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范仲淹

胡永杰 中国发展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中国发展  

作者:

胡永杰  

页数:

209  

字数:

12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当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或许您会先看一下这篇序言,希望它能提供更多值得自己花上一天或几个小时的时间,坐下来阅读该书的理由。只是,我更愿意推荐这最简单的一条:因为感动!  曾经的感动沉淀下来,化为故事传说,化作文字流传,当我们再次走近他们,走进那段岁月,曾经的感动依然令人感动。把这种感动的心情传达给您,于是,有了这套书的诞生。  书中展示了某一历史时期中的某个人物,如何将其自身与他所处的时代融为一体,从而使他个人的生平,成为那段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本套丛书内容上的共性。十五本书,展示了十五种人生,面目和色彩绝不雷同,却都被他的主人所悉心经营。  为什么不可或缺?回答起来既可详述,也可简单。简言之,既然存在了,并且过去了,固然不会缺。如此作答,虽然取巧,却等于没有回答,所以,仍有细言之的必要。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属于有着伟大心灵的一类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生平遭遇不同,甚至思想观念上也不完全相同,但他们用自己的心灵观照他的国家和社会,积极思考关于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力求自己心脏的跳动,与历史前行的脚步声合拍协奏。无论是孔子、孟子的“济天下”之理想,还是庄子的“逍遥天处”,或者韩非的“酷不入情”,皆为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真诚的阐释。他们有着崇高的人生追求,“立德”、“立功”或者“立言”。他们活动的身影,留下的足迹,已然是历史画卷上的勾皴点染。不可抹去,不能抹去。  他们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有着强大感召力,或坚强如司马迁,或无畏如韩愈,或洒脱如东坡,或耿直如范仲淹,或勇敢如王安石,或坦荡如王阳明,或率真如李贽,或智慧如曾国藩,或深刻如鲁迅,或清澈如胡适,或包容如蔡元培……其思想品行不仅影响和感染了同时代的人,且通过轶事传闻、言论著述,世代传递了下来,成为塑造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重要元素。这些人物的不可或缺,不仅仅相对于那段历史,也是整个民族发展的不可或缺。  他们中的某些人,或以文学家著称,或以思想家传世,或在政治、军事上更有作为。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即使外部条件均等。但他们都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慨然出手,一鸣惊人,开时代之风气,为其时之先行者。先秦的哲学家们自然不用说了,他们所开拓的深邃阔大的思想空间,令今人叹服,难以超越。司马迁发愤著书成《史记》,史家良笔,垂范后世。仕途坎坷的韩愈,不顾流俗,以复古为革新,掀起古文运动之浪潮。大文豪苏东坡,不仅是艺坛的八面圣手,更以其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世间人。主张心学的王阳明,一面探索着通往“圣贤”的门路,一面统率三军、师出辕门。敏感多思的李卓吾,性情狂狷,却怀着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祈盼世人“童心”不衰。……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他们的存在,实在是不能回避的话题。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实在应该好好理解,好好学习。这种学习不是背单词、做算术,更不是机械仿效,而是缘于景仰的激情和冲动。当我们把这些名字一字摆开,串为链锁,我们仿佛看到了东方巨龙坚韧挺拔的脊梁,那正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链锁环环相扣,名字前后相续,紧紧连在一起。但这链条的后面,需要有人接续,必须有人接续,而那个省略号所体现的空白,正期待着今天的我们去填补。因此,对于那些杰出者,我们不能一味遥想,而应该走近一些,走进他们的岁月。走近他们,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如何凝聚。  许多时候,我们畅想着,那些被称作“圣贤”的人,他们的“当年”是怎样的呢?其实,那时的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会面临一些无法两全的选择。圣者,未必不食人间烟火;贤者,未必没有失落悔恨。而他们最终超越平俗,成为“圣者”、“贤者”,原因是什么?这正是需要我们体会和寻味的地方。丛书的作者们,在展示和还原那些杰出人物的“当年”状况上,作了努力。与其说为了感动读者,不若说,他们的写作,实在是表达了一份自己被感动的心情。  出于这样一份简单但却真诚而美好的意愿,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关于杰出人物行状的普及类文化读物。丛书一共十五种,分别选取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司马迁、韩愈、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王阳明、李贽、曾国藩、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十五位历史人物,作为写作对象。每本书约以十二万字左右的篇幅,介绍该人物的历史活动及言论著述,在尊重史实、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又融入一定量的文学笔法,用以提升著作的可读性,希望我们的这种写法没有唐突了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许许多多,这套书所选取的,当然不够完备,也不敢说最具代表性,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的选题,也兼顾了作者的个人喜好。限于我们的水平和时间,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真心希望得到读者朋友和有识之士的批评、指教,以助我们把下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感动!  梁海燕  2008年1月于北大静园

内容概要

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已存在、繁衍了五千多年,其间,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最韧的筋和最硬的骨。这些筋骨早已熔铸成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套小小的“人文丛书”,用浅易、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上自孔子下迄胡适的15位人物的言论与事迹。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塑造者,懂得他们,我们会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追随他们,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醇厚丰赡。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

书籍目录

引言一份厚重的“遗产”苦并快乐着因志高而气盛,因瞻远而意坚巍巍范公堤,款款爱民情不经意间成就了一个大学者让人担惊的“知恩图报”“三光”的贬黜奸佞即仇寇,誓不与俱生一帮真正的“哥们儿”三出专城鬓如丝,斋中潇洒胜禅师未曾识面的师友危难之际知英才但为社稷故,旧怨皆可抛小范老子不似大范老子可欺也仁者之勇将军白发征夫泪都是“大公无私”惹的祸筑城专家龙图老子塞上自有龙图公为长城群贤汇朝廷,盛状比贞观昙花一现功未已,常使后人汨沾襟朋党是怎么回事君子和而不同百花洲头一醉翁生死之交岳阳楼记耀眼的双星兴造嬉游非为乐,巧济百姓度灾荒清俭以治家,慷慨以济人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宁鸣而亡,秉一生直节 不默而生,开一世士风有其父必有其子(一)有其父必有其子(二)后记

章节摘录

  大凡成就非凡之功业者必然有非凡之意志,付出非常之努力,正如俗话所云,“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上天是公平的。这里我们要谈论的主人公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他成长为有宋一代为天下人一致敬仰的名臣,那是因为他曾尝尽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苦。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八月初二,在徐州的一家宅第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他就是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的第三个儿子范仲淹。新婴降世,而且是一个男孩儿,一家人自然高兴得合不拢嘴,不难想象,他们都在激动不已地预测着这孩子美好的未来:“哎呀呀,你看这孩子,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将来肯定会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嗯,我看他脸方口阔,鼻梁笔挺,这可是宰辅公卿相。”“还真是哩,我们家呀,已经好几代没有出宰相了,说不定就指望他成就功名,光耀门庭呐!”……  然而人生的未来却是无法预料的,美好的祝愿和预想毕竞只是一份梦想,就在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父亲范墉却因病去世了。失去了父亲,整个家庭也就失去了支撑,一家人一下子陷人了困顿之中,母亲谢氏看生计实在无法维持,无奈便带着还在襁褓中的他改嫁到了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家境倒不错,是当地的富裕之户,而且是一个知书达理之家,待范仲淹也很好,没有让他知道他自己的身世,而是把他的名字改为朱说(音“悦”)。这对于年幼的范仲淹来说实在是不幸中的幸事了。  不过,范仲淹果真是一个坚强而勤奋的孩子,他没有像他的朱家的兄弟们那样沉迷于奢侈安逸的享乐生活之中,从小就冷静沉稳,生活俭朴。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二十一岁那年他放弃家中优越的生活条件,到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去寄宿读书。长白山位于山东中部(现在名叫白云山,在今天山东邹平南),因为山中云雾缭绕,常呈现白色,所以得名,醴泉寺在山的北麓,寺旁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汩汩流过,景色秀美,环境清幽,确实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在那里,年轻的范仲淹每天都苦读不辍,孜孜不倦,特别是到了晚上,整个寺院都沉浸在寂静之中,只有他的窗口亮着灯光,伴着山风的吹拂,涧溪的低吟,直到天亮。每当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的时候,他才放下书卷,和衣而卧,凑合着睡上一会儿,他的刻苦精神让僧人们都敬佩不已。范仲淹在这里的生活极为艰苦,每天只用两升小米煮一锅粥,等放凉凝结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切几根韭菜,拌上点儿盐,调上半碗儿醋汁儿,就算是一天的两顿饭。这样的生活实在是艰苦之至,要是我们今天的孩子们处在这样的生活中,大概早就流着眼泪鼻涕,给父母写信,哭诉生活的苦痛和内心的不堪了吧?或者干脆跑回家中,任凭家人怎么劝说,也不愿再回到那鬼地方。然而年轻的范仲淹却毫不在意,在诗书的海洋里遨游驰骋,津津有味,乐而不疲,而且一直坚持了三年。要知道,他的家就在距此不远的地方,那里可是既温暖又安适啊。  范仲淹在艰苦中读书的生活还不止于此。醴泉寺毕竟是一个闭塞的小地方,生活清苦他并不惧怕,让他苦恼的是那里缺乏硕儒名师可去请教问讯,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块讨论切磋,难以扩大自己的见闻。刚好一次偶然的事件让他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世。于是二十三岁那年,他便离开朱家,只身赶往南京,进入著名的应天府书院求学。南京在今天的河南商丘,西北距京城卞梁(今河南开封)仅一百多公里,因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地,所以景德三年(1006)被升为应天府,不久又被定为南京,是当时繁华的大都会。特别是那里的应天府书院(又称南都学舍),闻名全国,和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的四大书院。  虽然来到了大都会,就读于著名的学府,但是只身在外,远离家乡,范仲淹的生活却更加艰苦了,常常连正常的饭菜都吃不上,只能靠喝粥充饥。不过他的学习却更加勤奋了,每日苦读,昼夜不息。在寒冷的冬天,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实在是困倦极了,,便用冷水洗一把脸,使精神振奋起来,继续沉浸在那些经史子集的海洋里,真正是做到了废寝忘食。这种情形使人会不由地想起战国时期那位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来,当年苏秦以连横之策游说秦惠王,未被采纳,回到家中处境极为狼狈困顿,他便发奋读书,昼夜揣摩,有时深夜实在困倦得不行了,竞拿锥子刺破自己的大腿去提神,以至鲜血一直从大腿流到脚跟。范仲淹读书的刻苦精神比之苏秦来也是毫不逊色。  生活是艰苦的,但是范仲淹心情却是愉快的。应天府书院是全国闻名的大书院,这里有名师可以问学请教,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读,在院里就学的学生也多是勤奋好学、博闻多识的优秀青年,他们可以尽情地谈论古今,畅谈理想,交流切磋读书学习的经验体会。这样的生活使他大有心满意得,茅塞顿开之感,在醴泉寺因缺乏师友而产生的孤独郁闷的心情也一下子烟消云散了。这时范仲淹曾写过一首题目为《睢阳学舍书怀》的诗,表达了自己的心迹: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消。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范仲淹 PDF格式下载



楼上一叹动千年 还没有看完呢


范仲淹是本人的祖宗,读过此书对上辈有新的认识。


普及性质的,很多的内容属于创作性质。也有打击别人嫌疑!


太空人,太空作者。


《范仲淹:楼上一叹动千年》写得很浅显,适合中学生看。如果做学问用,就不要买了。


适合高中生看的书,我建议大学生尤其是学历史的不要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