留学生和科技人员出国/回国的情况,专门对科技留学生派出的缘起、派出的过程、中断的缘由,进行了比较系统客观的分析。文中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系作者本人长期收集所获,结合自身参与早期留学的经历、特殊的身世和长期旅居美国的感悟,编辑成全面和系统的留学生历史资料。 本书的目标是记录历年出国/回国的科技人员,分为几个时期,比较各时期的人数,与理、工、农、医比例的变迁,特别是表1-1所列为本书所收集到的1879~1949年,历年从各国归国的科技留学人员数目及比例,对政府和相关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马祖圣(1911—2007)广东人,教授,微量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1924年考入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附属中学高中部,1927年进入请华普通科学习,后来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31年留校读研究生,1934年毕业时成绩优秀,被选送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1938年获芝加哥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科技留学生的开始 2.1 早期科技留学生 2.2 “洋务运动”并非提倡科技 2.3 兴办实业与初期科技留学生的关系第三章 容闳推动的幼童官费留美 3.1 容闳及其留美教育计划 3.2 幼童留美并非出于科技之需 3.3 首批留美生的来源第四章 废除科举前后的(1896~1911)科技留学生 4.1 中日两国派遣留学生的比较 4.2 海外华侨非留学生 4.3 停科举促成留日潮,但少人有专攻科技 4.4 官费与自费生 4.5 清末时期“公费”、“自费”的变动 4.6 赴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4.7 康有为的“科学”观第五章 军阀时期的(1912~1928)科技留学生 5.1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学特点 5.2 各省派出科技留学生 5.3 自费科技留学生 5.4 教会学校送出科技人员 5.5 科技留学生的贡献第六章 清华留学生与出国/回国教授 6.1 庚款留学的由来 6.2 1912~1929年留美预备学校 6.3 留美女生、专科生、津贴生及特别生 6.4 清华大学出国访问和进修的教授、教师 6.5 1933~1944年清华公费科技留学生 6.6 清华公费留学生的美国母校 6.7 中国科技人员的最大来源第七章 十年建设时期的(1928~1937)科技留学生与出国人员 7.1 出国/回国的科技留学生人数大增 7.2 此时期回国人员理、工、农、医的分配 7.3 庚款公费留学人员 7.4 各省派出的公费科技人员 7.5 自费及学校补助的出国科技人员 7.6 1928~1937年回国科技人员的贡献 7.7 此时期的工业企业情况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1945)出国/回国科技人员 8.1 抗战期间的留学政策 8.2 太平洋战争期间出国的科技人员 8.3 资源委员会与科技人员 8.4 自费留学的方式 8.5 抗日战争对于回国科技人员的影响 8.6 此时期的工业、企业情况290第九章 抗战善后时期的(1946~1949)出国/回国科技人员 9.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与出国的科技人员 9.2 公费出国的科技人员 9.3 自费出国的科技人员 9.4 1946~1949年中国的科技、工业、企业情况 9.5 1946~1949年留学科技人员的集体及个人贡献附录 人名索引表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失败的直接结果。中国不得不以一种被动和屈辱的方式打开了它的大门。此后,一系列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串联起中国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近代历史。统治者虽然为军事、外交的惨败而震惊和警醒,继而承认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但是他们却顽固地认为,祖上传下来的国体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儒家传统是最正统的,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原因只是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不如西方。“洋务运动”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所以最终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因为如果不变“中体”,“西用”则无以为用,西方的科学技术之花难以在中国封建的土壤中结出好果子来。中国固然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但对于自然的观念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只是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现象,而没有更进一步地去理解自然,解释自然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中国很早就有详细的天文记录,以及很多实用的技术发明,比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然而,技术与科学是有区别的。技术强调可操作性,而科学则是对技术的概括,以可检验的假说为基础,注意逻辑的严密性(特征之一就是数学化),同时要与严谨的实验检验相结合,强调可重复性。正如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传到欧洲以后,促进了探险和航海的大发展,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和科学观;而郑和七下西洋,满载而归之后,整个船队却被烧掉,以免对农耕传统和社会结构造成冲击一样,近代科学终究没有也不可能在中国兴起。为什么伽利略、牛顿这样一些伟大的科学家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产生于欧洲?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大大落后了呢?


编辑推荐

《历年出国/回国科技人员总览(1840-1949)》的目标是记录历年出国/回国的科技人员,分为几个时期,比较各时期的人数,与理、工、农、医比例的变迁,特别是表1-1所列为《历年出国/回国科技人员总览(1840-1949)》所收集到的1879-1949年,历年从各国归国的科技留学人员数目及比例,对政府和相关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历年出国/回国科技人员总览 PDF格式下载



难得对历年出国回国人员的统计这么周全详细,只是缺少了必要的分析,不过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研究留学史和中西交流史的资料工具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