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宜春市志

《宜春市志》编纂委员会 编 《宜春市志》编纂委员会 方志出版社 (2010-09出版)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宜春市志》编纂委员会 方志出版社 (2010-09出版)  

作者:

《宜春市志》编纂委员会 编  

内容概要

《宜春市志(套装上中下共3册)》内容简介:宜春是个好地方,在于她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距今5000年-4600年的新石器晚期筑卫城遗址,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善、年代最久远、功能最完备的土城之一;吴城商代遗址是南方首次发现的商代方国都邑遗址,改写了中国历史文化版图,为研究南方商代文明提供了可靠标尺,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靖安李家坳东周古墓考古发掘,复活了一个中国古代“丝绸王国”。秦建新淦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宜春县和建成县,均为全省18个古县之一,其县治都在今宜春域内。
宜春是个好地方,在于她物产丰饶、文物昌盛。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明、丝绸文明都在宜春留下了动人的倩影。吴城和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大、品种全、式样多、造型奇、工艺精、纹饰美,为南方商文明所罕见。吴城出土的“虎耳夔足鼎”,作为中国青铜文明代表器物之一选送出国展览。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讲的是西晋丰城县令掘得干将、莫邪青铜宝剑的传奇故事。宜春是中国瓷器的发祥地之一,吴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商周时期,宜春就开始烧造原始青瓷。境内洪州窑,始烧于东汉,在唐列入六大名窑之一。宜春高安馆藏元青瓷居世界第三、全国之首。如今,依托丰富的瓷土优势,国家级建陶基地已落户高安;依托锂资源优势,正全力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形成全省第四个千亿产业,努力使宜春建设成为“亚洲锂都”。

书籍目录

上册目录:概述卷一政区第一章 建置第一节 境域第二节 沿革第二章 各县(市、区)行政区划第一节 袁州区第二节 樟树市第三节 丰城市第四节 靖安县第五节 奉新县第六节 高安市第七节 上高县第八节 宜丰县第九节 铜鼓县第十节 万载县第三章 市直属管理区第一节 江西宜春经济开发区第二节 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第三节 宜阳新区卷二地质地貌第一章 地质第一节 地层第二节 构造第三节 岩浆岩第四节 地质遗迹第二章 地貌第一节 地貌类型第二节 地形特征……中册目录:卷二十六国民经济综合第一章 经济第一节 经济结构第二节 产业第三节 人民生活第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二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节 计划体制改革第三章 计划管理第一节 管理机构第二节 计划编制第三节 “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第四节 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卷二十七国有资产管理第一章 管理机构第二章 监督管理第一节 管理制度第二节 清理审核第三节 运营管理第三章 国有资产重组第一节 依法破产第二节 政策性破产第三节 改制重组卷二十八工商行政管理第一章 机构沿革第一节 宜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第二节 县(市、区)工商管理机构……下册目录:卷五十三科技第一章 科技队伍第一节 管理机构第二节 科研机构第三节 科技人员第二章 科技管理第一节 计划项目管理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第三节 科技经费第四节 科技体制改革第三章 科技成果第一节 工业科技成果第二节 农业科技成果第三节 社会发展科技成果第四章 科普活动第一节 农村科普活动第二节 社区科普活动第三节 青少年科普活动第四节 科技咨询服务活动第五节 学术活动卷五十四教育第一章 古代教育第一节 府学县学第二节 义学私塾第三节 书院第二章 学前教育第一节 概况第二节 保育工作第三节 管理……

章节摘录

插图:民国2年(1913)7月,废铜鼓厅,设置铜鼓县,直隶于省。铜鼓县仍为10乡,其中祥云乡一度改称向义乡。民国15年(1926),以原10乡改为10区,均以序数排列,即城厢为一区、福全为二区、禄崇为三区、寿遐为四区、财临为五区、喜盈为六区、富有为七区、贵德为八区、吉星为九区、祥云为十区。民国17年,合并为5个区,即一区设县城、二区设排埠、三区设大塅、四区设三都、五区设罗坊。民国21年3月,开始实行保甲制。至民国24年(1935)12月,全县共设3区21保联141保1383甲。民国27年8月,废除保联,改设为乡。全县设南山、港下、三都、石桥、排埠、窑铺、胆坑、罗坊、港口、大塅、双溪、八叠、古桥、东浒等14乡。民国30年10月,全县划为3个区,下辖14乡,即第一区辖南山、港下、三都、石桥、排埠、窑铺等6乡,第二区辖胆坑、罗坊、港口等3乡,第三区辖大塅、双溪、八叠、古桥、东浒等5乡。全县共设90保、784甲。民国31年3月,全县改设为l镇2区14乡,即:撤销原第一区,以原南山乡及原窑铺乡第一保改设为永宁镇,与港下、三都、窑铺、排埠、石桥等5乡均直辖于县;原第二区改称罗坊区,辖新安乡(划东浒乡第五、六、七保及罗坊乡第一、二保设置)、罗坊乡、港口乡、胆坑乡等4乡;原第三区人称大塅区,辖大塅乡、双溪乡、八叠乡、古桥乡、鹤吼乡(划原东浒乡第一、二、三、四保及古桥乡第六保设置)。全县共有90保782甲。民国35年(1946)7月,全县改设为1镇、5乡,即定江镇(由原永宁镇、港下乡及窑铺乡第一、二保合并设置)、沩麓乡(由原排埠乡、石桥乡及窑铺乡第三、四、五、六、七、八保合并设置)、吉星乡(由原三都乡、新安乡及鹤吼乡第四、五、六保合并设置)、喜富乡(由原罗坊乡、港口乡、胆坑乡合并设置)、大塅乡(由原双溪乡、八叠乡及大塅乡第一、二、三、六保合并设置)、古桥乡(由原古桥乡及鹤吼乡第一、二、三保并大圾乡第四、五保合并设置)。全县共61保713甲。至次年6月,又调整为60保683甲。


编辑推荐

《宜春市志(套装上中下共3册)》是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宜春市志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