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2007-10
时事出版社
赵刚
343
330000
无
当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通过组织实施大科学计划来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这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科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传统科研组织结构和创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新世纪外交工作如何服务于我国高科技发展是一个新课题。作为一名科技管理工作者,经常从事一些国际科技合作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作者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读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一直十分明确,“经济外交”已成为我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外交为科技发展服务的口号喊得还不够响亮,也很少有人使用“科技外交”的概念。其实,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国家安全的关键。因此,我国总体外交必须确立科技外交的应有地位,外交应该努力促进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以后,科技外交必将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书应运而生。 本书的主要任务在于提出“科技外交”的基本概念,将“科技外交”与“外交战略”等几个关键词联系起来,在学习总结科技外交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揭示科技与外交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探索各国政府的科技外交状况,全面剖析其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中的外交战略,挖掘其在科技资源各领域利用过程中的影响力度,在回顾我国科技外交活动发展进程的同时加以比较,进而为我国在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同时如何开展科技外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本书由三大部分,共五章组成: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科技外交理论研究。本章对科技外交的定义和目的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包括科技外交概念界定,深入剖析科技与外交的关系,并阐述科技外交的背景、战略意义、目的、普遍原则和主体等。 第二部分,为国际上科技外交现状、趋势分析和经验借鉴。本部分主要是认真分析国际上科技外交状况,把握科技外交发展趋势,并总结国际科技外交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科技外交战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本部分内容分成三章,即第二、三、四章。第二章是主要国家的科技外交状况研究,包括欧盟、俄罗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和科技基础雄厚的发展中国家,并总结各国政府科技外交的发展思路和趋势;第三章是研究国际科技组织的科技外交状况,包括国际组织的相关理论研究,回顾国际组织的科技外交活动,归纳国际组织科技外交的特点和走向等;第四章是对各国政府和国际科技组织科技外交的领域分布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分析科技外交领域分布特点和趋势,另一方面对几大重要领域内的科技外交活动进行总结。由于科技外交活动主要是围绕各个领域展开的,所以这一部分对科技外交的阐述或分析角度更为直接,为我国确定科技外交领域提供参考。 第三部分,我国在全球科技资源利用中科技外交战略研究。主要回顾我国科技外交的历史,分析我国科技外交现状,总结我国科技外交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促进我国科技外交更好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我国科技外交发展的原则性要求和具体措施等。 作者检索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对如何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深刻体现了国家意志。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基础雄厚,自主创新意识较强,利用科技服务外交工作的时间较早,而国内学者对科技外交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数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能源外交”和“经济外交”等与科技相关的领域进行,并没有发现关于科技外交的固定概念和系统论述。在中文文献中,本书也许是第一本对“科技外交”概念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本书的理论和学术观点并非有多新颖,本书的宗旨在于推广和提醒这一概念及其内涵,对我国科技外交活动提供有意义的指导。而这对外交、科技领域的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来说,尤为必要。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在同国际关系、科技政策等领域的学者们的接触和访谈中,我也得到了许多启发。许多同志热心地提供了资料,或查阅资料的线索。孙相东博士、秦禾博士、王立勇博士,张兵、袁英梅、相红硕士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素材。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的邢继俊处长、张健处长、毛中颖参赞、续超前处长,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刘琦岩博士、罗晖博士,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吴贻康名誉会长,新华社原驻联合国首席记者钱文荣先生,中国外交基金会副理事长潘振强将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研究所梅兆荣研究员,外交学院熊炜博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杨明杰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审阅了本书,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最后还要感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给予出版资助,感谢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名誉会长吴贻康先生为本书作序。由于水平和学识所限,加之是一个新的领域和课题,错误之处皆由作者承担。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赵刚 2007年4月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就科技外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著作。本书在对科技外交理论与实践进行简洁而富有逻辑阐释的基础上,就科技外交的规律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外交、国际组织的科技外交、重要领域的科技外交作了系统的分析和介绍。对中国科技外交的历史、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前言 绪论 全球科技资源利用中的外交战略 一 主动利用全球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 二 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三 充分发挥我国外交优势,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四 积极发展科技外交,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一章 科技外交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科技外交的定义和目的 第二节 科技外交的普遍原则 第三节 科技外交活动的主体 第二章 主要国家科技外交状况 第一节 欧盟的科技外交状况 第二节 美国的科技外交状况 第三节 俄罗斯的科技外交状况 第四节 英国的科技外交状况 第五节 德国的科技外交状况 第六节 日本的科技外交状况 第七节 其他国家的科技外交状况 第八节 各国科技外交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国际组织与科技外交 第一节 国际组织范畴界定 第二节 国际组织科技外交活动回顾 第三节 国际组织科技外交的特点 第四节 国际组织科技外交的意义 第四章 重要领域内的科技外交 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外交 第二节 能源领域的科技外交 ……第五章 我国科技外交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主要国家科技外交状况 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共存,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却更加激烈。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因此,发达国家和有一定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本国科技事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纷纷重视本国与其他国家或组织的双边或多边科技外交活动,将科技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限于篇幅,本章将分析主要国家的科技外交状况,以此反映世界科技外交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欧盟的科技外交状况 一、科技外交概况 欧盟对外开展科技外交开始于1983年。在1984年研究与技术开发第一个框架计划付诸实施,标志着欧盟国际科技外交进入有序化阶段。此后,欧盟先后实施了STD、ISC、INCO、ICP等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为聚集欧洲和第三国的科研力量,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面临的科技问题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从1995年开始,所有的科技外交活动都汇总到INCO计划下执行。1998年,欧盟第四个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首次把国际合作列为独立行动,拨款5.4亿欧元,开展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向欧盟以外国家和地区开放欧盟的科研计划,鼓励支持欧盟成员国的研究人员参与他国研究。欧盟第五个框架计划(1998—2002年)进一步强调了科技外交的重要性,并拨款4.75亿欧元支持科技外交活动。第六个框架计划(2003—2006年)继续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经费支持力度,仅INCO一项经费就达6亿欧元,向所有已达成协议的国家开放,在互利基础之上,也在项目层面上开展对第三国的科研合作。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随着第七框架计划的启动,欧盟将成立一个欧洲研究理事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ERC)。该会将仿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做法,对欧盟成员国基础性、原创性研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该会每年基金将达10亿多欧元(原始创新项目下安排的75亿欧元即是该理事会专款),专门用于扶持欧洲青年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团队从事基础性、前瞻性的科研。目前,欧洲研究理事会正在筹建中。 迄今,欧盟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国际科技合作协议。欧盟国际科技合作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吸收欧盟以外的科技知识、高新技术和人才,开拓国际技术市场。欧盟对同境外的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制定了层次清晰、目标各异的科技合作政策。欧盟将国际科技合作划分为五个类别:(1)与候选人盟欧洲国家的合作;(2)与非候选人盟的中东欧国家以及前苏联新独立国家和蒙古的合作;(3)与地中海伙伴国的合作;(4)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5)与新兴经济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合作。在经费分配方面,欧盟向东欧国家,尤其是候选人盟的东欧国家倾斜。候选人盟的东欧国家以及以色列和瑞士可以参与欧盟财政支持的所有研究计划,而非候选入盟的中东欧国际以及前苏联新独立国家和蒙古、地中海伙伴国家、发展中国家、签订合作协议的新兴经济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仅可参与欧盟科技框架计划下的部分计划,由此可见欧盟对中东欧候选人盟国家的重视。欧盟与欧洲其他国家(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和有关国际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的目标是建立地区性更紧密的科技联合,逐步实现欧洲研究区的大战略目标。欧盟通过对中东欧国际技术援助计划、对独联体国家技术援助计划,向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提供大量财政支持,开展科技合作。欧盟与美、日、加等欧洲以外的工业发达国家合作的目的主要是借鉴和利用其科技及人力资源,以大型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专家交流为主,如空间站、核聚变研究、人类基因研究、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等。合作模式灵活多样,共同投资,利益共享。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具有“纽带”作用,是欧盟与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相互关系、增进文化交流的途径。合作的目标是帮助解决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利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合作来支持欧盟的发展合作政策。合作的优先领域包括自然资源管理与利用、农业、卫生与健康,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条件和方法方面的研究。有的发展中国家还可参与信息技术、工业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并将科技合作活动与经济合作结合起来。欧盟相当重视同有科技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这些国家只要与欧盟签有合作协议,即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竞标参与欧盟的框架计划下的研究活动。对中国、巴西、南非、印度等类型的新兴经济国家,欧盟给予了特殊的重视,即可像工业化国家一样参与框架计划下的竞标研究项目,亦可享受欧盟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条件。 二、科技外交政策 (一)原则 欧盟的国际科技合作围绕其“研究与发展框架计划”展开,主要原则包括:一是使国际科技合作服务于欧盟满足其经济与社会发展总目标,即“使欧洲就业更充分更优化,社会更协调,成为可持续增长的、最具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知识经济”的原则;二是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推动欧盟与他国的经贸合作以及其他领域交流的原则;三是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提高欧盟的国际地位和发挥其对他国影响力的原则;四是引入尖端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为其所用的原则。 (二)发展动向 近年来,欧盟国际合作发展动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融合各国科研机构协同攻关的动向。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欧盟认识到全球科技一体化的重要性,因而提倡各国科学家携起手来,共同攻关,以造福于全世界;二是向网络化发展的动向。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欧盟认识到及时互通科研信息、分享科研成果的重大意义,因而几年前就倡导建立“电子欧洲”的战略行动,并推动与其他国家的联网,如亚欧信息网的建立等;三是日益重视与大国开展科研合作的动向。欧盟近年来加大了与大国科研合作的力度,比如,在伽利略计划和ITER等重大项目上,欧盟十分重视与美国、俄国、中国等大国的科研合作;四是加大国际科技合作资金投入的动向。比较欧盟的第六和第七两个研发框架计划,不难发现第七个框架计划的国际合作资金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科技外交活动 1.与美国的科技合作 与美国科技合作是欧盟科技外交的重要内容。2003年3月6日。欧盟科研委员布斯甘(Busquin)与美国能源部长亚伯拉晕(Abraham)在布鲁塞尔签订《燃料箱协议》,使双方的能源技术合作深化。2003年3月5日,布斯甘与美国总统科学助理马伯格举行会谈,双方表达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的愿望。欧美科技合作的领域主要包括:材料研究含纳米技术、地震科学、数字化图书馆、多言语工程系统、计量学、汽轮机、高速网、气候变化、碳储藏等。此外,欧盟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开展了系列合作,包括北极圈臭氧层丧失检测等。欧美签订的新的核能合作协定为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双方同意在ITER计划上加强合作。 2003年2月5—6日,欧美根据《欧美高层气候变化对话》框架举行了气候变化科研联席会议。欧盟强调,虽然其与美国在《京都议定书》上的态度不同,但开展技术合作,保护环境则是双方的共同点。 2.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 2003年11月6日,俄欧罗马高峰会期间,双方续签了科技合作协定。该协定将以《欧俄促进科技合作行动计划》框架开展双边合作。这一行动计划是欧俄根据原双边科技合作协定于2002年2月11日签署的。欧盟与俄罗斯的合作领域主要包括医疗和农业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及应用、环境技术、基础科学、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 ……
无
总体还好吧,就是深度案例研究方面弱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