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晚清碎影

中華世紀壇 編 中國攝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中國攝影出版社  

作者:

中華世紀壇 編  

页数:

167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初次听到约翰,汤姆逊的名字是在伦敦维尔康姆图书馆的威廉,舒巴赫所主持的一场关于汤姆逊生平的讲座上,看到这些影像的第一眼,我就被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了。几个月之后,我在某个展览的开幕酒会上再次遇到了威廉,我先生不经意地问他汤姆逊的照片是否在中国展出过。威廉否定的回答令我们大吃一惊,同时也想到如果这些照片能够在中国展出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这已经是四年前的往事了,140年前,汤姆逊带着重重的三大箱玻璃底版回到伦敦,今天,这些19世纪中国的真实记录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我想今天的观众可以从这些影像中获得不同的灵感摄影爱好者会为汤姆逊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得如此精美的影像所折服;设计师们可以欣赏到图中的服饰、发型、家具和建筑并观察到其细节,历史学家们可以从图中的市井与家庭看到人们生活的变迁。汤姆逊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女性照片,这使我对他超越文化和语言障碍的沟通能力尤感赞叹。为了使这次展览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的团队不遗余力地编写了信息丰富、引入入胜的说明,向大家介绍每张照片的时代背景。我衷心地希望观众们能够喜欢这次展览并在参观中有所收益,能够更加珍爱我们的传统与历史。筹办这次展览完全是出自我的兴趣与热情,展览能够成功举办离不开许多朋友和赞助人的帮助。我在此感谢他们的热情鼓励和慷慨支持。

内容概要

  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是中国第一家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研究对象的公益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该馆通过与全球其它艺术博物馆、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旨在向中国民众推介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推动文化交流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成为世界艺术展示和多文化交流的平台。  约翰·汤姆逊(1837~1921)生于英国爱丁堡。在他出生两年之后,摄影术的始祖——银版照相法问世。同年,福克斯·塔尔博特发明了卡罗版摄影法(亦称碘化银法)。爱丁堡的两位著名苏格兰摄影家奥克塔维厄-希尔和罗伯特·亚当斯运用这种新技术拍摄了近3000幅照片,题材涉及城市景观、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这些作品无疑对汤姆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就在汤姆逊成为职业摄影家之前的短短二十年中,摄影术的发展堪称日新月异。而诞生于1850年的火胶棉湿版法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降低了曝光时间和摄影的成本,生成的影像也更加清晰锐利,因此迅速取代了银版照相法和卡罗版法。正如汤姆逊所说:“火胶棉湿版法的底版影像细节纤毫毕现,过度自然,冲印出的照片质量更是任何现有技术所无法超越的。”但是火胶棉湿版法本身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因为曝光之前需要在玻璃板上涂布火胶棉乳液,所以摄影师不得不随身携带大量笨重的设备。  但是汤姆逊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作为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他所受的严格的教育使他养成了不畏难苦、坚韧不拨的个性和强健的体魄。同时,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他与许多同代人一样为刚刚开拓的非洲和亚洲而感到激动;他们对探索异域它乡充满了热情。他深信摄影“不仅能给探险家带来更多的乐趣,也使他们的工作具有不朽的价值。”而“在这个以知识和教育至上的时代,照相机应当成为教育这个时代的强有力的工具。”  1862年,汤姆逊启程前往新加坡,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照相馆,成为一名专业人像摄影师。在此期间,他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随后汤姆逊到马来亚和苏门答腊拍摄了不少风光与人物照片。1866年汤姆逊迁居曼谷,并首次前往柬埔寨和印度支那(越地)拍摄。这些柬埔寨与暹罗题材的摄影作品使他成为了一名有颇声誉的旅游摄影师,他也因此被选为伦敦民族志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  1868年,汤姆逊第二次来到亚洲,居住在繁华的英国殖民地香港。在这里,他学习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并几次短暂前往广东。而汤姆逊最为重要的中国之旅始于1870年,为时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从广东进入福建,然后游历了华东和华北,并到达了都城北京;然此后他又南下长江流域,其行程长达5000多英里。他此行所拍摄的作品在图像质量、内容的深刻性、广泛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他在北京拍摄那些以街头和社会为背景照片时所积累的摄影经验和技术为他五年后创作《伦敦市井图》奠定了基础。而后者不仅使汤姆逊成为了纪实摄影的先驱,也是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家之一。  参展照片均摄于北京、广东和福建。汤姆森在广东和福建拍摄的是他风光照片中的代表作。这些照片不仅再现了美丽的风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体验。而那些反映穷苦人民的照片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作者的充满人性的同情心。从在广东和福建的拍摄开始,汤姆逊便关注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随着旅程的展开,这种关怀也越发深切。从北京的照片来看,汤姆逊不但在人像摄影方面的才艺卓著,他的街头摄影也是同代人中的姣姣者。在20世纪,能够拍出这样生动的街头纪实的影象的大师也仅有柯特兹、布列松和杜瓦诺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些照片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19世纪末在挣扎中刚刚开始步入现代社会的中国和普通中国人的当时生活。

书籍目录

序一 王立梅,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馆长序二 杨琮,福建博物院院长序三 程存洁,福建博物馆馆长序四 钟长永,东莞展览馆馆长人类的汤姆逊约翰·汤姆逊:从伦敦到中国,从中国到伦敦汤姆逊的中国照片和维尔康姆图书馆图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100多年前,当西方人用坚船利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的时候,出现在他们眼前的不仅有梦寐以求的广袤的原料产地、劳务市场和商品输出地,更有令他们无比震惊酌古老中国在过去数千年时间里孕育并积淀下来的深厚历史和文化。于是,在武力的开道下,随着西洋商品一同涌入的也有不少对这个神秘国度文化的探访者。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无疑正是其中特別突出的一位。汤姆逊被誉为纪实摄影的先驱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他到达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甚至深入到从没有外国人涉足过的中国内地,而且还源于他在中国人普遍对摄影尚一无所知的时代,凭借其良好的沟通能力,拍摄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等各个阶层、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晚清其他造访中国的摄影师来说。汤姆逊的镜头是不带有民族偏见的,是最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其所见所闻的。除此之外,汤姆逊在回到英国后,又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类出版物,将这些中国照片广泛地介绍给西方人,充当了一个在当时少有的公正且纯粹的文化使者角色。可以说,“汤姆逊是第一个最广泛拍摄和传播中国的西方摄影家,是第一个对中国早期摄影术进行珍贵记录的摄影家,是第一个在拍摄中国人时孜孜追求摄影审美的艺术家和沟通大师,同时还是第一个广泛表现出对中国人民友好和同情的西方摄影家”。汤姆逊去世后,他在中国拍摄的珍贵照片连同玻璃底版均被伦敦的维尔康姆图书馆收藏。虽然在图书馆的努力下,这批藏品得以系统地整理和编目,并接待了许多国家的研究学者,但对于照片诞生地的普罗大众来说,他们一直以来仍旧是遥远和陌生的。欣喜的是,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在多方的努力下,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终于迎来了“晚清碎影——汤姆逊眼中的中国(1868-1872)摄影展,这次展览首次把汤姆逊的照片从遥远的英国带回来,并大规模地介绍给中国最广泛的观众群体。在介绍的同时,展览还突出强调了一个“回望”的主题,这也正是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2009年的业务主题——“回望中国”。当然,这种回望还不仅仅是我们自身对历史过往的回望,因为这些照片出自一个西方人的眼光,所以实际上这是一种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多角度的回望。既有过去的外国人如何看待当时的中国,又有现代的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当然还有现代的中国人透过外国人的眼光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等等。今天,当年费尽心力去记录和被记录的人俱往矣,但庆幸影像尚存,通过展览,这些影像又回到了当年场景的发生地——北京、福州、广州和东莞等地,它们将以见证者的身份去史海钧沉,并促使当代人去抚今追昔。


编辑推荐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中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编写的,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晚清碎影 PDF格式下载



好看~好喜欢汤姆逊关于人物的照片~很漂亮


是早期摄影术的一次对中国的全景式的记录,且帧帧精美,是中国人学习摄影史、摄影评论、摄影的绝佳影像文本。 且价格超实惠。


算是不错摄影画册,能很好的还原当时的历史面貌啊。


还没仔细看,但此书决定值得收藏,书中多事人物照片,达官贵人,平民百姓,原来清朝可以那么真实


照片质量较高。


照片放大了,但是底片质量很一般。


印刷质量上乘,照片震撼


对喜欢古老照片的读者非常有用。古老的风土民情。


喜欢看照片,尤其是那么久远的。


质量很不错 但是没有多少晚清宫廷的生活细节


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只是感觉说明不够详尽


这本书卓。。越。之前只要79.8.我错过了,这次当当有满99返20的活动就下手了,比较核算~


对老照片感兴趣,珍贵历史资料,买来收藏。


跟第一次出版的还是会有些落差,不过还不错了。


好书,珍贵的历史资料


很有历史的味道


大开本,还原历史情境,弥足珍贵。


值得珍藏的老照片,认识过去也是对现在的审视,不错。


很好看 刚翻有点吓人


很喜欢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能否换书?


很精彩,不过也有点贵!


非常细心的包装。很精美的画册。图片很好


印刷非常好!书中的图片全是用原版照片排版印刷。图大清晰!感谢JohnThomson为我们留下这么精彩的瞬间。但有一点我不得不说,书中多处照片缺少考证且错误百出。单单厦门地区的照片就出现两处很大的错误:一、79页的“束发妇女”明显为厦门妇女,作者误写成上海妇女。二、103页的“临江打字石”(后填海、石毁),作者误为日光岩。撇开作者写的那些注释不说,这本书就印刷而言喜欢老照片的人是值得一买的。


这本书不错,印刷很精美,照片拍的也很棒!乍一看会有种观看电影剧照的错觉。。。。其实,已经是140多年前的作品了,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照片尺幅也够大,很值了,值得收藏!1


精装,厚实,重。有福州和厦门的一些老照片。黑白照片更有历史感。09年买的时候是127元。喜欢老照片的可收藏此书。


不知道是不是年代久远的缘故,照片保存得不是很好,有很多刮痕的感觉,照片上有很多黑条,影响整张照片的观感。对比之下,莫理循的照片清晰度就显得比较好。


照片不错,可惜有点少,还有很多没有收录的


我一直看这个书系,所以评价说它好,很正常,这个评价是赚积份的。如果不需要的人,不要花这个钱了。


这本画册印刷精美,内容略少,最好是和《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一起购买,这本作为画册欣赏,那本作为全面理解,互补不足。约翰•汤姆逊用当时刚刚兴起的照相术为我们留下了晚清时期的珍贵影像记录,是可以看得见得历史,应该感谢他。


就是开本大了点,相信许多年以后这本书都是属于精品


书很大。照片扫描质量非常一般。中英文对照是亮点,但是中文翻译质量很差劲,有些地方和英文原文文不达意。


值得一看,画面很真实,看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在看《鬼吹灯》,然后看着这本书中的十三陵照片,感觉太有意境了,玻璃湿板照片不是现在的数码相机能比的,真正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打开包装发票忘记给我开,最好是补上。谢谢!


不厚道,一放入收藏夹就升价,本来108买了,印刷很精美,不过是第二版的


为了写篇论文才买的~约翰.汤姆逊还是挺有影响力的摄影家,可以买来研究看看


这是一本由100年前美国人拍摄的中国照片编辑的画册,古老的建筑、秀美的风光、生动的人物,展现了一个我们陌生或者遗忘的中国; 这是一本保留了卡罗版玻璃底片所有信息的珍贵画册,摄影者约翰汤姆森的标注,底片上轻微的划痕,在画册中得到了极好的展现。 帝都北京、繁华广州、柔美厦门等等,一一被打开了尘封的记忆,看着老照片中那些各具特色城市的,想想今天已经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如果喜欢质量清晰的老照片画册;如果想了解一百年前中国的风貌,强力推荐这本《晚清碎影》。 当然鉴于编辑者对于百年前事物的了解不够,本书还是出现了一些地名、人物标注的失误,比如厦门女性变成了上海女性,日光岩其实是厦门已经已经消逝的一块石头等等。 但是瑕不掩瑜,本书的收藏价值与性价比还是极高的。


满分。清晰度,时间 人物 地点介绍的都很准确。


100多年前的老照片,清晰度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也算高像素的表现了。


照片非常清晰,足以看清过去普通人家的真实生活,历史只能通过照片回望了,值得收藏!


内容不尽人意,非常失望!先说中肯的,印刷尚算可以,开本够大看起来比较清晰不好的地方简直是气愤,图片跟原著数量相差甚远!! 游历顺序颠倒完全不尊重作者!!文字描述完全没有亮点,唯一的亮点就是翻译得比较差!!!这本书算是比较失望的作品!!!!


这本书和那本《晚清帝国》是同一个作者,图少了点,但同样精彩


大开本,图片原汁原味,装帧精美。值得购买的一本书!!


东西很不错!非常有收藏价值!


无比清晰多角度的看到了那个似乎不可能有影像的时代,简直太神奇了!


很不错的摄影集,让人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晚清的社会风貌~图片很清晰,这个价格还蛮不错的


好书好评


老外拍摄的清末风貌,精品!


不错 收藏。


书还不错,没看呢


服务很好,速度也快,东西也不错!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外包装很差!书角都变形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