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区形势报告
2013-3
时事出版社
《南海地区形势报告(2012-2013)》为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南海战略研究基金重大课题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南海地区形势报告(2012-2013)》承接上一年度报告,继续力邀该领域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从南海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南海地区总体形势、南海海洋资源开发等角度入手,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曹云华,1956年出生于广东平远,现为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兼国际关系学系主任,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东南亚经济、政治、区域国际关系及华侨华人问题。曾经作为访问学者在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菲律宾菲中资源发展中心从事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8种。 鞠海龙,男,1973年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曾先后学习工作于吉林大学、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海南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现为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国际关际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权理论及亚太国际关系问题研究。近三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4项,厅局级项目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发表学术观点及论文多篇,著有《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等。
专题篇 第一章南海问题的宏观视域:中国一东盟关系与中国的东南亚政策 第一节当前的东南亚地区格局 第二节 当前中国一东盟关系出现的问题 第三节中国的东南亚政策目标 第四节东盟对华政策的基本目标 第五节周边大国的东南亚政策目标 第六节南中国海争端的走向 第二章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举措分析 第一节东盟在南海问题上举措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东盟参与南海事务的动机 第三节东盟参与南海事务的基本路径 第四节东盟在南海问题系列举措的潜在风险 第三章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合作 第一节南海渔业资源开发与合作 第二节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与合作 第三节南海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合作 第四节南海其他资源开发与合作 第五节南海海洋资源开发趋势分析 第四章南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第一节南海海岸活动污染与治理 第二节南海海域活动污染与治理 第三节南海海洋灾害影响与治理 第四节南海海洋生态环境合作保护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南海争端中的武力使用问题 第一节影响南海争端和平解决的因素 第二节南海发生使用武力的可能性及样式分析 第三节降低武装冲突风险的途径与措施 国别篇 第六章菲律宾的南海政策 第一节菲律宾南海政策的激进化转向 第二节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宏观背景 第三节推动菲律宾南海政策急速转向的内外原因 第四节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黄岩岛事件”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的挤压 第六节菲律宾南海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第七章越南南海政策分析 第一节越南南海政策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越南南海政策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未来越南南海政策的趋势分析 第八章马来西亚南海政策分析 第一节马来西亚的南海政策及最新发展 第二节马来西亚南海政策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马来西亚南海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第九章印度尼西亚南海政策分析 第一节南海地区形势的变化及其对印度尼西亚的影响 第二节印度尼西亚南海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印度尼西亚南海政策的动因分析 第十章柬埔寨南海政策的表现及其趋势 第一节柬埔寨南海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第二节柬埔寨南海政策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柬埔寨南海政策对南海局势的影响 第四节柬埔寨南海政策的趋势分析 第十一章缅甸的海洋战略 第一节缅甸的地理历史及其对海洋战略目标的可能影响 第二节发展海军力量,确保政治安全和资源安全 第三节加强立法和能力建设,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二章 日本南海政策表现与趋势分析 第一节 日本南海政策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第二节 日本南海政策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日本南海政策的趋势分析 第四节 日本南海政策对南海地区形势的影响 第十三章印度在南海问题中角色的新发展 第一节印度在南海问题上的动态 第二节印度新时期南海政策的主要动机 第三节印度新时期南海政策的政策基础 第四节印度南海政策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十四章澳大利亚南海政策解析 第一节澳大利亚南海政策的主要动向和特点 第二节影响澳大利亚南海政策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澳大利亚南海政策的基本立场和未来趋势 附录Ⅰ 南海地区形势年度大事记 附录Ⅱ 台港澳地区南海问题研究主要文献概览
版权页: 第三节东盟参与南海事务的基本路径 基于东盟参与南海问题在政治、经济与安全方面的上述诸多利益追求,东盟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南海问题的利益攸关者。对此,新加坡著名外交家、学者许通美先生予以肯定,撰文认为东盟是南中国海的利益相关者。诚然,也正如许通美先生在文章中称,东盟“没有对中国和亚细安成员国纠纷的是非曲直采取立场”,对其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主权主张持有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然而,从近20年的南海问题发展历程来看,东盟在“东盟方式”的指导下,以“集体方式”参与南海问题,以“多边机制”控制南海局势和在南海问题上推行其“大国平衡”政策不断推动南海争端走向“东盟化”、国际化与复杂化。 一、以“集团方式’’参与南海问题 以“集团方式”参与南海问题是东盟在这一问题上政策倾向的核心内容,是其他两方面内容的基础。一方面,东南亚南海问题有关争端方利用东盟以“集团方式”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抗的原因在于菲律宾等国家畏惧在中国所主张的“双边”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此,国内外学者与官员均有类似评述。1992年11月,新加坡的一位西方外交人士在总结东盟各国的军事情势时曾说:“东盟有关会员国想单独与中国谈判很困难,因此,联合各国的力量与中国对抗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则对此认为,为了弥补在双边对话中单个力量的不足,东盟采取了集团外交的方式与中国抗衡。另一方面,东盟以“集团方式”参与南海问题也是其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协商一致”原则在南海问题上的反映。“协商一致”是东盟自创立以来的一个重要共识,意味着东盟成员国在内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对外表达出“一个声音”。 继《东盟南海宣言》后,1995年东盟有关国家开始根据《东盟南海宣言》的第四点试图建立南海国际行为准则。“美济礁事件”后,中国与菲律宾关于南海及其他合作领域磋商的联合声明达成了“同意不使用武力”、平等协商、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争端等八项原则。以此为基础,第二年召开的东盟外长会议对建立“行为准则”的构思给予了肯定的态度。1999年11月,菲律宾、越南起草的“行为准则”草案被递交至东盟第三次非正式领导人峰会上讨论。由于草案反映了东盟解决南海争端的共同态度,其得到了会议的一致赞赏。然而,东盟内部协商一致的成果并未得到中国的认可,东盟与中国在长达3年的协商过程中并未就“行为准则”达成一致,而是于2002年11月达成了一份对双方均具有妥协性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从《东盟南海宣言》到《行为宣言》,东盟均以“集团”的方式参与南海问题,以内部协商一致的成果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进行对抗和博弈。这一内部“协商一致”的方式在推动《行为宣言》落实及与中国就落实《行为宣言》指导方针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得到继续沿用,而这更成为2007——2010年东盟与中国在推进落实《行为宣言》磋商方面进展缓慢和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结果的重要原因。
《南海地区形势报告(2012-2013)》期望能与国内外共同关注海洋的人们一起思考、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