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7-1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佳贵 编
362
395000
无
序言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代前言) 陈佳贵 一 国民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并趋于过热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将不利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高位运行,现已趋于过热,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然强劲;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近几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快,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以来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2003年GDP增长率是10.0%,2004~2006年分别比2003年上升了0.1个、0.2个和1.1个百分点,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上半年达到11.5%,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分产业看,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最大的工业增长速度加快,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高1.8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全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前四年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给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许多困难。 第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然强劲。首先,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投资的增速近来出现了反弹的趋势。2003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是27.7%;2004~2006年分别比2003年降低了1.1个、1.7个和3.7个百分点,虽然增长速度逐年有所降低,但仍在20%以上。2007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6.7%,出现了反弹的趋势。截止到8月底,新开工项目149751个,同比增加18665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1942亿元,同比增长16.7%。其次,对外贸易快速增长,顺差继续扩大。贸易顺差过大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问题,200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只有320亿美元,而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1019亿美元和177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18%和453%。2007年1~8月份,贸易顺差又达到1617亿美元,已接近2006年全年的顺差。贸易顺差过大,不仅使贸易摩擦大量增加,资源环境更趋紧张,还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再次,国内消费市场日趋活跃,2005年及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为12.9%和13.7%。2007年1~8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5.7%,其中8月份增长了17.1%。总之,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过高的情况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然强劲,还没有显示出放缓的趋势。 第三,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2007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8月份CPI为6.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高达18.2%,非食品价格上涨0.9%。1~8月份已累计上涨3.9%,预计全年将超过4%。尽管当前我国的核心CPI(CPI数据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部分)上涨并不高,7月和8月份均为0.8%,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较高,比如2006年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因此,近期物价的快速上涨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居民对当前物价上涨反应强烈,对物价满意程度创历史新低。况且,8月份6.5%的价格上涨还是在有行政性限价措施的情况下发生的,否则价格形势会更加严峻。2007年以来新出现的消费价格呈显著上涨的趋势,是宏观经济趋于过热的重要信号。 第四,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特别是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过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居民住房,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自2007年6月份同比上涨7.1%,7月份同比上涨7.5%后,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再创新高,同比上涨达8.2%,新建商品房上涨幅度更是强劲,达到9.0%。在证券市场方面,依据上市公司2007年上半年的年报数据推算,剔除长期停牌的股票,目前1243只A股的加权动态市盈率为40.71倍。剔除2007年中期净利润为负的股票,1127只股票中,只有261只股票的市盈率低于平均水平,仅占23.16%,其余近八成的股票市盈率水平均高于40.71倍。在流动性过剩和负利率背景下,资金推动容易引发资产泡沫风险。2006年以来,股市、楼市价格涨幅双双增加,泡沫成分在加大,值得高度重视。 二 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在目前国民经济高位运行并趋于过热的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各方面认识不统一,影响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有效性。实体经济走上了快车道,调整难度加大。流动性过剩与负利率背景下的经济预期,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膨胀。体制改革不到位,是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的重要因素。 第一,各方面认识不统一,影响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有效性。一方面,一些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存在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控政策的及时性和实施力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尽管2006年和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左右,但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11.5%,超过预期目标高达3.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着响应度不高的问题,也影响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由于各级地方政府还控制着许多资源和不少国有企业,它们既是宏观调控对象,又是政策执行者,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说,多数地方政府能够顾全大局,对中央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正确理解并认真贯彻落实。但也确有一些地方从本地区局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对符合本地利益的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的积极性就高一些;对不符合本地利益的宏观调控政策,则采取消极或抵制态度,损害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 第二,实体经济走上了快车道,调整难度加大。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经济存在着明显的行政性周期,一般在政府换届后经济增长速度会加快,当经济出现过热或局部过热时,中央政府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经过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下来。这次情况有着显著的不同,自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本轮宏观调控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连年不断攀升。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0.0%、10.1%、10.2%、11.1%;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加快,上半年增长了11.5%。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实体经济已经走上了快车道,形成了惯性,投资增长持续高位运行,对外贸易顺差继续加大,要想短时间把这种惯性平稳地调整下来,难度在加大。 第三,流动性过剩与负利率背景下的经济预期,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膨胀。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很复杂,而贸易顺差过大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则是毫无疑问的。当前除了消费价格显著上涨之外,比较明显的价格上涨压力的释放处是资产价格,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上。流动性过剩的加剧,通货膨胀预期及银行存款负利率的持续,使人们手中的货币不断贬值,加之民间投资渠道匮乏,民间资金进一步倾向于流入楼市和股市。这些预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投资需求,推高了股市价格,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进一步膨胀。 第四,体制改革不到位,是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的重要因素。当前,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都滞后于经济发展。在现行的投资和金融体制下,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资金来源和投资行为不规范,投资冲动和投资饥渴难以抑制。企业的资源使用和环境成本过低,使节能减排任务难以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过度向资本倾斜,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偏低,影响了消费需求和投资消费比例关系的调整。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和自有资金过多,使宏观调控的效应减弱。此外,近年来,财政政策性质虽然已由扩张转向稳健,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刚性,财政支出对农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的支持比重仍呈下降的趋势,而财政建设支出仍没有及时调整下来,因此,财政政策仍然带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2007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由2006年的600亿元调减为500亿元,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250亿元。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总规模达到1304亿元,比2006年增加150亿元。尽管财政政策已经转向中性,但实际上略带扩张的财政政策信号进一步增强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三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在目前国民经济高位运行并趋于过热、宏观调控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加大对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坚持适度从紧。一要下决心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二要把稳定价格作为2007年、2008年两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三要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第一,下决心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当前,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下决心把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必须首先控制投资增长速度。在货币政策方面,要坚持适度从紧,进一步提高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在财政政策方面,应调整资源税税率,加快实施环境税政策,加大企业的投资成本;同时,还应降低各级政府的直接投资规模,减少财政政策对基本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把财政投资更多地转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为拉动消费而不是为增加生产能力作贡献。 第二,把稳定价格作为2007年、2008年两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首先,在货币政策方面要扭转银行存款的负利率状况,防止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预期”,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及过多的银行流动性,还要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其次,要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价格调节基金、专项补贴基金,完善对农产品提供者、低收入困难群体和在校大学生的补贴政策,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再次,要努力加大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研究实施物业税征管问题。各级政府应增加土地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入市场;使用政府掌握的资源,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最后,要阻止内幕交易和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同时要通过股市扩容,增加股票供给,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第三,深化改革,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短期问题,通过不同组合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就能有效解决;但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中长期或反复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如“投资饥渴症”问题、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资源环境税收问题、一些微观主体的软预算约束问题等,仅仅依靠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是很难起作用的。对这些深层次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改革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革财政支出结构,转变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本书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召开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年秋季座谈会”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科研团体、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权威著作。 全书分为综合预测篇、政策分析篇、专题研究篇、财政金融篇及台港澳经济篇,从宏观及微观经济层面,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特别是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走势预测与对策建议。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是全书的核心部分。 中国经济连续数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且增长速度逐年提高。2006年GDP增长11.1%,达到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最高水平。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达到11.5%,其中第二季度达到11.9%,创造了近10年来的同期最高增速,增长势头强劲;但同时CPI也开始快速上涨,经济中的不均衡问题凸显。 2008年我国经济是否会出现“过热”局面?是否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些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预计2008年,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接近11%的水平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8年将继续高速增长,实际增长率将保持在20.0%左右,名义增长率将保持在24.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10万亿大关,达到103400亿元,实际增长率为12.3%左右,名义增长率为16.2%左右。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代前言)2007-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年秋季座谈会”综述综合预测篇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良性大变形 2007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08年展望 2008年中国经济展望及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和2008年展望 2007-2008年经济增长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7-2008年经济景气与物价形势分析和预测政策分析篇 2007年中国经济运行状况及2008年经济发展环境的分析与展望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趋势与节能减排目标分析 2007~2008年中国投资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7~2008年 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专题研究篇 当前农业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建议 2007年中国贸易状况分析与2008年形势展望 2008年中国就业形势预测及其对策建议 关于中国近期税收与经济基本运行状况的分析与预测 2007年中国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分析及2008年展望 中国消费品市场:2007年的回顾和2008年的展望 2007年房地产市场分析与2008年展望 北京奥运经济发展与展望财政金融篇 中国资本市场走势分析 当前财政经济运行情况与财政政策选择 经济偏热和物价上涨双重压力下的货币运行 2006~2007年资本市场回顾与2008年展望 2007年上海证券市场回顾分析与2008年展望台港澳经济篇 2008年台湾经济预测 台湾地区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香港经济近况和展望 澳门经济分析与预测附录 统计资料
序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代前言) 陈佳贵 一 国民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并趋于过热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将不利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高位运行,现已趋于过热,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然强劲;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近几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快,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以来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2003年GDP增长率是10.0%,2004~2006年分别比2003年上升了0.1个、0.2个和1.1个百分点,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上半年达到11.5%,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分产业看,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最大的工业增长速度加快,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高1.8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全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前四年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给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许多困难。 第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然强劲。首先,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投资的增速近来出现了反弹的趋势。2003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是27.7%;2004~2006年分别比2003年降低了1.1个、1.7个和3.7个百分点,虽然增长速度逐年有所降低,但仍在20%以上。2007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6.7%,出现了反弹的趋势。截止到8月底,新开工项目149751个,同比增加18665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1942亿元,同比增长16.7%。其次,对外贸易快速增长,顺差继续扩大。贸易顺差过大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问题,200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只有320亿美元,而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1019亿美元和177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18%和453%。2007年1~8月份,贸易顺差又达到1617亿美元,已接近2006年全年的顺差。贸易顺差过大,不仅使贸易摩擦大量增加,资源环境更趋紧张,还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再次,国内消费市场日趋活跃,2005年及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为12.9%和13.7%。2007年1~8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5.7%,其中8月份增长了17.1%。总之,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过高的情况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然强劲,还没有显示出放缓的趋势。 第三,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2007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8月份CPI为6.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高达18.2%,非食品价格上涨0.9%。1~8月份已累计上涨3.9%,预计全年将超过4%。尽管当前我国的核心CPI(CPI数据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部分)上涨并不高,7月和8月份均为0.8%,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较高,比如2006年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因此,近期物价的快速上涨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居民对当前物价上涨反应强烈,对物价满意程度创历史新低。况且,8月份6.5%的价格上涨还是在有行政性限价措施的情况下发生的,否则价格形势会更加严峻。2007年以来新出现的消费价格呈显著上涨的趋势,是宏观经济趋于过热的重要信号。 第四,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特别是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过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居民住房,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自2007年6月份同比上涨7.1%,7月份同比上涨7.5%后,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再创新高,同比上涨达8.2%,新建商品房上涨幅度更是强劲,达到9.0%。在证券市场方面,依据上市公司2007年上半年的年报数据推算,剔除长期停牌的股票,目前1243只A股的加权动态市盈率为40.71倍。剔除2007年中期净利润为负的股票,1127只股票中,只有261只股票的市盈率低于平均水平,仅占23.16%,其余近八成的股票市盈率水平均高于40.71倍。在流动性过剩和负利率背景下,资金推动容易引发资产泡沫风险。2006年以来,股市、楼市价格涨幅双双增加,泡沫成分在加大,值得高度重视。 二 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在目前国民经济高位运行并趋于过热的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各方面认识不统一,影响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有效性。实体经济走上了快车道,调整难度加大。流动性过剩与负利率背景下的经济预期,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膨胀。体制改革不到位,是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的重要因素。 第一,各方面认识不统一,影响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有效性。一方面,一些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存在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控政策的及时性和实施力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尽管2006年和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左右,但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11.5%,超过预期目标高达3.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着响应度不高的问题,也影响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由于各级地方政府还控制着许多资源和不少国有企业,它们既是宏观调控对象,又是政策执行者,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说,多数地方政府能够顾全大局,对中央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正确理解并认真贯彻落实。但也确有一些地方从本地区局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对符合本地利益的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的积极性就高一些;对不符合本地利益的宏观调控政策,则采取消极或抵制态度,损害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 第二,实体经济走上了快车道,调整难度加大。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经济存在着明显的行政性周期,一般在政府换届后经济增长速度会加快,当经济出现过热或局部过热时,中央政府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经过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下来。这次情况有着显著的不同,自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本轮宏观调控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连年不断攀升。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0.0%、10.1%、10.2%、11.1%;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加快,上半年增长了11.5%。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实体经济已经走上了快车道,形成了惯性,投资增长持续高位运行,对外贸易顺差继续加大,要想短时间把这种惯性平稳地调整下来,难度在加大。 第三,流动性过剩与负利率背景下的经济预期,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膨胀。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很复杂,而贸易顺差过大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则是毫无疑问的。当前除了消费价格显著上涨之外,比较明显的价格上涨压力的释放处是资产价格,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上。流动性过剩的加剧,通货膨胀预期及银行存款负利率的持续,使人们手中的货币不断贬值,加之民间投资渠道匮乏,民间资金进一步倾向于流入楼市和股市。这些预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投资需求,推高了股市价格,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进一步膨胀。 第四,体制改革不到位,是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的重要因素。当前,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都滞后于经济发展。在现行的投资和金融体制下,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资金来源和投资行为不规范,投资冲动和投资饥渴难以抑制。企业的资源使用和环境成本过低,使节能减排任务难以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过度向资本倾斜,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偏低,影响了消费需求和投资消费比例关系的调整。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和自有资金过多,使宏观调控的效应减弱。此外,近年来,财政政策性质虽然已由扩张转向稳健,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刚性,财政支出对农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的支持比重仍呈下降的趋势,而财政建设支出仍没有及时调整下来,因此,财政政策仍然带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2007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由2006年的600亿元调减为500亿元,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250亿元。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总规模达到1304亿元,比2006年增加150亿元。尽管财政政策已经转向中性,但实际上略带扩张的财政政策信号进一步增强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三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在目前国民经济高位运行并趋于过热、宏观调控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加大对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坚持适度从紧。一要下决心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二要把稳定价格作为2007年、2008年两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三要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第一,下决心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当前,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下决心把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必须首先控制投资增长速度。在货币政策方面,要坚持适度从紧,进一步提高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在财政政策方面,应调整资源税税率,加快实施环境税政策,加大企业的投资成本;同时,还应降低各级政府的直接投资规模,减少财政政策对基本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把财政投资更多地转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为拉动消费而不是为增加生产能力作贡献。 第二,把稳定价格作为2007年、2008年两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首先,在货币政策方面要扭转银行存款的负利率状况,防止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预期”,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及过多的银行流动性,还要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其次,要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价格调节基金、专项补贴基金,完善对农产品提供者、低收入困难群体和在校大学生的补贴政策,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再次,要努力加大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研究实施物业税征管问题。各级政府应增加土地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入市场;使用政府掌握的资源,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最后,要阻止内幕交易和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同时要通过股市扩容,增加股票供给,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第三,深化改革,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短期问题,通过不同组合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就能有效解决;但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中长期或反复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如“投资饥渴症”问题、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资源环境税收问题、一些微观主体的软预算约束问题等,仅仅依靠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是很难起作用的。对这些深层次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改革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革财政支出结构,转变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2007年中国GDP增速将创10年来最高,同时CPI快速上涨,经济不平衡问题凸显。目前,经济“过热”局面是否已经出现,2008年将否继续?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否产生?难以抑制的价格上涨能否回转?这些问题已成为目前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担任主编,著名经济学家刘树成、汪同三任副主编的“总理基金项目”《经济蓝皮书》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围绕当前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读,尤其是对目前的价格问题的成因、走势和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适合阅读人群为各级政府部门决策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记者,国外驻华商社及使领事馆工作人员,以及关注中国经济形势的各界人士,各大图书馆、学术单位资料室收藏。
无
经济蓝皮书: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含盘)挺合算的呢
我是个股民,买书的目的就是把脉中国经济.拿到蓝皮书之后,我知道:2008年中国经济的脉搏,我已经把握了六七分了;2008年的股市,蓝皮书给我指明了大方向----基础建设、消费类、农产品。让我们携起手来,在经济蓝皮书的指引下,共嬴2008,共迎美好明天!!!
这本书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国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可能采取的调控措施。是股票投资者的必读书籍。
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能让我们了解2008年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我是读工商管理的,这本书对我的作用很大!!不过那个光盘好象是CD而不是VCD或DVD,我觉得把那个光盘改为VCD或DVD那就更好了!!!
书的内容也许和你的工作没有关系,但是还是要好好看的。因为就像是看了2008这本书在经济方面的大纲,可以心里有个低。
从事与经济有关的工作,都应该看。
很专业,预测也准,对写论文特有好处
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很喜欢!
2008年是中国非常关键的一年,中国能否控制通货膨胀,能否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产业升级能否取得进展,国民经济能否得到有快有好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虽然我们不能对国家政策做出什么建议,但跟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股市和楼市却和我们密切相关。我认为明年是楼市的冬天和股市的夏天。
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了08年中国各方面的经济形势。
一本好书.有具体的数据.对2007年的经济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2008年的经济形式进行了预测.给人宏观的,大处着眼的思路.对小处着手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内容清晰明了,可以对当前和未来经济形势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还不错。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准的,但是我们可以预测,让他在我们的预料中发展,这本书就给我们了一个这样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未来的发展,未来的经济情况,不论你是工人,还是一个农民,昂或是一个学者,学生,都应该好好的看看。希望读的愉快
很不错的一本书,但和社会蓝皮书比起来,这本书对于很多新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剖析不够,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向也不很明确,很多问题及解决方案没有提出和表述,应该是没有预见到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困状。
非常好的一本书!如果你正在从事政府经济部门工作,或者对国内经济方面进行研究,这是一本不仅可多的好书,他真是帮助你认识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虽然我不从事经济类工作,但是看了这本书对中国2008年的经济发展有了更明确的了解了。
有较多的数据,并可以从数据中开阔自己对经济问题的总体认识。
借着这本书,走入08年,变化莫测,经济市场,需要用知识去投资
08年的准确预测,好书
一般,就是基本信息的堆砌,缺乏必要的科学的分析。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就能组合成的一本书。
分析的基本到位,应该07年时买来看!
请问哪位知道盘可以在不同的电脑上使用么???谢谢
有很多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准备以后都买
能不能便宜一点呀,通胀啦,啥都买不起了。
此书很好啊。
还不错,基本上是我想看的.
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是难得的好资料
每年一册必看
还好~!
了解一下政府的智囊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对把握新的政策动向有很大帮助。
不是学经济的,有些艰涩,需要懂些统计学什么的,所以看起来比较费劲,零八年都快过完了,书都没看完。不过也不必看了,金融危机书里没有写到,地震的影响书里也没写到,所以这本书算了买亏了。
本书估計到现在應該不算实用,沒有指导意义,因为当时金融危機还沒有发生。不过我看到专业人士宏觀的分析和預測,比較欣慰。
订单号:1445770935请问光盘中的PDF文件加密的,怎么打开啊?email:cinderellao@163.com
不知道中国社科院怎么组织编写这本书的纯粹骗钱~~
貌似写的从来不准啊
是本好书,值得每年购买。卓越的价钱也还合理。
本书适合阅读人群为各级政府部门决策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记者,国外驻华商社及使领事馆工作人员,以及关注中国经济形势的各界人士,各大图书馆、学术单位资料室收藏
很快就收到书,书的质量也很好,内容刚开始看,应该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