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探索与追求

李京文 方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方志出版社  

作者:

李京文  

页数:

512  

前言

  回顾与反思  这本文集出版之时,正值中国人民喜迎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整整30年。30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一刻,但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成长来说,它却是关键的年代。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已基本完成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调动了十多亿中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同胞振兴中华的热情和积极性,走上了近百年来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强国富民”之路,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率长期位居全球首位,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进入世界前列;对外开放成果巨大,开放型经济已初步建立,综合国力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的经济社会革命和文化革新运动,触及、改变了我国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甚至命运。我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我在欢欣鼓舞地亲历改革开放大潮的过程中,也参与了一些方面的探索与追求。回顾这些经历,反思其中的困惑与欢乐,为能生此盛世而倍感幸福,也为未能为振兴中华作出更多贡献而不安。  我有幸参与的有关改革开改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的探索  我工作的第一方面是参与由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我的业务领导人,也是在苏留学时的师兄)领导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

内容概要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已基本完成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调动了十多亿中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同胞振兴中华的热情和积极性,走上了近百年来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强国富民”之路,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率长期位居全球首位,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进入世界前列;对外开放成果巨大,开放型经济已初步建立,综合国力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的经济社会革命和文化革新运动,触及、改变了中国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甚至命运。

作者简介

  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士生导师,1985——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1999年起任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应用经济评审组副组长等职务。李京文较早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工程技术经济论证理论与方法,曾担任三峡工程论证综合经济评价专家组副组长、南水北调工程论证综合组负责人、京沪高速铁路论证技术经济组组长;采用科学方法对我国经济做年度与长期预测并进行了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研究与编制;主持了环渤海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制定,以及“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长大干线适用性——宏观技术经济问题”、“中国油气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个人主要论著目录  ◎《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四川科技出版社,1982。  ◎《科技富国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5。  ◎《跨世纪重大工程技术经济论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1989。  ◎《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主编),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主编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2001。  ◎《中国经济“十五”预测与21世纪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知识经济:21世纪的新经济形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中国经济大转变》(上、下)(刘国光、李京文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李京文、钟学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007年第二版)。  ◎《2005年北京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研究报告》(李京文等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李京文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北京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李京文、卢振洋主编),同心出版社,2006。

书籍目录

分析与展望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问题及对策2004年中国经济回顾及2005年展望中国经济:成就、问题、约束与前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对策完善资源价格,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及缓解对策城市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生态经济城市,促进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城市化互动共进开拓创新,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新与发展关于创新、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关于发展北京R&D产业的思考实现我国技术标准和科技研发的协调发展“入世”后我国主要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发展我国自主汽车工业的战略选择发展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与政策思路打造企业竞争力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走势及政策选择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势分析及政策建议热点与其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油气战略的选择人民币汇率对中美经济的影响及建议城市交通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变革中国生态工业发展中的商业运作企业生态化的动态评价指标及其分析评《企业规范化管理标准体系》实践与案例中国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青藏铁路运营效益及政策支持的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中国铁路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城市化中的经济问题研究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分析与宏观政策研究“十一五”期间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研究艾滋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附录数字托起千秋功业——《文汇报》记者访谈录追求、热爱、勤奋、诚信、创新、奉献——学部委员访谈录后记

章节摘录

  三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约束  从中国经济发展模型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归纳到五个变量,它们分别是国内外需求差异、国内外技术差异、国内需求差异、国内技术水平和政策。其中政策是根据前4个变量来决定的,因此主要分析前4个变量。通过对前4个变量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约束。  下面,我们首先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变化,接着再分析这些变化现象下隐藏的本质,最后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化  1.国内外需求差异  与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国内外居民需求的差异主要体现为物质层次上的差异。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居民主要追求四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而同时期国外居民则是对电脑等高档次电子家具的需求。而目前国外居民和国内居民需求的差异主要体现为“绿色”和“环保”。“绿色”和“环保”的需求差异开始约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缓解这种约束引申出政策上的相关规定,比如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水平要比“十五”末期减少20%。  2.国内需求的差异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的需求差异比改革开放初期要大。一方面,汽车、家具、金银珠宝等的销售快速增长,出国旅游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肉蛋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波动较大,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持续稳定地增长。这种需求的差异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维立体的道路,但同时也要求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满足个性化的多样性需求。  3.国内外技术的差异和国内技术水平  国内外技术的差异和国内技术水平相辅相成,都体现为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集成创新能力的不足和创新机制的约束等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和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不是体现为发明专利等产品的开发前期,而是表现为产品商品化的时期,技术不能转化为商品或不能充分转化科技成果的中小企业将直接约束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探索与追求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