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艺术教程
2007-11
军事科学出版社
陈润华,柴宇球 编
340
“一策而转危局,一语而退千军,一计而平骚乱,数言而定国基。”可见谋略之重要,但要深刻理解和应用谋略艺术,就势必要正确理解谋略艺术。《谋略艺术》一书,反映当代研究和应用谋略学的最新成果,把谋略知识融在古今的应用实例之中加以领会;再着力把谋略艺术与教学相结合,与教育学生成长、成材相联系,探索其教育之功能。尽管探索是初步的,但愿这初步探索会成为读者今后探索的引玉之砖。这是本书的基本特色。 本书将主要解答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谋略?为什么要谋略?怎样进行谋略?共分九章,大致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讲谋略概述,第二层次讲谋略的过程、条件和基本规律,第三层次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谋略(工作与统御、用兵作战和转败为胜的谋略艺术)。愿此书能为广大青年读者学习与掌握谋略艺术,尽微薄之力。 作为福州大学的军事教师,能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出版此书,衷心感谢福州大学、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阳光学院、至诚学院等学校领导、教务处、武装部领导的支持;特别感谢沈斐敏院长、博士生导师、名师教授对于学生素质教育关注和支持;也感谢研究生陈志荣等为本书撰写所提的宝贵意见和参与资料整编工作,特别感激广大学生对《谋略艺术》课的热情与激情。同时,引用了《谋略思维艺术》等书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为国家“211工程”的地方高校从事军事教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更要衷心感谢中国兵学专家吴如嵩、军事科学出版社总编麻光武、军事科学院《国防》杂志副主编吴祥顺、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张贵锁等老师对这本书的支持,也是对高校教学工作和加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支持。本教材只用于本校课堂教学,未经作者授权不得复制或发行。
第一章 谋略艺术的概述 一、谋略的概念 二、谋略的性质与特点 三、谋略的领域与类别 四、谋略与计谋的层级 五、谋略的基本要素与原理 六、谋略艺术及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 七、学习研究谋略的方法第二章 谋略的历史作用 一、政治上强大凝聚力 二、经济上巨大生产力 三、军事上无形的战斗力 四、外交上灵活的多变力 五、治国上稳定的控制力第三章 谋略的一般过程 一、发现问题与收集信息阶段 二、发散思维与可行分析阶段 三、收敛思维与选择方案阶段 四、综合评估、谋略实施阶段第四章 谋略的条件 一、谋略的智力与智商 二、谋略的信息与语言 三、谋略的时代与机遇第五章 谋略的一般原则 一、利益原则 二、变化原则 三、整体原则 四、周密原则 五、慎重原则 六、奇胜原则第六章 谋略的基本规律 一、对抗谋略规律 二、柔性谋略规律 三、平衡谋略规律第七章 做好工作与统御谋略艺术 一、先谋后事,立于不败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三、智者之虑,杂于利害 四、知人善任,择人任势 五、信赏必罚,教戒为先第八章 用兵作战的谋略艺术 一、见情而谋,因敌而生 二、料敌察机,因机立胜 三、以迂为直,欲擒故纵 四、抓住关键,摧坚夺魁 五、出奇制胜,奇正相变 六、乘敌之隙,随而取之 七、强而示弱,诱敌就范 八、故露破绽,陷敌死地 九、避实击虚,避锐击惰 十、攻其不备,乘其危机第九章 转败为胜的谋略艺术 一、着眼全局,谋划长远 二、害中思利,因败求胜 三、谋之不测,隐于不意 四、相似疑敌,暗中分身 五、造敌错觉,迷其心智 六、顺佯敌意,因势待敌 七、我专敌分,以众击寡 八、先发制人,一决取胜
第一章 谋略艺术的概述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谋略的含义及其性质与特点、谋略的领域与类别、谋略与计谋的层级、谋略的基本要素与原理、谋略学与近邻学科关系,有助于掌握谋略及谋略学基本知识,为继续研究谋略打下坚实 基础。 关键词:谋略、谋略学性质与特点谋略领域与类别 谋略与计谋层级基本要素与原理近邻学科关系 谋略,作为军事思维的结晶,历来为中外军事家所高度重视,都把它作为战争中出奇制胜的根本。早在25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就提出了“上兵伐谋”的名言。著名军师诸葛亮也深刻地指出:“用兵之道,先定其谋”。这说明谋略在战争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任何战争,都充满了谋略的运用,就是在高技术战争成为现代战争主要类型的今天,谋略仍然经久不衰,不失其诱人的魅力,并使军事谋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正如革命导师列宁指出的,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在一定意义上说,几千年的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交战双方千姿百态的谋略斗争史。谋略工作是军队的灵魂。谋略人员是军队司令机关的“智囊团”,是施计用谋的主要对象。尤其是现代条件下,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作战指挥组织协同更显复杂,谋略工作的地位更加重要,谋略人员的谋略能力更加重要。 因此,学习谋略知识,提高谋略能力,掌握谋略艺术,学会谋略运用,是每一个谋略人员的本职需要,也是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以高超的谋略艺术弥补我军武器装备之不足进而取得未来战争胜利的当务之急。中央军委在《关于全军教育训练改革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干部的谋略训练,提高各级干部的组织指挥和谋略水平。”这是对全军干部提出的要求,作为参谋人员更是责无旁贷。为此,各级谋略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应下大力研究谋略理论,提高谋略水平,以适应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本讲主要介绍:谋略的含义;谋略的性质与特点;谋略的领域与类别;谋略与计谋的层级;谋略的基本要素与原理;谋略学与近邻学科关系;学习研究谋略的方法等。 一、谋略的概念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研究谋略,必须首先弄清谋略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 1.谋略概念的出现 谋略,这一人们十分熟悉又非常神秘的字眼,作为人类智慧的象征,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当人们还不知谋略为何物的时候,就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谋略于社会实践之中了。人类创造了文字以来,代表谋略含义的字、词相继出现。一直到谋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加以使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谋略”这两个字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谋”字在先,“略”字在后,相差约1000余年的时间。“谋”这个概念最早见之于距今几千年前的《书经·大禹谟》之中。如“询谋佥同”(君臣共同议定计谋)、“弗询之谋勿庸”(未征求意见之谋不能用)。此后,“谋”字被广泛运用于作战指挥之中,并在历代诸家军事名著中屡有记载。如《孙子》中的“计”、“智”,《六韬》中的“韬”,《吴子》中的“图”等,都可以说是“谋”字的别称。“略”,古藉上也可找到多种解释,有的作疆界或地域讲,有的作巡视讲,也有的注解为经略或治理,还有的当侵略或夺取讲等等。把“谋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加以使用,最早见之于我国公元前3世纪的《三国志·魏书明帝记》之中:“宜选大臣名将……遣诣懿军,进同谋略,退为辅佐”。大意是应选大臣名将,派遣到司马懿军中,战时共同商定谋略,平时任副职。至此,谋略作为军事科学中的一个完整概念经常出现于历代兵书之中。我们根据以上关于“谋”“略”二字的释义和对谋略的定义,可以归纳出本书的定义:谋略是抗争中为获取最大利益,活用智慧于具体情境,通过事先筹划形成的定性方案。它可用于战略、战役、战术、战斗等不同等级的场合,也可以是善意的或恶意的。 2.谋略的含义 谋略,简而言之,就是计谋和策略。最初主要运用于军事领域,泛指在战争指导中施计用谋、以巧取胜的艺术。就其内涵而言,可以理解为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经过思维加工形成的指导人们行为的计谋与策略的总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把谋略运用于其他社会领域,使谋略的外延不断拓宽,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在政治家那里称为政治谋略,可成为谋夺权力、占据统治地位、更新政治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家那里称为经济谋略,是获取经济利益,以极少的投资取得较大物质财富的手段;在外交家那里称为外交谋略,是与同盟、敌手、外国联合或斗争的策略;在体育战线上则为体育谋略,是战胜竞争对手,取得桂冠的妙策;在一般普通人那里,则表现为为了达成一定目的而采用的方法手段等等。这充分说明,谋略是一个多种类、多层次的概念。军事谋略是谋略最初和基本的概念。目前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众说纷纭,尚不统一。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所谓军事谋略,就是在军事这个充满活力对抗的领域中,以斗智为手段,以趋利避害和克敌制胜为目的,施计用谋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它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策划和指导战争的艺术,是巧妙运用战争规律以智驭敌的方略,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集中反映。谋略的内涵十分丰富。为了深入理解和比较确切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必须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谋略产生的基点是活力对抗。军事谋略是战争的产物。战争是人类历史中充满恐怖、牺牲的危险而复杂的事物,是敌对双方为了达成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激烈竞争对抗的斗争,而谋略在战争这个充满对抗的领域中表现的最为充分。这就是说,谋略产生于对抗。从哲学上说,谋略思维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基础是矛盾及矛盾学说。哲学史上不少伟大哲人都认为,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一个矛盾复合体,矛盾和斗争普遍存在。离开了矛盾,事物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发展的内动力。比如,日本和美国的汽车业,正是在不断的竞争中,使汽车的外形、颜色、功能、成本、价格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制造技术也不断创新。美国和苏联的军事对抗也是如此。没有冷战对峙,双方的军事力量不会如此强大,武器不会如此先进。所以,有矛盾存在,就有竞争和对抗相随;矛盾形式、种类的多样,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形式的多样化。对抗,按其范围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非活力之间的对抗,即无生命体之问的对抗;一种是活力与非活力之间的对抗,即生命体与无生命体之间的对抗;一种是活力之间的对抗,即双方活人或有活人加入的系统之间,由目的相向、心理相互吸引或排斥、作用与反作用构成的无形的活动过程。战争中的活力对抗,远比其他领域明显、频繁、激烈。这主要是因为战争中的利益争夺和目的实现。远比其他领域困难和复杂。战争中,流血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去减少这种流血和牺牲。所以,为了赢得对抗胜利和减少损失,人们逐渐将谋略运用于战争和平时的军事活动之中,努力去研究制服对方和提高效果的巧妙途径及方法,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代价小而收获大的效果。于是,被称为制胜科学的军事谋略便应运而生了,并在战争和训练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正是由于军事谋略是为了适应军事领域中活力对抗的需要而出现的,它使用的领域又是活力对抗和各种矛盾本身。所以,把军事谋略产生和使用的基点确定为活力对抗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其二,谋略的本质是斗智。谋略的种类和表现多种多样,但从实质上看,谋略是人脑思维的结晶,是人脑机能的产物,是人的智慧与意志的体现,是谋略人员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反映。离开了人的智力活动,也就谈不上什么谋略。比如,在敌我双方较量中,我要乘敌之隙,敌要寻我之空;我要避强击弱,敌要击虚避实;我要诱敌于圈套之中,敌却千方百计破我计策等等,这种智慧的较量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较量的结果必然是智高一筹者胜。这就说明,斗智贯穿于谋略的始终,影响着谋略的发展,决定着谋略的成败。 其三,谋略的功能是趋利避害。功能是事物运动的功率和作用。谋略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事物。它的运行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决策活动的过程,大体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运筹谋划的阶段,即谋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决策的阶段,即略的阶段。我们可以把这两个阶段看作是思维的创造过程,是以思想指导行为的过程。通过谋划决策、思维创造,最后达成趋利避害、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的结局。敌对双方的谋略斗争无不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因此,趋利避害这一谋略的功能,充分体现了谋略追求的目标。 其四,谋略的表现繁多。谋略的表现体现在许多方面,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统计。比如三十六计归纳为三十六种模式,七十二策又概括了七十二种方式,百战奇法又归纳了百种。其实,谋略的表现又何止这几十种上百种表现。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概括的。它是一种变化无穷的艺术。仅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经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用谋者的的运用,就又可以产生若干具体方式的变化。对于这种智慧的象征,恐怕只能用有形与无形互寓互变来概括。所谓有形与无形的互寓互变,一是指谋源于思,谋略的思考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形无数的。而思考的结果一旦表露出来,又是有形的。而且谋略在对抗中生成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每一个有形的谋略中又蕴含着不同情况的不同思考和表现。这种有形和无形的结合,决定了谋略表现的种类繁多。二是为了达成目的,以巧取胜,就要力争在思维上调动控制对手,这就需要有意隐藏一些企图,故意显露一些迹象,并作时隐时现、时真时假、忽左忽右、忽远忽近的变换,以使对手产生错觉和不意,为我所乘,为我所用。这就是说,法无定法,谋略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表现种类。 其五,谋略的任务,从根本上说,是施谋人员把握谋略的创造规律,提高应变创新能力。因为创造、创新是谋略的真谛。谋略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谋略创造就是引导人们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将一般战争规律和作战原则与自己面临的环境、任务等情况相结合,创造出克敌制胜的新方略。从谋略的指导作用看,有着普遍的适用性。凡带有活力对抗性质的领域,就必然有着谋略的存在。这里所说的活力对抗,不仅仅体现在敌对双方的战争中,而是也包括所有带有双方意志、意愿、目的、心理相排斥的一切领域。这就是说,敌对场合需要谋略,集团内部的管理、领导中也需要谋略。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军队、国防乃至一切为未来对抗作准备的方面,在自身的发展、建设中同样离不开谋略,只不过其性质和运用手段有所不同罢了。 二、谋略的性质与特点 谋略的含义告诉我们,谋略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通常是在力有不胜,或力虽胜而不愿用力,或忧虑日后无力时如何在抗争中确保与争取己方的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人们开始寻找不用力、少用力、巧用力的智巧办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相争时,项羽向刘邦说,天下汹汹者数年,为吾二人,不如你我决斗以定胜负,莫苦了天下人。刘邦的军力和个人武力均有不如,所以回答说,吾宁斗智,不斗力。这是力有不胜时用谋。司马光《稽古录》记舜命禹征有苗,益向禹说,只有道德能感动人而无远不届,满招损,谦受益,至诚可以感动神明,何况有苗部落呢!禹听从还师,向舜陈言。舜于是修明文教,崇文抑武。七旬,有苗未经讨伐自行前来投诚。这是有力而不愿使的例子。冯梦龙《智囊》载:宋太祖即位后,向赵普问起唐末五代期间兵革不息的原因,赵普说是由于节镇的实力太强,国君难以控制。宋太祖于是召将领石守信等饮酒,酒酣时屏去左右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今天,因此我永远感念你们。但是当天子太难了,不如当节度使快乐,我已很久没有安枕就睡了。石守信等问为什么,宋太祖答说,这个位子谁都想,即使你们不想,你们的部下想要富贵也会推动你们夺位,那时你想不当也不行了。待石守信等人惶恐时,宋太祖又说,人生有限,你们何不释去兵权,买田宅为子孙永久之业,日饮酒相乐以终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于是次日诸将称病,求解兵权。这个例子说明,宋太祖赵匡胤不但一举革去了200余年枝强干弱、动乱不已的积弊,而且安排了自己和当年旧部久后的太平。 以上说明,谋略的性质并不限于欺骗诡诈,也指寻找更巧妙有效、影响深远的解决办法。上述三个例子都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的处理,带有明显的抗争性质。但谋略还有涉及人与自然界、物质之间的关系的,所谓深谋远虑,颇有一些属于后者之抗争性。如《智囊》记南宋赵从善为京兆尹(首都市长)时,宫内勅一日内办醮红桌子300只。从善命酒坊茶肆取相类桌子洗净,糊白纸刷红漆进之。帝后夜过万松岭,要在片刻内备火炬3000系于夹道松树;从善命取各处竹帘、芦帘,卷以脂肪扎紧,燃于道路两侧。又记宋熙宁朝,汴水暴涨,堤防坏陷难修。侯叔献见上游数十里有一弃城,急破堤注水人城;下流为涸,使人抢填陷处。次日古城水盈,汴水复下;堤防已固。又因内外水平,上游破堤处顷刻塞堵。所以《天玄子》说:“人可以谋人,可以谋事,亦可以谋天,亦可以谋地,谋则变,不谋则不得变。谋则成,不谋则不得成。”以上的事例虽是为了说明谋略的外延和一般性质,但无论如何,谋略总是人们面临问题时,动用智慧作具体构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最适解法的过程和结果。其中,人与自然抗争时,只要了解自然规律与当地条件,就能直接用科学方法解决。此时只有那些超出常规科学方法的方案,才具有谋略性质。例如喻皓在开封造高塔(今开封铁塔前身)时,使塔身向西北倾斜。并预言开封西北风大,塔建100年便被吹正,又200年尚不致倾圮。这种相地度宜,虑及久远的做法,便带上了谋略性质。 然而在谋略当中,人与人之间的抗争,特别是在集团与集团之间的抗争中,由于双方都会运用智慧、设置谋略,因而谋略的性质更为突出。可以说,正是人们的斗智活动才真正使谋略水平得到提高。人际关系方面的抗争,是谋略最好的用武之地。并且在力所不胜、不愿以力迫人和虑及久远三种情况中,由于力所不胜而不得不用智取胜,是谋略发展的最有力的推动。因为多数情况下,力强者胜,胜券在握者往往不再去殚精竭虑于谋胜图存。至于虑及久远也只是某些目光远大者才强使自己进入的境地,多数人并不作太长远的考虑。只有在面对抗争而力所不胜时,为了生存与发展,人们才会在压力下开动脑筋。所谓情急智生,穷则生变,变则通,就是指这种情况。 所以,人际的抗争和实力不足的一方,常常是谋略的主要源泉。因此,不妨以此作为谋略的核心本质,即谋略是人类社会抗争中,为以少力巧获大利而进行的方案构思活动(成果)。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重视体力、劳力,因此战争也唯力是视,战败方丧土失民,战胜方获取子女财帛而增强实力。战争作为政治的集中表现,具有高度的对抗性、残酷性和激烈性,力弱者和不愿实力受损者,不得不依赖谋略,其结果使谋略首先在兵书中得到结晶,在征战中放出异彩。 同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政治动乱之际,政治上的抗争也会高度激烈、残酷。因此在古代的动乱时期的政书和文书中,就会凝集大量谋略思想和案例。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政战抗争高度激烈的时代,也是我国谋略家辈出,谋略活动高度频繁的时代。《管子》、《老子》、《韩非子》、《吴子》、《孙子》、《战国策》、《左传》等著作记录了这些谋略遗产。可以看到,政治谋略与军事谋略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 然而在今天,商品经济日渐发展,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波及到各行各业。如此广阔的领域和日趋复杂的竞争,使得经营谋略已不能通过借用和延伸政战谋略来代替,也不能用小巧的谋术来求逞。必须通过嫁接、引用、开发、创新等多种途径来发展经营谋略,使之多样化和特色化,以利各行各业各层次的选择,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经济领域的广阔、多样和经济竞争的不流血的特点,经营谋略的发展必定会引起谋略性质的丰富和谋略理论的发展。如此众多的经营谋略实践,也将为谋略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促进谋略研究,由过去偏重经验、案例,偏重具体范式,向着科学化、程序化、理论化方向前进,同时又保留其创造性和灵活性、针对性。 谋略特点归纳起来有诡诈性、对抗性、灵活性、制胜性、预见性、针对性、创造性、全程性、广泛性、可行性、灵活性和弹性等特征。 诡诈性。因为谋略是竞争中的主意办法,所以,谋略的双方为了赢得胜利,都要设法隐蔽自己的企图,挖空心思制造种种假象,以迷惑对方,造成对方的不意和不备,用以掩盖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于军事斗争中谋略思维的诡诈性,大军事家孙武一语破的:“兵者,诡道也。”其实,何止军事斗争,一切充满激烈竞争,需要施计用谋的场合,都少不了诡诈。因此诡诈性是谨略的一个根本特征。 对抗性。谋略是矛盾对抗的产物,谋略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对抗性思维。对立的谋略思维者双方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或者为实现某种目的,获得某些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拚搏、竞争,包括有形的与无形的、和平的与战争的、政治的与经济的、流血的与不流血的等等对抗方式,以迫使对方服从、就范,或者吃掉、消灭对方,这种抗争意识是推动谋略思维的强大动力。离开了抗争,谋略思维就失去了对象和场地,同时也就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那些只知道逆来顺受、与世无争之人,不思安危、不思进取之人,决不会想出什么奇谋妙策来。 灵活性。由于谋略思维的主体是具有智慧的活人,谋略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各种条件,谋略的过程是充满着风险和欺诈的曲折发展的过程,面对各种情况的变化,谋略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谋略的灵活性要求谋略思维主体要自觉地去适应各种环境条件,面对变化着的信息及时修正原有的计划方案,当遇到不同对象、不同处境时,要自发地改变心理定势,摆脱习以为常的思维惯性,以达到措置裕如,从容不迫,另想良策,转危为安的目的。如果反应迟缓,思维钝化,不知因敌而变,因势而行,必然招致被动和失败。谋略思维常常是在情况错综复杂,局势千变万化,有利时机稍纵即逝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要求谋略思维主体必须采取适时、适情、适度、适宜的灵活态度,才能够得出正确的谋略。 制胜性。凡事用谋,务求制胜。不能必胜,也务求不败。制胜性是谋略思维主体所追求的目标,古代大军事家孙武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形篇》)唐代军事家李靖说:“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也胜,奇亦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为了必胜,施计用谋必须谨慎,必须有把握,这是用兵作战的将帅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为我军制定的十大军事原则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毛泽东选集》第4卷,l247页)实践证明,只有遵循这个原则,谋略思维才能够制订和实施胜利的方略。
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主谋虑中变,命将杜违制。此策阻而彼策生,一端致而数端起,前未行而后复具,百计百出,算无遗策。
书的内容还行,没什么新颖的东西。
说说属本省的质量:收到货时书皮上溅了好多红色的点,不知是什么东西。明显被人翻看过数遍,有一叠书页被摸得黑乎乎。
看看很有益!
一般般,可作为参考之用。
内容很差,作者论述十分不严谨,有码字嫌疑,不建议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