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深处
2012-6
中国发展出版社
叶永烈
489
565000
我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作家。人称中国有“两个叶永烈”:一个叶永烈写“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以及《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陈伯达传》、《反右派始末》这样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另一个叶永烈写《小灵通漫游未来》、《十万个为什么》那样的科幻、科普作品。记者们笑谓,叶永烈一肩挑着历史,一肩挑着未来。也有的说,叶永烈一肩挑着文学,一肩挑着科学。 我整理了我的讲演稿以及论文,发现其中的内容包含着历史、文学,也包含着未来、科学,于是就编成本书。 在编选这两卷文集的时候,发现有多次的讲座我只保留很简略的提纲,讲座时没有录音,因此已经无法整理出详尽的讲稿,也就无法收入书中。比如,在上海复旦大学所作的《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反思》,在辽宁大学所作的《美国“9·11”事件分析》等,都散失了。另外,应香港凤凰卫视之邀,我先后谈了《样板戏与江青》、《评(海瑞罢官)的来龙去脉》、《批判(清官秘史)与毛、刘关系》、《批判(武训传)始末》等,每次都谈了两小时左右,虽然部分内容用到“凤凰大视野”的相关片子中播出,但是讲话的全文没有整理,未能收入本书。 叶永烈 2011年8月6日于上海“沉思斋”
《走进历史深处》是专业作家叶永烈整理的自己的演讲稿和论文,以及作者应凤凰卫视之邀的访谈录。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翔实记述了自己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创作与采访的艰辛,对于读者了解作者的创作和采访经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叶永烈,笔名:萧通、久远、叶杨、叶艇等,1940年8月30日生,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
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
电影《红绿灯下》(任导演)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小灵通漫游未来》获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借尾巴》获全国优秀读物奖。根据叶永烈长篇科幻童话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哭鼻子大王》获1996年“华表奖”(即政府奖)。
后来转向纪实文学创作。主要新著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叶永烈自选集》;此外,还有《毛泽东的秘书们》、《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我的家一半在美国》、《一九九七逼近香港》、《商品房大战》、《何智丽风波》等。
序
答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
与鲁豫面对面
故事从《小灵通漫游未来》讲起
十一岁时发表了小诗
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大
出版笫一本书
写作《十万个为什么》一举成名
叩开一位姑娘的心扉
“我几乎给封杀了”
“文革”中,无情的风暴
悄悄重操旧业
生活清苦的日子
“我帮他抄写了几百万字”
“三脚猫”
为毛泽东拍摄内片
方毅副总理的重视
创作上的大转变
采访陈伯达的有趣故事
在当今中国文坛独树一帜
盗版与伪书的困扰
坐拥书城的快乐
还能写很多很多年
我的纪实文学创作
纪实自选集得到了中共党史专家的认可
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
打通漫长的历史隧道
选择了“中间道路”
纪实文学是“跑”出来的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在“旧闻”中挖出“独家新闻”
小人物代表着民心
采访是一门艺术
在图书馆里“追踪”
避开误区和陷井
我的创作与档案
第一次与档案馆“亲密接触”
一桩大案和一份病历?
皇家秘档澄清历史迷雾
中央档案馆里的特殊专家?
文学和艺术的档案宝库?
这里用形象记录历史?
“冷板凳”正在慢慢变热起来?
查清傅雷夫妇死因
档案是忠实的“历史老人”
口述历史是“活的档案”
收藏自己
我看传记文学
“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获奖感言
我的传记文学创作历程
历史的使命感驱使我“加盟”传记文学
香港与大陆传记文学的比较
“香港笔法”的影响
“官修”“家修”和“私修”
香港和大陆传记比较
真实是传记文学的生命线
历史不容撒谎
从“全部牺牲”说起
历史岂能变“戏法”?
不必为尊者编织美丽的谎言
我看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与历史对话
口述历史采访手记
最初是被“逼”上梁山
精心选择口述历史对象
注意提问的技巧
坚持录音与精心保管
历史的绝响
盘点我的录音带仓库
多角度研究毛泽东
中共高层人士的回忆
中共党史上的三次重要会议
深入采访“反右派斗争”
直面“四人帮”
关注“中央文革小组”
重要“文革”人物及事件
遭受“左”祸的知识精英
走访文艺界名家
为科学名家立传
采访体育界的“另类”
其他
尾声
共和国记忆
建国奠基
进军全中国
恢复经济元气
突如其来的朝鲜战争
载入史册的中共八大
曲折发展
国民经济从“↗”到“U”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虽有曲折 仍有发展
多事之秋 从容应对
“文革”岁月
元旦献辞不提“文革”
动荡、苦难的十年
国民经济三年负增长
丰硕的外交成果
改革开放
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
高科技连创佳绩
中流砥柱 力挽狂澜
大国崛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经济高速平稳发展
重量级的大工程
负责任的大国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经济依然高速增长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从大国走向强国
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
太空响起来了中国人的脚步声
邓小平称宇航员为“天上人”
中国人很早就幻想“飞天”
中国航天“元帅”钱学森
中国着手研制火箭
中国的小狗上了天
从1971年开始选拔宇航员
我进入中国宇航员训练基地
钱学森笑了
为钱学森拂去流言
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的科学家
“万斤亩”公案
“高产卫星”是怎么放起来的?
七论“万斤亩”
早在1956年就开始计算
为展望农业美好前景而提出
用计算尺反复核算
细析552字的短文
《中国青年报》“操盘手”泄露天机
走访毛泽东秘书李锐
陶铸引用了钱学森文章
所谓“冒叫一声”
所谓“向毛泽东检讨”纯属瞎编
不要“听了不实之辞而轻信”
三点客观评价
公案自有公论
关于钱学森的假故事
钱学森“中将”的假故事
结婚誓词真伪辨
“一张香烟纸”的“故事”
离谱的细节
解读《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我对傅雷一家的采访
傅雷的坎坷人生
傅聪的浮沉
傅敏的命运
感人至深的小人物
我对《傅雷家书》的评价
当场就《傅雷家书》答读者问
论《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广大读者“忠实的镜子”
《傅雷家书》的特点在于真
《傅雷家书》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傅雷家书》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傅雷家书》体现了傅雷的教育思想
《傅雷家书》帮助青年读者正确对待恋爱
《傅雷家书》是一座思想“富矿”
解读名人姓名
名字是人的“品牌”
毛泽东在初识时常常从对方的姓名谈起
陈云家中特殊的取名规则
胡乔木夫妇的名字出自同一诗句
刘少奇替陈其五取名
江青名字的“考证”以及她的改名“癖好”
陈伯达竟然有23个名字
名字与命运的巧合
关于我自己的名字
文学与成才
儿子的成长故事
“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
要有“应变”能力
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人
作家的创作也要高科技化
“再学习”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需要的
我提倡“从一做起”
社会的辉光总是与阴影并存
“另类作家”与“富爸爸”
养成读书习惯终生受益
巴顿将军帮了我儿子的忙
如果有人看过《十万个为什么》
从印刷工人到科学家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读书的方法
中国人还有谁在读书?
读书格言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肩负着历史重任重任?
成才的重要阶段?
学海扬帆的指南?
人生观.幸福观.荣誉观.生死观?
人生观——?
幸福观——?
荣誉观——?
生死观——?
大学生的情操?
谦虚——?
诚实——?
正直——?
朴素——?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科学工作者?
爱国之情——?
团结协作——?
淡于名利——?
尊师爱师——?
学习的目的,勤奋与毅力?
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
学习“精于勤,荒于嬉”——?
持之以恒的毅力——?
学习的方法?
循序渐进——
多疑好问——
专深博闻——?
科研工作的严谨作风?
精确——?
踏实——?
细心——?
条理——?
交际与友谊?
莫做“书呆子”型的大学生——?
交际的形式多种多样——?
友谊第一,真理第一——?
交际的原则——?
从作文不及格到专业作家
我曾经作文不及格
小诗的发表使我对作文产生兴趣
迄今尚存的作文
平生第一次采访
写好作文的“窍门”
很“酷”,43年之后又“考作文”
我参加高考作文成了新闻
又一回在上海当考生
我的高考作文获得高分
作家应该是作文的高手
2003年第四回高考作文
中学语文四论
一,关于《悲壮的两小时》
“悲壮的两小时”
我支持“京城孤魂”的尖锐批评
中国的“教科书”问题
二,面对语文课本的感叹
三,科学杂文的特色
四,高考作文题目要大气
我与《十万个为什么》
“感动共和国”的书
当年我是《十万个为什么》的读者
平生的第一本书
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
《十万个为什么》的来历
第一版一问世便“不胫而走”
我的命运与《十万个为什么》紧相连
我在第二版中遭到冷遇
《十万个为什么》被打成“大毒草”
在“文革”中走上倒退之路
“否定之否定”——恢复初版特色
推出《十万零一个为什么》
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全国性签名售书
寓科学于趣味之中
银镜的启示
成为中国“名牌”科普读物
中国科幻小说的回顾与展望
一,中国科幻小说起点的考证
二,萌芽期的代表作
重新评价老舍的《猫城记》
“发现”许地山和安子介写的科幻小说
早期“硬科幻”代表性作家顾均正
三,初创期作品局限于儿童文学
四,“文革”造成了“空白期”
五,初现辉煌的发展期 333
大批翻译国外科学幻想小说?
中国科学幻想小说作品迅速增加
作者队伍迅速扩大?
引起热烈争论
中国科幻小说开始走向世界?
六,“清污”使中国科幻蒙受严重打击
七,重整旗鼓仍未恢复元气
八,港台科幻的发展
九,奇幻、玄幻异军突起
幻想小说的三大类型
玄幻小说探源
奇幻小说的概况
奇幻、玄幻作者的年轻化
对奇幻和玄幻的期望
科幻创作要迎头赶上
阿西莫夫与他的科幻小说
连本?拉登都是“阿迷”
“著作超身”的“写作机器”
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
书写“未来的历史”
篇幅宏大的“基地”系列小说
“机器人之父”
提出“机器人三定律”
《我,机器人》的出版
推出“科幻探案小说”
版权页: 插图: 第二章 我的纪实文学创作 (1997年11月12日在上海复大学“97复图书文化节”以及1999年11月23日在温州图书馆所作的讲座) 纪实自选集得到了中共党史专家的认可 飞雪迎春。1994年春节前我刚从美国飞回上海。行魂未定,便接到北京长途电话。那是作家出版社打来的。他们向我报告好消息:我的纪实文学选集——《叶永烈自选集》,除最后一卷外,前六卷已经发行,并决定派编辑室主任杨德华先生来沪,在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举行这套书的首发暨签名式。 1994年2月7日,首发式如期在上海举行。我曾担心,这套300万字的自选集定价颇高,前六卷为74元,买的人不会多,在签名售书时会不会冷场?出乎意料,那天在两个多小时里,签售了900多本。不久,这套书被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列为当年2月文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 记得,在一年多前,我出差北京。一天,忽然接到作家出版社的电话,说是“有请”。我感到纳闷,因为我和作家出版社素无交往,“请”我干什么呢?那天晚上,我和作家出版社副总编秦文玉先生第一次见面,我才明白他们的用意:他们名为“作家出版社”,就是要为作家们出书。他们在筹划出一套“作家自选集”,正在对全国的作家进行“摸底”、“排队”。我已被他们“看中”! 我诚惶诚恐。因为我这年龄,照中国的惯例,还不到出自选集的时候。他们却摇头,说是老作家们这个“集”、那个“集”,出得够多的了。他们把目光投向中青年作家。已经出了一套《贾平凹自选集》,正在编《刘恒自选集》,我被列为第三个“对象”…… 这么一来,我也就答应下来。由于他们事先已经对我的作品进行过“摸底”,所以自选集的编辑工作进展迅速。只花了两个多月,我的自选集的前六卷就全部排出清样了——第七卷《毛泽东和蒋介石》当时尚在写作之中,无法付梓。 就在这套书准备出版之际,忽然又从北京传来消息:我的自选集跟别的作家不同,必须送审,方可出版。因为我的作品,要么属“领袖题材”,要么属“文革题材”,人称“红”与“黑”。由于这类作品中曾出现胡编乱造的不良现象,在去年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提出尖锐的批评。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接受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意见,发布文件,严格规定这类作品必须送有关部门审读,得到批准后方可出版。 不早不晚,我的自选集的出版,正遇上这一新情况。 作家出版社严格遵守新的规定,把我的自选集清样报送国家新闻出版署,而国家新闻出版署则委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进行审读。这对于我来说,如同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试。 审读工作在北京认真地进行着。我一回回飞往北京,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们交换意见。就在我离开上海的前几天,为了这套书,又去了趟北京。 在这套自选集中,最为敏感的是《江青传》和《陈伯达传》。 《江青传》是本新书,50多万字,是我经过前后八年的采访才写成的,从江青的出生一直写到她自杀身亡。这是第一本如此全面记述江青一生的长篇文学传记。由于江青的特殊身份,使这本书面临很严格的审读。 《陈伯达传》曾以《陈伯达其人》为书名出过初版本,33万字。这一回,出的是增订本,45万字。这本书是我多次采访陈伯达以后写成的,内中引述了陈伯达的种种回忆。这些回忆很多是从未见诸于文献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们,分头对这套书进行了严格审阅。他们经过审阅,认为这套书的写作态度是严肃的,史料也是准确的。他们对每一本书,都写出了书面意见。他们的认真审读,使这套书的质量提高了一步。
这是作者多年来的演讲稿、论文以及接受媒体访问的文章汇集,主要谈自己作品写作的过程,特别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与采访的艰辛,使我们深受感动和感叹,今天我们能看到这么多作者所写的好作品,是多么的可贵和不容易哦。
本书多为叶永烈老师演讲专题,内容广博精彩。可以说很多都是书外的故事,有点象电视剧的拍摄花絮。题外的话却也说得很生动,增长不少见识。
本周旅游途中翻阅了一百多页,总体感觉不错,其中对于P46-48的一封信内容打动了我。作者的确在纪实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本书的前半部分也给人以一种励志的动力。不足之处在于,其中有很多是接受采访、会议发言等的讲稿,同样的言辞出现在很多地方表述,给人以略显冗余的感觉。鉴于此,更推荐阅读叶永烈先生的另一部著作,《出没风波里》
送货速度可以,叶老师实在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