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温病条辨

宋咏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0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

宋咏梅  

页数:

37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温病条辨》清·吴瑭撰著。约成书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是中医温病学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 全书六卷。仿仲景《伤寒论》体例,立温病证治法二百三十八条;并于诸条之下自注自辨,书名“条辨”亦出于此。卷首载“原病篇”,历引《内经》原文并加以诠释阐发,以原温病之始;卷一至卷三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等四时温病证治分录于上、中、下三焦篇;详尽阐述其辨证纲要、传变规律及其证治方法。上焦篇载治法58条,方46首;中焦篇载治法102条,方88首;下焦篇载治法78条,方64首,并附图一帧。卷四为杂说,包括评论、伤寒注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等专论17篇,专门讨论温病学理论中有待进一步探究辨明的问题。卷五为解产难,专论产妇患温病的证型及症状治疗;卷六为解儿难,从儿科特点阐述小儿惊风、痘症与温病论治的关系。 《温病条辨》提出了三焦辨证、育阴清热等重要理论;创制了许多至今有效、广泛运用于临床的著名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全书理、法、方、药条分缕析,是一部系统的温病学专著;因此,本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必读的经典之著。

书籍目录

卷首 原病篇卷一 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温 湿温 寒温 温疟 秋燥 补秋燥胜气论(法八条,方六首)卷二 中焦篇外附三方)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寒湿 湿温(疟、痢、疸、痹附) 秋燥卷三 下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寒温 湿温 秋燥卷四 杂说 汗论 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 伤寒注论 风论 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本论起银翘散论 本论粗具规模论 寒疫论 伪病名论 温病起手太阴论 燥气论 外感总数论 治病法论 ……卷五 解产难卷六 解儿难附一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附二 薛生白湿热病篇附三 方剂索引

章节摘录

  卷一 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一、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眉批:心苦为分明)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依。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眉批:热湿二字著眼)。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日《温病条辨》。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温病条辨 PDF格式下载



不读《温病》,只能作半个医生。


书很全,附带了温热论,湿热病篇,很棒……


大有裨益,中医良师益友


我的专业课程,书当然不能差,这本书很好


我感觉这书很快就卖光了,再卖,就又贵了.赶紧囤着.


好,还没看呢


给老婆买的 他说很不错


这是本好书,但是我买到的太小了,印得不好太差了。


压仓底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