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痰证论

张德英 7-80231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社:

7-80231  

作者:

张德英  

页数:

159  

字数:

206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从社会大环境出发,思考了当今疾病的流行趋势,提出了痰证为当今的主要流行病,并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论述了痰证的生成及传变规律,探讨了痰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对痰证的治法有所创新,提出了脾实的新理论,阐述了对化痰药物的新见解,创制了化痰的新方药,并列举了大量临床病例。书后附有作者对中医发展等问题的见解,表达了作者的中医观。

作者简介

张德英,男,原籍河北无极县。1954年生。1974年在原籍任中学民办教师,1979年就读于河北医学院中医系,1984年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10年余,1994年调到中医学院从事针灸推拿类课程的教学及临床医疗工作,对中医内、妇、儿、外、骨伤、针灸、推拿均有

书籍目录

痰证乃当今流行病痰证的概念 一、何为痰证 二、痰之由来 三、痰之变迁痰证的古代文献记载 一、《内经》时代 二、汉唐时代 三、宋代以后痰证的病因病机 一、痰源水谷,生于中土 1.痰生中焦,水谷所化 2.水谷变痰,饮食相关 3.痰与水谷,正邪互变 4.脾有实证,痰浊即是 5.痰与湿热,合于中土 二、痰阻脾胃,病证机理 三、痰随肝升,因温而上 1.痰随肝升,胃气因逆 2.痰引肝急,逆气而厥 3.痰阻胃逆,口咽流涎 4.痰阻胃逆,咽部阻塞 5.痰随经升,塞于额中 6.母病及子,中痰侵肺 7.中痰及肺,窍道不畅 8.子病累母,痰伤心脉  9.痰困心神,厥而欲脱  10.痰阻髓海,健忘失志  11.痰阻脑脉,中风偏枯  12.痰蒙心神,发为癫狂  13.痰害肝肾,清窍闭塞  14.痰侮肝胆,罢极失准  15.痰热上蕴,两颊为肿  16.痰热阻目,眵多黏眼  17.痰热滞胸,胸痹心痛  18.痰热滞胸,乳络闭塞  19.痰随热升,阳明经痹  20.中痰实心,火郁懊恼 四、痰随金降,因凉而下  1.痰体阴浊,下降为顺  2.痰溜大肠,泄泻痢疾  3.痰浊侮肝,前阴降浊  4.痰浊伤肾,土实乘水  5.肾虚痰浊,因机论治  6.痰湿肾虚,气不得纳  7.痰湿伤肾,肾不作强  8.痰浊实肾,痹阻腰脚  9.痰浊下溜,痹阻经络  10.土实侮木,寒疝引痛  11.痰浊伤筋,关节不利  12.痰浊下溜,阻于胞中  13.痰从上焦,直降下焦  14.痰痹任脉,口阴皆病  15.明痰升降,而知顺逆 五、痰浊移易,其他转归  1.痰阻于膈,发为呃逆  2.从土之金,痰作疹出  3.上焦痰浊,泄泻下出  4.既上且下,痰伤心肾  5.出于脾胃,运及四旁痰之脉证痰证之诊断痰证之治疗痰证之方药痰证病例选痰证怪证录痰证的将养与调护痰证问答医学求真篇医学明理篇跋

章节摘录

痰证乃当兮流行病鱼生水中,水之清浊:影响鱼之品质;人生世上,其生存之环境,关系人之壮弱寿夭。环境之内容甚多:气候、地理、作息、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皆属环境之类。是故顺应四时之气候,适应一方之地理,生活起居有节,饮食五味调和,加以劳逸适其度,七情不偏激,则身体康健,人得长寿。若逆其时令,不适应一方之水土,作息不合规律,偏嗜肥甘厚味,一味追求安逸,情欲毫不节制,虽金石之体,亦有损毁之虞,而况血肉之躯,又何能堪?综观今日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由此带来人们物质之丰富,为其享受生活造就了充裕条件。而大众之中,更是多有追求享乐之人。一日三餐,非精米即白面,代替了昔年之五谷,更兼时时酒肉下肚、美味佳肴,食之者,多属膏粱厚味。养之者固已厚矣。且一年四季,多处于安逸之中,没有了当年之辛苦劳作。食杂不劳,肉丰形盛,故放眼于街市,最多见丰腴肥胖之人,或多为大腹便便之众。似此景象较之40年前,实是大相径庭。想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粮食定量分配或定量供应,且多含粗粮。油、肉、糖、花生等物不可多得,而工人之劳作、农民之耕耘稼穑远比今日辛苦多倍。养薄而劳,肉少形衰,故当时遍观街市少有肥胖之人。彼时之肥胖基本与健康成了同义语,故当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痰证类疾病也远远少于今日。时过境迁,时代不觉已经大变,40余年后,竟成了胖人的世界。肥人多痰湿,肥胖多痰证多,此乃显而易见者。然痰证又非必肥胖。如是,若加以外形不丰之痰证、由肥致瘦之痰证——张仲景所谓素盛今瘦者——则痰证之多,岂不惊人!中医理论日:膏梁厚味,酿生痰浊。此之谓也。痰浊既生,或阻于中焦,而为痞满诸证;或流溢四脏,而五行乖乱,变证百出。试以西医理论而参之:人之摄入过剩,而机体消耗不尽,又不能顺畅排出体外,时日既久,人之脏腑必难胜其调节之任,故由此导致血脂、血糖过高,血液黏稠,而生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据作者临床体会,上述诸种疾病主因痰作祟。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病在当今不仅患病率极高,且呈逐年递增之势。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痰证论 PDF格式下载



有见解有分量


我通读了。很好。痰证论治的系统之作。


老师的经验总结,书不厚。可以学点儿东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