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2013-1
陈茂同 昆仑出版社 (2013-01出版)
陈茂同
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根据自己统治职能的需要,建立起一套选拔官吏的制度,以便不断补充和调整各级官僚队伍,保证本阶级统诒意志的顺利推行。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已成为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 在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中,实行“选贤任能”的民主制度。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简单,人们共同劳动,收获共享,和睦相处。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人们便推选富有生产经验的劳动能手和具有指挥才能的英雄,充当本部落联盟的带领者、组织者、管理者和保卫者。人们所信任的英雄,必须能尽心尽力领导人民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敌人作斗争。如果被推选者不称职,便可以通过民众大会随时罢免他们,另推举在实践考验中有才能的人充任。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贵族掌握政权,各级官吏都是由国王、诸侯按自己亲属血缘关系的远近,相应地把土地、臣民分封给他们作为食邑,让他们世代相传,称为“世卿世禄”制度。 当封建地主阶级刚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时,由于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封建统治者逐渐改变了世卿世禄制度,采用军功爵位制和养士的办法,来重新组建自己的官僚队伍。封建制度完善以后,各级官吏都由封建国家采用不同方式选拔并加以任用。在封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选官制度也相应地随之演变和发展。 秦朝在统一战争中就选拔了许多有实际经验的人才,当时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同时还实行了“王者不却众庶”的政策,大量地引进并重用客卿,终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在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之后,军功爵位制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有力地发挥作用了,而养士又容易造成分裂势力,不利于统一的集权政治。但是,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选官制度,才能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呢?这个问题,由于秦朝国祚短促,没能解决。 在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才逐渐确立。这种制度包括“任子”之类的“任人唯亲”和“察举”、“征辟”的“任人唯贤”两个方面。察举、征辟这种选官制度,实际上是到汉武帝时代才完全确立起来的,此后,地方上的人才就可以通过这一制度被推荐给朝廷。朝廷掌握了官员的任命权。这种制度的推行,虽集中了官员的任命权,但仍把荐举权交给地方官府和某些高级官员,朝廷对他们所荐举的人才,一般都予以接受。由于各级官员控制了荐举权,便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朝廷对官吏的任命权,尤其是在昏庸国君执政时期,往往奸佞得宠,贤能受阻,荐举之制有名无实。 到了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地方上形成了势族豪门世代为官和地方缙绅控制“乡闾评议”、操纵地方选举的局面,使得荐举选官制度走向反面,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了。东汉末年,曹操针对当时荐举制度的腐败,实行了“唯才是用”的方针。他主张不拘家世出身,不重品德,只要有治国用兵的才能,便可以任用。曹操采用这种选举方针,把许多中小地主和下层知识分子,都吸收到自己的麾下,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度选拔各级官吏,在州、郡、县等地方政府设置大、小“中正”官。这些中正官负责察举本地区的士人,把他们分为九品,然后按品级向主管选官的吏部推荐,吏部根据中正的报告,依品授官。名列高品的可以做大官,下品的只能做小官。这种制度在魏文帝初期,还能做到“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但是时隔不久,由于司马氏建立的西晋政权竭力扩大贵族地主的利益,门阀世族的势力不断增长,中正官大都被他们控制。他们品评人才的标准,单凭门第出身,“高下逐强弱,是非随兴衰”。所谓“强”、“兴”,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于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九品中正制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九品中正制和汉代的任子制相比,虽然两者同样都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上层统治者所享有的任官特权,但是任子制给高级官员提供的入仕特权尚有数量和对象的限制,只能保举他们的子弟一人为郎,而九品中正制却使门阀世族的全宗全族都能享受到任官特权,保证他们世世代代占据朝廷的高官显位。所以,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提供了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数比士族地主众多的庶族地主,经济实力日渐增强,便要求占有政治地位,掌握政治权力。因此,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便不断激化。 到了隋朝,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又把选官的权力重新收归中央,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 到了唐代,便在全国推行了科举考试的取士办法,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科举制度的确立,对于摧垮豪门世族的残余势力,扩大官吏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选官制度保证了朝廷对全国士人的考试录取权和任用权,同时也使朝廷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中小地主及下层知识分子充任各级官吏,使这些人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干。以至出现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的现象。这种选官制度可以使封建政权获得更多阶层的支持,有利于提高封建官僚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起到强化封建统治的作用。所以,自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度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 科举制度虽然是隋唐以后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另有一些官吏则是由保举和捐纳等途径入仕的。捐纳就是用资财买官,这种办法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有,特别到清末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财政空虚,更是广为推行,由此而产生了大量腐败而昏愦的官吏。此外,封建社会中的恩荫制度和残存的世袭制度,也是产生大批官吏的途径。 本书录引的资料,主要来自各朝史籍文献及有关专著、朝野笔记等;同时,还吸取了古今学者、专家的一些研究成果,以便于论题的深化研究。限于本人水平,书中错谬一定不少,希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陈茂同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以中国朝代顺序为线,围绕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逐次考察在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下,有什么样的制度,用什么样的做法,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中国历代选官制度》详细评说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如何挑选社会管理者和治国工具。对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并以大量的事例,描画漫漫仕途上无数为官者复杂的生存状态。
陈茂同,1934年生于福建省惠安县,1955年至1959年就读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福建师范学院任教。1971年至1979年因福建师范学院解散,下放至福建省莆田地区,其间参加《汉语大辞典》编写工作。1979年至1994年调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1995年后为闽南佛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汉语言古典文学教学,致力于中国典章制度研究,著有《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首版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图书奖)、《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等。另有各类论文若干。
序言 第一章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奴隶社会的世卿制 第一节从禅让制到传子制 第二节商代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第三节西周的宗法制 第四节世卿与任贤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 第一节春秋时期的选贤任能制 第二节士的崛起冲破了世官世禄制度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军功入仕和选贤任能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养士和客卿 第三章两汉的察举和辟除征召 第一节刘邦的选贤任能 第二节察举选官制的确立 第三节辟除 第四节征召 第五节汉代的其他入仕途径 一、任子制 二、赀选制 三、计吏拜官 四、以材力入官 五、以技艺入仕 第六节汉代官吏的任用方式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第一节曹操对选举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九品中正选官制 第三节南朝限年察举的选官制 第四节北朝沿袭九品中正选官制 第五章隋——科举取士制的创立 第一节杨坚知人善任 第二节隋代废九品中正设分科选举制 第六章唐——科举选官制度的形成 第一节常科 第二节制科 第三节投卷及其流弊 第四节考试与录取 第五节复试与授官 第六节武举 第七节其他 一、南选 二、宗室补官 三、僧道科目 第八节滥选 附唐、五代登科一览表 第七章宋代——科举制的完善 第一节重文轻武——宋代的基本国策 第二节通向科举的重要途径——宋代的学校 第三节科举考试的革新 第四节反复变化的取士方法 第五节进士科的考试 一、三级考试制度 二、新进士的授职 第六节宋代的制科诸科和武科考试 一、制科 二、词科 三、童子科 四、武举 第七节繁官杂吏 附宋代登科总目 第八章辽金——科举制的沿续 附辽金登科总目 第九章元代——科举制的衰落时期 第一节立学校 第二节设科举 第三节官吏的考核 附元代登科表 第十章明代——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第一节荐举 第二节学校 一、国子监 (一)官生与民生 (二)分堂课业 (三)监生历事 (四)监生种类 (五)贡生 (六)国子监学规 (七)明初监生的任用 二、地方学校 第三节科举 一、乡试 二、会试 三、殿试 第四节馆选 第五节武学与武科 第六节科场情弊 一、举子作弊 二、权贵操纵考官的录取 三、以皇帝的好恶决定去取 第七节授官制度与官吏考课 一、授官制度 二、官吏考课 第八节明代的致仕制度 第九节整顿吏治 附明代状元、会元、登科人数一览表 第十一章清代——科举制度的衰亡 第一节清初满洲贵族在政治机构中的特权地位 第二节选官政策的改变 第三节清代的科举考试 一、小试 (一)县试 (二)府试 (三)院试 二、乡试 (一)三场试艺 (二)整肃场规,严防奸弊 (三)试卷评阅 (四)发榜 (五)复试 (六)磨勘试卷 三、会试 四、殿试 五、朝考 六、举子劣迹 第四节清代的其他科目 一、制科 二、武科 三、翻译科 第五节科举制度的废止 附清代各科状元、会元、录取人数一览表 附清代武科三鼎甲一览表 后记 编后语
版权页: 商汤听了伊尹的论说,觉得此人确是一位治国的贤士,决定聘请他,便立即派出使者,带着礼物到乡下去找他。伊尹是个耿介自负、乐天知命的人,根本不想到朝中去做官。他对使者说:“我是一个过惯自由生活的人,自耕自食,不会治理国家大事,多谢商王的关照。”婉言谢绝了商汤的聘请。不久,商汤又第二次派使者带着更多的礼品去请伊尹。伊尹十分惶恐,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没有一点功劳,怎敢随便接受商王的礼物而坦然受任呢?”再次拒不受命。商汤对伊尹的推辞并没有发怒,他认为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会轻易像奴仆一样,一招即来。商汤第三次聘请更加隆重,命使者带着许多珍贵的礼品,赶着装饰一新的马车去迎请他。伊尹看到商汤确是一片真诚,才欣然从命。商汤得知伊尹受命而来,便亲自率领百官恭敬地前来迎接,待之以嘉宾,并与之攀谈数日,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商汤觉得伊尹确有奇才,便把他推荐给夏桀。可是夏桀见到伊尹,随便问了几句话,再也不理他了。伊尹看到夏桀倒行逆施,荒淫无道,料定夏王朝一定要灭亡。而商汤看到夏桀不肯重用伊尹,便把他请到商都,拜他为相,授以国政。伊尹执政后,努力帮助商汤发展农耕,铸造兵器,训练军队,使商很快强盛起来。 不管伊尹是以厨师的身份见汤,或是以处士而被汤所聘迎,都表明他是出身于低贱阶层而被汤选拔出来的。后来,伊尹辅助商汤为推翻夏王朝的统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殷本纪》这样记载道: 武丁夜梦得圣人,名目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日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 据说武丁继承王位后,有三年时间不问政事,把朝政委任给冢宰大臣去处理,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国内局势,留心察访贤才。武丁认真观察了周围群臣,觉得没有一个是王佐之才,于是便深入到百工中去访求。在奴隶中,他发现了一个名叫傅说的,很有才能,想任用他为相,治理国家。但在当时,要把一个奴隶一下子提拔为相,肯定会受到奴隶主贵族激烈反对的。他便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一天晚上,武丁睡觉时,便故意放声大笑起来,侍卫以为他是在梦中笑醒,立刻向他祝贺,问他做了什么好梦。武丁高兴地说:“振兴商朝,大有希望了。我刚才梦见先王商汤给我推荐了一个大贤人,名叫傅说。希望你们赶快把他找来。”古人信神,群臣听说是商汤推荐的大贤人,都不敢不相信。
本书的编写缘起于1962年。当时我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论文,题目为《明清科举制度沿革概述》,由福建师范学院(今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教学》铅印单行本。这篇文章曾经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钱履周(前清秀才)和历史系刘蕙荪先生(《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之孙)认真修改并增补了许多材料。文章印发时,我在篇末特署他们的名字,以表谢意。当时钱履周化名为“左尚”,因为他曾是右派(后改正),所以“文革”时就因此酿成一桩公案,“红卫兵”说他“想爬到左派之上”。钱教授说这是《左传》中“楚人尚左我亦左”的意思,“左尚”即“尚左”,就是想靠近左派。但当时“红卫兵”不买这些典实的账,把他惨斗了八场。1981年冬,我在福州见到钱教授,当时他已是八十七岁高龄了,眼睛半瞎。他很激动地给我叙述了这起冤案,并说,今后写自传一定要把这件事作为一生的重要内容写进去。不意自传未写成,他便于次年(1982年)夏仙逝了。我研究古代选官制度与这两位老师的指点和引导有很大的关系。这本书在多年间虽然几经易稿,全书的规模、体例与内容和当时比较已经面目全非了,但这两位老师的“启蒙”之功,使我不能忘怀。故特在书后对刘蕙荪先生表示感谢!对钱履周教授为我而经受磨难致以哀思! 本书在撰写和定稿过程中,得到我的爱人庄丽琴的全力支持,她不但帮助整理资料,还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抄写誊清工作。同时她安排好家务,使我无后顾之忧,能集中精力从事笔耕,拙著问世也有她一份贡献。不幸的是,在此书将要出版之时,她却与世长辞,使我悲痛万分,久久不能平息。 陈茂同泣记 2012年7月12日于厦门大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为国内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著作。书中记载了自原始社会禅让制到奴隶社会世卿制,到封建社会各种选官途径。介绍了选贤任能、军功晋爵、世官世禄、招贤纳上、征如辟除、察举荐举、恩荫承袭、权力赀选、计吏拜官、技艺入仕、九品中正、世家门阀以及隋唐朝以来普遍采用的科举考试制度等等。书的后半篇罗列“君权论”、“宰相论”、“将帅论”、“宦官论”、“外戚论”、“关系论”、“党争论”、“贤材论”、“荐举论”、“科举率”等十大论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种官员及与选官制度有密切关系的各种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剖析。《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录引的资料,主要来自各朝史籍文献及有关专著、朝野笔记等;同时,还吸取了古今不者、专家的一些研究成果,以便于论题的深化研究。
本书内容很好,解析也到位,可以作为历史类普及读物看看。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不过我已经决定购买了,只是该书的价格问题,还想等一等。如果再便宜一点那就好了。陈同茂的书我现在正在看他写的《历代职官沿革史》(这本书是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购买的)他的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容丰富,有相当的深度。虽然他写的书以古代为主,但是作者考虑到了今人的文言文水平,很多原文都作了翻译,让今人一看就明白。这是很多作者缺失的一个方面,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推想他写的这本《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一定也是一本好书。这本书是二O一三年一月印刷的,三十元钱也不是太贵,只是我现在的月收入比较少,不然的话,我早就买了,如果你是一位收入还可以的书友,建议你马上买这本书。我看过这本书的目录,如果这本书的内容按照目录的内容写的,那一定是一本好书。