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海权战略

鞠海龙 时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作者:

鞠海龙  

页数:

337  

Tag标签:

无  

前言

  海权之于中国是一个沉重而催人奋进的课题。言其沉重自是近代中国饱受侵略的历史无不与海洋有关;言其催人奋进则是起自甲午战争,中经民国,直至今日,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为中国海权而拼搏的精神从未消退。  纵观百年来中国海权思想史,先有民国时期盲目照搬西方,渴望中国成为海权强国,单纯呼吁加强海军的海权思想;后有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岸防御思想;再有改革开放后,积极近海防御战略思想。伴随海权思想的发展,中国也涌现出一批批海权思想者。这些人中不仅有孙中山、陈绍宽等海权先驱,也有刘华清等为中国当代海权运筹帷幄的将领,更有从国际法、国际关系、海权理论、海洋争端等角度研究海权问题的布衣学人。  中国海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结合中国整体发展战略深思之,熟虑之。然而,近年来,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中“鹰派”学者有之,处理国家间海权争端主张“妥协”新思维者有之,面对南海、钓鱼岛争端“铁血”愤青者亦有之,客观、理性兼有创见的研究者却少而又少。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百花纷呈之际,严谨的中国学人更需超越感情和情绪,认真探究中国海权和地缘政治变迁的历史,西方传统海权理论、海权问题在当今世界全球化条件下的变迁等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

内容概要

  《中国海权战略》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阐述与分析中国海权战略的专著。书中探讨了近代中国海权战略失败的历史教训,世界海权格局演变趋势,国内外主要海权理论,以及中国海权战略的现实环境、既定目标、地缘政治条件、战略突破等问题,是一本多层次、深入解析中国海权战略的优秀读物。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中国海权战略基础参照系:历史、理论与整体战略第一节 防御战略应对攻势战略的教训一、晚清海防的发展及战略特征二、防御战略对海军战略的影响三、海军守势战略应对进攻战略的案例解析四、战略防御与海军战略第二节 海权论的攻势内涵与地缘战略一、马汉海权论的军事与地缘政治内涵二、印度潘尼迦的海权思想三、苏联戈尔什科夫的“海上威力说”四、马汉、潘尼迦、戈尔什科夫海权思想的共性及现实启示第三节 海权与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关系一、海权内含的经济利益二、海权与中国战略安全的关系三、适应中国整体战略实现海权的基本原则第二章 中国海权战略现实参照系:趋势、背景与战略态势第一节 趋势:内在力量渐次生成一、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二、印度海上影响力的崛起三、东南亚各国独立四、日韩两国的壮大五、冷战期间亚洲海域周边的地缘战略格局六、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海权主张与南海问题的产生七、冷战结束后亚洲周边海域权力格局的重组八、亚洲周边海权的过渡特征第二节 背景:外在力量的间接战略一、对直接控制战略的否定二、美国对亚洲的间接战略第三节 态势:外在压力多重汇集一、印度海权战略对中国的压力二、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战略压力三、日本海权战略对中国的挑战四、中国实现海权的战略要求第三章 中国海权的近区域竞争者第一节 印度海军和海权战略一、印度海军的发展历程二、印度海权的战略目标三、印度海权战略的经济支撑力四、支撑印度海军战略的其他非军事要素第二节 印度海权战略与对外关系一、印度海权战略与印美关系二、印度海权战略与印俄关系三、印度海权战略与南亚周边国家四、印度海权战略与东盟五、印度海权战略与日本第三节 印度海权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一、印度海权战略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二、印度海权战略对中国地缘安全的影响三、印度海权战略对中国外交环境的影响第四章 中国海权战略的区域内竞争者第一节 日本海权战略的历史传承一、近代日本海军战略与地缘战略二、二战后日本海权战略的确立与调整三、当代日本海权战略的初步确立第二节 日本海权战略的源动力一、传统安全与地缘政治压力二、海上航行安全三、海权战略的惯性思维四、政治右倾趋势的影响第三节 日本海权的战略支柱一、国际战略支柱:美日同盟二、力量支柱:海上自卫队与海军战略三、空间支柱:具有拓展效能的外交政策第四节 日本海权的战略目标一、实现本土安全二、实现经济安全三、奠定军事与政治大国的基础四、与美国共享西太平洋海权五、日本海权战略的目标体系第五节 日本海权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一、对中国地缘战略空间的影响二、对中国“近海安全战略”的影响三、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四、对台海局势的影响五、对南海问题的影响六、对中日东海划界与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影响第五章 中国海权战略目标与地缘战略框架第一节 中国海权的战略追求一、战略环境与战略机遇二、和平发展与“共赢”战略三、近海防御的战略内涵四、中国海权战略对亚太地区的现实意义第二节 中国海权的地缘支点一、中国海域周边的地缘战略结构二、中国近海安全的地缘支点三、中国远洋安全的地缘支点第三节 中国海权的地缘突破第六章 中国海权的战略高压点第一节 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一、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线索二、“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第二节 “台独”与和平统一一、“台独”的两种政治诉求二、和平统一的基础第三节 战略迂回与高压化解一、由外而内实现战略优化二、由内而外修补战略盲点第四节 战略突破:渐进推进海洋合作一、选择适当的战略合作点二、战略选点的单向度评估三、海洋合作战略的多元效能考察第七章 中国海权的战略切入点第一节 南海问题的缘起与发展一、南海问题的缘起二、南海问题与海洋资源三、南海问题的发展四、南海问题的症结第二节 从南海启动中国海权战略的设想一、从南海启动海权战略的可能性二、军事与地缘要素的综合运用三、以非传统安全合作实现战略切入四、从南海启动海权战略的意义全书结语参考文献附录Ⅰ “本土安全”思想对中国近代海疆安全战略的影响附录Ⅱ 印度尼西亚新防务战略解析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海权战略基础参照系:历史、理论与整体战略  第一节 防御战略应对攻势战略的教训  一、晚清海防的发展及战略特征  海防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对殖民侵略的被动应敌之举。为了应对来自海洋的威胁,中国晚清政府开始积极建设海军、加强海防。伴随侵略危机的加深,晚清海防逐渐从海岸防御发展到海上防御。然而,无论海防思想如何变化,强调本土守卫、消极防御一直是其核心内容。  海岸防御是晚清海防最早的战略主张。针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缺乏海上防御能力的现状,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以守为战”、“久持困敌”,“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等海防观点。虽然林、魏等人也曾着眼未来,提出过建立“船炮水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在福建、广东等地建立新式海军“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等海上防御的思想,但直到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之后,持:“水师固不可废,而所重尤在陆防”,“水师不必迎敌,但令游弋海上,伺其来攻陆防,即从后袭其轮船,以分兵势”;“以陆兵为御敌之资,以轮船为调兵之用”等观点者仍然不乏其人。甚至后来晚清海防的主要建设者李鸿章当时也认为,海防固守之法“一为守定不动之法,如口内炮台壁垒格外坚固,须能抵御敌船大炮之弹,而炮台所用炮位,须能击破铁甲船,又必有守口巨炮铁船,设法阻挡,水路并藏伏水雷等器。一为那移泛应之法,如兵船与陆军多而且精,随时游击,可以防敌兵沿海登岸”。根据海岸防御阶段的主张,这一时期的晚清政府的总体战略思路围绕保疆守土展开。将仅有的“水师”(而非海军)定位在配合陆军作战战略层面的主张是这一战略思路的典型。  晚清海防的第二个阶段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一时期,海上防御的重要性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创建新式海军、发展海上防御力量成为海防的重要内容。为筹建海军,丁日昌在1867年草拟了《创建轮船水师条款》,并于1868年重新拟定了《海洋水师章程》。在这两个文献中,丁日昌提出了沿海择要改筑西式炮台加强海岸防御,创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组成外洋海军,分区设防,三洋呼应,共守海疆等海防主张。1875年,清政府颁布上谕,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晚晴海军开始进入筹建阶段。


编辑推荐

  这部《中国海权战略》是鞠海龙博士花费3年时间、在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的研究成果,也是他对中国海权战略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在这部专著中,鞠海龙博士不仅提出了中国海权问题研究的分析框架,而且对中国海权战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有客观而独特的研究。  防御战略对海军战略的影响  海权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海权与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关系  冷战结束后亚洲周边海域权力格局的重组  中国海域周边的地缘战略结构  中国海权的战略切入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海权战略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